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把这篇韩少功先生的文章的宗旨看作是我对政治社会的理解,我不相信任何的政治口号,不接受任何的的鼓动。我只相信思想的自由,只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完美的假定一回顾一下 30 年代,也许会使现在很多人大为吃惊。那是史学家命名的“红色 30 年代” ,批判体制的文学, “劳工神圣”的口号,贫穷而热情的俄罗斯赤卫队,不会提供一分钱利润,却居然成了人们的希望,居然引导了知识界以及一般上流开明让我的思想时尚。不管是用选票还是用武装暴动的方式,左派组织在全世界快速繁殖,日渐做大,眼看着国家政权唾手可得。布莱希特、A.勃勒东、阿拉贡、加缪、德莱赛、瞿秋白、聂鲁达、罗曼罗兰、芥川龙之介以及时间稍后一些的毕加
2、索和萨特一大批重要知识分子的履历中,无不具有参加共产党或者自称社会主义的记录。60 年代,又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左派烧。中国“文革”不用说,法国的“红五月”也惊天动地,小语录本在地球的那一边也被青年们挥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上台向左转,太平洋彼岸的黑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也交相辉映,在白宫前炮打司令部。不仅是广获同情的越南和古巴,多数从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亚非拉弱小民族,竞相把“社会主义”和“国有化”当做救国的良方。不仅是格瓦拉、德钦丹东和阿拉法特,一切穷苦人和受难者的造反领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差不多成了众多青年学子耀眼的时代明星,成了偶像和传说。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二同样并不遥远的,是潮起潮落,每一
3、次左向的转折之后,都似乎紧接着向右的反复和循环。左派的理想,左派在这个时代的诸多特定含义:国有化、计划经济、阶级斗争、均贫富、打破国际垄断资本等等,从来没有得到历史的偏宠,在实践中并非能够无往不胜。变化周期似乎总在 10 年到 20 年之间。30 年代以后是 50 年代,是匈牙利事变,南斯拉夫的半自由化转向,中国的夏季鸣放和庐山诤谏,苏共的二十大反“左”报告以及社会的全面“解冻” ,欧美各个共产党的纷纷萎缩或溃散,加上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反共恐怖插曲。对于左翼阵营来说, ,一个云雾低迷和寒气暗生之秋已经来临。红色政权即便可以用武装平息内乱,用政治高压给经济运行的钟表再紧一把发条,但发条上得再紧,很
4、多零件已经出现的锈蚀和裂痕却没法消除,故障噪声已经嘎嘎作响。60 年代的狂热一旦落幕,历史的重心再一次向右沉重地偏移。共产主义的行情走低,80 年代一路破底。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易帜,贫穷而愤激的人们成群结队越过边界,投奔西方,寻找面包、暖气、摇滚乐、丰田汽车、言论自由、绿卡以及同情的目光,甚至在凯旋门下或自由女神像下热泪盈眶。在很多地方,众多知识分子对自己在 30 年代和 60 年代的经历深表忏悔和羞愧。至少也是闪烁其词,或者三缄其口。相反,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方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成就,重新认识和评价个人主义之类的价值观念,成了全球性知识界的流行话题,成了现代人开明形象的文化徽章。“私有化”一化到
5、底,以及“化”了的地方也还嫌化得不够彻底,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接连出台,向自家园子的经济国有成分和社会福利下刀,竟没有太多的反对派胆敢多嘴。一个西方记者说,眼下除了梵蒂冈教皇和朝鲜,再没有人批评资本主义了。这个话当然夸大不实。但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现在还有多少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在继续憎恶利润和资本呢?也许,这是一个传统左翼人士不愿正视的问题,却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境。事情已经大变。对变化的过程,当然还需要由历史学家做出更周详更精确更清晰的描述。一个基本的现象,却不难在我们粗略的回顾中浮现,不难成为我们的视角之一:经过一个短短的周期,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原点60 年代再版了 30 年代,80 年代
