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839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断臂山看李安的美学风格摘 要:自由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李安导演,坚持用中国眼光和思想打造国际品牌。获奖影片断臂山就集中体现了具有东方情调的“中和”美和人情美。以含蓄内敛方式处理同性恋题材,将同性之间的真爱演绎得如泣如诉,并且上升为人类普遍追求的人情美,带给观众颇具震撼力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美学风格;东方情调;“中和”美;人情美;同性恋;审美效应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54-04 美是到处都有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

2、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注: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四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 610 页。 )著名导演李安不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着美,而且运用电影语言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带给观众无以伦比的审美享受。 李安的作品都暗含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这与他本身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李安是一个精致内敛的人。他出身于台湾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思想根植于他的文化积2淀之中。后来移居美国专修电影艺术。长达 14 年的西方生活不但没有动摇他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根基,相反在西方文明的参照下,他开始以现代电影为媒介,以更加开阔的世界视野

3、重新理解和阐释着东方文化,开始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精髓和命途的探寻。个人的生活以及求学经历使李安能够自在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而心灵的沟通跨越了文化和国界,心心相印自然引起东西方观众共鸣。他的身体里流淌着源自东方文化背景的血液:温和、儒雅、负责;同时也闪耀着西式的华彩:多元、随性、欲求。他在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尝试着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相结合,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中无论是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冲突(推手 ) ,还是老派父亲与新潮女儿的种种矛盾(饮食男女 ) ,都是以西方模式、东方思维来探讨家庭伦理亲情的课题, 喜宴更是一部有关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其

4、它作品从卧虎藏龙到绿巨人 ,也是用东方式的理解和解读,对好莱坞商业片进行了个性化革新,既展现东方的人伦观念、传统文化,又是对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的有力追问。 在导演断臂山时,李安不追逐时尚潮流,不为技巧而技巧,一如既往地以平实的叙事风格和熟练的电影技巧朴素、流畅的摄影,干净利落的剪辑和场面调度,沉静、平和的叙事笔触,理性而睿智地演绎着独具东方情调的伦理人情,追寻永恒的文化命题。东方文化理念的积淀决定了李安在处理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时,刻意冲淡令人压抑的沉重,避免使用狂烈暴躁的处理方式,而是充满了东方式的温情,形成了“中和”的美学风格,并且成功地“跨越华语或称为母语文化的局限,而成为一3种国际的、世

5、界背景的共同文化主人” 。(注:电影新作 ,1996 年第2 期,第 39 页。)正如西方哲人史宾格勒所一再论证的,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来自文化,任一审美规范无不是出自与之相应的文化土壤;任一代艺术家风格的成熟,不论其自觉与否,无不是作为与之相应的文化时代的表达;任一不同物质媒介的艺术创作无不是作为与之应相的文化表达的载体。他强调指出:“一种文化是在一个伟大的灵魂保持着童年气息的人类的初原精神性中初醒的时刻诞生的。它从自身中挣脱出来,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边和无限到有界和有限。它在被规定了背景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它在生长形态上是被界定了的。 ”(注:王鲁湘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

6、987 年版,第 386 页。)。虽然执导的是西方电影,选择异域题材,涉及敏感话题,但李安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眼光和思路“其实是很中国的” 。这种自我表白,不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断臂山做了美学定位的概括,而且典型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和人情之美的追求。 一 “中和”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灵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杨洪(校注) 中庸?大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 页。)这种强调“和而不流” 、 “中立而不倚” ,尤其强调人的性情中和的观念,不仅被孔子赞美为至高的德

7、性也被4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根本精神,就表现出以“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李安的电影具有浓厚现代感和生活感,他对西方文化有非常细腻的体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犹如血液,早已流淌在他的文化生命之中。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李安必然要将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灌注于影片断臂山 ,形成了独特的“这一个”。他的独特在于他借用影像传达出的思想将东方的深沉、神秘、温厚与西方的自由、个性结合在了一起。李安讲故事的方式,都具有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隐晦、细腻、留白。在这部讲述同性之爱的美国影片断背山里,李安依然是运用母体文化的思维和审美方式,去诠释人类的内心世界。李安的电影有节制之美,这

8、种抑制、收敛、含蓄的人生态度,既直接造就了他电影的独特外观,也大大强化了他电影的审美效应。 该片根据安妮?普洛克斯的小说改编而成。改编原著尤其是广为人知的名著常常费力而不讨好,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原著精髓,只能表达出丰富内涵的一部分,感染力会大大减弱;但是如果过于拘泥、忠实于原著,忽视了电影影像的探索,也必然是事倍功半。这需要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灵动。李安在被原著深深感动的基础上,借助东方传统文化加以再解读,运用电影语言进行了颇为成功的二次创作。作家笔下所描写的风景颇有苍凉意味,荒无人烟的断臂山展现了原始的野性。而影片将这种自然景观拍摄得十分唯美:亮丽如画的风景,广袤的土地和高远的天空,为缘起的爱

