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色生态,是最让江西人自豪的“第一品牌” 。今天的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居全国第二;一至三类水质占全省总流量的 76.8;全省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 57.3%;“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的 11 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中,江西占了两个。 鄱阳湖,犹如镶嵌在赣鄱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仅仅因为她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至今保有面积达 5100 平方公里;不仅仅因为她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每年都要迎接南来北往的 300 多万羽候鸟;更重要的,她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一湖清水” ,党和国家领导人殷殷嘱托:“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
2、 ”保护和发展,成为横在江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环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的话掷地有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大幕拉开。4 月 27 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签约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这次签约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共有 5 个,其中包括两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个“十一五”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一个江西省重大科技项目和一个国际科技合作(中德)项目。绿色生态,寄托着 4300 万江西人民的生存发
3、展梦想;治湖治江治山治贫,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的不懈努力响亮地将“生态”与“经济区”嫁接,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如何在建设绿色家园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却是江西人民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强省梦想。保护的不力, “发展”的失控,江西人是有过切肤之痛的。“一湖清水确有苦涩往事。 ” 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回忆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原因,鄱阳湖流域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造成湖泊功能下降、生物资源衰减、水旱灾害频繁。作为农业大省,靠天吃饭的农民因灾害频繁而生活水平低下。江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是“红都”瑞金人。至今他都记得小
4、时候读书,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砍柴,附近的山头光秃秃的,连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烧了。砍柴砍到了几十里地以外。 ” 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恶相报,早在 1983 年,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江西境内赣、抚、饶、信、修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后注入长江,正常年份流入长江的水量达 1460 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入海量的)总流量,是长江水流名副其实的调节器,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山江湖工程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及其流域开发治理工程的简称,涉及全省国土面积的 97%。遵循 “治湖必治江、治
5、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江西省通过 20 余年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实施“灭荒”造林、 “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 1 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 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 40%多,直接带动500 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实施山江湖工程的过程中,江西省先后建立和推广了一大批科学发展模式: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系列模式、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系列模式等等。同时,全省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重大工程: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移民建镇工程和
6、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等等。“山江湖工程成为全球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典范,由于在理念上符合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山江湖办主任王晓鸿说。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心血,承载着江西人太多的希望。山清则水秀。据对近 50 年来鄱阳湖湿地变化做的系统分析显示,鄱阳湖整个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 4.62 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35 万平方公里,平均进入鄱阳湖泥沙量由 2406.3万吨减少到 1409 万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国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证明,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贡献。
7、 ” 第 1 2 “一湖清水”并非高枕无忧。进入新世纪,鄱阳湖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长江持续低水位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数量减少。更发人深省的是,2007 年,由于干旱和长江上游来水减少,鄱阳湖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这个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那时还不到 50 平方公里,湖面不足其最宽时的 1%!其二,环湖地区群众的生存需求和各取所需的发展冲动。严峻的事实证明:环鄱阳湖地区要成为江西省最具开发潜力和对全省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区域,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持“一湖清水”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江西省成为全国 3 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份之一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这些成为江西省委新一届班子思考最多的问题。为了“一湖清水”的嘱托和梦想,去年年底以来,省委主要领导同志马不停蹄地走遍了环鄱阳湖的市县,连续召开多次省委扩大会议和专家咨询会,广泛征求意见,在“一流生态”的基础上,努力探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支点。与当年江西举全省之力实施“山江湖工程”所不同的是,站在新起点上的江西,面临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下谋求科学发展的新课题。如何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探索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如何让来之不易的“绿色生态” ,肩负富民兴赣、
9、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任?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新课题,不仅需要大胆创新构想,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勇气。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设想构筑“南(昌)九(江)工业走廊”起,环鄱阳湖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成为江西省委、省政府及民众热议的战略焦点,构建“昌九经济带” ,建立“环鄱阳湖城市群” 、 “环鄱阳湖经济圈”等构想不绝于耳。“要从保护生态入手,再延伸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既保住一湖清水 ,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深思熟虑后,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表态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班子成员和有关厅局领导,先后拜访中央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社科院,求贤问策。让江西省领导高