6、则是以西方一片眩目的现代化昌荣,使 50 年代得到了追认和复活。下一个 10 年,会怎么样?再下一个 10 年或 20 年,又会怎么样?我听到未来正在一步步悄然而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物极必反,阴尽阳还;风水轮流转;七八年再来一次中国人对历史演变规律的朴素把握,杂有过多神秘的揣测,两分模式也显得过于粗糙。我对此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历史是被什么样的一只手在操纵?是如何由兴到亡?一种体制,是如何由盛及衰?它们是如何产生然后耗竭了自己的思想活力和体制优势?如何获取然后丧失了自我调整、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机能?如何汇聚然后流散了自己的民意资源和道义光辉从而滑向了困局乃至冷酷无情的大限?三切,
7、是南美洲穷苦人民对格瓦拉简短的昵称,也几乎成了相当时期内在他们之间秘密流传的神圣暗语。这个神圣的暗语生于 1928 年,是西班牙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年轻时就习惯于独身徒步常旅,结识了了解社会最底层的卑贱者。他所献声的革命游击队在古巴获胜之后,这位卡斯特罗的密友,这位全国土地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国家银行行长,因为失望于胜利之后的现实,突然从所有公众场合销声匿迹。卡斯特罗公布他留下来的一封信,信中只是说:“因为其他国家需要我微薄力量的帮助” ,他决定去那些国家重新开始斗争。这位命中注定的“国际公民” ,这位被哲学家萨特称为“我们时代完美的人” ,后来在刚果和玻利维亚第地的故事,我是从一部录像带里看到的
8、。在他的镜头下,格瓦拉瘦削苍白,冷漠无情,偏执甚至预想神经质,是一个使观众感到压抑和不安的游击战狂人。即便如此,狂人在雨夜丛林中的饥饿,在群山峻岭中衣衫褴褛的跋涉,在战火中的身先士卒以及最后捐躯时的从容还有孤独,仍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他流在陌生异乡的鲜血,他被当局砍下来然后送去验证指纹的双手,无疑是照亮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闪电尽管关于他的录像带,眼下是最滞销的之一,最没有人要看的之一。租带店的青年这样告诉我。与格瓦拉同时代的吉拉斯,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理想者。与前者不同的是,吉拉斯不是选择了更左的道路,而是从右的方向,开始了他新的生命当时他同样官阶显赫位极人臣,1953 年出任南斯拉夫的副总统、
9、国会议长,是铁托最为器重的同志和兄弟。他的第一本书传人中国,是 60 年代中期在部分红卫兵中偷偷翻印和传阅着的新阶级 ,与遇罗克的出身论同时不胫而走。在我读过的一本字迹模糊的油印小册子上,作者当时的译名叫的热拉斯 。读到他的第二本书则是 80 年代了, 不完美的社会讨论了宗教、帝国主义、现代科技、所有权多样化、暴力革命、民主、中产阶级等等问题,给我的印象,作者对这个世界有现实感,拒绝相信和许诺如何“完美”的社会模式。 。他描绘了资本主义正在汲取社会主义(比方社会福利政策) ,而社会主义也必须汲取资本主义(比方市场经济)的前景。他的很多观点,无异于后来大规模改革的理论索引。因为发表这些文章,加上
10、因为公开在西方报刊撰文同情匈牙利事变等等,他不但被剥夺了一起职务而且三度入狱被指责为革命的罪人,比彭德怀的遭遇还要惨。他不是没有预料到这样的后果,他极为清醒地为自己选择了通向地狱之路。当他打算与同僚们分道的时候,他满心哀伤和留恋,也不无临难的恐惧。 不完美的社会中很多论述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但有一段描写历历在目:这是一个旧贵族留下的大别墅里,灯火辉煌,丰盛的晚宴如常进行,留声机里播放着家人和盛情。在一大群快乐的党政要人里,只有吉拉斯在灯光照不到的暗角里,像突然发作了热病。他看到革命前为前贵族当侍者的老人,眼下仍然在为他和同僚们当侍者。他看到革命前为贵族拉货或站岗的青年,现在仍然在风雪中饥饿地哆嗦
