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八音和鸣别样灵地楚风 黄钟大吕一展盛世华韵黄钟大吕一展盛世华韵 摘要: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华韵楚风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音乐会” 于 2010 年 11 月 8 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举行。音乐会以 126 人的强大阵容,大型编钟与新型民族管弦乐的演出形式,在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彭家鹏的带领下,以“金石丝竹、八音和鸣”的音响色彩,精彩演绎“华韵楚风”的魅力、内涵、风格,获得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文章通过对音乐会最具特色的编钟与民族管弦乐“八音和鸣”的音响色彩、 楚风楚韵巴楚行 、新文人胡琴纳兰性德辞意的分析论述,抒发了音乐会在乐评者内心引发的深刻感受。 关键词:东方中乐团;华韵楚风;编
2、钟;民族管弦乐;楚风;新文人胡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3.024 CDF10 作者简介:刘夜(1969) ,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辑(武汉 430060) 。 收稿日期:2010?12?20 气贯如虹的我的祖国 ,山河喧腾的兵马俑幻想曲 ,巫天灵地、2神人畅合的巴楚行 ,虚静淡雅、内蕴无穷的纳兰性德辞意上古编钟、当世指挥奇才、笛坛楚韵、新文人胡琴连连起伏跌宕,番番风雅横空东方中乐团“华韵楚风”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音乐会,大放绚彩于国家大剧院,实乃金石丝竹鸣八音异彩,华韵楚风撼九州心魂,展现出“大乐与天地同
3、和”的盛世景观! 音乐会耳目一新,流光溢彩,令观看演出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京城观众赞不绝口。此因篇幅所限,仅举笔者感受最为强烈的几点特色,即“青铜之王”与“管弦骄子” 、笛苑富有浓郁楚风的巴楚行 、新文人胡琴交响纳兰性德辞意等亦能一斑窥豹。 “青铜之王”与“管弦骄子” “开元铸鼎,盛世造钟” 。上古灿烂的青铜文化彪炳着举世无双的华夏文明,而“青铜之王”的曾侯乙编钟,无论是以其演奏的东方红载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于太空,还是晋京献艺于中央领导及世界政要,或代表华夏灿烂文化数次出演欧美高层艺术殿堂;无论是应邀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大型庆典演出,还是北京奥运会仪式中的“金声玉震”她都以“国器”承载起华夏
4、文化旅行、传播于世界。 围绕青铜之王、百器之尊的“楚曾百钟” ,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在大型专业民族管弦乐团中开“八音”之先,汇集中国上古以来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各类中国传统乐器共鸣同和。东方中乐团前身为具有 50 余年历史的原武汉音乐学院民族乐团,120 多位的演奏员由该院中国乐器演奏学科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和经过选拔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组成。 3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彭家鹏先生,是活跃于国际乐坛的著名指挥家、 “中国金唱片指挥特别奖”得主、 “第十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当选者。他已连续 6 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先后指挥了奥地利国家音乐家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乐团的音乐会,在国际乐坛引起了
