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类型根据设计问题时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六种类型。1. 低级认知问题。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2. 高级认知问题。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提问的程序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 (1 )引入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 (2 )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 (3 )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2. 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3. 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教师提问时
2、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4. 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课堂提问的目的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
3、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1. 引起动机。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2. 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使可作出适当的回答。3. 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
4、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4. 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5. 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6. 对于理论的评价。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7. 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
5、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8. 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9. 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10. 总结学习经验。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
6、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提
7、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一、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讲。1. 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2. 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
8、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3. 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4. 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
9、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5. 适度性适度性
10、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 “听”而生畏; 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 。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1. 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2. 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 。3. 忌讥讽提问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轻松的气
11、氛将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4. 忌齐答齐答,看来学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1. 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12、。2. 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3. 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在提问及其答问要实现两个转化。1. 提问点名回答到提问举手回答。 “点名”变“举手” ,其意义在于发生
13、了“被动”到“主动”的质的飞跃。一旦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风就将形成。要实现它,教师除了实践前面所述的提问艺术的各点并受到学生的信赖外,还必须对学生答问作大量的、坚持不懈的组织引导工作。2. 提问后个别思考回答到提问后讨回答。讨论,更容易调到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认识过程逐步深化。讨论必有争论。争论中掌握的知识更容易记牢,经久不忘。教师提问要学会“煽风点火” ,争论中要善于“火上加油” ,增大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既不人云亦云” ,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这个转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
14、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几种提问的方法。一、次序法。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课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提问。这是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途径常采用的综合法,及分析法。二、铺垫法。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题目,铺路搭桥,利于掌握系统知识,减少难度。三、核心法。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内容中心,明确学习重点。学生根据这个重点,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四、对比法。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
15、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排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进行启发式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 ,进行对比十分重要,可以取得更佳效果。五、引导法。知识在于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六、想象法。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七、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课文中心
16、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八、寻究法。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九、引路法。这是指学生遇到了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困难时,教师要像导游一样,给他们指方向、教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十、破题法。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十一、综合法。抓住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 。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17、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十二、评论法。教师先不表态,把学生各种方法并列公布,提问学生评价,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正确结论。十三、连环法。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十四、消化法。适用于讲授新课后,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学生容易模糊处设问。十五、发散法。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十六、激趣法。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地思维,寻求新的知识。十七、重复法。由于所问题在教学内容中
18、处于重要地位,是关键之所在。因此当一个学生已经作出正确回答后,教师仍要继续提问若干学生,通过重复回答,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十八、迁移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和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旧知练习或操作活动,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从而能使学生尝试利用过去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提问法。这种提问法成败的关键除了首先要和教学内容对路外,再就是在于练习或操作活动的精心设计。十九、诱发法。目的在于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二十、逆问法。逆者反也,就是从反面把问题倒过来提出,让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以反推正。逆问的特点是以反推
19、正,形成矛盾,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应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以引起注意。课堂提问的特点1. 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2. 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 ,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3. 新疑别致,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疑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
20、趣,继而积极思考。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4. 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 、 “是不是”等) ,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5. 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
21、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6. 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7. 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8. 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提问内容的难易,事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
22、的提问形式。课堂提问的要求(1 )清晰与连贯。要使问题的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尤其在进行高级认知提问时,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2 )停顿与语速。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例如,在进行高级认知提问时,事先用诸如:“好,让我们仔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或“请试着给下边这个问题一个详细的答案”等说法,然后停顿三秒钟左右。提出问题后再有一定的停顿,以便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3 )指导与分配。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
23、相同的。要想使问题得到合理的分配,教师还必须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对正确答案不能肯定和表扬,对错误的回答不能提示和帮助,既会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4 )提示与探询。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学生应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应答完整就需要提示。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回答要点突出,指示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按课堂提问的形式分类 1. 设问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的悬念感。设问常用于复习。复习中的设问,一般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
24、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设问还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生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2. 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4. 互问型。就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问是一种你来考考我、我来考考你的教学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互问、互考激励学生
