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010 年 11 月底,73 岁的潘文石从北京回到位于广西崇左的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他没有休息,依然按照早起晚睡的作息投入到工作里。潘文石每天都要赶在白头叶猴群睡醒外出觅食之前起床,观察它们的活动,采集粪便、收集毛发,通过个体识别获取 DNA,开展进一步研究。 落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媒体很多年前就将他称作中国的“熊猫之父” 、 “自然之子” ,但在很多人看来他低调而神秘。对媒体的邀请,但凡需要离开科研基地的,他通常委婉拒绝,甚至是领奖活动。然而,因为对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公众对他始终保持着关注。 漫长的路与大熊猫的 26 年 1983 年,四
2、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竹林大面积开花,出现枯萎现象,随即有人宣称 117 大量减少将导致大熊猫灭绝,政府决定集中野外大熊猫进行人工饲养。 当时,作为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创立的国际合作小组的一员,潘文石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从事大熊猫研究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他认为:“竹子开花是正常现象,每过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而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竹子开花,仅凭这点就足以证明2竹子开花不会导致熊猫灭绝。 ” 在潘文石看来:“熊猫应该在野外追求爱情,在那觅食竹子,在那生、在那死,这才是生命,才是对生命的尊重!”1984 年,潘文石将一份详细的报告交到了当时民盟中央执行主席叶笃义手上。很快,原
3、定的圈养计划取消了,卧龙的大熊猫得以继续生活在竹林之间。 1984 年,潘文石带着学生走入海拔 3000 多米的秦岭森林,这一呆就是 12 年。他们每天除了要爬好几十里的山路,还要忍饥挨饿。 “那时,连帐篷里的温度也要在零下十几度,要用水就得先烧火化冰,为了省事我们干脆不洗脸,反正脸上的油脂还能保护皮肤不被冻伤。 ” 1988 年,潘文石出版了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 ,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大熊猫可以依靠自然力生存的原因,这部著作被国际上称作是“大熊猫生物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 “我发现了两点:自然庇护所乖口干扰大熊猫生存的实际因素。 ”潘文石说。以海拔 1350 米等高线为界,划分出线上的森林生
4、态系统和线下的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前者就是大熊猫和其他数十种野生动物的自然庇护所。山区的农业开发如果被限制在这个高度以下,就不会对它们的生存造成威胁。 “依靠秦岭南坡的自然力 ,就能将熊猫保护下来。 ”潘文石说, “因为熊猫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竹子吃,有伴侣,有一个生儿育女的石洞,就足够了,竹子在自然庇护所里,是取之不尽的。 ” 潘文石的第二个发现,是砍伐森林威胁秦岭熊猫生存的主要原因,并非熊猫自身生存能力不够强。潘文石提出:“如果秦岭的伐木场和伐木公司,按照国家森林法,控制砍伐强度,维持职工就业的同时维持森3林永续利用,不去跨越大熊猫自然庇护所的边界,人类可以和它们共存下去。 ” 可是这个设想
5、还是被疯狂的砍伐行为打破了。到 1993 年,秦岭主脊的原始森林已岌岌可危。 “秦岭正在发生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会断送熊猫的前途,老百姓的生存希望,也会付诸东流。 ”1993 年 10 月,潘文石致信国家领导人寻求援助。几天后,朱?F 基总理就做了批示。国家下令“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1995 年,在中央政府 5500 万元人民币和世界银行 477 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下,长青自然保护区成立了。 1996 年,当最后一批林业工人离开秦岭时,潘文石也结束了大熊猫的研究。当他下山来到海拔 1100 米的华阳镇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这座喧闹的木材中转站,在自然保护区建立一年
6、之后,街道空无一人,商店旅馆全都关门了。潘文石“当时心里特别难过,不知道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还是一件错的事情” 2010 年 4 月,14 年后重返秦岭的潘文石,看到眼前已是重现生机的竹林。人们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了亚洲豹、金丝猴和羚牛的照片,在海拔 1700 米的地方,还捕捉到了两只大熊猫喝水的珍贵影像。 当地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饲养特种动植物等方式,使经济条件远好于从前。 “我有一个朋友叫王文书,特别骄傲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啦,读大学的钱都是他自己供养的!”潘文石的忧虑终于消散。 弄官山区保护白头叶猴 41996 年,潘文石和他的团队,离开秦岭,转战广西西南部的弄官山地区,开始研