9、情铺设了天堂般的背景;作家笔下所描写的情感雄放粗砺,生活穷苦的两个牛仔产生了情欲的冲动,而影片却将同性之间的刻骨相思限定在隐忍、压抑的层面之上,表现得极为含蓄和内敛。尽管原5文字里行间苍凉浑然的况味十足,但是影像的想象空间毕竟不同于文字的想象空间,导演倘若把原著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的话,恐怕只会沦为文学作品的翻版,失去其电影的特质。在李安之前已有不少国际知名导演对此原著跃跃欲试,但是思之再三,望而却步,李安知难而进,凭借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化原著的粗砺雄放而为温和内敛,在张弛有度之中演绎华夏文明的“中和”之美,运用电影语言让读者体会到杰克与埃尼斯之间的死生契阔而为之辛酸。影片在改编过程中还剔除了

10、一些显得粗野的细节,展开了几处在小说中未能展开的重要情节,使影片既来自于文学作品,又体现电影艺术的特质,而且表达了李安的独特美学追求。断臂山的叙事充满着“世俗约定”或者说“藩篱”压抑着的张力,李安却创造了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境界,使之成为展现“中和”美的典范之作。他运用“中和”之美来搭建和构筑关于两个牛仔的爱情故事,使得这部影片在西式的外壳下充满了东方的情怀,自然流露出一种淡定空灵之美。两个 19 岁的穷小子来到断臂山,为农场放牧羊群。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中,两人逐渐敞开心扉,产生了感情。放牧工作结束后,两人各奔东西,服从世俗规范,娶妻生子,但心中却始终忘不了对方。四年之后,无

11、法忍受现状的杰克回到怀俄明州,拜访了埃尼斯。断臂山上的热情被再一次点燃。在此后长达 20 年的隐秘交往中,割舍不下的感情,逼使他们在渴盼与痛苦中挣扎,但也永远刻骨铭心。直至杰克意外身死,埃尼斯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两件套在一起的衬衫虽是表现一份挚烈持久的感情,具有浓重的悲剧氛围和哀伤6情绪,但是李安并不任由这份感情恣意泛滥,回避大开大合、大恸大悲,叙事抒情颇为节制,节奏比较舒缓、基调显得平淡、情节似乎散漫,但是结合在一起却恰到好处,回味无穷,写出了两个人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悲剧人生,在看似平和自然的流程中暗中涌动着情感的波澜。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契合了东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而且更具有意味深长的文化韵味。李

12、安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以不激不厉的柔思,不温不火的叙述,“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素朴和谐的审美意识系统,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即便是冲突、高潮的来临都处理得那么含蓄,从而大大提升了原著的审美价值。这种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可以说达到了“中和”之美的高峰。使人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自由之中,去寻求人类生命存在的谜底,使追问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伴随人的一生。 二 同性恋,是异性结合男女婚姻社会规范的越轨者。自它存在那天始,就被视为这个社会的另类异族,饱受歧视与不公。直到 21 世纪的今天,虽然人们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但是同性恋者还是难以取得合法的地位和权利。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观念

13、保守行为甚至有些野蛮的怀俄明州也是如此。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存在同性恋倾向,只是后天环境和教育使我们绝大多数人走向“合法”婚姻。西蒙娜?德?.波伏娃阐述得比较客观公正:“实际上,同性恋既不是一种厄运,也不是被有意纵情享受的一种变态,它是在特定处境下被选择的一种态度,就是说,它既是被7激发的,又是自由采纳的。使主体与这一选择有关的各种因素生理状况、心理背景与社会环境,没有一种是决定性的,尽管这些因素对解释它都有帮助。 ”(注: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铁柱(译) 第二性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83 页。)然而毕竟同性恋在现实的价值理念中属于非常态,而人又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属

14、性的动物。这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使大多数的同性恋者不敢与社会常态意识相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采取隐瞒自己性取向的方式来营造一个感情的生存空间。正如台湾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里所描绘的同性恋生活: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李安也反复申明影片不是写同性恋,要表达的是人类普遍的感情。但是不可否认,同性恋越来越显著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李安当然更会思考很多。其实李安对同性恋题材早有表现。如果说喜宴讲的是中国的同性恋故事,表现了中国

15、家庭传宗接代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后父辈的迷惘和遗憾,以及父辈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那样一种温情下的无奈。那么断臂山则把背景移植到美国西部,叙述了两个男性横跨二十年的爱情故事,这份真情厚重无比、震撼人心,甚至被部分娱乐媒体宣称为“西部同性恋史诗” 。(注: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5 页。) 凯查多利曾在人类性行为基础一书中指出:“迄今为止,对同性性行为、交际关系及其文化都有不少研究,但对同性恋的感情方面的8研究甚为少见。 ”(注: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5 页。)鉴此,李银河在社会学著作同性恋亚文化中对同性恋者的“感情生活”做了比

