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9758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说明: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感觉、知觉、记忆认知思维、言语基本情绪情绪状态情绪情感情感意志行动阶段心理过程意志动机冲突倾向性 需要、动机心理现象人格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感觉;2.脊椎动物:知觉;3.灵长类:思维萌芽;4.人类:思

2、维和意识。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 130 周年)学派纷争: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 华生 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S-R),完全无视遗传的作用。机能主义/功能主义 詹姆士(又译詹姆斯)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3反对 3 主张)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参见 4、6 章内容(未填)当代心理

3、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系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二级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血压)的主要机构。脑干

4、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

5、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种类

6、(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定义和例子)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

7、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对光适应非常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联 觉:我们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一、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780 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

8、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二、听觉16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 1000Hz4000Hz 的声音最敏感。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 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 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的特点: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

9、听觉。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八、痛觉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痛觉最难于适应。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觉基本特性(内

10、涵和例子):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二、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和活动,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四、错觉错觉:错

11、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第四节 记忆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进程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种类(5 种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记忆过程(3 环节):1.识记2.保持3.回忆(再现)和再认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记忆材料为无意义音节;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曲线又叫保持曲线。第二单元 表象表象: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12、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三个系统的差别:容量 时间 编码 是否能被意识到瞬时记忆 920 比特 4s 感觉后象:图象、声象 否短时记忆 72 组块可扩大容量 1 分钟 听觉编码、形象的记忆、语义记忆 是长时记忆 无限(相对) 1 分钟 形象编码、语义编码 否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

13、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第五节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2.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3.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

14、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 、概念的掌握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人工概念: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为了方便研究。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

15、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3.定势的作用。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后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2.启发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言语运动中枢机制:1.说:言语运动中枢(也称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

16、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还能认字,这种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2.听:言语听觉中枢(也称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听觉器官正常,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3.读: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叫视觉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4.写: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叫书写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

17、写字绘画了,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第五单元 想象想象: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不同的意识状态:1.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 个阶段,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2.梦: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

18、一种心理过程。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72,即 59 个。(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一回事)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与分心的区别。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 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

19、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3. 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彻底满足的。需要的种类:自然和社会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诱因: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动机的种类:生理

20、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

21、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第二单元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

22、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第五单元 意志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注:意志是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不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

23、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四个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第九节人格: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看书为主)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

24、围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心理学家 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其中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经验

25、描述阶段的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5 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 个转向)荀子提出“性恶说”。(二级掌握)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郭念锋)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26、第一单元 社会化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性别社会化: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性/生物;性别/心理;性别角色/社会。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

27、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失调:4 种形式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8 个月3 岁);2.

28、社会自我(3 岁13、14 岁); 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需 10 年左右)。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两方面。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兴趣,情绪。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

29、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效应: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

30、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

31、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栏 2-6)第三单元 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

32、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协变原则:特异性 共同性 一致性 归因高 高 高 刺激客体低 低 高 主体高 低 低 情境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

33、察位置、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 U 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

34、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侵犯行为: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二级)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

35、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以下为重中之重: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2.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