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辽宁省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王丛波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新大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等,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美好理想的实现特别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
2、又为德育之手段。此为教育所不可不留意也。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对教育作了前瞻性的论述:“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培养学生人格,即认识、思维,终极审美的“世界观教育”的观点,已作为重要内容写进素质教育的条款中。在教育界强烈呼吁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审美教育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呢?在近两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有体会,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加强诵读和联想,形成审美感受。语文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材中的
3、作品都是用语言来抒情叙事的,具有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特征。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和优美的古典诗文,这些优秀作品往往通过具体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来歌颂美的品德和崇高的人格,贬斥丑陋和低俗,同时又因语言优美,节奏和谐,音调铿锵而非常适2合诵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仔细地品味,自由地联想,感受美好的形象,形成审美体验,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
4、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心体会这段优美的文字:字面相对,音韵也相对,句式错落有致,语言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简洁地表现了诗情画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达了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表的美感。学生通过审美感知,就能清晰地感受这段文字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和谐统一的声韵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其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诵读中,把作者的情感、语言化作学生的情感、语言,作者鉴赏的美变成学生眼中的美。而这个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便是人格受到培育的过程。如荷塘夜色一文中月下荷塘的宁静优美的景色,作者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独特的意境和
5、微妙的内心活动,都渗透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体会内涵、激发情感,形成审美感受,才能深味出作者那厌恶黑暗社会,向往自由和宁静的内心状态,才能让学生在深刻感受作者灵魂搏动的同时受到触动和感化。(二) 、在阅读中品味,在美的鉴赏中发展人格。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而文学作品教学的突出为审美教育带来了新的广阔天地。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审美教育,它要担当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诸多职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语言材料和审美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用美好的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磨砺美的意志,完善美的人性。首先是在阅读
6、教学中进行审美鉴赏,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审美思维活动,是欣赏者对作品意象的情感契合。例如,鲁迅先生在药3中描写那些看杀头的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学生阅读这段文字时,都觉得描写生动而形象,能通过再造性的想象活动在头脑中展现出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的形象。这时教师如能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品味出被无形的手捏住的人们的可怜、可悲,品味出这无形的手的势力和淫威,进一步认识到三十年代旧中国民众的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学习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学生常常嗤之以鼻。然而我们在鉴赏时,如果
7、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也就不难发现玛蒂尔德身上拥有的真诚、守信和善良的品质,认识到她身上拥有的人性的美的一方面,这在如今社会生活中是多么难能可贵!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责任意识和自觉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美的形象进行比较鉴赏,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就是一个美的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这一“真的猛士”的形象进行审美鉴赏,一定得先从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感知课文中形象生动的语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却“从容地转辗于枪弹的攒射中” 。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8、一个以非凡的勇毅和正义感反抗当时暴政而惨遭屠戮的“真的猛士”美的形象就凸现在学生面前,内心会产生震撼,心灵获得美的洗礼。教材中这样美的形象有很多,如屈原、林冲、窦娥等等。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字、词、句的揣摩、评价。教师准确、优美的讲解语言等方式,设身处地地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 、 “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和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感染学生,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文中体现的审美情感,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等观念。(三) 、在写作中体验,在美的创造中健全人格。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4造美的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
9、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内动力。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又怎样进一步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而去创造美、表现美好的事物呢?写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要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充分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有一颗美好、健康的心灵,才能“情动而辞发” ,才能在作文中表达出高尚健康的情意,感染和打动别人。在写作中培养审美能力,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构建美的形象。
10、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和积累生活中、学习中美好的人和事并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清晰独特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作中要教给学生表现美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如果我们把美的创造比作过河,那么,方法、技巧就是船或桥,有了它,才能顺利地达到理想的彼岸。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写作,既可练笔又可促进学生对范文的理解,更是深化美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了高中教材第一册的胡同文化后,学生对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我趁势引导学生去熟悉一下本地胡同和胡同里居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性格等特点,然后模仿课文进行写作。由于内容熟悉、体验深刻,又
11、有范例可循,同学们兴趣高涨,写得得心应手。而且通过写作激起学生热爱生活、赞美家乡的美好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身边小事、社会生活中认识事物,学会思考,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语文报 、 读者 、科普读物等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在课堂上推荐、选读;在教学中介绍语文读本某篇文章的情节或段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有兴致去自读。学生扩大了思维和阅读的空间,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有审美创造的欲望。另外,鼓励学生每周写自由作文,篇幅长短随意,内容5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有较广阔的写作的空间和创作的兴趣,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乏文质兼美或有创意的,就拿到课
12、堂上朗读。学生们既获得审美创造情感上的激励,又得到交流和美的享受。(四) 、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和兴趣活动,开拓视野,发展审美情趣。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教材中充分挖掘美的因素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同样具有审美的广阔天地!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学习、交流阅读体会,并把优秀读后感、习作等用小报、文学期刊的形式作为成果定期展示,激发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表现力。结合教材学习完古代诗歌单元后,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经典作品的鉴赏活动,拓展课堂教学,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此外,捕捉当前热门话题进行分析和辩论,如“课堂的减负与增效” 、 “下岗与再创业”
13、、 “环境和人的素质”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开拓视野,明辨美丑、善恶、完善学生的人格也起重要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农业园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农村和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劳动实践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加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了解。不仅为学生开辟了广阔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土壤,而且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志向,增强爱国情感!实践证明,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只有让语文美育贯穿于学生的全部语文活动之中,才能完满地实现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提高,达到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