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02 教本(1)班 黎信亮 2002734115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不是凭空作出的,而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及其结果,向个体显现着大量不同性质的信息。其中,与个体互动效验有关的信息称自我效能信息,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对自己从事活动能力的自信程度,本质上就是对自我能力的效能预期。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于自己有多少能力在何种层次上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信程度,它又与个体的自我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发生关联。即“ 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产生
2、积极影响的信念。 ”早有实践证实,学习效能的激发与期望是密不可分。由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验证的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指教师的期望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自我期望、同学之间的期望,通过一定的外化活动及措施,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信心与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最终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活动及其结果对主体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就自我效能信息而言,其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并构成个体对
3、在其它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加以检验的手段,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驾御环境事件的能力。第二,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言语劝导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现实化的言语劝导因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易于成功,从而使他在这种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实现;但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还会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第四,情绪反应,即个体在面临
4、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活动的成就水平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除主体能力外,还包括任务的难度、个体的努力程度、外援的多寡、作为活动背景的环境条件等非能力因素。认知加工过程不仅帮助个体对影响到活动成就水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对影响力大小的分辨,而且也有助于个体知觉到活动的成就水平因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时空模式的变化,从而形成更加真实的自我效能判断。但在这些分辨和知觉的过程中,另有一个主体因素却不利于保证自我效能判断的真实性,即个体对活动的自我监控偏好:有些人倾向于注意并记忙自己在活动表现中的消极方面,从而降低效能自我判断的水平;有些人倾向于注意自己活动的成功方面而忽视其失败方面,从而2使效能自我判断朝向夸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