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衢州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交流汇报材料乌什县党政代表团:尊敬的申书记及代表团成员,我就衢州市的就业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个汇报。就业再就业工作一、主要做法。(一)发挥政策扶持功效,力促就业形势稳定。一是鼓励企业招用困难人员就业。贯彻落实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0960 号)及操作细则(衢市人劳就2010 91 号)文件精神,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对企业缴纳部分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全额补贴。二是对困难企业实施“五 缓四减三补两协商” 扶持政策。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对企业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保险费费
2、率实行集中减征;出台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衢市人劳就200981 号),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文件,全市补贴企业 543 家,补贴人数 17433 人,补贴金额 2514.86 万元,其中市本级补贴企业 12 家,补贴人数 2466人,补贴 金额 403.93 万元。三是推行培训经费直补企业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展员工职业能力培训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补贴直补企业机制。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专业、人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方法、目标、提取职业培训经费等,并报我局备案。我局相关职能科室对符合条件的培训进行审核、确认、审批,直接给予企业
3、相关培训补贴。(二)做实做强就业服务平台,延伸就业再就业工作网络。一是发挥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我市市本级、县(市、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建立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106 个、农村(社区) 个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1768 个,工作人员队伍 1918 人。为基层群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的全方位就业再就业服务。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社区(村)就业服务联络员、企业招工信息联络员(人事干部)、外来务工带头人联络员三支队伍,有效发挥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二是发挥网络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衢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衢州就业网、衢州人才网、衢州就业 QQ 群等网
4、络服务平台作用,及时了解企业招工用工需求,做好网上招聘等相关服务工作。按照服务平台建到哪里,信息网络延伸到哪里的要求,衢州作为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试点城市,到 2011年 8 月底,衢州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四级网络共 469 个网点联通运行,配备劳动保障专用电脑 906 台,打印机 204 台,LED 电子屏幕 77 块,市本级累计投入资金 1300 多万元。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使用统一管理软件,与上一级就业部门实现联网;农村社区使用统一管理软件、与上一级就业、社保 1411 个,占已建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总数的 80.6%。三是发挥与企业动态联系机制作用。我局各处室、下属单位工作人员每年
5、都对市本级企业专门进行分组走访调研,宣传就业政策,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立了人劳部门与企业的动态联系机制,编订了衢州市企业用工信息联络员名册,为缓解企业招工难,互通信息开展服务。(三)建立健全三大监测网络,夯实就业工作基础。就业数据是反映就业发展状况的信息窗和晴雨表,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我市坚持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监测、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用工监测三大监测作用,为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一是要按照人社部、省厅统一要求做好就业信息监测试点工作。按照数据采集要求,输入全市四级联网公共就业信息系统, 实现就业数据实时上报、实时监测。建立并夯实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准确
6、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状况、主要分布、动态变化等,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二是失业动态监测。目前我市建立了对 230 家企业 59833 名就业人员的动态监测制度,监测企业分布 20 个门类,监测范围实现市区行政区域全覆盖,为更好地掌握市区支柱性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员工增员减员情况提供依据。三是企业用工监测。从 2011 年 7 月起,我市启动百家企业用工情况监测上报制度。全市采集规上企业 46 家、规下企业 54 家,员工总数分别为 19555 人、4856 人。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有效对比和分析,围绕就业工作存在的热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如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对
7、策、 公益性岗位开发等调研,为领导决策和职能部门出台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依据。(四)不断加强公共职介工作力度,服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一是做大做强每年正月十三春季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和 88人才交流大会招聘品牌。这两个招聘品牌,随着宣传力度和组织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已经成为衢州人力资源和人才交流的盛会,更是辐射江西等周边地区人才集聚的盛会。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的交流大会自 2003 年举办至今已有 9 年,今年共有 619 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 35106 个,意向成交 19653 人,为历年来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次。二是发挥每周六人才招聘日、每月 15日开发区招聘会和每月 28 日劳务集市日作用,精
8、心组织精心谋划,以每月固定日期举办招聘活动的形式,为企业临时性缺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平台。三是举办企业招工专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对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主动对接,上门服务。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招商引资企业,我们采取主动上门服务,集全市之力为企业招工做好服务。(五)积极开展三大招工工程,为企业用工广开渠道。一是积极开展外省市劳务合作工程。每年春节期间,在国道、车站等人员流动密集地设立服务点,宣传衢州经济发展概况、企业招工用工条件,吸引过往农民工到衢州就业创业。积极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外省市劳动就业部门联系,按照“稳定、管用、有效” 的原 则,在江西、安徽、甘肃、云贵 川和
9、青海等地,建立我市劳动力外招基地 25 个,累计引进各类技工人才 10672 人。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每年分别组织企业赴外省市开展校企对接及劳务对接活动,广泛宣传衢州生活工作环境、企业待遇文化,为我市引进了一大批素质较好的普工和技术工人。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程。建立本地企业和本地职技院校岗位对接基地,如市本级以衢州中专、市技工学校为主与元立公司、煤机厂、开山集团、浙江开关厂等企业建立联合培训办班基地,毕业生优先推荐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对接座谈会,每年举办“校企对接专场招聘会”,既培育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又使用人单位招聘到自己急需的毕业生。通过合作办班等形式推进本地企业与外地学校的对接合作,吸引
10、外地职校毕业生来衢就业,如常山轴承企业与河南洛阳轴承学校联合办班、开山集团与山东荷泽技术学院、广西桂林航天专科学校建立长期招工合作关系等。三是积极实施回归就业工程。衢州是劳动力输出大市,为缓解企业熟练技能工人短缺问题,全市人力社保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创业上。利用春节回家过年期间,举办外出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宣传衢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就业创业政策,把衢州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工信息送到外出务工人员手中,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六)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台阶。一是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 总战略,我市从 201
