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于教材文本解读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为例嘉兴桐乡高级中学 曹俊【主题分析】本文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为例,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解读,建立高考试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复习。本课内容在考试说明中表述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对这一考试条目的解读如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的观点主张属于儒家思想,只不过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他们是儒学正统思想的批判者,甚至是异端。他们对儒学正统宋明理学不合理之处的批判有各自的角度,如李贽对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批判,黄宗羲对“君为臣纲”的批判,顾炎
2、武对理学空谈的批判,王夫之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等,他们的思想也有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黄、顾、王三位经历过明清更替的思想家,如他们都批判君主专制,都反对理学空谈、倡导经世致用。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使宋明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出现了活跃局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他们的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清代乾嘉学派之形成,他们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更是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值得注意的是,明清这些思想家对当时的儒学正统宋明理学形成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他们继承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并有所突破,但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并没有上升到近代民主思
3、想的高度,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局限使然,不能苛求。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毕竟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运用比较方法理解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读教材内容和课外历史资料,发现问题并尝试命制试题,并进而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李贽和黄宗羲的思想,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等,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挑战正统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新精神和强烈的社
4、会责任感。【复习重点与难点】复习重点:比较认识四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复习难点:明末清初四位思想家的观点主张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主要教学方式】教材文本解读、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交流。【主要教学过程】一、编写和印发导学案:编写好的“导学案” 提前一天下发为宜。 “导学案”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研读教材” 、 “研读高考” 、 “研读材料” 。 “研读教材”包括阅读要点和思考要点, “研读高考”包括相关的典型高考真2题和模拟题, “研读材料”中的材料来源主要是教材文本内容,也包括教材外典型的相关历史资料。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研读教材”部分。二、诊断导学案:(一)尝试高考: 环节 1当堂训练,总结高考
5、考查角度。1.(08 宁夏高考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 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分析:答案为 A。该题注意相同地域、相同时代的思想家之比较考查。2.(10 年江苏高考卷)“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分析:答案为 B。该题注意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之比较考查。3.(07 重庆高考卷)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反封建思想 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有广泛的阶级基础A B C D4.(09 福建高
6、考卷)1600 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 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 中自尽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分析:第 3 题答案为 A,第 3、4 题注意相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物比较考查。5.(07 北京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 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 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 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6. (2008 上海历史,A 组 16)
7、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 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 的方案。 问题:(8 分)(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 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 分)(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 分)(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 分)分析:第 5 题答案为 A,第 5、6 题注意直接从时间或历史阶段角度来考查。设计意图:通过 6 道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因此复习时要注重通古今(纵向比较) 、通中外(横向比较) 、通政治经济文化(横向比较) 。环节 2重点分析,建立高考试题和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例 1“导学案研读高
8、考 ”第 5 题:(2008 上海历史,A 组 1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 分)(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 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 分)(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 分)(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 分)3分析:第(1)问学生倾向于将李贽也写进答案,其实这些思想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个人,并不包括李贽,错因主要是学生想当然地根据教材标题答题,而没有准确理解题干中的重要信息。解答此问需要理解题干“天崩地解”等这一关键信息,即明亡清立的历史大变动。同时调用教材中“李