10、兴的是,他们拜访的所有专家学者都认为,将“生态”与“经济”统筹起来是一种大胆创新,江西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合江西省情。“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国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证明,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对来访的江西省委、省政府负责人说。“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坚定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强立法,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 ”思路决定出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住了江西今后发展的牛鼻子 。 ”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教授说,
11、“别以为不去搞工业、不去推动经济发展就能把生态保护好,江西水土流失问题始于宋代,说明被动防守是守不住的。 山江湖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简单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了,江河才能永保清澈。 ”构想中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鄱阳湖水质和环鄱阳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保持“一湖清水”目标,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
12、安全。力争经过 1520 年的努力,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中部其他国家级试验区是靠经济纽带凝成的板块。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放在前面,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 ”王晓鸿说。“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保护一湖清水 ,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付诸实际的行动。 ”江西省省长吴新雄说, “这要求江西建立生态文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从立法
13、到政绩观,包括一票否决制、领导责任制,进行系统的长效管理,从而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能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的。目前,江西省正紧锣密鼓开展“三带” 、 “四区”的规划建设。所谓“三带” ,就是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先规划建设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所谓“四区” ,即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划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为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牢记中央领导同志的嘱托,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顺应民意,符合时
14、代潮流。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姚木根感触很深。春天播种着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有着“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经济发达、高度文明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将给世人带来新的惊喜。山川秀美的江西也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记者 刘建林 邓建胜 任江华)论如何发展建设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http:/ 2010-7-21 13:26:09 中国大学生网 我要评论(0) 鄱阳湖,犹如镶嵌在赣鄱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不仅仅因为她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至今保有面积达 5100 平方公里;不仅仅因为她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每
15、年都要迎接南来北往的 300 多万羽候鸟;更重要的,她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一湖清水” ,党和国家领导人殷殷嘱托:“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环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绿色生态,寄托着 4300 万江西人民的生存发展梦想;治湖治江治山治贫,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的不懈努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大幕拉开。 ”如何发展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横在江西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响亮地将“生态”与“经济
16、区”嫁接,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如何在建设绿色家园过程中实现脱贫致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因为它是我们发展的根本。保护的不力, “发展”的失控,江西人是有过切肤之痛的。 一湖清水确有苦涩往事。”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回忆说,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原因,鄱阳湖流域一度出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湿地面积减少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造成湖泊功能下降、生物资源衰减、水旱灾害频繁。作为农业大省,靠天吃饭的农民因灾害频繁而生活水平低下。江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是“红都”瑞金人。至今他都记得小时候读书,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砍柴,附近的山头光秃秃的,连树根
17、都被挖出来当柴烧了。砍柴砍到了几十里地以外。 ”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恶相报,早在 1983 年,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 。江西境内赣、抚、饶、信、修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后注入长江,正常年份流入长江的水量达 1460 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入海量的)总流量,是长江水流名副其实的调节器,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山江湖工程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及其流域开发治理工程的简称,涉及全省国土面积的 97%。遵循“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江西省通过 20
18、 余年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实施“灭荒”造林、 “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 1 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 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 40%多,直接带动500 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实施山江湖工程的过程中,江西省先后建立和推广了一大批科学发展模式: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系列模式、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系列模式等等。同时,全省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重大工程: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移民建镇工程和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等等。鄱阳湖的保护和治
19、理,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心血,承载着江西人太多的希望。山清则水秀。据对近 50 年来鄱阳湖湿地变化做的系统分析显示,鄱阳湖整个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 4.62 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35 万平方公里,平均进入鄱阳湖泥沙量由 2406.3万吨减少到 1409 万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中国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证明,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将产生积极的贡献。 ”“一湖清水”并非高枕无忧。进入新世纪,鄱阳湖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长江持续低水位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数量减少。更发人深省的是,2007 年,由于干旱和长江上游来水减少,鄱阳湖水位突破了历
20、史最低点这个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那时还不到 50 平方公里,湖面不足其最宽时的 1%!其二,环湖地区群众的生存需求和各取所需的发展冲动。严峻的事实证明:环鄱阳湖地区要成为江西省最具开发潜力和对全省经济最具带动作用的区域,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持“一湖清水”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新课题,不仅需要大胆创新构想,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勇气。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坚定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强立法,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生态优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区。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住了江西今后发展的牛鼻子 。 ”别以为不去