7、究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世界上 25 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现存的野生白头叶猴只分布于广西的左江、明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不足 200 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内。 “白头叶猴是一种美丽的猴子,可是我刚去的时候,那里的山上几乎没有树,看不到猴子,百姓的生活也很艰苦。 ”潘文石说。1996 年,弄官山区的白头叶猴数量仅剩 96只。 “1 人类和猴子,都走到了生存危机的边缘。而人类的情况还更糟,猴子可以在山上的石坑里,寻找存留的雨水,但老百姓不可能爬到悬崖上去啊,只能在泥塘中找水,(没有好的水井)他们吃的都是脏水。 ”潘文石很清楚,最亟待解决的是当地人的生计问题。为
8、使弄官山和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恢复平衡,1998 年,潘文石提出“保护现存、恢复损失、阻止对未来的破坏”的行动指南。 潘文石发现,弄官山区 14 个自然屯的 1.2 万居民需要的薪柴全部从山里获取,这是导致弄官山区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和环境质量下降的关键原因。而由于水质原因,居民靠种植的水稻、杂粮等谷物的收入很低不足以维持生计,因此才靠偷猎白头叶猴来提高收入。 “即使要放慢研究速度,也要帮助村民们喝上自来水。 ”1998 年,潘文石团队用崇左县政府的 7 万元拨款,为白头叶猴分布区内的雷寨建设清洁的饮水系统,解决了 500 个当地居民的吃水困难问题。 52000 年 8 月,潘文石用福特汽车环保奖的
9、 10 万元奖金,在当地推广使用沼气代替薪柴作为能源;到 2004 年,他用奖金、海外捐助以及来自政府的拨款累计 214 万元在弄宫山区的 14 个自然屯和附近其他村寨修建了沼气池,从此农民再不用上山砍伐。 2005 年,弄官山区的自然生态逐渐复苏,石山上开始葱茏,鸟类、蛇类和各种肉食动物的数量也开始增加。到 2009 年,白头叶猴的数量增长到了 660 多只。 “14 年不再砍伐森林,种植甘蔗,老百姓年年有剩余,有的村子,几乎 80的人都盖了新房子,最穷的村子,也有 30到 40的人盖起了新房子。 ”潘文石说。当地还陆续兴建了小学、医院、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成立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一个生态
10、环保教育中心和一个研究基地。 “比起十几年前,现在基地的条件好太多了。 ”潘文石说,他特别提到用来观察猴子的一套价值二百多万元的设备,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因为使用视频会 议系统观察白头叶猴,在野外观察历史上属于首次尝试。 能观察到野生的白头叶猴是奇特而难得的经历。这种羞涩内向的素食灵长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石山上或安静的谷地里觅食、玩耍。每天到固定的观测点观察猴群活动,是基地工作人员必做的功课。在他们跟随研究多年的一群叶猴居住的石山附近,有一座 35 米商的野外观测台,正对着两个夜宿点中较大的一个洞口,这里架设有观测量摄像机和核心输送设备,观测台由三个立柱支撑,还特别设计成松树的样子,基6
11、地的工作人员称其为“三棵树” 。野外拍摄到的画面可清晰地显示在基地的屏幕上,同时可录像,以便后期编辑、分析。 “我们所研究的这群叶猴,队伍属于特别壮大的,一共 31 只,四世同堂。 ”科研助手张岚说, “我们就像狗仔队一样,跟着这群明星后面跑。 ” 环绕着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是喀斯特石灰岩峰丛林立的生态公园。多年来保护白头叶猴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已经当地百姓对这些叶猴爱护有加,很多人为能守卫这些广西独有的动物感到骄傲。每每提到那位北京大学的老教授,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感激。 可潘文石却说:“一个研究熊猫和猴子的人,能有什么力量呢?我只是将这种可持续、文明的思路不断地宣传。我在这 14 年
12、的研究中用 10的力量,去影响政府,关怀百姓,就得到了他们积极热情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回报太多了” 如今,潘文石开始更多地开始关注社会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生物起源、发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多个相关学科,寻找生物界与社会的规律。 “今(2010)年我们就有了一个动物社会上的首次发现,即叶猴族群中存在隔代照顾 ,就是爷爷奶奶照顾孙女,这是在人类社会才有的现象。通过研究隔代照顾,对讨论人和人性的问题,会有更多的帮助。 ”潘文石说。他特地邀请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几位老教授,希望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尝试一种在社会生物学领域中新的探索。 明智的伦理选择是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途径 72004 年,潘文
