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922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主要基于反帝反封建。1949 年共产党执政后,其反帝反封建的形象仍被不断强化。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重新设定了肃清封建残余的议题,但不久这一议题客观上转换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入 90 年代,反封建的议题逐渐被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所置换, “国学热”取代 80 年代的“文化热” 。8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认知的转向也与此间中国政治走向相关联。 关键词反封建 反自由化 国学热 政治走向 中图分类号D2;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3307 近代以来,革命型的政党大都循着破旧立新

2、的理路展开活动。中国共产党革命形象的构建与正当性是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使其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而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满足了民众的期待。1949 年共产党执政后一直在强化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党形象,这一认知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走向有着紧密的关联,其影响集中表现在对外与对内两个面向: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由此催生出“东风压倒西风”及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导致东西方的关系高度紧张;对内,历史上的文学、哲学、宗教、典章古迹、风俗习惯等均成为革命和批判的对象(“文革”期间秦始皇和法家例外)。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重新设定了2肃清封建残余的议题,但不久这一议题客观上转换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进入 90 年代,反封建的议题逐渐被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所置换,“国学热”取代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热” 。本文所要探究的是 8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认知的转向及与此间政治走向的关联。 一、20 世纪 80 年代反封建议题的设定与政治走向 1、邓小平与反封建议题的设定。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质疑和追问, “文革”的灾难何以生成?“文革”呈现了什么样的日常生活?李洪林将人们的视野拉到了中世纪: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国曾笼罩在迷信的烟雾之中。当迷信的气氛最浓的时候,在许多地方人们似乎进了中世纪的教堂。不过手里拿的不是“福音” ,而是“语录” 。代替“忏悔”的是“请罪” 。不

4、是在划十字,而是在挥动手臂。没有念“上帝保佑” ,而是在喊“万寿无疆” 。黎澍则在总结“文革”教训时发出警告: 不重视有两千年历史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坚决清除旧制度的残余,片面强调“批判资产阶级” ,特别是批判所谓“党内资产阶级” ,其结果必然是封建势力乘机在各个方面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死灰复燃,暗中取代社会主义,还要冒充是最革命的。 这暗含了毛泽东时代的反封建是借其名使封建残余借尸还魂。中国需要反封建,需要新启蒙,但这并未形成共识。在拨乱反正之初,李、黎的观点还遭来不少批评,而最终使反封建的议题上升为中央的“精神” ,3则得益于 1980 年 8 月 18 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5、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而这一内容之所以写进该文与先前李维汉的提议有关。该年 6 月 19 日,李维汉接受人民日报原理论部副主任、哲学家汪子嵩教授的采访,透露了他与邓小平谈话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反封建的问题是党和国家带根本性的问题。从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到五中全会的决议,我都是拥护的。但有些问题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毛主席到晚年会造成这样大的悲剧,走向自己的反面?这问题怎样解释? 我们的民主革命是要反帝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做得比较彻底,而反封建却只做了一半,而且是比较容易的一半。现在说阶级已经消灭,不再进行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好像肯定反封建任务已经完成了。实际上怎样?共产党应该与过去彻底决裂,做到

6、了没有?没有。 文化大革命彻底地深刻地暴露了封建主义对我们党的侵蚀,这是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的大暴露。 邓小平在此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采纳了李维汉的意见: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上面讲到的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 、 “官商” 、“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

7、划4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 8 月 19 日,李维汉在此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说:“我拥护小平同志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了我们 30 年来作为执政党的经验教训,有理论,有实际,讲得很好。 ” 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强调,改革首先要从思想上破旧创新: 多少年来,特别是林彪、 “四人帮”横行时期,搞个人崇拜,把个人封成神,认为谁谁说的做的都是百分之百正确,不可能有错误。危害之烈,莫此为甚。这样搞,第一,根本不可能有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二,根本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第三,根本不可能解放思想;第四,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一言堂、家长制等封建专制主义,并被某些坏人利用搞法西斯主义。 此间,为改革扫除思想

8、障碍的呼声越来越强。 2、知识界的跟进。中央确立了反封建议题后,知识界积极跟进,李泽厚与王元化是 20 世纪 80 年代“新启蒙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李泽厚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强调救亡压倒启蒙,启蒙的任务没有完成。王元化则在 80 年代后期主编的新启蒙意在深化启蒙的议题。金观涛与刘青峰合著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从学理上论证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也强化了人们对封建遗毒根深蒂固的认知。此外,还有不少与此相关的丛书、丛刊(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凡此,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当推 1988 年央

9、视播出的 6 集电视政论片河殇 。该片意在“呼唤全民族反省意识” ,回5答“中国文化向何处去” ,主创者的观点很明确:“单靠这片黄土和这条黄河,已经孕育不了新的文化”:“这片黄色的大地不能教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肆虐的黄河不能教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意识” 。 “黄河命定要穿过黄土高原,黄河最终要注入蔚蓝色的大海:黄河必须清除它对大海的恐惧。 ”该片播出后, “报刊上发表的为河殇叫好的各类文章不下百篇,专门吹捧河殇的书也出了四、五种” 。中国的龙年因“河殇效应”将 80 年代的“文化热”推到了沸点,而在 1988 年 9 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王震对此发出了批评的声音。高