5、巨大轰动。他对中外音乐的独特诠释和深刻理解、对各种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和指挥才华,赢得国际音乐界的广泛好评。就在他驾驭西洋交响乐团被西方权威专家评为国际一流指挥家的同时,其全面、深入而个性化地开拓中国民族音乐交响化的造诣与成就,更令世界瞩目。 “青铜之王”的楚编钟与“管弦骄子”彭家鹏及其所率的东方中乐团齐聚国家大剧院,成为观众深为期待的一幕。11 月 8 日晚,当我的祖国 抒情变奏曲 秦兵马俑幻想曲一曲曲以“金声玉振”宏大而辉煌的音响、神奇而丰美的韵致和恢弘而多彩的状景呈现于大家眼前时,每位观众都见证到“青铜之王”与“管弦骄子”的非同凡响。乐曲每至或热烈或高潮段,编钟雄沉之声伴以鼓声及“八音”
6、,其“声闻百里、动荡山谷” ,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着实甚为撼人。 而我们从背影上看指挥家酣畅淋漓的挥洒,不断给观者莫大的享受和一个明确的认知:音乐指挥确为直现心灵的灵魂之舞。譬如开场曲我的祖国那段甜美的乐段时,感觉到连他脚下的碎步都踩出是“甜丝丝”的,他所把控的层次感、细腻度、舒展性、爆发点、感染力都无可挑剔。尤其是在调性游弋、旋法多样、非规律化的节点,充满探索性、极有难度的巴楚行 纳兰性德辞意等现代风格的作品中,也一展他深刻的理解、个性化的指挥语汇及超凡的感染力指挥家、4编钟、八音之众的 120 余位心脉,当他们融入到一个新的整体时,所呈现出的“有机性”这该是衡量一个乐团最根本之所在和追
7、求的境界吧! 笛苑富有浓郁楚风的巴楚行 上半场第三曲,由笛艺高才荣政副教授与乐队上演的笛子协奏曲巴楚行(第一乐章“往事”),为著名作曲家、武汉音乐学院钟信明教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所作。该曲无论从其宏大而严谨的曲体结构与深沉表现的题材内容上,还是以丰富的现代作曲技法巧妙运用于中国民族器乐之手法;无论是充分且恰到好处地汇融“吐” “滑” “垛” “花” “沥”等中国传统笛艺之精粹,使文化遗产得以新的承载与承传,还是探求、拓展竹笛演奏及表现力的新语汇、新技法的创新等等,都堪称当世笛坛大作。 本曲原为笛子与西洋管弦乐队协奏曲,创作素材取自作曲家分外钟情的鄂西巴楚音调及风情。全曲以严格的现代意义的“协奏曲
8、”体裁构成,分“往事”(奏鸣曲)-“山谣”(三部曲)-“节庆”(变奏曲)三乐章,而规整的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全曲篇幅最长(18 分钟)、内容最丰、难度最高、挑战性更强的乐章。 散板的引子曲笛即以浓郁的鄂西楚音调轻灵地小跳及调性游弋的悠扬旋律,飘逸出一幅山川灵秀的画面和古朴悠远的“故事”背景,行至高音强力度中,接入乐队的土家族民间“跳丧”节奏,曲笛同时进入的主部主题似为土家“摆手舞”音调,此后曲笛与 100 余人的大乐队上下交错连连“翻滚”运行;对比的副部主题则换为低音曲笛低沉的慢板,5此寓为一位老者晚上在篝火边给晚辈讲述历史往事。两个主题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正是一改竹笛传统,而不断串连出扑朔迷离的泛音
9、旋律音调,丰富的微分音要创造性地在原固定音孔上奏出,竟创造性地大量运用手指“半压孔”式配合灵活运气来实现这从音级音高上,犹如将原固有音高的竹笛“解放”为无品之弦乐器一般!加之大型乐队的现代配器,整个音效无法再用“线性思维”来诠释、感知,完全焕然为一种“立体性思维”的音场。 展开部“天崩地裂”的音响似先祖在大难中的顽强抗争、电闪雷鸣中的荒野狩猎、原始部落的仇杀等激烈场景,此段的表现更是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将笛子及民族管弦乐的“张力”探求到极致。如:乐队快速连续奏出极为尖锐的现代和弦;其间笛子一气竟达 20 多小节的 16 分音符连续双吐快速冲击,直至进入巅峰之时穿插一个宽阔的广板,尔后就为全曲极为华
10、彩的“Cadenza”独奏段演奏家在此遵从作品的需要而“即兴发挥” ,各种高难技巧的奇异组合中不仅迸发出炙烈情感,而且仍透射出巫音楚风之神韵。更令人惊奇的是,一种以口风吹奏不断变化中,咽喉同时另唱一个音并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笛喉双音”(荣政命名),进而复调性地运行,此处听来犹如原始的号角伴随着空谷风鸣或远古的回响全曲牢牢把持的古朴深沉、粗狂壮美、灵动神奇再一次得以非凡的“提炼”! 曲作者对此段即兴华彩也连连叫绝。在音乐会中场休息隙间,笔者于厅前恰遇该曲作曲家钟信明教授,只见他激动不已连连颔首“真棒!”“知道吗这是完稿当初,被认为是无法演奏的作品啊!” 6如若从作品游弋不定自如飘逸的泛调性、凸显
