1、1“赴港生子”再引争议家住天津的 Helen,为早在半年前就成功赴港生子感到一丝庆幸。因为近来香港方面全面收紧相关政策,让有意前往却尚未订到床位的内地产妇颇为心焦。 香港医院管理局(以下简称“医管局”)宣布,从 4 月 9 日开始直至今年年底,香港的公立医院不再接受非本地孕妇的预约。4 月 29 日,医管局出台七项有力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最重要的证件预约入院证明书今后将由香港卫生署统一发放,以便统筹数量。 床位难约 事情的起因是香港八大公立医院妇产科医生在清明前夕联合发表的声明。该声明认为,激增的产妇已经令产科不堪重负,进而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要求限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不少公
2、立医护人员跳槽到待遇更丰厚的私立医院,加剧了公立医疗资源的紧张。 随后不久,数十名香港孕妇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街头,高喊口号“要生仔,无床位” ,向政府抗议示威,要求政府限制赴港生子的内地孕妇人数。 这些事件的导火索,是近年来内地赴港生子人数的激增。据香港统2计局统计,2007 年内地孕妇所生婴儿为 2.7 万人,占香港新生儿的39,此后逐年递增。2010 年,香港一共有 8.85 万名婴儿出生,其中内地孕妇所生的婴儿占 46,超过 4 万人。 这波持续数年的赴港生子大潮,扭转了香港妇产医疗资源相对宽裕的局面,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本地人的不满。 “之前,本地人生孩子约床位连一两个月都不需要提前,现在
3、可能提前六个月都订不到。 ”香港立法院医学界别议员梁家骝说。 新政策颁布后,办理赴港生子的中介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介费用一路飙升,部分涨幅超过一半。以良包括产费和中介费总共 5 万-8万港元的标准套餐早已难觅,可供选择的只有 10 万港元以上的高价豪华套餐。 “最高的达到 25 万港元。 ”一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记者以“赴港生子”为名咨询了多家中介公司,均被告知当前床位异常紧张,预约已经排到了明年的 1 月中旬。这意味着,如果有赴港生子的打算,最迟要从怀孕 1 个月开始预约,甚至还未怀孕就要在中介公司预约。 “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那不好意思,我们帮不到您。 ”一位粤语口音浓重的中介人
4、员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 “为了孩子的未来” 对于香港人的不满,阿强的理解是:“法不禁者,视为可为。内地和香港政府既然不反对赴港生子大家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 3住在深圳的阿强,是一个 5 个月大“港生宝宝”的父亲,同时也是某“港生宝宝”QQ 群的群主。该聊天群聚集了四百多位全国各地的“港生宝宝”父母,共同讨论孩子出生、上学、生活等各项事宜。 “以前去香港生二胎的人居多,但现在赴港生子的人,更多是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阿强说。 阿强所说的未来,指的是一个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这也是赴港生子者最主要的目的。它意味着享有免费的医疗、12 年免费且国际化的教育、100 多个国家免签证以及其他有机会申请到
5、的社会福利,例如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简称“综援”)、公屋等;还可以凭借“侨生”身份更加容易上内地大学。此外,当事人满 18 岁后,其父母在内地又没有其他子女的,可以申请移民到香港。 这些共同构成了中介公司口中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抵得过1000 万(投资移民)” ,让许多内地准父母怦然心动,也折射了内地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足。 未来阿强打算让孩子去香港读书,并由早年移民到香港的父母和亲戚照顾。但不是每个“港生宝宝”的父母都像阿强这样,具备将孩子留在香港的条件。 根据政策, “港生宝宝”父母的探亲签证最多只能在香港停留 3 个月且不能打工,陪读花费甚高。矛盾的是,如果将孩子带回内地抚养,
6、则基本上脱离了香港的教育和医疗福利,上学需要缴纳借读费,或者只能去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 于是,众多“港生宝宝”的父母选择把家安在了深圳,从而产生了4越来越多的“跨境学童” 。这些孩子每天早上 7 点前起床,在老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排队搭乘 1 个小时的校车前往香港上学,下午放学后再搭车回到深圳的家。 2007 年 2 月 1 日起,香港政府将赴港公立医院产子的产科服务套餐收费从 2 万港元上调至 3.9 万港元。在私立医院生子的实际价格已达到5 万-15 万港元。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赴港生子的绝大部分均为富裕家庭。 “如果是穷人,光 5 万港元的门槛都跨不过去。有传言说,有的内地人贷款去香港生
