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513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突现”何以可能的动力学机制考察摘要突现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与有序因在平衡点上的碰撞而使两者相互化解并导致组织新质出现的行为、过程、效应、性质和机制。突现之所以发生的动力学因素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组织中诸成分及其组织整体产生作用并形成正影响的结果。其发生的条件在于: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作为一种动力源存在于组织中能够影响并改变组织的原有结构: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能够对组织原进程形成影响和冲击而导致原进程中断;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能够以无规则的扰动及其传递方式对组织的突现构成作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既反组织又促进组织的双重性质使组织中的突现不可避免。 关键词突现 组织创新 复杂性 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

2、 中图分类号N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4-0056-05 突现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是因为无论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机制, “突现”都与组织以及组织创新联系在一起。面临“对于什么是突现性质的描述或什么是突现存在的条件都没有满意的理论加以解释”的研究状态,F.Heylighen 认为,应“从传统的静态的观点转换到动态的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它,将2一种突现性质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转换为“一种突现性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沿着这一思路,有人试图从动力学角度实现突现问题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转换,但所做的工作仍然只限于提出了

3、一种思路,或者认同了这一思路,对于突现及其性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本质问题仍然没能够深入。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突现何以可能作一动力学考察并对突现作出定义,以期对突现产生的条件与原因及其实现路径作出一种更加逼近真实的解读。 一、突现与组织创新:组织在突现中创新 所谓突现,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高层次的事物整体或组织所具有而其组分所不具有的且事先不能由此加以预测的特性。这个认识,与其说是对突现的定义,倒不如说是对事物整体或组织与其组分所做的一种区分。因为从这个认识中我们毕竟没有看到突现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突现,只是看到了突现所导致的结果,这便是组分不具有而只有事物整体或组织才具有的并且是无法加

4、以预测的某种特性。其实,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这种特性只有组织所具有而其组分不具有,那么组分能进入组织的层次吗?显然不能。因为如果组分没有突现的作用,就不可能产生新质并将其引入而促成一个以上具有关联性的经组分形成的组织。组分孤立存在时是没有可能产生突现的。RaJph Stacey 早在组织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一书中就对突现下过定义。他认为,突现是复杂系统中的行动者行为的总体模式的产物,只是这些行动者只按照自己3的局域性的行为规则相互作用,并不企图达到这个行为的总体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同样很难理解什么是突现,同样顶多是看到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没有看到留下这个影子的根本,即“存在的物” ;同

5、样只看到了突现可能导致的另一种结果。其实,突现应该是导致复杂系统或组织产生新质的一种随机性行为,一个过程,一种性质,一种机制。值得肯定的是,从上面人们对突现的已有认识中,我们虽然很难理解究竟什么是突现,也难以弄清突现产生的过程与机制,但仍然能够看到突现以产生新质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因果关系,表达了它在组织创新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组织因突现而产生。莫兰给组织的第一个定义是:“组织是一个系统或一个复杂单位内各部件或各个体之间的关系组合,这个系统拥有其部件或个体所没有的性质。组织通过相关性把各个成分、事件或个体联系起来,让它们变成同一个整体的部件。 ”在另一个定义中,莫兰已将组织与系统联系起来,

6、即“一切具有某种稳定性和常规性的相互关系都具有组织特征并产生一个系统” 。组织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关系的组合,是因为它拥有其部件或个体所没有的性质,即新质。正是这个拥有了新质的组织才能够通过相关性把各个成分、事件或个体联系成一个整体。新质产生于突现,突现产生了新质,这可以从人们对突现的已有认识中看出:高层次的事物整体或组织所具有而其组分所不具有的且事先不能由此加以预测的某种成分自然就是新质了。这种产生新质的过程、现象和性质就是突现。由于突现产生了新质,又由于组织与组分的区别在于组织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拥有组分所没有的新质,所以随着新质的4出现,突现也就产生了组织。实际上,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通过突现

7、产生的。 其次,组织通过突现创新。突现使组织得以创生,突现同样能使创生了的组织得到创新。组织的创新是在突现中实现的。组织为什么需要创新?一方面,组织的创生表明了组织的存在,但是存在的组织并不能代表它能长期生存。这是因为组织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个不完善、不发展的组织的致命弱点是因为不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能适应环境,而只有那些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组织才能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继续生存。组织的完善和发展不过是组织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组织是稳定的、有序的,不具备稳定、有序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成为其组织。然而,正因如此,就使得组织形成了某种封闭性,如若这种封闭性不断增强并达到某种程度,组织就会因封闭

