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后工业时代”人们期待文化的感动创意文化园难窥清晰文化脉络 深圳,犹如一个有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发展过程不但受到国内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因素的左右。 深圳有一个与“北京 798 艺术区”相似的艺术蒲点、位于南山区OCT-LOFT 创意文化园,同样以旧工厂改建而成,私人画廊、展览厅、艺术精品、咖啡小店,甚至街头艺术品统统齐备。该园对工业建筑进行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营造出鲜明的“后工业时代”特色的新型工作、生活空间,为活跃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的文化人、设计师、先锋艺术家提供一个创意工作场所,并吸引文化创造与设计企业的进驻,使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出版、
2、演出、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以及精品家居、时装、餐饮酒吧的聚集地。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基地。 在 30 年中,深圳的城市功能的本质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包括:服务性行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城市作为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商业活动的地理流动性增强等等。今天,深圳的创意文化园已不止一处。说实话,在这里,与其他城市的大同小异的创意文化园一样,我们很难窥见“文化立市”战略的清晰脉络,这种情景就好像你看了文化科技结合与创意城市建设(2010 年深圳文化蓝皮书),一定会觉得与韩国首尔的“数字媒体城(结合创意与科技的城市)”规划八九不离2十一样。 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 在许多发达国家,
3、“后工业时代”的全球化趋势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城市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制造业结构彻底重构,并造成经济动荡。对此,流行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城市从工业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过程中的必然变化。 深圳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以“后工业服务型经济”为特征,这促使城市决策者重新审视各种政策,以挖掘文化对经济效益的潜力。 于是我们发现,深圳的决策者采取以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战略,来应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各种变化。深圳人知道,全球化是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渗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趋势。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4、。这种趋势使文化因素凸显出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文化生产力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其显著特征是,知识作为关键性资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文化生产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科学技术成就促使劳动生产率成倍地增长。三是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造成了丰硕的经济效益。 于是我们看到,深圳的“文化立市”战略,是以产业化为中心的“文化+科技+创意”的模式,做到了完全与国际接轨。然而,致力于文化产业3发展,为文化产业鼓与呼,就能筑起“文化立市”的稳固根基吗? 人们期待感动而不只是活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国内已经喊了
5、多年,事实证明,这套从西方传入的理念,在中国显得水土不服,往往是经济上去了,文化却沉沦了,各种申遗、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谓保护性开发,大多变成对文化的摧残与掠夺。 “文化+科技+创意”的理念来自欧美,在深圳的“后工业时代”实践之,会水土不服吗?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感动。公权力的运用或许会使人屈服,但感动才会使人折服。活动耗竭资源,感动创造能量。都市的文化活动必须转化成为感动,感动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才能产生效益;都市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为都市培养多元人才和提供多元成就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创造感动的都市文化活动,能创造感动的文化体验。 有鉴
6、于此,深圳“文化立市”战略主要的职能之一,应该是创造对话的平台,让市民为之感动的文化能量发酵。 比如,博物馆、艺廊与图书馆能提供文化的自信心,因为当人们在替一座城市定位时,通常会以文化设施作为依据。这些文化机构可以告诉我们,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此一来,我们便可沿着来路重新连接自己的文化之根。深圳的博物馆、艺廊与图书馆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将移民、时代背景以及小区、城市、国家、文化甚至世界,融入一个更大的、4属于人类与自然的历史,向我们展现其中的人与人的关联与融合,丰富人们的见识,凝聚人们的力量。博物馆同时也可以让市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让他们进行共同创作。通过启发想象力,这些文化机构可以
7、鼓励市民拓展思路,交换想法,使人们思考自己所看重的价值观是什么。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战略必须让人们的过去所思、现在所虑与未来所想交汇,让博物馆、艺廊与图书馆成为对话、论述、争辩的讲坛,让各种思想交锋、碰撞,在这些创造、质疑、支持的过程中,在想象与再想象的过程中,以及在发现与再发现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认同与文化的感动。如果只有单向的施政,而无与市民的互动,无论“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发展战略如何宏伟,到头来都不可能感动自己,更不可能感动别人。 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有朝一日,当深圳文化成为深圳的空气,成为深圳市民口中的语言、身上的皮肤,或者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养分时,他们岂能轻言
8、放弃,岂能不感动? 文化腾飞之路更坎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深圳经济一度大受打击,深圳特区怎样避免自己的外向型经济变成“无根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已经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但还存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增加值率偏低、对地方财税贡献偏低等突出问题,在世界分工的产业链条上仍处于较低端的位置。深圳产业升级未完成,文5化腾飞之路更加坎坷。 深圳特区成立 30 周年之际,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多位学者,对深圳“把脉问症”,深入了解这个城市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尝试寻找突破“特区困局”的道路与途径。最为三地学者担忧的问题,是身为改革开
9、放标杆的经济特区深圳,近年来明显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 对年轻人来说,与当年“孔雀东南飞”的梦想年代相比,如今的深圳神话正逐渐褪色。为何深圳好多有钱人,都送子女去香港读书?深圳的精神何在?深圳的影响力何在?追根溯源,不能不归咎于深圳文化的号召力的缺失。拓荒年代的披荆斩棘最需要的是勇气,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的则是智慧与文化。日后,当我们检视深圳城市的文化特质时,希望发现它是: 一处心灵避风港。它让深圳人在这个不断跑在前面的城市里,可以反省与休养。 一处时间与空间的对接站。它让深圳人能够理解过去,乐观地面对现实,对自己、对城市、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处潜能挖掘之所。它让深圳人从过去与回忆中脱胎换骨,适应时代赋予的新的角色。 一处灵感的来源地。它让深圳人热爱自己的城市,坚守理想与抱负,并持续下去。 一处学习之地。它让深圳人更加了解自己与他人,知晓成败之道与改善之法,与深圳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