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范化实验操作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浮力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部分从生活中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使学生获得能解释生活中有关沉浮现象的基本知识。教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将为学生在以后的物理力学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尤其是创新地运用教材是开展好科学实验活动,突破实验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探究“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实验是一个操作难度大,探索空间大的实验。开展这个实验时,按现在教材指导和学校配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可操作性不强,误差大,实验成功率不高;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实验效果不
2、明显。对小学生而言,在一个实验中要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和避开诸多不利因素完成实验,难度的确太大。如果在实验教学中科学教师准备的基本器材不充分或者组织稍有不到位,一节课就会在学生的吵闹中度过,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劳而无功,无所收获。 为此,我结合本章节教材内容和自身对教材的理解,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来代替这个实验,顺利完成该部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和效果。利用改变浸入水中物体的配重方式来探究它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实验名称“测量塑料瓶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器材:一个标有标准体积刻度的圆柱形塑料瓶(空瓶至少能装入 3 个钩码,并且有密封盖子,三个钩码放入瓶中后能浮在水中。 ) ;一个标有容积刻度的圆柱形塑料杯(内直径不宜太大,比塑料瓶的内径大约大一倍左右即可。 ) ,三个钩码,一个测力计,水实验步骤:第一步,用测力计测出小塑料空瓶和每个钩码的重量。第二,在大的圆柱形塑料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位。第三步,将一个钩码放入塑料瓶并置于塑料杯中,记录杯中的水位和塑料瓶与钩码的总重量。第四步,计算塑料杯前后两次水位的刻度差,即为塑料瓶排开的水量,也是塑料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这样依次在塑料瓶中递加入第二个、第三个钩码进行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后就不难发现塑料瓶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即体现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