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8830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船舶工业是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提供重要技术装备支撑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是船舶工业调整升级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上,分析基础环境,确定任务目标,科学规划发展,对于促进全省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产业规划及政策要求,结合山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国家规划及产业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化基础能力,培植优势特色,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任务目标圆满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

2、基础。1.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过五年的发展,基本建成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010 年,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536 亿元,销售收入 515 亿元,利润 36 亿元,造船完工量 300 万载重吨,分别是“十五”末的 3.2 倍、3.3 倍、3.6 倍、16.2 倍。各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 20%以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五。2.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全行业完成投资 550亿元,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船舶制造及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建成 5 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 20 座(其中,50 万吨级船坞 1 座

3、,30 万吨级船坞5 座),造船能力达 600 万载重吨,是“十五”末的 3.3 倍。形成年产船用低速柴油机 100 万马力、中速柴油机 2000 万马力、低速柴油机曲轴 150 根、宽厚钢板 360 万吨能力。3.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青岛、烟台、威海三大基地聚集效应更加突出,2010 年销售收入、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行业的 63%、98%。青岛开发区、即墨市、烟台开发区、蓬莱市、威海开发区、荣成市等 6 个船舶工业聚集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济宁、滨州、日照等市船舶工业迅速发展。北船重工、中海油(青岛)、烟台中集来福士等企业实力突出,黄海造船、京鲁船业、威海船厂、青岛立行等企业特色

4、鲜明,形成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协调发展格局。4.优势产品集群发展,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小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动力设备、船用原材料等优势产品形成集群效应。实现船舶制造大型化批量化、船用动力设备系列化、海洋平台大型化深水化。远洋渔船、工程船舶、自升式钻井平台、中高速柴油机、船用中厚板等传统产品优势巩固提升。18 万吨散货船、10 万吨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1600 客位/2000 米车道大型客滚船、半潜式平台、豪华游艇、低速柴油机及曲轴、压载水处理系统等新产品成功研制。大型客滚船等 10 余种产品获山东名牌称号,形成发展新优势。(二)主要问题。产业规模实力总体不大,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

5、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研发设计及集成创新能力不强;现代造船模式不完善,造船总装化水平不高;船舶配套体系不健全,本土化装船率不高;企业内部管理粗放,“两化”融合度不高,生产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省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环境。从有利方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船舶需求结构调整升级,全球新船订单预计年均保持 8000 万载重吨左右;随着世界能源结构战略调整,全球海洋油气装备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每年约为 500 亿美元;游艇消费潜力巨大,全球游艇市场规模每年约为 500 亿美元。国家高度重视船舶工业发展,将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6、扶持发展。省委、省政府将船舶工业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政策措施力度更大,发展环境更优。从不利方面看,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市场滞后影响逐步显现,船舶工业发展面临运力及产能过剩双重压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船舶订单价格低、生产成本高、人民币升值问题更加突出,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实施,也对船舶建造提出更高要求。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推进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从主要发展造船向造修船、海洋工程

7、装备、游艇制造以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重点发展大造船基地、高端产业集群、优势产品集群、集成创新工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调优。继续推进基地和聚集区建设,促进产业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和功能完善,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科学优化。2.坚持调大。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植大基地、大企业、大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3.坚持调高。提升传统产品优势,研发高端高质高效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4.坚持调强。统筹源头创新与引进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

8、升集成创新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三)发展目标1.“十二五”发展目标(1)经济总量持续提升。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000 亿元,销售收入 1800 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 30%以上。(2)制造能力持续增强。造船完工量实现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本地化配套装船率 30%。(3)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继续建设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和“六个船舶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培植 12 家销售收入 200 亿元以上造船与海洋工程制造企业、35 家销售收入 100亿元以上造船企业、20 家专精特新造船企业、20 个国内外知名品牌。(4)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建成 3

9、个国家级研发设计中心;培育 35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20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培育 35 个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建 4个集成创新联盟。2.远景规划目标到 2020 年,建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大而强、新特优、世界知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四、发展重点(一)继续推进海西湾造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海西湾基地造船区、修船区、海洋工程装备区、重型装备区、造机区、轴系区、配套区的聚集功能,将海西湾建成规模实力突出、集群效应显著、核心竞争力强、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造船基地。加快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等大型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海洋工程

10、装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船用机械设备,大功率低中速柴油机、曲轴等大型船用动力设备。加快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设计机构,形成全球化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船舶修理改装业,突破关键技术,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修理改装能力。(二)大力培育两个高端产业集群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装备。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大型半潜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功率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海洋石油钻采设备、压裂成套设备、固井成套设备、海底管道