8、而走向衰亡。所以,任何一个复杂组织都是需要创新的,这关系到它的生存和稳定。同时,组织通过突现来创新。因为突现能产生新质,组织中因新质的出现而增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因而使组织的生存能力得到增强。 一般来说,突现产生新质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突变式突现。突变式突现产生新质是以组织原有结构造成破坏为代价。这种突现的特点是来得容易,来得迅速,来得彻底,表现明确,但成本昂贵。托姆曲线所描述的突变就是这种突现。政治制度的变革大都通过这种突现来实现。另一种是渐变式突现。渐变式突现是在保留组织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的一种突现。它所产生的新质不对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成革命性的冲击,但不能否认它所产生的新质对于

9、组织在适应坏境、增强生存能力方5面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其特点是来得艰难,来得缓慢,来得平和,表现平稳,且成本较低,但不彻底。经济制度的变革一般采用这种突现,比如我国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过渡就采用了这种突现。 新质能导致组织的创新。首先是因为新质的出现才改变了组织的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与原结构相比表现得更加合理,能够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甚至起到提高组织层次的作用。新质之所以能改变组织的结构,又是因为新质可以是一种新的成分。组织中一旦出现新的成分,由于新成分所起的作用,必然会改变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也就随即得到改变。新质还可能是一种新的性质。这种新的性质可通过新的成分的出现而获得

10、,也可通过原有成分的重新排列组合而获得。组织一旦出现新的性质,就会表现出与原组织不同的特征,这表明组织完成了一次自身的创新过程。其次是得到结构改变的组织在处理组织内各成分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组织、自适应的方式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这种改善与提高既作为新质所呈现的下向因果关系,又作为新的新质出现的上向因果 关系,为组织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可能。如原子是作为基本系统的整体突现,到了分子系统层面它会变成物质和成分,而分子的突现性质在细胞组织中也会变成基本物质,然后轮到细胞就这样,通过突现所呈现出来的属性把整体统合成整体,并回过头去把部分作为部分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这些属性

11、的聚集应被称为生命:从细胞到组织,从染色体到基因链,最终形成了一连串具有突现性质的系统整体。突现的性质就这样头尾相衔。一层层地摞上去,系统之系统的系统便是突现之突现的突现。 6二、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突现的影响:突现因无序的加入而实现 组织通过突现创新,这一点人们已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对于突现是如何实现的问题,人们虽然试图给出答案,甚至提出了某些给出答案的进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满意的结果。 复杂系统突现论的关键性突破在于对系统层次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与揭示。自组织选择机制论的代表人物达尔文通过对大量的考察资料进行分析后指出,复杂的有组织的客体之所以能够突观,是因为自然选择的进化的结果

12、。西蒙通过概率计算后进一步认为,有多层次突现的系统作为最适者自然选择淘汰了那些没有层级突现的系统。他说:“如果存在着稳定的中间形式,复杂系统由尖端系统(分层)进化而来的过程要比不存在稳定的中间形式的情况快得多。 ”自组织机制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选择并不是创造各种不同的突现系统,而只是对已经形成的系统进行选择,所以,在自组织内必然存在一种能使宏观系统的构形或样式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度敏感性的影响,这种产生影响的作用就是非线性作用。正是这种非线性作用使突现成为可能,突现也因此而不可预测。 我们看到,虽然自组织选择机制论者提出了突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观点,也得出了多层级的系统比没有层级的系统突现的概率更

13、高的结论;又虽然自组织机制论者提出了突现是自组织内非线性作用的结果的观点,但对于自然选择和非线性作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核心问题照样没有给出恰当的答案。 7笔者以为,突现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组织中诸成分及其组织整体产生作用并形成正影响的结果。所以,突现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正是因为包含于组织巾的无序对组织的作用,突现才得以实现。自然选择只有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参与下才能导致进化。非线性作用也只有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参与才能发生并导致非线性的结果。 首先,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作为一种动力源存在于组织中,对组织的突现过程形成影响。莫兰认为:突现是组织的产物。 “被包

14、含在系统中的各部分也会具有特别的性质。但这些性质在各部分孤立存在时不会出现,或者仅仅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整体并在整体之中,这些性质才会出现并得到发展, , ”“相对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言,涌现是一个新品质。系统一旦形成,涌现就以原进程中断的方式一下子突现出来,它具有事件的禀性。 ”在莫兰看来,一是突现属于组织,孤立的组分是不会出现突现的:二是“特别的性质” “潜在”于组分内,它的出现和发展必须通过整体并在整体之中:三是突现是以原进程中断的方式突然出现的。然而,莫兰仍然只触摸到了突现何以可能的边缘,至于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突现这一核心问题还是没有能够触摸得到。现在的问题是, “特别的性质”已“潜在”于