13、石的心被另一种濒危动物所牵动中华白海豚。 被称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曾经分布在从北部湾一直到长江口的一大片海域中,经过 30 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海洋污染加剧,它们的生存范围缩小到广西钦州东部的三娘湾,数量减少到 100 多只。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上所列出的濒危动物中,中华白海豚所显示的状态为“数据缺乏” 。 作为面向东盟的窗口之一,广西建立了北部湾经济区,大力发展工业。2004 年,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三娘湾,也被划为了工业开发区,造船厂化工厂等离污染项目名列其中。 “我们都很清楚,未来的工业废物一旦流入附近海域,三娘湾就会变成垃圾桶,这势必会断送掉中华白海豚的未来。海豚
14、如果没有了,整个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就会被破坏,千万种生命就会消失。 ”潘文石说。 难道要为了一群海豚,人们就要放弃发展?潘文石认为:“这并非是一个是与否的选择题,我们的目标,是要取得双赢。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都要取得胜利。 ” 潘文石启动了对中华白海豚的长期动态研究计划,2004 年底,广西北部湾建立了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成立。潘文石提出,现代的环境保护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要“环境保护,伦理先行” 。 秦岭和弄官山的经验告诉潘文石,依靠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支持,才能实施有效的影响。他积极地向广西自治区和钦州市官员讲解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 “中华白海豚是三娘湾这片地方生物多样性的旗舰
15、种 ,它的存在牵动着其他物种,也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在海面上,8海豚和海鸥一起捕鱼,海豚把鱼赶出来,海鸥就俯冲下去吃,这种和谐的环境,丢掉是愚蠢的行为!人类已经犯了太多类似的错误,不能一错再错了。 ” 与此同时,潘文石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三娘湾属于浅海地区,如果将原定在此建设的工厂都向西移,这样工业废料就会直接流入深海,那里生命形式较少,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大的影响,也不会对近海造成污染。 ” 钦州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修改了经济发展规划和工业布局。2009年来,钦州市取消了 38 亿元投资的造船厂项目。一家外资造纸厂也追加了约 3 亿元资金用于配备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 三娘湾就此逃脱了一场
16、可能发生的生态灾难。中华白海豚最后的庇护所,暂时得以保存。现在,在北部湾海边观看海豚自由巡航,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一个招牌项目。 潘文石始终相信“政府、企业、科研团队”的三方合作能发挥出有效的合力作用,是基于人们对明智的伦理选择具有统一的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应不应该做。 ”潘文石说。 “这么多年,给我最大的教育是,即使我们怀有再多的热情,能承受再多的艰苦,有多么坚忍不拔的精神,靠我们小小团队的力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自然保护的事业,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所以只有当整合了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宗教的、伦理道德的、美学的社会一切力量,才能把一个伟大理想付诸实践
17、。 ”潘文石强调,人类应该有信心,因为生物多样性还没有被破坏到没有希望的程度,只要“伦理先行,整9合一切力量” ,对地球重新规划,生态平衡可以得到恢复。 潘文石喜欢阅读,他的房间几乎被书籍占满,连床上也散落着几本。他欣赏杰克-伦敦,但却不喜欢白牙 ,唯独偏爱野性的呼唤 。因为前者是狼变成了狗,从野外走进了人类的生活;而野性的呼唤中那条叫巴克的狗,它从温暖的南方走到寒冷的北方,经历千辛万险后终于释放了自己的野性,成为了群狼之首。 潘文石希望自己是巴克,能一路历经磨难,最终回归到自然之中。他希望无数野生动物所生存的自然庇护所也能成为“人类的荒原” ,那些曾经被打扰过的地方,不再留下人类的痕迹,从此,人类能够与它们和平共存。因为“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在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共同生存。我们需要自然,特别是那些看似荒野,实则家园的地方,正是这些地方,诞生了人类这个物种,正是这些地方,成为万物生灵的伊甸园,也正是这些地方,庇护着我们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那些洞天地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