10、层和学界围绕河殇而产生的分歧在加大。 知识界发出“新启蒙”的诉求与河殇贬“黄”扬“蓝”的取向,符合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意图吗?关于反封建的重点及如何反封建,邓小平有非常明确的设定: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必须明确,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 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

11、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6府主义的批判。 这是邓小平的定见,而后知识界掀起的“启蒙热” 、 “文化热”恐超出了他设定的肃清封建残余的边界。 3、议题的转换。近代以来的经验表明,国人对本国历史的认知与对西方的态度有着此消彼长的关联。知识界在高扬反封建大旗的同时,几乎本能地流露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与推崇。国人在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思想洗礼后,思维日趋活跃,而大学生对知识界此种贬“黄”扬“蓝”的取向最为敏感。在此情境下,20

12、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出现了让高层领袖警觉的学潮。如何因应学潮,高层的研判存在分歧。1986 年 9 月 28 日,在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部分地反映了高层在反自由化问题上的歧见: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所以我们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提法。 虽然邓小平一再强调反自由化,但学潮现象并未消失。同年 12 月 30日,他就学潮问题同胡耀邦、赵紫阳等谈话:“在六中全会上我本来不准备讲话,后来我不得不讲了

13、,必须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那段话,看来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听说没有传达。 ”“没有传达”足以反映高层在此问题上的分歧。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自由化思潮的生成显然溢出了党和国家领导7制度的改革所设定反封建的边界,这也是 80 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常讲反自由化,少讲反封建的缘故。 4、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在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的设想一直在稳步推进。关于制度建设,邓小平重点强调以下几点: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将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兼职、副职不宜过多

14、;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解决好交接班即干部年轻化的问题。为此,于制度设计及人事安排上,如恢复党的总书记、取消党主席、“八二宪法” ,恢复国家元首、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等,均反映了用制度分权的取向。1982 年 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宪法草案(讨论稿)时,就设立国家主席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如果要设立只能由邓小平担任,但这样会增加他的工作量、对健康不利。邓小平表示:“除了我,别人也可以担任。如果国家需要就设立,不能从对某一个人的考虑来确立我们国家的体制。 ”同年“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体现了邓小平改革的思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

15、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抵制克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也被写入党章 。其他如“八二宪法”规定县级以上人大设立8常务委员会,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不得在“一府两院”任职。20 世纪 80年代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党的总书记一人一职的安排等,当是出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考虑。 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 人民日报重新发表邓小

16、平的“8.18 讲话” 。 “十三大”报告首次将“政治体制改革”列为议题,明确“8.18 讲话”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强调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现象和封建主义影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 。近期目标为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其后中央着力推进“十三大”报告设定的政改目标。1988 年对国务院的机构进行重大调整,强化了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国务院常设机构由 7

17、2 个减少到 66 个,非常设机构由 75 个减少到 49 个。与此同时,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对党中央直属机构进行改革,将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不再设置与国务院职能部门工作相重叠的办事机构。新建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统战部将民族、宗教事务分别移交给同家民委和国务院宗教局,中央组织部将一定层次的干部管理权限交给人事部,取消国务院各部设立的党组。 不难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国家制度建设,遵循着邓小平设定的“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的路径推进。 9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议题的设定与政治走向 1、发扬优秀传

18、统文化议题的设定。1989 年以后,稳定局势、坚定信念成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头等政治任务。为此,各大媒体高调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理论界对河殇进行的清算不仅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有否定社会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对此,1989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提出分清两种改革观,一种是社会主义改革观,一种是资本主义改革观,要把反和平演变作为党的教育坚持到底。社会主义热在持续升温。1990 年 1月 1519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闻迪”的长文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4 万字,连载 5 天。面对苏东的巨变,此间的主流媒体一直在为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论辩。1990 年

19、12 月 24 日,邓小平在谈话中再次告诫,不要在意识形态上头脑发热。他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意识形态上头脑发热”其实就是指“姓资”与“姓社”的争论,而真正为发热的头脑降温的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不仅结束了这一争论,且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议题从此变得无可争议,而意识形态的降温,也使得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议题逐渐被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 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在坚持反自由化的同时,自觉地淡化肃清封建残余的议题,突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江泽民在十三届四10中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

20、调: 加强教育,我想特别提出国情教育的问题。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教育,经济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等等。广大青年拥护改革开放,但他们中不少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因此就不可能了解改革的长 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幻想在一夜之间把西方的物质文明搬到中国土地上,比较容易接受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宣传。 同年,江泽民在纪念“国庆”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摒弃对待中西文化的两种错误倾向: 要积极吸收我国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坚决摒弃一切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 1990 年,江泽民在纪念“五四”的讲话中,高调颂扬“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共“十四大”后,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发展经济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议题变得密不可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由此也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