11、。唯一变化了的,是别墅主人的面孔。他突然发现自己对着一个刺心的问题:胜利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在这个夜晚,他在家里来回踱步整整一个夜晚。家人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不愿意用他的想法惊扰家人。但他决定了,决定了自己无可返回的启程。如果他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放弃自己的高位,该不该公示自己的批判,那么在天将拂晓的那一刻,全部勇敢和果决,注入了他平静的双眼。欧洲一个极为普通的长夜。这个长夜是一个无可争辩的证明:同情心,责任感,亲切的回忆,挑战自己的大义大勇,不独为左派专用。这个长夜使所有经过了那个年代的我们羞愧,使我们太多太多的日子空洞而苍白。四初读吉拉斯的时候,我还不大能接受他的奇异。再读吉拉斯的时候,又觉
12、得他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不够我解渴,某些看法也可存疑。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感动。我庆幸自己还有感动的能力,还能发现感动的亮点,并把它与重要或不重要的观念剥离。我经历大学的动荡,文场的纠纷,商海的操练,在诸多人事之后终于有了中年的成熟。其中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不再在乎观念,不再以观念取人。因此,我讨厌无聊的同道,敬仰优美的对手,蔑视贫乏的正确,同情天真而热情的错误。我希望能够以此保护自己的敏感和宽容。从这个意义来说,吉拉斯的理论是不太重要的,与格瓦拉的区别是不重要的,与甘地、鲁迅、林肯、白求恩、屈原、谭嗣同、托尔斯泰、布鲁诺以及更多不知名的热血之躯的区别,同样是不太重要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历史处境,可以有不
13、同乃至对立的政治立场,有不同乃至对立的宗教观、审美观、学术观、伦理观一句话,有不同乃至对立的意识形态。但这些多样而且多变的意识形态后面,透出了他们彼此相通的情怀,透出了一种共同的温暖,悄悄潜入我们的心灵。他们的立场可以是激进主义也可以是保守主义,可以是权威主义也可以是民主主义,可以是暴力主义也可以是和平主义,可以是悲观主义也可以是乐观主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呈现出同一种血质,组成同一个族类,拥有同一个姓名:理想者。历史一页页翻去,他们留下来了。各种学说和事件不断远退,他们凝定成记忆。后人去理解他们,总是滤取他们的人格,不自觉地忽略了他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残痕。他们似乎是各种不同的乐器,演奏了同一曲旋律
14、:是不同轨迹和去向的天体,辉耀着同样的星光。于是,他们的理想超越着具体飞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不再是名词,更像是一个动词。他们也是人,当然也有俗念和俗为,不可能没有意识形态的局限,难免利益集团的背景和现实功利的定位。挑剔他们的不足、失误乃至荒唐可笑,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在当今一些批评家那里,即便再强健再精美的意识形态,都经受着怀疑主义的高温高压,也面临着消解和崩溃的危险,何况其他。随便拈一句话,都可以揭破其中逻辑的脆弱,词语的遮蔽,任何命题的测不准性质,于是任何肖像都可以迅速地变成鬼脸或者漫画。问题在于,把一个主义,辨析主义坐标下的人生状态,辨析思想赖以发育和生长的精神基质和智慧含量,常常是更
15、重要的批判,也是更有现实性的批判,是理论返回生命和世界的入口。意识形态不是人性的唯一剖面。格瓦拉可以过时,吉拉斯也可以被消解,但他们与仿格瓦拉与伪吉拉斯永远不是一回事。他们的存在,使以后所有的日子里,永远有了崇高和庸俗的区别。这不是什么理论,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智商,只是一种最简单最简单的常识一个无须教授也无须副教授无须研究生也无须本科生就能理解的东西:美的选择。年轻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 Libodo for Ugly(对丑的情欲) ,一个西方记者写的。文章指出实利主义的追求,使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爱上丑物丑态,不失为一篇幽默可以警意凌厉的妙文。很长时间内我也在实利中挣扎与追逐,渐入美的忘却。平宁而
