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8504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麦克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着陈登义 医师译 第二章 弗洛依德学派的起始点: 与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概念一、导论西格蒙弗洛依德有关人的个体模式可做为许多追随他的理论家们的一个 起始点。弗洛依德本人重新整理他的理念、扬弃掉一些然后另外修正一些 。在他所继续要澄清以及改变其概念的范围内,或许可以说他的概念模式 是不完全的。他的模式包括某种对客体关系的理解,纵然他并未整理出所 有有关客体关系所蕴涵的意义,他也没有对客体关系给予应有的强调,如 同其后的学者所做的般。然而,他确实开创了其概念与用语作为往后客体 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理论家们的

2、基石与起始点。弗氏在 1856 年出生,于维也纳成长,于 1881 年取得医学学位。1885 年 ,他在尚沙考(Jean Charcot)这位著名的法国神经学家之下研习。 1886 年,弗氏回到维也纳并以开业维生安顿下来。他早期的病人多半是罹 患歇斯底里(hysteria)与神经衰弱症(ne-urasthenia)。开始是一跛 一拐地,弗氏逐渐越过神经学及他那时代治疗实务的领域而开创了对精神 官能症有关理解与治疗的一种心理学方法之先驱。1938 年,纳粹入侵并占 领维也纳,迫使弗氏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1939 年弗氏在那里与世长辞。当弗氏草创其人格理论时,他曾试图完成许多目标。他努力要组合一

3、套动机理论来解说人类行为并藉以理解形塑人格的各种成因要素。在他解 说人类行为动机的努力中,他把天生的生物学面向(即驱力)和环境面向 (父母亲的影响)欲取得其平衡,或以不同的话来说,先天对照后天(n- ature versus nurture)。驱力代表的是生物学或先天的角色,而环境面 向则考虑到环境中的人或养育客体的影响力。几乎是所有的理论家都同意 先天和后天都会形塑人格,只是到底那个是具主宰影响力的则迭有争议。虽然弗氏承认先天和后天都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力量(Gedo,1979),他把重要影响力更放在先天及本能驱力上。他的模式是一种驱力模式。 他用本能去解说关系及形塑一个人人格的环境力量。本能被

4、他当做探讨动 机与客体关系的架构。他假设生物或本能驱力是原发性的,先于客体存在 。客体关系是取决于本能驱力的一个函数。一个“纯粹”客体关系模式,和弗氏极端地来对照,它是完全只着重 在关系及用以解说动机的环境力量上。例如:费尔邦即反对弗氏学说所强 调的本能驱力。此项重点上的转移关键性地改变了费氏对人格结构以及关 系中动机底理解。对柯胡而言亦然。 柯氏把弗氏强调驱力的重点转移到强调自体及自体与自体客体间关系上而 非自我与驱力间的关系。把弗氏理论作为检视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的起始点而做回顾时,作 者将集中于下列重点上:即关键概念、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的各阶段与 客体选择、病理学、古典治疗或分析、一案

5、例研究及对弗氏理论的评估与 评价。二、关键概念关系与驱力个人生命中的关系,或人际交流对弗氏而言是很重要的,但它们却从 属于人类驱力。弗氏基本上是以本能需求及满足该需求的人们来看待客体 关系。在客体与人们之间有着概念上的差异,而在弗氏驱力模式中并没有 理论上的要求要一个驱力的客体(对象)是某一个人(Greenberg & Mit- chell,1983,p.38)。某一驱力其客体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只动物。 当弗格依德用一个过去和某一重要人物间的关系来看他当前的行为时,他 是用那个人在激起或满足该人需求而非该人是谁或做什么时所扮演角色其 关系重要性的角度来看。弗氏的客体关系模式全然是放在驱力的本能

6、架构 上。对驱力的检视是弗氏用来了解与解说“为何”人们会出现那样行为的 一种概念方法。弗氏是透过身体上的要求(bodily demands)把“驱力”解说为某一行为的动机,而身体上的要求则是以为了寻求满足而有的潜意 识愿望及冲动之形式呈现。一个兴奋或驱动(urge)是开始于体内,然后 让它于心灵里头被感觉到而成为一种要求,要求能得到某种可满足一特别 需要的东西(Freud,1905/1957k,1933/1957f)。观察者是无法直接看 到该驱力的,只能看到“驱力的衍生物”(derivatives of drives), 即是驱力的各种不同转化与替代物,而其在意识上即成为所谓的念头、感 受及幻

