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继 承 与 发 展-新课标下运动技能教学形式初探三星小学 黎霞【摘要】体育新课标下如何处理运动技能教学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沿着新课标理念健康发展,是一线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对新课标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体育新课程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在运动技能教学方面的优秀经验,但同时也注重拓宽运动技能传授的内涵与外延,强调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词】运动技能教学;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继承与发展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1正视新课标在一线教师中的地位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往往使人迷惑不解,但仔细研究新课标后又值得深思:新课标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要求是降低
2、了还是提高了?难度是增加还是下降?技能教学是淡化了还是强化了?只有充分理解新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它,使课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其他教材教学也能得到正确处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1、正视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主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被广泛推广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而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这就给体育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些教师没有透彻理解这次新课改的精神,于是出现“运动量大的不教,危险的不教,难的不教,学生不喜欢的不教”等重心理轻技能的局面,自由散漫的教学迹象也有所抬头。3、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2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4、实际上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将客观的、显性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学习和隐性的、潜在的体育兴趣、意识、情感、能力、习惯的形成糅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因此,我们确定了从人的兴趣出发,到运动技能学习、到体验运动乐趣、再到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么一个完整的建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心理过程为体育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学习欲望。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从简单的动作模仿到动作技能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
5、自主地感知和体验,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运动技能。在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二、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运动技能教学1、运动技能教学存在误区针对体育新课程是否反对运动技能学习的问题,是许多体育教师的困惑,总是有老师认为新课标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如此以来,新课标就否定了过去五十年来体育教学的最大成果。是这样吗?
6、仔细研读新课标会发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二项技术,这些不都是运动技术内容吗?由此可见,体育新课程并没有否认运动技能的教学。如果说不重视运动技术,那么我们传授的是什么?新课程不也是传授运动技术吗?新课程只是提出更本质的东西,传习运动技术是为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不是仅仅为了某个运动技术。2、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1)运动技能是实现五大目标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五大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体育这门学科,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3式,而不是思想品德课。一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通过参与锻炼,在运动
7、技能目标的学习和巩固中,不断地实施和深化的,没有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也就没有其余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淡化教育技能,不能因为一些基本技能学起来比较枯燥学生不喜欢学就不教,因为这是体育这门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位,也是我们体育学科的精髓。新课程实施后我们要做的是在兼顾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关注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2)运动技能是激发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关于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一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是人们参加
8、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体育运动兴趣所在。而运动技能是支持该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只满足于最简单的技术动作,或者刚刚入门就参加团体活动打比赛,将很难体验到体育锻炼的魅力,心理上也很难有满足感,坚持锻炼将非常难。例如篮球比赛中一个学生篮球技术水平很低,在比赛过程中将很难参与到进攻和防守中,也很容易被其余队友排挤,打篮球的乐趣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不断积累和丰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后才能找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激发参加运动的兴趣,能更久的坚持体育锻炼,所以不能因学生觉得枯燥就放弃练习,还要坚持体育技能的巩固学习,不能浅尝辄止。(3)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终身体育
9、这个概念,指出学生在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后还要继续坚持锻炼,强身健体,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所以新课程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在校阶段的健康可以由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中的体育锻炼得到保证,但走出社会后由于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坚持体育锻炼必将很难。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能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才有可能执行。比如足球运动,其技能包括运气、踢球、射门等技术,只有至少掌握了其中一种技能,才可能参加到足球运动中去,否则足球运动也无从谈起。哪怕进行徒手的体育锻炼,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可以锻炼腿部,做什么运动可以锻炼腰部等。缺乏运动技能就如缺乏地基的高层建
10、筑,必将不可能实现。所以在学生走出校园前需要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终身体育的保障。三、技能教学如何继承与发展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如课程标准规定水平四阶段的学生要能够“基本掌握 1-2 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条件选择排球(或其它球类)技术教学,然后把这个年级排球技术教学以一个个小目标的形式分解到每堂课中去传授。目标有唤醒和激励的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垫球技能,就会引发他们学习传球、发球等技能的动机和兴趣。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
11、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例如,体操中的技巧教学,按从侧滚翻前滚翻后滚翻头手翻侧手翻的顺序,由易到难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和掌握
12、技能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在篮球教学中,如果从最简单的传球开始按滑步持球传球运球投篮比赛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则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效果并不佳。研究发现:学生自发地做体操时会从简单的动作而不是从复杂的动作开始;而他们踢足球时会从比赛开始而不是从练习单个动作开始。由此看来,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 3、处理好几种关系(1)个性培养与技能掌握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培养与技能掌握是现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快乐体育,科学体育,开放式教学,立体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应是个性技能的完美体现。培养个性是为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健康第一、个性的完美及素质教学所倡
13、导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技能掌握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激发学生兴趣,掌握锻炼的方法。 (2)教与学的关系5怎样把握发展,如何认识传统的东西,如何解决发展个性与技能教学的矛盾等。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意味着不学习技术,淡化技术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技术教学一定要抓好。技能提高同样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在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上下功夫来解决这一矛盾。(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不是主宰,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处理学生个性和技能掌握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角色的转换。
14、运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动技能教学仍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干领域,它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的学习领域必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特征。所以在执行新课标同时,仍要抓紧运动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心理感受,让技能教学得以正确的继承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毛振明.论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05(1)2.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中国学校体育,2005(4)3.朱卫东.等.重新理解运动技术J.中国学校体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