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254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摘 要只有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才可以使其与整个提纲的主题和内容相吻合。对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不是小写的真理对某一问题、方面的科学认知,而是大写的真理历史的真理,是人类历史真理的真正呈现。马克思正是在对人做出受动与超越的二重性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实践的。体现和贯穿人类自身的二重性矛盾的实践在其本性上内蕴着历史理性与历史价值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历史观 历史真理 历史价值 实践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9-0059-04 一 恩格斯晚年在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体系化的过程中,逐步推动哲学的范式从实践

2、哲学向意识哲学、理论哲学的方向转变。尤其在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为提纲 )第二条的认识上,恩格斯把其具体化为, “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1 (P225) 实践成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的环节。列宁承袭恩格斯的方向,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2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P103) 国内外学界对提纲第二条的解读主要遵循恩格斯、列宁的路向,即从认识论的角度予以理解。美国学者伍德就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著作极少直接涉及认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最杰出的文章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二个提纲” 。3 (P217) 然而,与其说提纲第二

3、条具有认识论意义,不如说具有历史观意义。马克思曾旗帜鲜明地指出, “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4 (P66) 即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科学。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视域是探讨与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运动的内在机制,实现对“历史之谜”的真正求解。这一点也为列宁所承认,他指出,马克思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2 (P225) 马克思在不足 1500 字的提纲中集中阐述了历史观问题。第一条主要强调新唯物主义和旧哲学的根本分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导致“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4

4、 (P54) 唯心主义虽然具有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发展了,使人类得以生成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展开的实践活动从属于精神、思维。所以,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都不能对人类历史做出科学的解释。由于不了解实践批判的意义,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追求的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就不能够实现。因此,马克思指出,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4(P55) 旧唯3物主义只能对市民社会进行直观(第九条) ,只能描述现象,而不能给出历史的因由,不能把握历史的真理,导致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宗教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诸问题上

5、错误的理解(第三、四、五、六、七、八条) 。 第二条不仅指出了只有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才可以掌握历史的真理,而且指出只有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才可以实现历史的价值。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4 (P55) 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十一条)。4 (P57) “改变世界”即人们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思维的此岸性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也即 “世界的哲学化”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6、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变革市民社会,实现“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4 (P57) (第十条) ,这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之所在,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的价值取向。 可见,只有把第二条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才能够使第二条和整个提纲的主题和内容相吻合,才能够使提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块整钢而存在。 二 提纲第二条的“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4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对于中世纪来说,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是人神二元张力的问题。人的存在乃是受造物,是作为最高原因的创世的上帝的创造物。人的存在意味着,隶属于某个特定等级,并作为这样一种受造物符合于创造因。上帝,人的世界的创造者,表示超感性的理

7、想世界,从高处规定了尘世生活,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外部规定了尘世生活,是人生活本身的目标。 但是,马克思视域中的“经院哲学”并非仅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特指,而是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称谓,因为西方整个哲学传统“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4 (P66) 西方文化把对人的理解与发展的揭示诉诸于超感性的世界。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追求与推崇,途经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洛克、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谢林、费希特,直至黑格尔把超感性推到了极致。怀特海因此而认为整个西方哲学是柏拉图哲学的脚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一节展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

8、就是要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结合起来,因为黑格尔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逻辑完成和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虽然有着“巨大的历史感” ,但是,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 。5(P97) 黑格尔不是用人的活动来说明历史,而是从宗教与神学出发来说明历史,是“精神的现象学” 。这并不能使人的存在与发展得以真正呈现,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 5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实现了对宗教的批判,认为宗教是人本身的异化,使彼岸世界的真理得以揭示。但是,费尔巴哈是不彻底的,他只看到生

9、物学意义上的人,主张以爱的呓语意义上的宗教取代以往的神秘主义,是一种自然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历史并不存在于费尔巴哈的视野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的失足之处在于他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意义,从而不能使历史的真理得以呈现。 马克思正是立足于实践,使被遮蔽的历史真理得以解蔽。马克思揭示了在提纲中的问题域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论导致神秘的根源,其对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就是人类历史真理的真正呈现。这不是小写的真理对某一问题、方面的科学认知,而是大写的真理历史的真理, “是指人的存在本身的去蔽。它一方面表征为历史的本来面目的恢复,另一方面则表征为人的自我本性的复归。人的存在的

10、历史展现及其完成,也就是这个意义上的真理的证成 。 ”6 三 对现实的反思、批判,对应有、应然的追求,对善和美的执著,是马克思终生关注的科学地批判现实的宗旨和归宿。少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中学习文中,明确指出自己为人类而劳动的远大理想,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7 (P7) 在博士论6文中,马克思以原子偏斜运动表达出对自由向往的人文意义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批判。在随后投身的现实活动中,马克思继续了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后对此岸世界真理的政治批判,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把自己的命运与无产阶级联