7、孩子,但这么多年我就听说过一个,也仅仅是听说而已。 ”阿强说, “不少孩子即便回内地,上的也郡是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总的来说,内地赴港的产妇家境都不错,并且高学历的产妇越来越多,不乏女博士。 ” 对于这些高收入、高学历的产妇而言,香港的福利不是最重要的。她们往往见多识广,对社会公平等有着更高要求。内地的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让她们赴港生子的愿望格外强烈。 Helen 便是这类产妇之一。她家境优越,高中毕业后即被送往英国留学,毕业后回国工作。第一次去香港,她便喜欢上这座城市,因为那里与英国非常相似。 “我不是为了福利或二胎而去的。 ”Helen 很认真地说。她和爱人在内地生活舒适,且均为独生子女,
8、符合国内生育二胎的条件。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香港的妇产服务更加人性化。 ”Helen 说,她既惧怕生子的疼痛,也担心生育过程缺乏尊严她听说内地的医生,护5士常对孕妇大声呵斥。 香港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令她满意,但这份满意代价不菲,7 万港元的花费、怀孕 8 个月时仍要坐 24 小时火车赴港产检的颠簸和劳累以及当下的烦恼为了让孩子到香港读幼儿园以便尽早适应语言环境,他们夫妇俩计划赶在女儿 3 岁前移民香港。 香港目前的移民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优才计划,每年全球只有1000 个名额;另一个为投资移民,投资额至少 1000 万港元,不包括房产。Helen 遗憾地发现,这两种政策自已都不具备条件。为此
9、,他们只能寄希望于香港政府对于高学历的“港生宝宝”父母,能够有技术移民的优惠政策。 Helen 承认自己没有把握。 “这种申请很难批准,估计要等很久,走一步看一步吧。为了孩子,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实在不行的话,我俩就带着孩子到深圳去工作和生活。 ”她也坦承,对家庭而言这是个不小的变动。 对于那些十分富裕的人来说,赴港生子闸门收紧的影响甚小。 张茹(化名)是一名青岛的全职妈妈,丈夫从事外贸生意。她现在很后悔没去香港生儿子。 “一来孩子将来出国留学更容易;二来就算回内地读书,许多教学质量不错的私立学校不限户口,好点的公立学校一样要交赞助费。她说。 张茹告诉记者,其实她周围从事外贸行业的人,由于工作
10、性质出国便利,已经开始到美国生孩子了。 “他们大多是有移民倾向的私营业主,要么本身有陪读打算,要么国外有亲戚朋友。 ”张茹说, “去美国生难度6要比香港大得多,所以香港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赴港生子本来 就是锦上添花的事,现在政策收紧,我周边的人大多还是随遇而安,不行也就算了。 ” 据了解,无论是赴美还是赴港生二胎,目前均属违反规定。深圳市福田区计生局法制科一位刘姓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计生局对境外生育二胎的问题有过明确回复,这些境外的孩子只要回内地居住,其父母都要接受处罚,即缴纳“社会抚养费” 。若父母是公职人员,还有被开除公职的风险。他表示,他们在工作中已经处理了不少此类案例。 然而阿强告
11、诉记者,他很少听说现实中有谁被处罚,毕竟“港生宝宝”与内地管理部门不直接发生联系。 “尽管如此,那些生二胎的人都很谨慎低调,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政策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阿强说。 香港人的焦虑 内地人赴港生子的政策闸门,开启于 2001 年的“庄丰源案” 。香港特区终审法院依据基本法条例,裁定一对内地夫妇在赴港探亲期间所生的孩子庄丰源拥有永久居民身份。该案曾在香港引起广泛讨论,轰动一时,但当时内地赴港门槛较高,能够成行的大多是广东一带持“往来港澳通行证”的人。 2003 年,刺激香港经济发展的“自由行”开始实施。内地人得以方便地出入香港旅游、购物的同时,前往香港生子的便利程度也大为提高,并迅速形成
12、了一条产业链。据估算,去年内地产妇为香港私营医院创造7了至少 18 亿港元的收入,一些私立医院甚至重启停办多年的产科。 但普通香港居民并不乐意看到这样的状况。 长期往返京港两地工作的港人 Stephen 对本刊记者说,香港本是一个低税制、低福利的社会,加上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人人都有很强烈的危机感,连一些本该退休的老人都还在辛苦地工作。 “据我所知,普通香港人对于赴港生子真正的不满在于未来这些孩子在香港上学、看病、生活,各种公共服务的扩容都要花本地纳税人的钱,而他们的父母却对香港社会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Stephen 说。 此外,香港媒体热衷报道的一些负面新闻,例如内地富豪赴港买
