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机影响下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汇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占到很大的比重。然而,始于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严重打击,出口需求锐减。在这种背景下,扩大内需被提上议程。通过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比例,实现“经济自救” ,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分析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效率,指出其成效和不足,可以改善扩大内需政策体系和内容,对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定义及根源,并分析金融危机
2、的定义及根源。介绍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第三章消费需求相关理论,对消费需求的基本内涵、消费需求的内涵、消费需求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第四章目前制约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界定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含义,详细地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在扩大内需上不足等方面阐述国家政策方面的弊端,进而重点分析制约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文化思想、民生问题、收入水平、贫富差距、出口受阻。第五章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扩大内需的对策。具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扩大内需政策,并阐述扩大消费需求对策。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消费需求;影响因素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
3、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暴露出来的矛盾尤为严重,走扩大内需之路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政策制定地是否完善,实施地是否有效,能否适应现阶段经济的发展要求,都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启动内需并不是要老百姓把银行的存款拿出来去消费,而是需要有更宽阔的思路,或者说是更多样的消费方式。比如,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那么如果在这一领域闯出一条新路来,很可能就能够制造大量的内需。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方法就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领域是一个内需的主要领域。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真正完善老百姓的卫生、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问题,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每一个人就不用存那么多钱以防自己
4、家庭出现看病难、养老难、学费贵等问题,还可以缓解国内储蓄率偏高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是以外向型为主。有些经济学家提出,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良好时机,中国的经济应从外向型为主转向以内向型为主,打破原来那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确实,如果把握得好,这场危机会变为促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比如,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煤炭、石油等资源并不能真正转化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价格机制不合理,煤炭、石油等资源价格太低,再加上对环境污染的综合考虑它们并不赚钱。如果政府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甚至扶持太阳能等节能产业,中国的能源产业也可以实现盈利。目前,外部经济环境非常不利于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
5、国经济的增长要想实现以往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了,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尽量减少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少输就是赢” ,只要中国能够尽快启动内需,就可以保存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力。本文重点阐述了现今政府已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后,结合当今中国经济现状,分别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民间投资、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消费环境、投资新兴产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等众多方面补充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措施,为政府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二、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金融危机的内涵 1.金融危机的定义及根源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6、),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2007 年 4 月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然后由一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全面升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全球
7、笼罩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之下。美国大量从事金融产品的机构破产倒闭,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的衰退。作为全球经济体重要一员,中国经济也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巨大冲击,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的崩溃传导给实体经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消费市场萎缩。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明显减少,购买力下降,给长期依赖发达国家出口的中国企业带来灾难。出口订单减少,出口额下滑,中国出口出现自 90 年代后的明显下降。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创伤,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国内信贷紧缩、投资下降、生产萎缩、失业率上升和
8、消费需求下降。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9 年第一季度美国 GDP 出现环比负增长,美国劳工部统计显示 2009 年失业率逐步递增,在 9 月份达到 9.8%。这一危机通过金融全球化,迅速的扩散到全球,成为了全球金融危机。2008 年 9 月之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欧银行危机和东欧货币危机相继爆发。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出现了大幅贬值,不仅减少了美国进口商品的数量,降低了一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还造成美国的主要债权国资产缩水。这些与美国有贸易往来以及金融合作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大量资本外逃、债台高筑等艰难的处境,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和衰退。2. 金融
9、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导致出口依赖型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大批农民工失业。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最为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对工业企业的冲击,尤其以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大批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有些企业破产倒闭,致使大批农民工失业。2008 年 11 月巧日,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厂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东莞工厂合俊与俊领突然宣布倒闭,被视为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企业的首例破产案,两家工厂约 6500 名员工面临失业。随后,香港华兴公司下属企业创亿玩具深圳有限公司也宣布倒闭。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工面临就业压力。据初步统计,2008 年底,全国农民工总
10、数是2.25 亿,春节前返乡农民工接近半数,比常年要多出 10%左右。春节以后,大约有 80%农民工回到城里,其中己经找到工作的在 4500 万人左右,还有 1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的出口贸易整体增速大幅放缓,2009 年前三季度出口贸易连续同比负增长,贸易顺差锐减。引起中国股市动荡。危机爆发以来,2007 年 2 月底,7 月底和 1112月,上证指数经历了三次大幅度的下跌。此后,2008 年和 2009 年股市进入调整期。2008 年 10 月份开始,受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股市开始反弹,但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使上证指数依然动荡不断。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
11、”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 10 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 PPI 和 CPI 更加泛滥成灾。房地产行业真正的“冬天”来临,寄希望于政府救房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 2008 年末与 2009 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
12、风险将大为提高。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内需不足的表现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由来已久。自从 1929 年出现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采取货币、财政政策,时而放松银根、减轻税负,刺激生产发展,防止经济危机;时而又收紧银根、增加税负,防止通货膨胀,但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的爆发,而且还出现过所谓的“滞涨” ,就是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一并发生。可见, “内需不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现象,为了“扩大内需” ,过量发行纸币,促进生产发展,以至出现通货膨胀,但是,仍然解决不了“内需不足”的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