16、富庶的小日子正在兴致勃勃地开始,忘却是我们现代人的心灵平安设备。我们开始习惯这样的政治:一个丛林里的“红色高棉” ,第二职业是为政府军打工。我们开始习惯这样的宗教:一个讲堂上仙风道骨的空门大师,另一项方便法门是房地产投机的盘算。我们开始习惯这样的文化多元:在北京的派别纷争可以闹到沸反喧天不共戴天的程度,但纷争双方的有些人,一旦到了深圳或香港,就完全可能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设同样的宰客骗局,打探同样的异性按摩,使人设法对他们的昨日的纷争较真儿。我们开始习惯西方资本主义的语言控制,interest(利益)和 interest(兴趣)同义,这样的语言逻辑十分顺耳。我们习惯越来越多名誉化的官员,名
17、誉化的记者,名誉化的慈善家和革命党,其实质可一个“利”字了结。总之,我们习惯了宽容这些并不违法的体制化庸俗。我们已经习惯把“崇高”一类词语,当做战争或灾难关头的特定文物,让可笑的怀旧者们去珍藏。我们只有在猛然回头的时候,偶尔面对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才会发现我们少了什么。不,我们似乎什么也没有少,甚至比以前更加自由和丰富,但我们最终没法回避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已经空洞,我们的理想已经泛滥成流行歌台上的挤眉弄眼,却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没有理想的自由和丰富,总是千差万别的行尸走肉。没有理想的文化多元,只是服装优美设备精良的诸多球赛,一场场看去却殊少趣味,没有及格的水准,没有稍稍让人亮眼的精神
18、记录。五理想从来没有高纯度的范本。它只是一种完美的假定有点像数学的虚数,比如。这个数没有实际的外物可以对应,而且完全违反常理。但它常常成为运算长链中不1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引导。它的出现,是心智对物界和实证的超越,是数学之镜中一次美丽的日出。严格地说精神的 还有“自由” 、 “虚无” 、 “自我” 、 “真实”等等。只要没有丧失经1验的常识,谁会相信现实中的人可以拥有完全的“自由”呢?可以修炼出完全绝对的“虚无”呢?可以找到完全抽象的“人性”呢?可以裸示完全独立的“真实自我”?但是,如果因而取消这一类概念,取消这些有益的假定,我们很难想象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比较起来,在很多人那里,
19、理解“理想比理解其他假定要困难得多,要让人大皱眉头,不管加上多少限定成分的作料,配上多少美言名言格言的开胃酒水,还是咽不下这一个词。这并不妨碍他们正在努力也在要求人们努力理解世俗,理解唯利是图,理解卡拉OK,理解摧眉折腰和告密,理解三陪小姐和红灯区,理解用红包买来的文学研讨会,理解10 万元养一条狗,理解中国人对中国人偏偏不讲中国话。理解是个意义含糊的词。理解不等于赞同。理解加激赏算是理解,理解但有所保留算不算理解?理解但提出异议算不算理解?提出异议但并没有要求政府禁止设冤狱也没有搞打砸抢,为什么就要被指责为白痴或暴徒式的“不理解”?驳杂万端的世俗确实是不可能定于一格的,需要人们有更多的理解力
20、,这个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中产阶级是世俗,远没有中产阶级起来的更多退休工和打工仔也是世俗;星级宾馆里的欲望是世俗,穷乡僻壤里的朴实、忠厚、贫穷甚至永远搭不上现代化快车的可能也是世俗;商品经济使这里富国强民是世俗,从全球范围来看,商品经济造成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文化危机等等弊端也是世俗,对后者保持距离给予批判的人,其优劣长短生老病死,本身同样是不折不扣的斯世斯俗,是不是也需要理解?“世俗”什么时候成了一部分人而且是一小部分人的会员制俱乐部?滥用“理解” 、 “世俗”一类的词,是一些朋友的盲目和糊涂,在另一些人那里,则是文字障眼法,是不便明言的背弃,周到设防的勾搭,早已踩进去了一
21、脚,却继续保持局外者的公允和超然,操作能进能退的优越。这些人精神失节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怯于把话说个明白的过程。其实,真正的理想者是不要求理解的,甚至压根儿不在乎理解。恰恰相反,如果他每天都要吮着理解的奶瓶,都要躺入理解的按摩床,千方百计索取理解的回报,如果他对误解的处境焦急和愤懑,对掉头而去的人渐生仇恨乃至报复之心,失去了笑容和平常心,那么他就早已离理想十万八千里。早已成为自己所反对的人。理想的核心是利他,而利他须 以他人的利己为条件,为着落 决不是把利益视为一种邪恶然后强加于人。光明不是黑 暗,但光明以黑暗为前提,理想者以自己并不一定赞同的众多异类作为永远忠诚奉献的对 象。他们不会一般化地反