9、贽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及李、黄、顾、王等四位思想家生卒年等相关知识。由此判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经历过明朝灭亡这样“天崩地解”的大事件而开始痛定思痛,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而李贽没有经历过明清更替。第(2)问学生倾向于笼而统之地回答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而忽视了明清王朝的更替及其对这些思想家的强烈冲击。回答该问除了要把握题干中“天崩地解” 、 “痛定思痛的反思”等关键信息之外,还要调用教材中三位思想家的抗清斗争及其经世致用思想的相关知识,由此才能准确、完整地做出判断。例 2导学案“研读高考”第 3 题
10、:(07 北京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 本,法 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 读不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 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C.该译本出现在“ 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分析:B、D 项结合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即可;A:注意题干时间“1691 年” ,判断出该时间是清朝初年,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闭关锁国”即可判断 A 不正确;C:学生对“西学东渐”这一概念比较陌生,有的学生可能记得必修一教材 P147 讲德国代议制一课中提到“西学东渐”
11、,即“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而这里的“西学东渐”指的是晚清民初,于是有学生依据这一知识来做判断,认为 C 是不正确的。然而,必修三教材 P23 提到“王夫之对周易 、老庄之学、佛学及西学都曾进行过深入钻研” ,这说明西学在那时就传到中国,故“西学东渐”在明末清初也发生过,虽然这一时期的西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二)强化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观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解读、比较认识等方法强化理解。1关于李贽环节 1解读教材子目“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设问:李贽的“反正统”体现在哪里?(
12、学生结合教材讲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能够更好地将李贽的思想主张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环节 2通过典型高考题及相关变式训练强化理解李贽的思想。研读高考第 2 题(10 年江苏高考卷)“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答案为 B)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变式训练)“人人皆可以为圣”这一思想最符合下列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王阳明分析:该题答案为 B、D,因为王阳明也认为“由于人人都有良知,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 (摘自必修三教材 P19) ”。4设计意图:李贽思想受到王阳明的影响,理解思
13、想之间的传承。环节 3呈现材料 “李贽承袭王阳明而来,其以 为人生来本具有善良的德行,此德行亦即阳明所言之 “良知”,乃是一种尚未受到世间恶性浸染的“童心”;故李贽的“ 童心”说,指的乃是人生而有之的善良本心,亦即 “真心”。 李贽主要以此“童心”, 阐明人应以一己之“真心”来 评判是非,而非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更不能以他人之是非为是非。 ” (摘自李懿纯:儒学思想的再造与重建以李卓吾为论述中心(第一届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编孔学论文集(三)设计意图:学生将李贽的几种观点串联起来,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往往是一以贯之的,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李贽的思想。资料链接“李贽的反道学思想,是宋明道学日 趋
14、僵化、没落的产物,也是明清之 际道学批判思潮的先导,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与李贽 之说的相通处。 ”摘自苗润田主编 中国儒学史明清卷第 155 页2关于黄宗羲。通过解读教材子目“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教材 P21“资料卡片”和引文出处明夷待访录原君等环节强化理解。环节 1解读教材子目“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设问 1:此处的“天下”指什么?(指“民,百姓” )黄宗羲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民本思想,对明清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设问 2:在儒学发展史上有没有思想家提出与黄宗羲这一思想类似的思想?黄宗羲
15、与他们的思想完全一致吗?黄宗羲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学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就儒家的“民本”思想而言,无论是孔子的重民、富民学说,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抑或荀子的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王制)理论,虽然对于提高民在社会中的地位,限制君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理 论前提则是“君为臣纲 ”的“ 君主宰民 ”思想,在总体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则完全突破了这种“民本 ”思想,彻底否定了“君主宰民”论, 闪烁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摘自苗润田主编 中国儒学史 明清卷第 226 页)环节 2解读明夷待访录书名。“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
16、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 处 在患难地位。 “待访” ,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设问:“明夷”应指谁或哪一种社会群体?(诸如黄宗羲这样的身在清朝而心系明朝的有思想、志在经世之人)黄宗羲心目中的“明君”应该是怎样的明君?(学生结合教材讲述)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能够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环节 3解读教材 P21“资料卡片” 。设问:这则资料卡片表达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批判君主专制)环节 4解读下面这段材料。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 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 虽象平平奇奇,但三百年前卢骚
17、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5品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5)设问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为何给予明夷待访录这么高的评价?设问 2:梁启超的评价体现出黄宗羲思想有何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关于顾炎武。通过解读教材 P22“资料卡片”强化理解。设问 1:顾炎武这里将“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用意何在?(反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设问 2:梁启超将顾炎武在该“资料卡片”中表达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而赋予该思想以怎样的意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设问 3:梁启超为什么对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感兴趣?设
