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度关注民生”,不只是一种姿态和口号,而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一、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
2、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3页) 。这个命题强调了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了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社会理论时,在强调物
3、质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恰恰丢掉了“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 “生活的生产”, “为了生活的生产”这样一些重要思想,其结果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成为“唯物化”、 “见物不见人”、 “遗忘生活”的历史观、发展观,并导致在发展实践中摆错了生产和生活、人和物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现实后果。正确解读马克思的这个基本命题,对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二、民生问题无小事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思想家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然而,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真正受到过重视,反而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种常态。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生
4、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 “十年动乱”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在计划经济时代也并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执政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公共服务,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舒适。诸如:把基本民生问题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整体上进行战略部署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保障民生;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
5、政对基本民生问题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保护和改善劳动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些问题解决了,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就提高了。 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个时期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而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诸如阶层差距和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
6、当前民生的基本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特别需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城市吸纳外来人口就业的能力越强,这个城市就越有活力;而提高城市就业的门槛,就牺牲了城市发展的动力。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要加强对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逐步将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要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教育是民生之基。在中
7、国,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不仅是普遍性的,而且大多是不惜代价的,不管是有钱人还是贫困的人,送子女接受教育非常自觉。从现实来看,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弊端,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改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状,提高
8、全社会的创业能力。分配是民生之源。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追求效率的精神与原则,而在再分配中充分体现公平的精神与原则,第三次分配则要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与道德水准。现在应当将重点放在理顺初次分配的关系与提高再分配力度上,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财富中所占的份额,同时强化再分配的力度,包括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同时,通过强化社会责任,借助政策引导大家参与慈善公益事业,逐步把第三次分配的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社保是民生之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 20 多年高速增长,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因此,应当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这个保障体系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必须是一个没有漏洞的网络,不能让一部分人因为陷入生活困境而失去希望。社保的目标,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