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她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北京被形容为“世界诸城无能与比”,他想必到过什刹海。因为,那时的什刹海,有着宽广的水面。现在,就在这片水面的岸边,坐落着北京城保存最好的故居,一座不太多见的“双重文物” 。中国近代最后一个摄政王,清朝最后一个实际执政者载沣在此度过了动荡的十余年;1963 年 4 月,宋庆龄迁入,随后生活工作了 18 个年头,那年她整整 70 岁。 珍品背后的故事 应市民要求延期到 7 月的“清菊雅石”宋庆龄文物珍品展,或许可以续上一段宋庆龄与香港的缘分。抗日时期,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即后来的中国福利会),居住了三年半,直至香港沦陷才撤退。 对于 70
2、 多件宋庆龄的珍品,香港观众的兴趣非同一般。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大章成了展厅的大忙人。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的参观者每天通常在二、三百人,而这次平均日接待人数已达到了近千人。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文物展,这在香港恐怕是空前的。 ”何大章说。 2此次来港参展的文物数量之大,在宋庆龄故居亦前所未有。宋庆龄母亲所赠的陪嫁礼物百子图缎被面,在故居仅以复制品示人,此次则毫无保留地运来真品展出。宋庆龄生前喜欢刺绣,茶杯垫、床上用品,都喜用绣品。这床被面一直珍藏在她的身边。 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和服式晨衣、宋庆龄流亡海外及访问欧洲时穿过的斗篷(后送给了故宫的服务人员,最近才收回
3、),这次也一并赴港。而宋庆龄写给孙中山二女儿孙婉的信,因为上面带着孙中山的手印,显得至为珍贵。关于这封信的来由,何大章告诉本刊记者,当时有人要去香港,宋庆龄委托对方给孙中山买一副手套,尺寸大小一时说不清,索性照着孙中山的手形画了一个。 而那把毛瑟小手枪,则是当年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结婚礼物(从事革命,危险难免),随同还有 20 发子弹,那段叮嘱依然回响在耳边:“19 发留给敌人,1 发留给自己” 。 至于宋庆龄亲手刺绣的花卉画,过去一直挂在她的墙上,这次则首次运出故居。 而那件日本和服式晨衣,据何大章介绍,则是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时,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与宋庆龄整整相
4、伴了 60 年,一直穿到晚年身体发福,才转送给代为抚养的前警卫秘书的女儿隋永清。2007 年,隋永清将这件晨衣捐给了宋庆龄故居。 转送晨衣给隋永清,宋庆龄对于往事的怀念并没有丝毫减弱,她希望有一件新的日本和服做补偿。1980 年,早年追随孙中山的廖梦醒出访日本,宋3庆龄托付她买一件黑绉纱和服。 对于宋庆龄的嘱托,廖梦醒完全理解。 “和宋庆龄相似,她年届 40 便与至爱的丈夫猝然永别。也常常陷入对亲人的思念之中。廖梦醒当即向全国妇联提出换取外汇的申请,却遭到拒绝。她的女儿李湄多方努力,也毫无办法。那趟旅程,廖梦醒可以支配的外汇只有 8000 日元,而当时一件和服要 6 万日元。 ”这趟东瀛之旅,
5、未能了却宋庆龄的愿望,廖梦醒母女感到束手无策。 宋庆龄漫长的一生,很多时间与孤寂相伴。在陈炯明叛变中,她为了保护孙中山而流产,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力。结婚不到 10 年,丈夫又离她而去,这之后,为了坚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她毅然与家人决裂 “对她而言,最甜蜜、最无法忘记的,就是刚刚和孙中山在日本结婚的那段短暂的安逸时光。她一定要这样一件和服,正是对那段岁月的追忆。”何大章说。 文物库与生平展 宋庆龄故居的藏品高达两万多件,储存这些文物,一度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里是宋庆龄的居住地,不为展出而设计,如此大量的文物没有库藏,只能堆放。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后海,又不允许擅自兴建。故居院中,两棵宋庆龄钟
6、爱的西府海棠年复一年开了又谢,2008 年,文物库的开工终于为这一难题带来了解决途径。 4沿着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的“明开夜合花”(这种花本名卫矛,朝开夜闭,故得此名)向西,便是文物库的位置,文物库的建成,使原来展出藏品的故居有望恢复原状,一个“居住态”的故居正筹备对外开放。 宋庆龄文物的征集,经历了几个阶段。故居中大量文物为宋庆龄生前的生活用品,信件等,此为主体。宋庆龄去世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在全国各地征集了一大批珍品。这两批文物是建立宋庆龄纪念馆的基础。这之后,澳门孙中山的外孙女戴成功又捐献了一批珍贵文物。 来故居参观的访客,以外国友人和国家元首较多,即使在“非典”最严重的时期,这里
7、也没有中断过游客。每年三?八节和 1 月 27 日宋庆龄诞辰日,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有一次,台湾来了一个 800 多人组成的参观团,车只能停在鼓楼附近,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走进来,十分壮观。 与孙中山结为夫妇后,宋庆龄的一生便与中国历史连在了一起。她的生平展,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最早的一次生平展始于 1982 年,由中央指定的宋庆龄后事处理小组总负责人廖承志主持设计。以新中国成立划分,宋庆龄生平展的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后半部分则按照专题排列。 从 2007 年开始,故居对所藏文物进行了系统清理,耗时两年多。直到今天,陆续还会有一些文物补充出来。 开始于今年 5 月底的宋庆龄生平展仍然延续了廖承
8、志的设计,展线是2001 年第二次生平展的 1.6 倍,展览面积也增加了 1 倍。 无意中的线索 5宋庆龄英文好,气质独到,穿衣戴帽十分漂亮,就连太阳镜也是时尚的款式。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是一位非常俭朴的人:手帕洗了无数次,十分残旧却舍不得丢。最后的睡衣,补了很多补丁,依然日常穿在身上。 在故居文物系统清理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线索被陆续发现,比如这次赴港展出的“一碗饭运动”的三个碗。 当时,何大章为一本杂志撰写关于“一碗饭运动”的文章。1941 年,宋庆龄在香港倡议开展大家吃爱国饭,各酒家纷纷“捐饭”(其实就是炒饭),公众持饭票购买,所得收入用来捐助抗日。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何大章偶然在香港的旧报
9、纸上发现,某家酒店摆出的三个碗,颜色、样式与宋庆龄故居里的三个碗完全相同。但是,故居里的三个碗从未有人知道它的用途。 “平时用的东西,不可能写上一个说明。而一旦对上了,就是重要文物。 ”何大章说。 据介绍,当时香港的一家饭店,用了美国产的三个“古碗”卖饭,别人一碗饭两元港币,“古碗”因为量大,要一百元,谁来买,老板就用古碗来盛。 “至于这三个碗最后如何到了宋庆龄这里,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故居里的三个碗。因为它的工艺很特殊。一个大红,一个湖兰,一个绿。当时的报纸有详细描述。 ” 这次,三个碗拿到香港展出,合乎了它的来由“一碗饭运动本来就发生在香港嘛!” 6来参观的港台游客对宋庆龄故居情有独钟,有评价说,“北京一些景点已经变得非常商业化。不过,宋庆龄故居给人的体验非常好,没有小食部,在那里可以感受到一份尊重:对游客尊重、对景点故迹尊重。 ” 为了营造这份尊重,宋庆龄故居费尽了心思。这里,所有展品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照明,室内外景色溶为一体,效果如同何大章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参观的人感到:她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