25、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互问可在局部也可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展开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5. 顺问型。就是按照教材先后、由逻辑关系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进行提问。顺问的特点是与教材的逻辑顺序合拍,顺应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但它不能够形成奇峰突起的气势,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它比较适合逻辑性较强的教材内容。6. 曲向型。曲问是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拐上一二个弯子,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用这种提问方法提问,使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便由潜
26、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7. 比较型。就是教师在所提的问题中,综合讲一些可供比较的内容。进行比较性提问,去引发学生在比较中推出恰当的结论。比较提问的特点是提问时,为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提供可作比较的事物,它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在比较异同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比较型适合气氛不够活跃的课堂情境。8. 急问型。就是教师比较急促地发出一连串问题,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急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提出的间隙时间较短,它能够创设热烈的课堂气氛,节省教学时间,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但容易形成假象,学生匆忙应答而忽视思维,它比较适合浅显的教材内容和准备充分的学生。9. 平问型。
27、就是教师平心静气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问的特点是教师提出问题的语气比较舒缓,要求学生作答的时间也不匆忙,这种提问适合教学难度较大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0. 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具体可分为三种:方法性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和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造能力的问题可分成四类:1. 独创性问题。鼓励学生产生有独创性的、新颖的想法。这类问题没有单一的
28、正确的答案,但却能使学生独创性思维,用他们的想象力来组织自己的答案。2. 发散性问题。要求学生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或可能性。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在考虑一种情形或一系列知识的时候,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选择方案。3. 灵活性问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以不同方式来看待一些观点或事物。4. 阐述性问题。要求学生的答案比一般问题的答案更丰富、更详细、更复杂。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中应以阐述性问题和灵活性问题为主,特别以阐述性问题为主,用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或换用不同方式来深化理解旧概念、旧知识,为导入新课搭起台阶,做好铺垫,进而有机地引出新课。课堂提问的步骤课堂提问的程序步骤,要考
29、虑学生心理状况,实际提问过程,一般应注意下列几个步骤: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语言要简炼明确,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教师的要求。提问时,要使全班学生都注意所提的问题,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先指定回答者,避免只限于被指定的学生参与提问问题的思考。稍停。提出问题,不要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要稍停片刻,给全体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复杂程度,掌握稍停时间。指定回答的学生。教师要亲切地指定学生针对所提问题,沉着将自己的认识,有系统地表达出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使学生不感到紧张,不拘谨。课堂提问应做到“五优先”1. 先提问,后指名。教师清楚地叙述完提出的问题后,要观察学生对提问是否明确
30、,然后提问,使全班学生都动脑筋思考,如先指名,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积极思考,未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 先思考,后回答。提问后要留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时,再指名学生回答,回答的内容、回答的语句不一定框梏于预定的设想,要鼓励学生的创见。3. 先讨论,后结论。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尽量不要立刻表态,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表示赞同、表示反对、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方案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顺水推舟” ,根据成熟的讨论作出结论。4. 先学生,后教师。就是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轻易打断学生发言,学生
31、稍有停顿,要让学生思考继续回答,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想,必要时才适当引导或暗示。回答有错尽量让学生自己纠正或另外请同学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看法。5. 先激励,后更正。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即使差生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积极答问的精神。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他对的部分,然后再提醒他今后要注意的不足之处。对优等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当然要鼓励,但也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进他“更上一层楼” ,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不能“固步自封” 。课堂提问过程四阶段:1. 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之中,从心理上对提出的问题有所准
32、备。2. 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3. 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甚至还可以提示一下思路,这样促进学生回答,协助学生作答。4. 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课堂提问基本方法:
33、一、明确目的提问,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或是引起学生注意,或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必须事先心中有明确的目的,不得随心所欲,随意发问。二、围绕中心提问不能盲目,一定要有目的,这些目的要围绕一个中心,都要为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问要具有针对性。三、言简意赅提问语句尽量简短,让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四、富有趣味有趣味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对所提的每个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精练,富有趣味。在低年级课堂提问时更应如此。五、启发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
34、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提问,先提哪个,后提哪个,都应遵循一条原则,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1. 创设悬念,巧设疑问,激发兴趣。2. 指导操作,巧设疑问,激活思维。3. 变换角度,巧设疑问,培养能力。六、考虑程度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准备程度。据心理学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任务须借助于那些人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七、类型多样设计问题要形式多样。根据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
35、“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可能会怎样的”想象型; 八、形式新颖提问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可先让学生看书后提问,也可先提问后让学生看书,可先提问讨论后再答,也可提问回答后再讨论。九、难点分散有些含意深刻或比较含蓄的内容,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过难的问题化为若干个浅易的小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并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十、抓住关键提问题要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它的重要性。当然,紧扣课文的关键词语设问,要注意一个问
36、题,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些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玩味,而不能离开上下文,孤零零地理解词语。十一、把握线索提问要能引导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去阅读课文,以便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连贯性。提问切忌零敲碎打,漫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牵动全篇的重要线索提问,从而把教学引向纵深。十二,以旧引新以旧引新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以获得新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恢复已有条件反射,巩固旧的暂时神经联系,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化难为易强化新旧知识
37、联系,建立知识的系统。十三、理正关系提问要处理好与读书的关系。备课时要正确处理好提问与阅读的关系。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问得过多,叫学生读得太少。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指导学生多读书。十四、显现亮度所谓亮度,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讲究感情色彩,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渲染,总之要力求通过摒弃陈旧的提问样式,创造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有效的迸发。十五、挖掘深度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注重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唯有此,方能让学生刻而透彻地理解问题,认识到课文所反映
38、事物本质的东西。十六、设置坡度一般来说,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包含着矛盾。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有矛盾的提问,就是有一定的难度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的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十七、难易适度问题太浅,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也不思考;问题太难,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 ,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十八、因势利导课堂提问,不宜总是一问一答。针对学生的答案,特别是那些思路
39、奇特、逾越常轨的答案,要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提出新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从多角度充分展开,以产生新的信息,求得问题更完满的解决。十九、逐层深化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切忌随便使用问答的形式,这种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遭到抑制。教师在提出第一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只注意把教材嚼得烂烂的喂给学生,那么学生就用不着开动脑筋去思考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而逐层深化提问法,就要求教师在教课时,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去深思遐想。二十、先易后难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切合实际。太难了不行,太浅了也没有意义。二十一、逻辑顺序按逻辑顺序提问,是指在课堂提问时,依照教材的一定顺序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因为课文大都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布局谋篇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按照课文的逻辑顺序提问,不能杂乱无序随意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