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什么是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
2、,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 2003 年 9 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
3、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 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 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
4、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 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 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文化产业是否是我国必由之路: 那是肯定的。因为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 、日本的动画出口(动漫产业)等等。文化产业由于涉足比较广,很多第三产业都在文化产业的范畴里。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大贡献。 如何走
5、好文化之路: 这个只能从我本人的角度谈谈看法。 首先,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消费。 其次,要让文化产业有规模成系统的发展。 第三,逐步将文化事业产业化,可以增加资本投入。 另外是体制上的问题了,这个要看国家的政策,基本上文化产业从业者能做的就是学习国外的优秀案例,发展自己的产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同时上层建设又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民族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民族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妨碍的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世界最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
6、类型之一,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她的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巨大影响。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经济成长的过程与速度比西方相应各阶段的发展高好几倍。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有民族特色,就越能受到国际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就引起世人瞩目,海外学术界首先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去审视这一经济“奇迹”并重新分解儒家文化的组成要素,研究其中哪些因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较早从正面解释儒家伦理对东亚经济奇迹的贡献的是赫尔曼康恩(Herman Kahn) 。这位“大过渡理论”的创立人认为东亚社会所共有的儒家伦
7、理是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辈、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或个人利益,等等。他认为这种文化更加适于经济增长。 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比较中看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中,亚太地区是世界各地区中变化最大的地区。亚太地区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它的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也远远超过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曾经创造过的最高记录。这种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 据世界银行1995年12月30日发表的各国经济最新统计表明,自1990年以来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出现正增长。过去的10年内,特别是亚洲的泰国、韩国、中国和新
8、加坡,是全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国家。1985年至1995年期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居榜首,达到82;韩国为78居第二位,中国、新加坡以69并列第三。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还有美洲的智利和乌拉圭、南亚的马尔代夫等。 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探讨文化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时代课题上,即文化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 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因素作用的探索中对我们的启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因素的自变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在社会生活中的这一功能愈来愈大。自有文明以来,世界就脱离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
9、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 新加坡领导层认
10、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 “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
11、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 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 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
12、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
1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 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人或者同时代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发展和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要从当代世界文化宝库中吸取精
14、华、获得更多的东西来充实、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文化”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单纯用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可以很富有,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去培养一批专门人才。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精神,则往往来自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而亚太地区又是中国发挥其国际作用与影响的重要地区。尽管经历了过多的曲折,在经济上落后于亚太地区一些发达国家,但中国是西方文化圈外经济建设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来不仅养活12亿人口,而且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昔日被视为只讲“仁义道德”的“东亚病夫” ,如今已能造原子弹、导弹、核潜艇使西方世界大为震
15、惊。 西方人一向以为中国人重直觉、整体、综合,最多在诗歌艺术上能有所表现。事实证明,中国文化并不只是斯文、懦弱的文化。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没有失掉自身的特色。同时,中国经济要想发展,一定不能“夜郎自大” ,而要尽可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保持经济与文化的开放性,把自己融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社会大家庭中,遵循一些国际通行的规则,尽快地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总之,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要依赖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建设对它的推动作用。脱离这些作用与影响,单纯、孤立地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因为,从生产力
16、本身来看,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重要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高智能的人,需要高文化、高素质。因此,文化因素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样,就生产工具而言,生产工具越先进,高科技越发达,经济发展越迅速。 如果民族文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种种障碍,使经济在深层动作中无法展示其内在的潜力,也是不可低估的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
17、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18、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 ,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
19、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也已起步。第三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上,不少作者认为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但西部的文化并不落后。换言之,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能。因为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且文化优势的转化、开发,不会以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为代价,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自然资源相比,文化
20、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成功的文化开发的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当的信心。如甘肃的读者文化产业,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真善美的诱导力、精神的鼓动力,以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运营方式,打造读者品牌,开辟新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产业,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个品牌。这个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城市游憩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生态园林工程,已经成为西安重要的经济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
21、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增添强大动力。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用好国内文化资源,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
2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当然,国学热也要理性对待,不能刮风,不可搞狭隘民族主义,要古为今用,使其成为打造文化
23、软实力的动力和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我国现实的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发展,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文化软实力根植在每一位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之中。只有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才能筑起人心的长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
24、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由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补充回答: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
25、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补充回答: 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的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