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09937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延东:人品与书品之管见【题记】很感谢书法给予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虽然近几年有失落和苦闷的时候,但我一直在努力着!相比起十几年前累累获得各种比赛的大奖的寒酸和欣慰、虚伪和满足,这些年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中国现代书家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仅仅中国国家级会员就有 8000 余人,省级会员在当今的发展空间中越来越多。本人只是一个默默追求书法艺术的爱好者而已(虽曾有幸担任过省级、国家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理事啥的.后来由于为书界的烂、杂和本人不愿“行高于人”而淡出)。因为,我觉得书法艺术创作(包括一切艺术)中“人品”与“书品”很为关键,这在艺术评品中叫做“圭臬”

2、。 我曾参加过好多省内外以及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小型书法展览和比赛,也有幸担任过几次地级、省级的评委,也确实看到过许多优秀书家的作品,但只觉得一些没有意义的比赛对自身的成长没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现在的比赛、展览大多令人失望,名人们“敷衍了事”、新秀则“力不从心”。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们的书法界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化。因为,某些(某次)所谓的“名人”大展(其实就是人名大展)以及一些联展(相互利用的那种,比如名人不愿意掏钱,而新人巴不得出钱“攀高”的联展),还有一些“月娃娃打站站”式的个人展览(主要是有钱、有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玷污了书画艺术圣洁的殿堂,使后学者迷失了方向,与其这样的展览

3、还不如不搞。因为,这些自诩为“书家”了的“名人”连最起码的中国书法史都没好好读过,甚至连中国有几大主要书体都不知道!而且,这些人还堂而皇地地加入了省级书法家协会.本来,青海书界就没几个各领风骚的书法大师(即使有了也待不住,曾经有过,无奈地走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发挥着真正书画大师的风范,挡道人后悔了,也来不及了)。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好几届书展中青海的作者入选几乎为零,更不要说获奖了,要不就是“老生常谈”。曾几何时“老生”们也“常谈”不起来了。所以说,这省书法家协会的门槛低是有原因的,但也太低了点吧! 我觉得青海书法界发展的主流不应该把心思只花在发展会员的多少上,而应该静下来把主要心思放在书

4、法的教育上,放在如何提高现有会员的创作水平上(这方面应该向北京、云南、浙江、河南、陕西等学习),也只有这样、也只有教育才是改变落于宁夏、甘肃、新疆等后而倒数第一的现状的唯一出路!(这个问题我曾在 90 年读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向省书协的有关领导提出过建议)。所以说,我个人认为书法的创作应该是以书法的本体语言加上个人的学识、技巧和思想来表述的,就临帖而言,完全泥古的东西只是“写大楷”而已,匠气将会更加十足。我不反对以各种新的形式以新的装裱手段来完成书法作品的二次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就不是书法了。即使入围全国书展、即便拿到全国大奖,也不会给自己

5、带来太大变化,因为,那只是一种暂时的、急功近利的“突击品”罢了,这些东西,终久将会被历史淘汰,而真正留下来的则是书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的优秀书家和优秀作品。 我生性“玄直”,深恶近年来书画界某些自欺欺人的恶意炒作,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为此,已有好多年不再参加“大赛”、“大展”等等之类的活动了。显然,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淡离了一些个展示让自己“出名”的平台;也不再担任曾经数以近半百的各类组织的理事、客座教授啥的名誉头衔了,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走进大自然、放在了看书和临帖上,放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驱迫人们为生存而苦苦拼搏的潮流中.然而,令我感动的是媒体和书画界熟知与不熟知的老朋新友们,在我“

6、淡出”的十多年里并未遗忘我,每每收到他们的大量信函和微博留言,我的眼睛总是湿湿的、一时间不能自控.然而,我心已淡出,加之天性懒散,从未给过回信、复函、回帖啥的,但从内心深处我还是很感激的,感激那种友谊,感激那种信任! 在 2011 年春天的一个偶然机会里,朋友们劝我参加了一次全国书法大赛,也许是为了回报吧,也许是为了感恩吧,回报和感恩这个社会、回报和感恩大自然、回报和感恩爱我和我爱的朋友,我的作品摘得了这次大赛的全国一等奖。之后,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青海日报发表了我的好几篇文章,青海电视台以远行的翰墨为标题做了一期张延东艺术人生专题片,在日子栏目专题报道了 6 次半个月;与我国著名的军旅作家祁建