7、想(phantasies)。饥饿的驱力会迸发出对食物和饮食的幻想。一 个人愈是饥饿,内在心理幻想和对饥饿的驱动就会更坚定。性和攻击的驱 力其运作相类似。性驱力愈是坚定,则寻求满足该需求的各种活动之幻想 也就会更挥之不去。弗洛依德将驱力区分出四种不同成分:即目标(aims)、源头(sou- rce)、原动力(impetus)与客体(1915/1957d,pp.122-123)。本能的 “目标”即是本能的满足与释放。 例如:性本能的目标即是本能所驱动出来的行动,即性交,而性交即释放 出性张力造成暂时的本能消除。而饥饿驱力的目标则是进食,它可驱除掉 饥饿然后重新贮存满足的感觉。本能驱力的“源头”是生

8、理状况或身体需求,它导致某种藉由本能呈 现在心灵里头的刺激。在饥饿的例子中,会是身体对滋养(nourishment )的需求。而原动力(impetus)或称某种驱力的压力,则是该驱力的内 在力量(strength)、外在力量(force)或驱动性,而这些是依需求的 强度而定。至于驱力的“客体”则是指可满足驱力的事物或状况。它或可喻为一 种标的或目的。因此,食物是饥饿驱力的客体,而性驱力的客体即是有性 吸引力的人。从主体的观点来看,客体是寻求来满足本能或生物需求。客 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某部分(譬如脸孔或乳房)、或甚至是一个没 有生命的事物。客体再现指的即是客体如何从心理上在主体的心灵里面呈

9、 现。当一个主体开始觉察到某个令人愉悦的客体时,主体会试着把客体多 少含括(incorporate)到主体的自我里边去。人们会选择且“爱上”那 承诺能给予愉悦的“客体”。而另一方面,当客体导致痛苦的感受时,主 体便会从客体上退缩,会讨厌它或试图驱除掉它(Freud,1915/1957d) 。客体选择“客体选择”(object choice)指的是主体投注力比多或心理能量 于上的客体。此类投注是在客体的心理再现而不是在真实的、外在的客体 上下投注的。此过程我们称之为“精神集注”(cathexis)。集注在一客 体上,就好象“恋爱”一般,即选择并投注能量在另一个人,即客体身上 。“力比多”(lib

10、ido)指的是驱力能量的数量,通常指的是性能量,也即是性驱力藉以表达的(外在)力量(Freud,1917/1957e,1921/1957 c)。弗洛依德将力比多能量描绘为向外辐射而出(radiating out)然后 附着在客体上然后又被带回到自我里面(1914/1957g)。当自我里面有了 一个力比多的投注,这就称之为“自恋”(narcissism),是客体选择中 的一种形式,把自我本身当做客体。正常来讲,年轻孩童会非常强烈地把 焦点放在自己及自己的身体上,但慢慢随着发展而愈来愈有能力(容量)对异性产生其吸引力,在他人身上选择客体并且去爱除了自己以外的别人 。三、认同与心理结构的形成许多客体

11、关系理论家不重视客体关系的本能面向而强调认同,如此一来乃 能允许环境对自我的形成造成影响力。在弗洛依德对人格结构形成的理解上,本能扮演了一个不可动摇且中 心的角色,纵使他不断地修正并精炼其概念。他早期的地形学模式是以意 识层面来看待人格,即本能是潜意识而自我功能是意识的。之后在 1920年 代间,弗洛依德(1923/1957a)完成了他的结构模式,即以功能的角度来 呈现心灵或心理机制(psychic apparatus);也就是说,结构它的功能 是恒常的(constant)。这些结构是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本我“,完 全是潜意识的,让本能驱力有其心灵表达或心理再现,而作为心理能量的 源头。其基