15、组分内,组分也不是孤立的且因组分间建立的关系而构成了组织。设想,这种状态下, “潜在”于组织中的“特别的性质”要突现出来,没有“特别的”条件或者因素,能够出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特别的”条件或者因素导致了“潜在”于组织中的“特别的性质”的突现呢?笔者以为, “潜在”于组织中的“特别的性质”是因为包含于8组织中的无序的影响和作用而得以突现,或者说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诱导、影响和作用才使得“潜在”于组织中“特别的性质”的突现成为可能。所以,这个“特别的”条件或者因素就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存在和作用。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 一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作为影响并改变组织原有结

16、构的因素存在于组织中。突现的特征足产生新质,新质的产生必然会改变组织的原有结构。组织的基本特征是稳定的,组织之所以稳定是冈为组织具有各自的有序结构。有序结构一方面能使组织得以稳定,另一方面又会限制组织的突现。然而,组织的长期稳定必须依靠组织的不断创新来实现,任何一个没有创新的组织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的,这是因为组织的长期禁锢不利于组织的吐故纳新,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最终导致组织的老化甚至瓦解。所以,组织必须通过突现使自身得到更新而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以求得生存。在组织内。能对有序结构形成冲击和影响的力量或者因素就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因其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存在于组织中,所以这种冲击和影响就表现得更加直

17、接,也表现得更有影响力。组织的原有结构就有可能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冲击和影响下得到松动和改变,从而为“潜在”于组织中的“特别的性质”的突现创造了条件。还应看到,正因为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是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存在于组织中,这就说明组织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加之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影响和作用,组织原有结构的松动和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二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能够对组织原进程形成影响和冲击而导致原进程中断。莫兰认为,突现是以原进程中断的方式一下子出现的。如9果原进程不能中断,突现就不太可能。原进程的中断是进程链的中断,它需要一种力对进程链形成冲击,从而造成进程链的断裂或错位。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可以通过两种方

18、式导致原进程的中断,一种方式是它能够对原进程形成直接冲击而导致原进程中断;另一种方式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通过对有序结构在组织中的传递而导致原进程的中断。前一种方式好理解,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不仅对组织原有结构形成直接影响,也对组织活动的原进程造成直接冲击。而且这种冲击相较而言更加轻而易举。在后一种方式中,复杂组织中的隐缠序必须借助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进行传递而实现组织阶段的转移或者组织层次的提升,当隐缠序经过传递再次显析时,就很可能会出现“特别的性质”的突现。受无序性质的影响,这种传递是必然的,但同时又并不能保证经过传递后的隐缠序会毫无改变地显析,何况传递的目的是为了组织活动的继续而不在于改变或不

19、改变隐缠序会否改变。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隐缠序的传递就成为原进程中断的一种途径。当然,突现的出现仅仅是原进程链的中断仍然是不大可能的,还需要中断后的再次链接,这样才可能形成新质(特别是新的性质)。 三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能够以无规则的扰动及其传递方式对组织的突现构成作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作为组织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组织中,其存在形式可能是显在的,也可能是隐在的,而且组织中的有序与无序都是相对的,它们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无序是不讲规则的难以捉摸的。但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在组织中的运动却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表现相当活跃,它无时无刻不在对组织产生作用,以试图改变组织的10结构、组织的运动方式,甚至组织

20、的层次与存亡。这种作用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对于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组织来说却是不可缺少 的。就目前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到,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在组织中的作用方式应该包括扰动和传递两种。关于扰动的作用方式,在已有的文献中提到较多,对于传递的作用方式却还很少提到。戴维?玻姆在整体性与隐缠序:发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一书中用油墨滴试验揭示了隐缠序的存在,认为组织中存在两种序,即隐缠序与显析序,每一种隐缠序对应一种显析序。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种子以 DNA 的形式包含了信息,这种信息以某种方式“指导”环境去形成一株相应的植物。这种信息就是隐缠序。笔者认为,突现的特征是

21、产生新质,新质的出现必然会改变组织中原有的“序” ,而“序”的改变应该发生在隐缠的阶段,因为已经处于显析阶段的“序”是难以改变的,或者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隐缠序为了渡过隐缠阶段,就需要借助一种中介来传递,这个中介就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在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传递下,隐缠序才可能渡过隐缠阶段而显析。显析的过程很可能是一次突现的过程,但是,这种出现在显析阶段的突现所产生的原因应该是隐缠序得到了改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突现从隐缠序开始,至显析序结束。正因为如此,选育农作物新品种都是从改变农作物的隐缠序开始的。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隐缠序的传递过程就是对隐缠序的作用过程。这种传递作用对于突现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虽然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对显析序同样也在不断地施加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应该以扰动为主),但是显析序的改变必须经历隐缠并再度显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