18、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明确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中找到了有力的思想武器。4关于王夫之。通过解读教材 P23“王夫之宋论书影”强化理解。宋 论 一 书 集 中 讲 述 了 王 夫 之 对 宋 代 历 史 及 汉 民 族 思 想 文 化 生 活 的 深 刻 反 思 与 批 判 ,其 以史 为 鉴 的 经 世 思 想 充 分 体 现 了 王 夫 之 强 烈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王 夫 之 由 此 提 出 “陋 宋 ”之 说 。设 问 :王 夫 之 为 什 么 批 判 宋 代 ? ( 君 主 专 制 的 弊 端 和 对 程 朱 理 学 、 宋 亡 于 蒙 古 的 批 判
19、 , 侧 重从 政 治 角 度 批 判 宋 代 )设 计 意 图 : 王 夫 之 感 慨 于 汉 族 王 朝 再 次 亡 于 异 族 , 通 过 对 宋 代 被 蒙 古 所 灭 的 教 训 分 析 影 射 明代 亡 于 满 族 , 其 对 程 朱 理 学 的 批 判 和 君 主 专 制 的 批 判 都 是 其 反 思 的 结 果 , 其 强 烈 的 现 实 关 怀 和社 会 责 任 感 值 得 后 人 学 习 。(三) 比较李贽、黄宗羲的思想(导学案“研读材料”第 1 问)根据教材 P21“学习思考”和“资料卡片”两段材料,可以设置哪些试题/问题?(与本课考点有关)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
20、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材料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黄宗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命题组、审核组。选择代表幻灯展示。学生命题 1:据材料概括李贽、黄宗羲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学生命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生命题 3: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可能对当时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都肯定人的自私之心(私欲)(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 发展,私有 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3)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使人 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 积极的认识, 产生了“ 工商皆本”的思想。教师拓展设问:设问 1:李贽
21、和黄宗羲还可以进行哪些比较?设问 2:李贽和黄宗羲思想有各自的侧重点吗?(注意教材“子目”不同的表述,一个是“李6贽的反正统意识” ,一个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设问 3:为什么其思想各有侧重?(注意结合两人的生卒年和两人不同的经历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材料解读,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并尝试命制试题,并进而解决问题。(四)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环节 1(导学案“研读材料 3”)阅读材料一、二,设计试题:材料一 “黄宗羲 (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清 军南下时,黄宗羲率家乡子弟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他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
22、,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 摘自教材 P21)材料二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 动者,非常注重 实学,著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摘自教材 P2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命题组、审核组。选择代表幻灯展示。教师补充说明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如何体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日知录: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 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 废铜铸钱。 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 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23、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 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内容分作十五 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 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 书、 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 经术 ,中篇治道,下篇博 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撰写日知 录, “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 ,内容大体分 为三类:经术、治道、博 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
24、自 1668 年(时年 45 岁) 以后,舍弃江南故里,漂游北国,足迹遍布华北、山东和西北,尤其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 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 和其他社会动乱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设计意图:学生在归纳黄宗羲的思想时往往忽视材料一所示这段教材文字,材料二中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不能吸引学生的眼
25、球,通过补充说明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的这一设计试图让学生明白教材的重要性和深挖教材文本内涵的必要。学生命题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间的相同点。学生命题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间还有其他共同点吗?学生命题 3:他们为什么有这些共同点?是历史的巧合吗?其思想有这些共同点,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其生长在同一时代的缘故,同一时代对他们提出了相同的时代命题!由春秋战国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主要背景的概括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概括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主要背景7春秋战国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主要背景:(1)经济:生产力进步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小农经济产生和迅速发展;(2)阶层:新的地主和农
26、民阶层产生;(3)政治: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导致无强权统一,以及各诸侯国礼贤下士;(4)文化: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人。举一反三概括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主要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活跃,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阶层:市民阶层(工商业阶层)进一步壮大;(3)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更显尖锐;(4)文化:以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加强,这些使得思想逐渐僵化;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五)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环节 1教材课前提示中指出: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