11、等海洋油气井下作业设备。深海遥控作业装备、深海机器人、多功能水下机械手、载人深潜器、海底管线深海焊接技术装备等深海作业装备。海上浮式石油储备基地、海上后勤补给基地、海上机场等大型海上浮式结构载体。填海围岛、航道疏浚、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建设施工装备。海上风能及潮汐能发电装置等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化、深海化、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业。巩固提升动力设备、发电机组、深海钻机成套设备、井控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海底电缆、海洋工程用钢、系泊链、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等优势产品,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围绕海洋油气装备配套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研发动力

12、推进系统(主机、发电机、推进器等)、综合防污系统(防海生物设备、压载水设备等)、动力定位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控制系统集成、推进器用变频器、推进器变压器等)、自动化系统(舱容测探设备、报警设备等)、钻采系统(井架、钻台、管道、固控设备等)等关键配套设备及零部件。2.游艇制造业集群。巩固提升豪华游艇、救生艇、观光艇、橡皮艇、帆船等优势产品;加快研发超大型豪华游艇、新材料游艇、新动力游艇等产品。围绕游艇制造,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业。重点发展淡水泵、发电机、起锚机、推进系统、通讯导航等配套集成设备及不锈钢件、铝合金板材型材、内饰装饰材料等配套材料零部件。(三)巩固提升三个优势产品集群1.中小型船舶集群。大力

13、发展中小型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化学品船、豪华客滚船、内河船舶、玻璃钢渔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勘探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潜水作业船、多用途工程船、破冰船、大型挖泥船、疏浚船、风电设备安装船等特种工程船;科学考察船、测量船、调查船等海洋开发船。围绕中小船舶制造,加快发展专业化、系列化的船用配套设备,重点发展发电机组、推进装置、自动控制装置、探测报警装置、电子海图、自动舵、电罗经、全球定位系统、压载系统等。2.船用动力设备集群。以青岛齐耀瓦锡兰为依托,大力发展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以潍柴、淄柴、济柴为依托,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船用中高速柴油机。同时,加快发展机架、缸套、连杆等船用柴

14、油机配套产品。3.船用材料及零部件集群。巩固提升船用中厚板、锚链、防腐涂料、铝材、管材、五金件等优势产品,加快研发生产海洋工程结构专用钢、船用锅炉专用钢、耐海水腐蚀船板、海洋平台专用电缆、系泊链等新材料及制品,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船用材料及零部件集群。(四)着力实施四个集成创新工程1.围绕海域、海岛和海岸特色旅游开发,以黄海造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联合省内外航运、船检及研发设计单位,吸引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加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实施豪华邮轮研制集成创新工程。2.围绕大洋渔业资源开发,发挥我省渔船制造基础优势,争取国家立项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研发,加快实施大型化多功能远洋

15、渔船研制集成创新工程,重点促进捕捞冷藏加工船、鱿鱼钓船、延绳金枪鱼钓船、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的升级换代。3.适应国际造船节能环保标准要求,依托潍柴、淄柴、济柴等企业,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突破共轨燃油等关键技术,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推进高效节能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研制集成创新工程。4.依托青岛海德威科技公司等科技创新型企业,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和信息科技力量,实施先进通信导航系统研制集成创新工程。五、保障措施(一)推进战略重组,培植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用好用活国家及省鼓励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支持省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参股等形式实

16、施战略重组,形成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总装化造船大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培育大企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产业聚集发展。(二)推进营销创新,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组织企业走访船东或参加国际展洽活动,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抓住国家淘汰老旧船舶的机遇,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国内市场份额。鼓励造船企业与钢铁企业或航运公司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形式,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双赢发展。建立完善全球化营销网络,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推进科技进步,强化研发及设

17、计,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和集成创新工程的实施,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施一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依托中船重工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培育国家级山东省船舶设计中心;依托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国家级海洋油气装备研发设计中心;依托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国家级游艇研发设计中心,形成研发创新平台。发挥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新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合,深化现代总装造船、海洋平台、豪华游艇制造及配套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研发设计自主化水平。(四)推进生产服务,深化社

18、会化协作,拉长配套产业链。按照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积极发展以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为代表的专业化、社会化、本地化生产协作体系。加快建设船舶分段、模块、上层建筑等中间产品生产协作体系,船用板材、管材、电缆、涂料等大宗材料加工配送服务体系,船用零部件铸造、锻造、热处理和化学处理工艺专业加工服务体系,拓展延伸产业链。鼓励优势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发展,提升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五)推进宏观调控,强化政策性扶持,增强发展软实力。强化行业管理服务,抓好行业规划、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落实。建立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风险预警、法律援助等工作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发挥国家及省政策导向作用,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条件。加大重点产品研发、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对国家及省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配套资金支持,对填补省内空白并获船级社认证的船舶配套产品给予奖励补贴。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岸线海域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域功能区划,在用地、用海指标上,予以重点支持。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土地、改造废弃土地和湖滩涝洼地用于发展船舶工业的,从使用之月起,免缴土地使用税 10 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列入国家及省重点项目使用海域的,可依法申请减免缴海域使用金。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作用,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