11、0 年开始创 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建立五大体系,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团,开通创业指导服务网,举办创业文化周、创业项目征集展示及推荐、创业项目评选洽谈、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自主创业”的良好 创业氛围。二是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就业超市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下岗失业人员、4050 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全市 67 个社区全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并达标,其中 4 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三是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活动。我市自 2009
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以来,创建村村村成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劳动力资源数据调查、失业人员情况调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各项工作并建立相关台帐资料。充分就业村的创建,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零距离、规范化、全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共享公共就业社会化管理成果。2010 年,全市创建充分就业村 767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 40%左右,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 9858 人次,开展职业介绍 10798 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 3268 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七)利用各类宣传媒介,促进就业工作深入人心。一是通过自身的宣传媒介,加大对就业
13、再就业政策及工作动态的宣传力度。除利用衢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衢州就业网、创业指导服务网、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宣传就业政策外,为方便与企业实时在线交流服务,衢州就业局在 2007 年 8 月全国首创建立“衢州就业 44594366QQ 群”(现改为衢就工企联盟群),包含工企群 2 个、商务群 3 个、中小企业群 1 个、创业群 1 个,会员人数达 1200 余人。二是通过与衢州电视台、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农家报、衢州电台、衢州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就业快车道、就业之声等就业专栏节目,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进行解读宣传,对有关劳务招聘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的招工信息,我们还
14、通过在固定宣传牌上张贴大型海报予以免费宣传,全方位的服务举措一直以来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三是拓宽宣传渠道,与电信 114 号码百事通开通了就业求职招聘信息查询平台;与移动 12580 开展合作,免费向移动用户发送求职招聘信息,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仅电信 114 号码百事通,自今年 2 月初开通以来,共收集有需求企业 234 家,求职登记 5677 人次,接受信息查询 175443 条(人次)。另外,按照“ 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对 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 ,我市将接收培养 28 名少数民族高校 毕业生。目前我局已经基本落实了食宿地点,计划放在市委党校。培养地点计划安排在柯城区的荷花街道和新
15、新街道,衢江区的浮石街道和樟潭街道,两个区各安排 14 名。二、经验交流。回顾几年来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实践,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五个坚 持” :一是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工业立市” 主战略,服务工业立市主战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和就业渠道,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劳动者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二是坚持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重点帮扶相结合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一方面,我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从过
16、去的包揽就业转变为依法监管和调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失业人员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强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了集基本生活保障、岗位开发、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为一体的就业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以优质高效服务、办事公开透明、监督机制完善等为内容的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推动各类服务窗口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意识逐步增强,就业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民办就业服务机构信用等级评定逐步完善,监管得到加强。四是坚持把建立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
17、结合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我们着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规定下岗失业人员不论以何种形式实现再就业,都要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坚持把建立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推力。我市建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20 个部门组成的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将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同时,加
18、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就业再就业政策,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衢州市人力社保局认真履行职业技能培训职责,深入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构筑培训平台,健全培训体系,拓展鉴定领域,有效地推进了我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培训技能人才22.13 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 1.64 万人,其中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18.63 万人。 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主要做法。(一)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
19、的实际需要,出台了不少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例如,我们通过企业技术蓝领培训、企业紧缺工种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职工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出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培训方式开展紧缺工种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劳务技能培训。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全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例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以上为骨干的技能人才队伍。(二)建立灵活的技术蓝领和紧缺工种培训
20、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办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一是与学校企业联合办班,充分依托学校和企业的师资,以及场地、教室、设备等硬件设施,采取外聘教师,租用设施的办法,举办企业在岗技术蓝领培训班。二是学校培训,对岗前培训及设备要求高的工种,具体教学任务委托相关学校承担。三是企业培训,对金属加工、纺织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种,采取由企业组织培训、送外地培训或聘请学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企业上课的形式进行。同时,我们每年都会深入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研,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技能人才培训、人才结构、紧缺工种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向,公布当年度紧缺工种目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需求。 “十一五”期间,共举办技术蓝领培训班686期,培训企业在岗技术工人38511人,开展紧缺工种培训89710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建立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一是政策支持。对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