13、楼炒高房价、内地民众赴港抢购奶粉、新移民不工作靠领取“综援”为生等,都在加剧香港人对于资源被夺的担心。 然而,内地对于香港经济的强大拉动,又令港人这种情感变得复杂起来。 “现在去尖沙咀等地的奢侈品店购物,说普通话比说粤语的更受欢迎。因为会豪迈扫货的,基本都是内地人。 ”Stephen 笑着说。 前不久香港政府要给 18 周岁以上的永久居民派发 6000 港元,是否派给新移民也引发了强烈争议。某种意义上,香港人对赴港生子者的排斥,是这种焦虑和不满心态的又一次流露。 而香港的学者、公共知识分子以及公益团体对赴港生子的态度,则比普通民众要包容得多。 不少学者认为内地孕妇在港生育有助于香港人口保持增长
14、,延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据调查,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预计到 2033 年,香港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27,人口年龄中位数将8达到 49 岁。香港特首曾荫权曾倡议大家“最好生三个” ,但应者寥寥。 香港学者、知名时事评论员林贡钦在 BBc 发又表示,除了缓解老龄化的好处外,现在的内地产妇多为中高收入人群,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生育的香港人。她们对香港的经济拉动不只限于妇产,还将扩展至美容、整形、体检、保健等服务业。 一些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人士则呼吁多一份体谅。香港新妇女协进会执委陈顺馨说, “对内地孕妇来说,生育本来是充满喜悦的,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内疚经
15、验,这对妇女群体和一个共融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没有好处。 在香港政府 2007 年所做的调查中,有 91的港生婴儿的内地父母表示,会把婴儿带回内地;而有 58的内地父母表示未来会把孩子带回香港。但近两年则缺乏确凿的统计和调查。不少香港议员建议,政府应该尽快直面这个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为未来的住房、教育、就业等政策做好准备。 现实的个性化选择 学者们就赴港生子的人权、法律意义争论不休,而普通家庭则只从最现实的角度考量,即是否值得。 记者发现,近期赴港生子中介公司的广告开始登上国内一些著名网站,手机短信也不时收到这类广告,但在各种母婴及赴港产子相关论坛上,也出现了不少反思的帖子。 9某论坛里,一位
16、准妈妈发帖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已经去香港进行一次产检,交了押金,但在朋友的一片反对声中又纠结了。 ”她和丈夫均为北京户口,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除了怕太折腾以外,她“还怕在孩子前途的选择上,掺杂了太多自己对内地现状的不满。对香港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水准可能过于想当然,对香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确实缺乏深入了解” 。跟帖的网友分成两派,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当内地与香港经济差距日益缩小,内地某些地区开始实行以本地户口为准的房产限购令时赴港生子的意义在未来还有几分? “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经济水平、福利待遇的差距日渐缩小,香港大学也已从内地招收学生,我想也许当孩子长大之后,香港居民身份的优越感恐怕早已荡然无存。 ”位网友说。也有珠三角地区的网友,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考虑赴港生子,更不会考虑移民,理由是香港的生活舒适程度不如内地较发达的城市。 是否赴港生子终究是每个家庭自己的选择。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这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父母们应该想清楚自已最想要的是什么。 ” 一位沈阳的准妈妈在她的博客里,十分认真地做了一个表格,从费用、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自己和丈夫的事业等方面,详细比较了赴港生子赴美生子与在内地生子的好处,但最终让她下定决心在内地生的理由,却与那个表格无关, “我想给她创造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她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呵护之下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