11、系起来。在对经济学初步的接触与总结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现实中的人则是丧失了人的本性的异化的存在,从而揭示了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与人的本质存在复归的途径。 马克思处于资本主义的时代和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现代化是“祛魅”的过程,即逐渐摆脱教会和教义的彼岸世界而走向自主性、世俗化、理性化的 “此岸世界”和“现世”的历史进程。而“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4 (P130-131) 市民社会标示

12、着阶级、国家的存在,是剥削社会存在的社会基础。这必然要求从恶的“此岸世界”走向善的“彼岸世界” ,但不是历史目的论意义上的走向,马克思最反对的就是历史目的论,这种走向是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的开展,是在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互动中的历史事实。 “彼岸世界”已不再是欧洲传统社会神人二元张力下的“上帝之城” ,而是一个人世间的自由王国,是“人的世界” ,是人的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7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

13、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8 (P926-927) “彼岸世界” 、 “自由王国”不是作为以往哲学立足点的市民社会,而是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是与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根本区别的社会形态,即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设想中的社会应当是扬弃了异化的、符合人的本性的、民主的、使人们为了达到崇高目的而团结在一起的同盟 ;是消灭私有制、

14、工商业反社会本性的、实现了人们之间直接联系的共同体;这种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 ”9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这种具有终极意义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自由的价值之思作为一种“应然”之光投射到“实然”的既定现实,也就具备了马克思“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0 (P416) 的锐利锋芒,进一步提升和超越了人的现实存在,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使批判者的现实审视和终极关切相互交融、彼此贯通。因此,人类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从抽象的人向社会的人类过渡,不是应有的思想,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

15、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4 8(P75) 从此岸性到彼岸性体现出了一种历史性,这恰恰是实践所内在具有的特性。正是由于实践本身所具有的生成性、开放性,才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历史性,历史性正是在此岸性中才体现为一种现实性。所以,马克思指出,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4 (P55) 因此,马克思哲学不仅能够正确揭示历史真理,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能够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在“革命的实践”中,人不断得到自我发展和完善,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充分明证了马克思哲学本身实现了科学性与人

16、文性的有机统一。 四 布鲁斯特?斯密斯指出, “如何解释我们自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要影响我们将如何去塑造我们的将来,并且更为明显地要影响我们怎样去解释这个世界” 。11 (P91) 马克思正是在对人做出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人首先是经验的存在,是肉体的存在物,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5 (P105) 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所以,人受着自己对象的制约和限制,是受动的存在物。正因为人感受到自己的受动性

17、,所以是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9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5 (P107) 人的存在不仅具有经验性,更具有超越性。人作为一种存在,既生活于一个既定的世界之中,又能超越这个既定世界。超越性、生成性是人所独有的特性,人所独有的生成性彰显人对当下现实的超越,凸显人对“应当”的自觉指向和追求。 人的存在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规定性与超越性、当下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恰恰是在实践上得以证成,马克思所理解的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同一性也正是从实践上得以阐明。所以,戈德曼指出,真正将事实评判与价值评判统一起来, “只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特别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表达出来” 。12 (P1

18、32) 与恩格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实践仅仅理解为“实验和工业”不同,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革命的改造、现实的批判活动。恰如卢卡奇认为的:“恩格斯的最深的误解在于他把工业和实验的行为看作是辩证的和哲学的意义上的实践” 。13(P206) 作为革命的改造,现实的批判活动的实践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统一,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实践之所以能够把历史的真理与价值、 “是”与“应当”的特性统一起来,在于实践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实践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实际是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属性,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 (P56) 实践活动首先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描述性活动,仍然要遵循“是”的原则。人是自然的产物,有其不

19、可摆脱的自然特性和规定性。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只有从事感性的活动才能生存,实践的对象、手段、结果以及实践活动本身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10关系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规定,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实践的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社会关系都有客观的特性、属性、规律,实践活动必须在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下才可取得成功。实践作为合目的性的活动,发挥着规范的功能。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

20、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14 (P202) “应然”范导“是” ,规范着人们的活动。人的未来就是“应如何”的问题,它不断地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向着合乎目的的方向前进。 总之,作为主体人的生存方式,实践体现和贯穿了人类自身的二重性矛盾,涵盖了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分裂与整合。在实践中,历史真理规约历史价值,历史价值通过其超越性的追求与指向矫正、范导历史的进程,并使之趋于完善,从而使之作为人的发展的历史得以呈现。因此,实践在其本性上就内蕴着历史理性与历史价值整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正因如此,戈德曼认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严格地构成了第一篇一元论的和辩证法的文章。 ”12 (P14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伍德. 狂飙突进卡尔?马克思的心路历程M 西安: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