13、移的客观趋势” ,人们采取各种措施,可以促进或者延缓经济发展的进程,但不可能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经济危机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但周期性经济危机总是“熨”不平的。连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也不得不哀叹:“美国经济在我们的整个现代史上一直受着经济周期的折磨。 ”不过他又说:“-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在出现后不至于扩大成为长期持续的萧条状态。 ”(经济学第 12 版 第 313、330 页 高鸿业等译)这不,这次经济危机还刚刚开始,人们就把它与 1929 年的大萧条相提并论,说是百年一遇,再次证明萨谬尔
14、森的预见破产,而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和美国长期“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一些“精英”面对这样的事实,仍然幻想保持经济平稳高速发展。他们既不研究经济关系,也不承认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总认为只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就能使经济发展达到他们想象的目标。其实美国的领导人、资本家又何尝不想经济平稳发展呢?他们不是交替地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所谓的“宏观调控”吗?怎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呢?最近政府采取了“十项举措” , “扩大内需保经济稳定增长” 。这些措施主要是采用财政再分配的办法, “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 ;采取财政和金融措施,资助群众买房等,这
15、种措施能达到“扩大内需保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吗?面临国际经济危机的大潮,我国对外贸易下降,对外出口企业不断倒闭、失业增加和房屋销售量下降等的形势,这些措施就能够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些人的主观愿望和幻想而已。 。(三)金融危机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以前“扩大内需”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扩大内需”的需求,是指国内生活消费的需求,而且是指具有购买能力的生活需求。以住房为例。住房是生活消费品,由于房屋建筑的发展,一定会带动建筑材料的生产发展,包括钢材、水泥、玻璃等,钢材、水
16、泥、玻璃等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其他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如果房屋这种生活资料不能被消费,与此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也将萎缩。可见,所谓的“扩大内需” ,最终是指扩大生活消费的需求。所以,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说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再生产的过程才能正常进行,这是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 发展 ,我们看到国际股市一再暴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大量的机构、公司裁员,钢铁、汽车等行业减产甚至停产。在这种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 2008 年以来,我国的 GDP 增速连
17、续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指出,前三季度的 GDP 增速为 9.9%,比去年同期回落 2.3 个百分点,消费信心指数、 企业 景气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可见,来自大洋彼岸金融风暴带来的浪潮,已经在拍打 中国 实体经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总理家宝在 11 月 5 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做出了及时而准确的回答。会议强调:“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这“四个要”字,既反映了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又体现了我国夺取这场抗击经济危机胜利的坚强决心,是我国政府面对经济危机的重大战略举措。扩大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
18、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投资需求,就是要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激活国内投资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就是通过增收、扩大信贷等经济杠杆,激活国内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三、消费需求相关理论(一)消费需求的基本内涵需要是客观的经济范畴。从消费主体考察,需要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对消费资料产生的一种欲望或意愿。从消费对象考察,满足社会需要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可见需要是和使用价值相联系的范畴,人们有不同的欲望或意愿就有不同的需要。如人们为了吃饱,就对食品产生需要,为了增长知识,就对图书产生需要等。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
19、,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既是指人们有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又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即有收入保证,有需要欲望而无能力购买,有能力购买而无需要欲望,都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因为人们的收入是和生产力水平密切联系着的。一般来讲,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有支付能力需求也应不断增长。不难看出,需求欲望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前者是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或某种商品价格的降低等,能使只有需求欲望而无购买能力的需要变为既有需求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二)消
20、费需求的内涵消费是人类经济生活的目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消费能反映出一定时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健康状态。在作为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市场经济当中,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等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要和追求。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领域狭小,内容单一且不易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处于压抑状态,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市场交换变得频繁,消费者原有的消费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向多样化,多层次发
21、展。经济的发展不断满足着消费需求的要求,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内容不断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提出新的要求,开拓新的领域。(三)消费需求理论的内涵(以上三个小标题能否合并为一个?没有明确指出消费需求的内涵,定义,理论,要引用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然后总结之,或者引用专家的对其的定义。 )消费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关注的对象,是研究消费者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同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这些关系和联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指导价值的理论。消费需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指导社会生产和经营,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理论界对消费问题的关注在五、六十年代己经出现,但并未引起较大的关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界又重新兴起了研究消费理论的新局面。从探讨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开始,研讨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转轨经济中的消费问题及理论,近来又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尹世杰教授是中国消费经济学研究的权威,在消费力问题上他提出了“解放消费力,发展消费力”和“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狗观点。其意义在于要充分发挥第一消费力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于光远教授是中国学者中最早提出设立消费经济学的人。早在 1956 年,在讨论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时他就提出
23、:“个人消费的需要是人们的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个人的消费。 ”极其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需要包括消费需要的满足贯串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还有一些学者在消费需求问题上倾向于研究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函数来论证消费问题,或者有条件的借鉴某个西方消费理论观点来探讨中国的消费问题。例如: 刘彦军认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在分析消费不振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其预期支配,而预期则是制度的函数。 ”谢睿则认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对中国消费现状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朱麟飞则认为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思路对解决消费社会转型的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