21、搞工业、不去推动经济发展就能把生态保护好,江西水土流失问题始于宋代,说明被动防守是守不住的。 山江湖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简单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了,江河才能永保清澈。 ”构想中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鄱阳湖水质和环鄱阳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保持“一湖清水”目标,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建立
22、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保护一湖清水 ,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要求江西建立生态文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从立法到政绩观,包括一票否决制、领导责任制,进行系统的长效管理,从而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能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春天播种着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有着“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经济发达、高度文明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将给世人带来新的惊喜,山川秀美的江西也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摘 要 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重点发展生态
23、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在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打造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关键词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 今年两会期间,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这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环鄱阳湖生态
24、经济区展开全面研究,尤其是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环鄱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环鄱生态经济区成为循环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想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环鄱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鄱阳湖核心区及周边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瑶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禁止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在五河沿岸 2-3 公里
25、和鄱阳湖湖岸 3 公里滨湖 12 县(区)范围内组成的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优化开发区,南昌作为特大城市,应强化工业、金融、商业、物流、旅游功能,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要定位于大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有色金属、医药、电子信息、食品、旅游等产业。上述之外的其他地区为重点开发区,要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及与农
26、业产业化结合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1.要符合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用地规模和产业选择必须有所限制,应以不损害区域整体形象,以不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产业布局形成必须符合区域发展目标,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要体现生态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体现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筑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要确保能够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思路进行产业的布局规划,应体现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优化原有产业布局的同时,要充分顾及到是否为新兴产业和外来产业
27、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把目前无力解决或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的问题留给后人完成,对目前没有理想规划方案的地区宁可保护起来,留给后人开发。 要与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配套能力相协调。在考虑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上,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诱惑” ,控制好发展节奏。努力把产业的空间布局范围控制在财力和基础设施足以支持、生态环境足以承载的地区。 要契合外部产业转移趋势。充分考虑到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类型和特点,以及长珠闽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产业转移类型,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做好对接准备,以促进环鄱生态经济区承接更多的外来资本和外溢产业。 (三)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 环鄱阳湖
28、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打造五条产业带。做大一个中心,即做大做强南昌这一中心城市,通过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带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五条产业带,即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 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 (一)生态效益型工业 1.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有色冶金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二氧化硫、粉煤灰、废水等治理技术,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
29、、设备、产品和企业。 先进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设备、航空仪器仪表等产业,通过大投入、大引进、大合作,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向大集团、大配套、大产业方向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应用、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上述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使其迅速成为环鄱生态经济区的主导型产业、带动型产业。 环保产业。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废水和废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火脱硫除尘、城市污
30、水处理、医疗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垃圾处理、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等技术和装备。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园区及企业、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使环保产业成为环鄱生态经济区新兴的产业集群。 (二)生态农业 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推广以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农田为重点的粮经作物轮作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重点推广精准育种和播种、平衡施肥和科学灌溉。规范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农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突出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
31、食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农产品基地。 生态渔业。科学布局湖区渔业生产,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渔药饲料和养殖环境监管,提高水产品品质。鄱阳湖及生态经济区内的水库、湖泊和江河要按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严禁化肥养鱼,控制网箱养鱼,维护水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区范围内严格实行禁渔期制度,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渔产品养殖基地。 生态林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推进以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为主要内容的生