16、较细致的调查研究。李安则是借助电影语言和技术讲述了两个男同性恋者的感情生活。同性之爱恋与同性之友谊的根本不同在于彼此之间产生了性爱与激情,而其中最典型的则是亲吻、抚摩和性行为。这些同性恋的特征杰克与埃尼斯无疑都具备。但是更可贵的是他们已经从生理的冲动升华到情感的需求。他们的真爱和世俗一切无关,诸如金钱、地位等。虽然两个人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对待这份不合世俗规范的感情的取舍态度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外露还是内敛,最难得的是 20 年来他们对这份真情的艰难持守。这种艰难来自于外在社会环境的制约,来自于童年烙下的心理印迹,来自于亲情责任的重负断臂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陌生世界的镜像。

17、即使我们起初是怀着排斥的心理、反感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到片尾也不能不为同性之间的挚爱而动容,不能不修正多年来的偏见,感受到原来同性之间也可以有那样强烈深厚的爱情产生。埃尼斯和杰克本来不是或者可以不是同性恋者。是断臂山中放牧生活的单调乏味、孤独寂寞,使两个年轻人有了一夜的越界。如果说这一次的冲动有着酒精和荷尔蒙的作用,偶然因素更多一些,那么第二天听从心灵召唤的深情拥吻就已经命定了同性之恋。但是从印证着纯洁之爱的断臂山走回世俗社会后他们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回归现实,埋藏起心中这份热恋。借由此片,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同性可以像异性一样爱,而且爱得缱绻决绝。他们不是单纯地寻求畸形的心理和生理刺激。 断背山拍

18、得很“干净” ,9不仅没有充分暴露的涉性镜头,更触及到了性以外的另外一个境界。相爱的两个同性额头相抵,紧紧相拥,喃喃低语,幽怨的眼神,喜悦的脸庞,幸福的表情,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让你竟然忘记是两个男人在谈情,而只看到久违的纯粹的爱情。这个爱情或许不是正常意义上的爱,不过却是真切的,深沉的,让人刻骨铭心的。 断背山并不是刻意为那个特殊群体争取所谓的权利,李安一句“真爱无关性别”的精辟之言其实昭示着他们生来拥有相爱的权利,也彰显着人类对于真爱的执着追求和永生渴望。这更是一种永恒的人情之美。李安要借助这一特殊题材演绎至纯至美的人间真情,把这种同性之恋提升为人类的普遍之爱。李安一直坚称:断背山描写的是

19、广义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它是人类普遍共通的情感特征。正是因为融入了多重意义上的情与爱,才使得影片内涵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动人,思考更加深入。从根本上说, 断背山的成功是基于影片对人情美的深刻表达,无论时代变迁还是地域差异、性别差别都无法将其磨灭。正如李安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外国导演如何把握异国风格时所说:“爱能够超越和穿透文化差异” 。评委会成员阿城认为:好电影会让人看过之后忘记它的摄影、音乐、美术,所有技术都退到后面,惟一留下的就是莫名的感动。 断背山生动地表现了人情之美,以至于让我们忽略性别问题,充分感受经典电影的艺术张力和人性底蕴。看过影片之后,一切曾经想望“可能”的“更好

20、”的生活的人们,都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我错过了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我到底应该如何生活才是最理想的?李安借助这个故事,用镜头和胶片重新书写了两个男人的故10事,却在深层次上传递了每个人心中隐藏的同一种痛,从而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 三 一部电影的产生过程,确实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过程。尽管这种审美创造过程带有明显的机械制作的痕迹。它内涵着导演独具个性色彩的美学定位、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通过悦目的画面,动听的音响,快慢有致的节奏,完整的结构,以及对主人公心路历程“不动声色”的真实展示,让人们在审美的体悟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享受,然后又经由审美愉悦的导引,回头生发对人生本真等

21、审美意蕴的沉思。李安把电影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在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方面,在内涵意蕴的深入挖掘方面,在人物对象的生存状态、生命追求等主观情绪的感知方面,在典型细节的选择运用方面,在画面的构图、用光用色方面,在对语言的录制或解说配制方面,在作品整体意境氛围的营构方面,在镜头景别的变换节奏方面,后期的剪辑方面等等,都十足地体现着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都是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作品,创造了具有统一格调的全新的审美情境,犹如一个审美的磁场,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致,变被动的挑剔的甚至可能是反感的观看而为主动的自觉的倾情的投入,最终获得一种审美的满足。 断臂山取材于渐渐走进观众日常意识中的同性恋现象,使得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