27、地位。设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李、黄、顾、王四位思想家各自侧重从什么角度批判儒学正统宋明理学的?(导学案“研读教材”第 3 问)材料一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 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 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材料二 船山和亭林,都是王学反动所产生人物。但他 们 不但能破坏,而且能建 设。拿今日的术语来讲,亭林建设方向近于“ 科学的”,船山建 设方向近于“ 哲学的”。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析:明清这四位思想家批判继承了
28、传统儒学。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黄宗羲批判了传统儒学中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空谈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和实学,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对乾嘉学派之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等唯心主义思想,在先秦儒家荀子“天行有常”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这四位思想家的主张都与宋明理学专
29、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从而体现了时代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恪守天理之说的沉闷的儒学趋于活跃,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设问 2:为什么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导学案“研读教材”第 3 问)材料三 “在他(指李贽)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 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摘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析: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
30、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先秦儒学思想家的思想踪影。他们力图通过对宋明理学不合理之处的批判和对先秦儒学的合理回归力图建立一个在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8天下”范畴内的理想世界。因此,明清这些思想家的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并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的范畴,即他们有“破”而无“立” ,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并没有提出新的民主思想和制度。一方面,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受制于空前强化的专制制度,新的生产方式不能成长,因此,明清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批判缺乏产生民主思想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另一方面,明清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空前加强,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从而导致明清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批判没有能够形成全面
31、的启蒙运动,因此,他们不可能在儒学体系之外建立新的思想体系。环节 2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有限,但是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力有的时候会跨越时代。教材课前提示中指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教材 P25“专题小结”中也指出: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 ) 。 (导学案“研读教材” “思考要点”第 2 问)教材 P23“学习思考”: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 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 为帝王者
32、皆贼”论,充分 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的学者 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也 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理 论资源。设问:你同意上述说法吗?简析:同意。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的“众治”和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都体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特别是反专制主义的斗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料链接 明清这些思想家反抗 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 ,到这时因为在满洲朝廷手上丢尽中国人的脸,国人正在要推勘他的 责任, 读了先辈的书,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他们有些人曾对于君主专制暴威作
33、大胆的批评,到 这时拿外国政体来比 较一番, 觉得句句都餍心切理,因此从事于推翻几千年旧政体的猛烈运动。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5)【教学反思】该课主要的教学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高考复习时要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 教材文本包括课文标题、课前提示、正文、正文旁边的“学习思考” 、 “知识链接” 、 “资料卡片”及图片等,还包括课文后面的习题等。这些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学生还是沿用会考复习方法泛泛地看书或所谓的“重点阅读” ,而不注重对教材文
34、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预复习时大多是没有问题意识的看书,因此这种预复习是没有目标的,效率很低,有的学生根本就放弃了极为重要的预复习这一环节。现在通过课前下发导学案,布置前置性预复习任务,学生反映这种导学案下的预复习是目标更加明确、复习更有效率的方法,对教材慢慢有着一种“去熟悉化”的过程理解。而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生完成预复习的基础上来诊断导学案,则更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减少了很多的“胡动”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高考考纲之外的互动)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与解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材文本的重要及其背后的深意;通过将教材中的一些文字重新加以整合作为材料来设置试题,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建立高考试题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高考试题来回归教材,从而进一步明确高考方向。9当然,这种基于教材文本解读下的高考复习方案也有待完善之处,如学生反映对预复习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置合理的检查还有待研究;而课上复习的关键是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使学生读进去!但如何使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开拓视野也是必要的,解决方案除了教学时始终要以教材文本为平台,结合高考要求设置适合、适量的问题或试题,引导学生读出来,必要的时候也要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资料,养成一种“大历史”的理念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