11、民族乐器的个性色彩,与东方人文背景下细致入微的内心刻画、色彩纷呈的场景捕捉等层面观照,该院王义平、钟信明等等几代作曲家上世纪一批佳作可谓带有中国特色民族性的“印象主义”风格,这些作品无疑是极具水准的探索篇章,并丰富了中国音乐典库。 新文人胡琴交响纳兰性德辞意 开弓就是一句干干净净的“叹式韵白” ,跟以长长的推弓向空、又夹以深远吟猱,即将人领入到一个清雅的中国文士之窗,且打开来一个文人的悲凉世界。 下半场中的纳兰性德辞意 ,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新文人胡琴音乐风格的现代作品,该作品是武汉音乐学院 80 年代学生桑雨在校期间的获奖作品,原为二胡与民族室内乐队而作,本次特改编为二胡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
12、曲作者从“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词家纳兰性德河传获得创作灵感。(王国维:人间词话 。) 河传原词为:“春浅,丝怨,掩双环。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消轻梦还。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该曲主题性素材和动机、全曲以词定句及曲式结构等都巧夺天工般吻合于“菲波拉奇数列”既对应词作,又给人“黄金分割”之美感。 二胡独奏者胡志平教授弦上吟猱绰注、顿挫收放、压吟擞打等声韵变化技法的精当运用,展现出他一以贯之由具象到整体所追求的“骨象”7表现臻于炉火纯青。更以其独到的“静、淡、雅、逸”和内涵丰厚的意境创造,与大型
13、民族管弦乐队及女高音的“浓墨重彩”层层铺展,构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新文人胡琴艺术景象。乐曲在打击乐“唤醒”弦乐声部空?餍橐?的云线作背景后,二胡非律动节奏的主题旋律,以句首冠音呈下行势态或徐缓、或顿挫、或惊悸、或隐逸,复又移调行进中,那弦上的迟揉、压揉、滚揉、先揉后平等深细之变,弓速、弓幅、弓力等运势之变,都犹似语带烟霞、花月入扇,深妙地强化出一段岑寂空聊就在深不可测之中那种中国文人难以释怀的“不可承受之轻”得以浮现 随着扬琴、琵琶、打击乐、箫、筝、女高音(无词)、笙等渐次间入不断增强的太极“对推式”的旋律音型与富有意味的不协和音响,二胡速率不等的吟猱大滑、吟猱小滑与长弓贴弦力度多样变化等,以及
14、与笙奏出的一番番伸展出哀怨无所、挂碍无居的怅然凄叹,飘渺出一朦“空灵之恻”这种富于内涵的率性拈来和难以名状的意蕴,唯有法师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大音希声、大淡藏奇,一如演奏者所言:“我在演奏处理纳兰性德辞意时,也是以淡作为表现乐曲复杂之情感的基本手法的。有时在具体演奏过程中,弓子挥出之后,是顺着弓子挥出的自然之力在运行。 ”“音与音之间,也即这个音出来后而那个音还没有出来时,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就在这些“演奏者寄复杂之情于音与音之间,一种弦外之情,言外之意”悄然而至。1 听胡志平教授弓弦行音,笔者在其“大音希声”中,总有一强烈感受:似将惯常所不得一见的微观世界拿高倍显微镜急剧放大开来,每看8为
15、之一震!想来其故之一便在于“静”处观听到所料未及的奇异世界。 “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 (徐上瀛:溪山琴况 ) 。 中段快板由琵琶引出乐队排山倒海极不协和的“音块墙”后,二胡在短弓、碎弓、颤弓、长弓中乐流滚滚奔涌,直至打击乐、乐队强力度的不协和弦、人声高亢的长腔等汇集一团宣泄着一切、淹没着一切,转而嘎然而止,恰于“清空”之下交递于全曲的“黄金点”华彩。本曲华彩段以 1988 年初胡志平首演时的即兴演奏而定谱。他以上行增四度大力度快弓连续大
16、把位跳进,直至撕心裂胆的极限音,又碎弓下滑一段精妙绝伦酣畅淋漓的极致喷发,继而缓缓涌动出马尾双音奏来特殊音响,构为五度平行旋律运行的变奏性主题。对应原词结构性节点,这段华彩处理似将对过往蓄蓄隐隐的“陈述”在作挥腕一结“皆不是”!“此不是实在不是零的数值” ,而是一个饱含“思之不思和不思之思”的巨大“时空量的模糊值”耐人寻味无穷2 然虽以纳兰氏河传为表征式的引切,可音乐与诠释的本体与伸展已远远不局限于原词(此仅从曲名上也可得以所示),又大有超越一词两阕,而是打开胸襟几乎迎临着数千载中国文人所有悲凉的处境与幽静的怒放超越与升腾地表现和传达出这层内涵,我们现场观众也恰似被一种“气韵” 、 “气场”