32、态林建设,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成生态林产品基地。 (三)生态旅游业 以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原生性为基础,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四)生态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整合网络运营商、物流配送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不同服务领域,培育商誉较高、品牌名优、技术独特的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特许经营
33、,实现名优服务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建立规范的特许经营网络系统。 改造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业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限期淘汰高耗能和高耗水设备;降低商贸流通服务业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量,普及推广节水、节能设备和可再生包装材料;加强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商业垃圾的处理,提高商用“三废”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水平;杜绝高污染、高噪音商贸流通和娱乐服务业在稠密区布局。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建立与水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五)生态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和保护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以滕王阁、八大山人纪
34、念馆、绳金塔、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八一起义、上饶集中营、闽浙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文化服务。出版发行有关生态知识的音像、图片与书籍,创作演出能表现生态文化内涵的精品剧目,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江西”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创作一批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工程。 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总体布局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总体布局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打造五条产业带。 (一)做大做强南昌这一核心城市,通过提升中心城市产
35、业,带动整个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要树立“大南昌” “大产业”的理念,在近期内急剧拉大城市框架,到 2010 年,使城区面积达到 30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 300 万人。从产业布局上分析,南昌市应通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将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和周边卫星城转移,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中;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 WTO 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以更加开放的环境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电讯公司、贸易公司和外资企业的公司总部和营销中心进入南昌;要积极吸引周边省份及省内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总部进入南昌,使其迅速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和中部地区先进
36、制造业重要基地及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金融中心。 (二)沿京九线的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以昌九工业走廊产业带建设为龙头,把昌九工业走廊产业带建设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崛起的脊梁。该产业带南起南昌向塘,北至九江,长 160 公里,途经新建、湾里、永修、共青、德安、九江、庐山 7 县区及周边 10 县(区),廊带面积 2.62 万平方公里,以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沿线有英雄、昌北、云山、共青、德安、星火、九江等 24 家工业园区,形成了以飞机制造、汽车和船舶制造、医药、食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完善的工业体系。作为江西经济最活跃
37、的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努力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45%以上,城市化程度达到 55%以上,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50%以上,使其真正成为带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 (三)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 该产业带包括玉山、广丰、上饶、横峰、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向塘、丰城、樟树等县市(镇),长约 300 多公里,沿线有 16 个工业园区,已经形成有色冶金、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如能加快整合,形成一体化优势,则定能与昌九产业带构成
38、比翼齐飞的态势。 (四)沿江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带 该产业带包括九江区域、长江沿岸两区 3 县 1 市,长 152 公里,自西向东涉及九江码头、城西、金安、金沙湾、银沙湾和彭泽等若干临港产业区,以长江航运通道为平台,整合原有企业,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和铜冶金、造船、汽车、电力建材、大型设备制造等大运量、大耗水的产业,拓展配套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产业聚集带。 (五)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应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鄱阳湖平原重点建设粮、油、棉、蔬、果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形成以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环鄱低山区建设茶、果、
39、药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形成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环鄱平丘地区建设猪、牛、羊、鸡、鸭、鱼绿色食品基地,形成以畜、禽、鱼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养殖产业链;环鄱丘陵地区发挥地域优势,建设特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形成以特色养殖为主体的生态产业链;环鄱五河沿河流域建设特色水果产业及反季节蔬菜等绿色食品基地。以建设生态园区为抓手发展生态农业,力争到 2010 年,全区建成 20 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2020 年,建成 50 个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六)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山、水、城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面向国际市场,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带。环鄱阳湖核心区,重点开发以
40、湖泊、湿地、候鸟等为依托的湖区生态观光旅游。国家自然保护区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重点发展以温泉、高山峡谷、森林、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度假旅游。鄱阳湖平原及婺源、浮梁等丘陵地区,发展以沙地运动、地质景观、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抚州、鹰潭等市及所辖市县均可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城区古建文化、陶瓷文化、名人故居文化,以青阳腔、弋阳腔,采茶戏及黄梅调为特色的地方戏文化以及宋教文化。 四、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优化和转移导向目录。鼓励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附加价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严格限制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工艺落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小的产业发展。明确限期转移的产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转移,出台土地、下岗工人安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和督促一些目前尚能维持生产、产业转移动力不足的产业积极主动转移,依靠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一批产业加快退出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