12、本角色是取得本能需求方面的满足。“自我”则不同于本我而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作用,而在基本上是该人 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要求间的协调作用。第三个心理机制是“超我”,它 代表心灵中的社会,把它的批判作用在自我的行动上。这些结构在不同时间会各自浮现。本我在出生时即存在,于自我从心 理机制中分化本身之前即已开始运作。当自我浮现时,它面对的职责是控 制或转化本我的冲动。自我运用各种不同的心理机制,特别是潜抑作用,在控制本能的过程中。而超我则要到很后面的伊底帕斯挣扎期才形成。 弗氏讨论了许多不同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在形成心理结构时都扮演 了其角色。当自我浮现时,当面对的是控制或转化本我冲动的职责。透过 “潜抑作

13、用”,自我避开掉意识上所不喜欢不想要的来自本我的冲动,而 这促成自我的成长。认同作用的机制在形成超我时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角色。此机制和潜抑作用有着不同的和本能间的关系,它注意到环境中的 客体,而这是潜抑作用所不做的。由于认同作用注意到环境中的客体而较少牵连到本能,其后的客体关 系理论家乃充分利用这个机制来解说自我的原始来源。广义的讲,“认同 作用”意味变得像某人或采取某人的一些特质。为厘清各种不同的认同作 用,弗氏提到自我和客体间各种不同种类的关系。例如:认同是人们最早 时期对另一人或一客体在情感上的联结(emotional tie)。自我选择一 客体并和它产生关系的最初方式是藉由“口欲并

14、入”(oral incorporat- ion)的主要机制达成的。此一早期的认同形式是变得像一个客体的基本 原始方式。这是一种心智过程,可被体验为或象征化为身体上的一个饮食 过程,或把它取至自己内在里面,就如同婴儿当它在吸吮母亲的奶水时把 母亲也取到自己身体里面来的样子。这意味着一个人可藉由把别人吸取到 自己里面而来获得另一个人的特质,而这有点类似于某些原始民族相信他 们藉由并入它们之中来获取动物的特质态度或者是类似信徒当接收到Holy Communion 时,他们也变得和耶稣相像起来一般(Freud,1912/1957, p .142)。那么认同作用和投注心理能量于客体(客体选择或客体集注)

15、上是怎 样不同呢?弗氏(1923/1957)说它们在发展的口欲期阶段是彼此无法区 分的。认同与客体选择在较晚时期的差异可以和小孩认同他父亲来相对比 ,后者他想要和他相像(be like),而小孩选择他父亲作为一客体,则 是要拥有(have)他(Freud,1921/1957c)。认同与客体选择之间的区 分是下列所述两种观点之一,不是看着自我改变成像他所爱的客体,要不 就是看着那自我所爱或所关联的客体。根据弗洛依德,认同慢慢地置换客体选择或客体集注。力比多能量改 变而成为去性化(desexualized),而客体被带进自我内并投注以去性化 后的能量。现在自我被投注以去性化的、自恋的能量,认同该客

16、体并带上 该客体的种种特质。例如:一位寡妇失去了她心爱的丈夫,然后变得像他 的先生然后带上他过去所拥有的所有特质。简言之,认同作用置换掉客体 集注。当一个认同置换掉客体集注时,那被拋弃的客体集注常会形成该认同 。例如:孩童“爱”他们的父母(作为客体选择),而当有了他们作为集 注的客体时,孩童开始和他们相像起来(藉由认同作用)。“拋弃”这词 意味着和这些客体相关联的特别方式被更成熟的方式所置换,而较早期的 关联方式则进入了潜意识里面。这些被拋弃的(精神)集注对成年期的关 系有着长远的影响而经常在治疗中的转移关系里某个时候就呈现出来了。根据弗洛依德说法,认同作用取代了客体集注,是经常发生的,且对 自我的形成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自我(甚至)可以被描述为被拋 弃客体选择或被拋弃客体集注的一个诱发者。这意味着和重要人物间人际 关系的痕迹或残留余物仍是且为该个人的身份认同增色不少。因之,自我 本身包含了过去客体选择或过去人际关系的历史。过去爱的关系的诸种痕 迹在孩童人格中仍难以挥去而导致该孩童去模仿其父母。如果孩童的自我有太多客体认同且如果他们太强有力而无法彼此兼容 时,那就可能成为病态。此类病态的一例可能会是一个像 Sybil 或一个Je- kyll 与 Hyde 的多重人格症。在多重人格症的案例中,不同的自我认同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