22、对自利,只是反对那种靠权势榨取人们奴隶式利他行为的自利。 而刻意倡导利他的人,有时候恰恰会是这些人 当他们手里拿着奴隶主的鞭子。理想者 也不会一般化地反对庸俗,只是反对那种吸食了他人之血以后立刻嘲笑崇高并且用“潇洒 ”、 “率真”一类现代油彩打扮自己的庸俗。而刻意歌颂崇高的人,有时候恰恰会是这些 人 此时的他们可能正在叩门求助,引诱他人再一次放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想最不能容忍的倒不是非理想,而是非理想的极端化与恶质化 与强权化 其中包括随机实用以巧取豪夺他人利益的伪理想。 六历史上,暴君肆虐、外敌入侵或者天灾降临之际,大多数人必须依靠整体行动才能抵 抗威胁,理想便成为了万众追随的旗帜,成
23、为一幕幕历史壮剧的脚本。对于理想者来说, 这是一个理解丰收的时代。好心人不必因此而自慰,不必在意哲学家关于“人性趋上”的 种种喜报。事实上,特定条件下的利义统一,作为理想畅行一时的基础,不可能恒久不变 。 理想者更多理解稀缺的时代。在人们的利益更多地来自个人奋斗的时候,社会提供一 种利益分割贫富有别鼓励竞争的格局,通常的情况下,理想无助于一己的增利,反而意味 着利益的它移,于是成为很多人的沉重负担,成为额外的无限捐税,无异于一种压迫欲望 的侵夺。他们即便对崇高保持惯性的客套,内心的怀疑、抗拒、嘲弄以及为我所用的曲解 冲动却会一天天燃烧如炽。这没有什么。好心人不必因此而悲哀,不必在意哲学家关于“
24、 人性趋下”的诊断。事实上,特定条件下的利义分离,作为理想一时冷落的主要原因,同 样不会恒久不易。 舍利取义是群体的需要,却不是个体的必然。宗教有一种梦想:使大众统统成为义士 和圣徒。每一种教义无不谴责和警戒利欲,无不指示逃离世俗的光明天国,而且奇迹般地 获得过成千上万的信众,成了一支支现实的强大力量,成为历史暗夜里一代一代的精神传 灯。不幸的是,宗教一旦体制化,一旦大规模地扩张并且掌握政权,不是毁灭于自己的内 部,滋生数不胜数的伪行和腐败了;就是毁灭于外部,用十字军东征一类的圣战,用宗教 法庭对待科学的火刑,染上满身鲜血,浮现出狰狞的面孔。 左派的“文革” 也是一种宗教,也曾经有改造大众的宏
25、伟构思。他们用世界大同的美 景,用大公无私的操行律令,用一个接一个交心自省活动,用清除一切资产阶级文化的大 查禁大扫荡大批判,力图在无菌式的环境里训练出一个特殊材料做成的没有任何低级趣味 的民族。这场运动得助于它的道义光环,曾经鼓动了人们的激情,甚至使很多运动对象都 放弃了心理抵抗,由此多少掩盖了运动当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种种不智。但一场以精神 净化为目标的运动,最终通向了世界上巨大的精神垃圾场。比较来说,当时的人们还能忍 受贫穷 毕竟比战争年代要强一些,人们在那个时候没有失去对革命的信任。人们最无 法容忍的是满世界的假话和空话,是遍布国家的残暴和人人自危的恐怖,是特权贵族奢华 生活的真相大白
26、。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经历了当年,都有铭心的记忆。时间流逝,常常使以前的日子变得 熠熠闪光引人怀恋。某些左派寻求理想的梦幻的时候,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举起怀旧的射镜 ,投向当年一张张单纯的面孔。是的,那个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贫有所怜,弱有所 助,那个时候很少妓女和吸毒和官倒,那个时候犯罪率很低很低,但这都说明不了什么问 题。即便说明当时的人们较为淡泊钱财,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淡泊钱财没有什么了不起, 钱财只是利益的形态之一。原始人也不在乎钱财,但可能毫不含糊地争夺赖以生存的神佑 和人肉。下一个世纪的人也不一定在乎钱财,但可能毫不含糊地争夺信息、知识、清洁的 空气或者季风。我们无须幼稚到这种地步,在
27、这个园子里争夺萝卜的时候,就羡慕那个园 子里的萝卜无人问津,以为那些人对白菜的争夺,都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拥抱。 “ 文革”当中,利欲同样在翻腾着,同样推动无义的争夺 只是它更多以政治安全 、政治权势、政治荣誉的形式出现,隐蔽了对住房、职业、级别、女色的诸多机心。那时 候的告密、揭发和效忠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后来人们争夺原始股票的劲头小到哪里去。那 时候很多人对抗恶义举的胆怯和躲避,也一点不逊于后来很多人对公益事业的旁观袖手。 我能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参加过很多下厂下乡的义务劳动,向最穷的农民捐钱,培养自己 的革命感情。但为了在谁最“革命”的问题上争个水落石出,同学中的两派可以互相抡大 棒扔手榴弹,