17、、 “气象”所源源牵引、点化。对,有无相生、虚实相生,胡志平对此真有“融实入虚” , “虚中生实在虚处用功”的明9确作为:“在实际演奏中,有些乐曲某些地方会感觉到自己演奏出的琴声似乎已融入无声无形之中一种意念的作用,用一种意念来帮助有声有形的音响融入无声无形之中。笔者(胡志平)在演奏纳兰性德辞意及秋词时,在不少地方就有此中感觉。 ”3 又如:“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就是要靠气来体现的,实者虚之是要使实浮出气韵,虚者实之是要使虚处灵气呈现。 骨象的表现,离开气也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而这个气是不能断的,就像人体中的血脉一样,如有断处,作品意境生命将会枯竭,作品意境将会支离破碎。只有使演奏者个人气质与作
18、品情感、精神融为一体的气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意境。笔者(胡志平)在演奏纳兰性德辞意一曲时,追求的是弓未起,而作品意境之气已动,最后一弓已尽,而意境之气未尽,使作品意境之气绵绵不断、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4 巧哉,于稍后的座谈会上,著名指挥家关乃忠先生等专家就深为感触地发出“一个协奏曲作品的成功有一半要得益、要归功于合作伙伴独奏家”的感叹。这首问世迄今 20 多年来一直由胡志平诠释的纳兰性德辞意 ,与他一路研习修炼和所得,即由其本人创作的秋词 、 月的悲吟 、 禅院钟声等,从作品题材、内容、手法、诠释、技巧、风格等各个层面,都初步系统地构建起了他独具异彩的“新文人胡琴音
19、乐” 。且这些创作和舞台实践也正与他理论研究的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 、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 、 二胡艺术论二题等此类专题铺展出“正本”与“注脚”互为一体的实践与研究体系。如此学者型的二胡艺10术家及其丰硕的探索成果必然赢得我们更为深入的关注。 荆楚大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何为中国文化最为特质之处?著名的思想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历史学家李零先生等当代大儒,晚年都不约而同地将焦点聚集到“巫”文化研究之中,并发现正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基质“天人合一”精神引领了我们的历史进程,天、地、人、神万象通合的思想使华夏民族迈向到更为突显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 ,而摆脱了世界各民族陷入宗教的桎梏。
20、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最为特质之处正是其高度的理性延展为秩序的礼乐之制,其标志即编钟;“乐感文化”崇尚自然、审美生命,激扬灵动之人性、生命之烂漫,其标志为“楚声” ,进而数千载得以“人文情怀”“人文山水画卷” “人文音乐”浩然翻卷,流淌不息辈有出新。 正是有这一“文化特质”的根脉所在,也就有了今天的“冰山之一角”:音乐会后在北京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大家无不对本次演出的方方面面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同时也异口同声地都对“楚声” 、“编钟”有着更进一步的期待,和对武汉音乐学院办学成果的真诚祝愿。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锋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在座谈会上,从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高度上均表示,东方中乐团充分享有武汉音乐学院重点学科之一的中国乐器演奏学科在教学、科研、创作、演奏各方面所形成的丰厚资源。乐团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及其交响化的探索与实践,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实践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