28、可以把住进了医院的伤员再拖出来痛打。我还记得,因为父母的政治问题, 我校众多的亲人和熟人疏远。我后来也同样对很多有政治问题的人、或者父母有政治问题 的人,小心地保持疏远,甚至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监视和批斗 无论他们怎样帮助过我, 善待过我。 正是那一段段经历,留下了我对人性最初的痛感。 那是一个理想被万众高歌的时代,是理想被体制化的强权推行天下武装亿万群众的时 代。但那些光彩夺目的理想之果,无一不会被人们品尝出虚伪和专制的苦涩。 那是一次理想最大的胜利,也是最大的毁灭和冷却。 七 都林的一条大街上,一个马夫用鞭子猛抽一匹瘦马,哲学家尼采突然冲上去,忘情地 抱住马头,抚着一条条鞭痕失声痛哭,让街上所
29、有的人都不知所措。从这一天起,他疯了 。格瓦拉会不会疯呢? 如果他病得最重的时候,战友偷偷离他而去;如果他拼到最后 一颗子弹的时候,他的赞美者早已撤到了射程之外;如果他走向刑场的时候,才知道根本 没有人打算来营救,而且正是他曾经省下口粮救活的饥民,充当了致他于死地的政府军线 人。 吉拉斯会不会疯呢? 如果他发现自己倡导的改革,不过是把南斯拉夫引入了一场 时旷日久的血腥内战;如果他记忆中当侍者的老人,后来不过是成为异国他乡的难民;如 果他思念中的拉货或站岗的青年,后来成为了腰缠万贯的巨商,呵斥着一大群卖笑为生的 妓女,而那些妓女,一边点着闪光的小费一边大骂吉拉斯“傻冒”。 理想者最可能疯狂。理想
30、是激情,激情容易导致疯狂(比如诗痴) ;理想是美丽,美 丽容易导致疯狂(比如爱痴) ;理想是自由,自由容易导致疯狂(疯者最大的特点是失去 约束和规范) 。理想者的疯狂通常以两种形态出现:一是“文革”,二是尼采。 “文革” 是强者的疯狂,要把人民造就成神,最后导致了全民族的疯狂。尼采是弱者的疯狂,把人 民视为魔,最后逼得自己疯狂。 “他们想亲近你的皮和血”, “他们多于恒河沙数”, “ 你的命运不是蝇拍!” 尼采用了最尖刻的语言来诅咒自己的同类。这种狂傲和阴冷,后 来被欧洲法西斯主义引伸为镇压人民的哲学,当然事出有因。 尼采毫不缺少泪水,毫不缺少温柔和仁厚,但他从不把泪水抛向人间,宁可让一匹陌
31、生的马来倾听自己的嚎啕。我也许很难知道,他对人民的绝望,出自怎样的人生体验。以 他高拔而陡峭的精神历险,他得到的理解断不会多,得到的冷落、叛卖、讥嘲、曲解、陷 害,也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最后只能把全部泪水顿洒一匹街头瘦马,也许有我们难以 了解的酸楚。马是他的一个假定,一个精神的,也是他全部理想的接纳和安息之地。他疯 狂是因为他无法在现实中存在下去,无法再与人类友好地重逢。 他终究让我惋惜。孤独的愤怒者不再是孤独,博大的悲寂者不再是博大,崇高的绝望者不 再是崇高。如果他真正看透了他面前的世界,就应该明白理想的位置:理想是不能社会化的;反过来说,社会化正是理想的劫数。理想是诗歌,不是法律;可作修
32、身的定向,不可 作治世的蓝图;是十分个人化的选择,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于众强加于众的社会体制。 理想无望成为社会体制的命运,总是处于相对边缘的命运,总是显得相对幼小的命运,不 是它的悲哀,恰恰是它的社会价值所在,恰恰是它永远与现实相距离并且指示和牵引一个 无限过程的可贵前提。 在历史中的很多岁月,尤其是危机尚未展现的时候,理想者总是一个稀有工种,是习 惯独行的人。一个关怀天下的心胸,受到一部分人乃至多数人乃至绝大多数人的漠视或恶 视,在他所关怀的天下里孤立无援,四野空阔,恰恰是理想的应有之义。一个充满着漠视 和恶视的时代,正是生长理想最好的土壤,是燃烧理想最好的暗夜,是理想者的幸福之源 主说:你们有福了。 美好的日子。 我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走入了熙熙攘攘的街市,走入了陌生的人流,走入了尼采永远 不复存在的世纪之末。我走入了使周围的人影都突然变小了的热带阳光,记起了朋友的一 句话:我要跳到阳光里去让你们永远也找不到我。我忘不了尼采遥远的哭泣。也许,理解 他的疯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理解人的宿命。理解他写下来但最终没有做下去的 话,更是不容易的 那是理解人的全部可能性。 在创造者的路一文中,他说: “他们扔给隐士的是不义和秽物,但是,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颗星星,你还得不 念旧恶地照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