7、青先生、著名作家井石先生、省电视总监李世东先生、著名记者官群先生、制片人李颖女士、女作家文竹、女作家清香以及诗人刘大伟等先生一一结为好友;2011 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 12 月 31 日与 CCTV 中国影响力文化中国艺术家沙龙签约为实力派书法家和理事会员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一连串的喜事儿,不得不让我再振精神,再一次走进神圣地艺术殿堂,因为,我要回报生我养我的这方厚土,我要感恩我的父母和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艺术、感恩爱我的和我爱的亲朋好友,还有那姑娘 这里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北京大学、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书画报社、中国书画家协会、青海书法家协会等,不是因为我在这里读过书、不是因为我的作品在这里展

8、出获奖,也不是因为担任过这里的理事或会员,而是这方沃土才真正的培育了我,使我成长,使我自信,使我成熟!还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青海分会”的秘书长方延年先生,是他发现并介绍我加入书协的唯一前辈;还有中国翰园碑林,是她让我及我的作品流芳百世;还有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等刊物、出版社,还有那些帮助过我的同道、同学、朋友们!在这里一一表示最深深地感谢! 闲话不说了。下面我就以“人品”与“书品”为题材,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只当是抛砖引玉之举吧,还请前辈和同行多加斧正! 对于“人品”与“书品”,历代书家、文人都极为重视,发表了许多高见。然而,“人品”、“书品”作为一个理

9、论问题,它们的种种涵义是否有必然联系,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为,“人品”与“书品”,是我国古代确定一个人思想、修养、道德、学识、层次的一种常用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国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看法。 大家知道,“人品”与“书品”,顾名思义:人品是指人的品格、格调,品格则是对一个人道德行为标准的评价。这一词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沈约的秦弹王源一文中:“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在李中碧云集里有:“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之说,对品格作了有情有景的形象比喻。在宋黄庭坚豫章集“清溪序”里有“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之说。这些恰当古朴、形象生动的比喻,已开拓了后世

10、品评一个人品格高下的先河。 “书品”即对书法艺术的品评,是人品的艺术反映形式,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与陶宏景就常有书札来往专论书法。梁著有书评一卷,陶著有书品,评自汉至梁的书家28 人,开书评之先声。至充庾肩吾的书品、张怀瑾的书断已颇为系统地载述了汉自齐梁间书家 123 人,并分为三等九级和神、妙、能三级的品评。 人品与书品的关系极为密切,刘熙载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因此,他明确提出:“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书概)。 为此,可以说书品出于人品,“写字”就是写“志”,因而从一个人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这

11、个人的“志”,看到这个人的“其学”、“其才”、“其志”、“其品”。 我认为,一个人道德品行以及社会处境所形成的审美观,从志趣喜好到艺术作品里,或隐或显地流露在作品中,具体到书写的内容,以及用笔、用墨、章法、落款、钤印等等不同的处理手法,也是显露个人风格的因素之一。因而,这种风格恰好或多或少地披露出作者的“品”和格调,正如刘熙载所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 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出现有不少书家的人品与书品相吻合的风格形式,比如唐代的颜真卿,其人品刚正不阿,行为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故才有他刚健道劲,严谨端庄的书法艺术特征等等。显然,为此可以说书品是人品的外貌,

12、书品就是书法艺术中的人品。刘熙载在艺概里指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又云:“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还如著名学者、书法大师楚图南先生的:“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等等强调的正是人品与书品相互吻合,相互影响的极为密切的关系。为此,可以说书品是人品的艺术及反映形式,人品是书品组成的内在因素,它们具有相互表里的统一性,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也正是同样的道理。 以人品论书品乃“上之上”品。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品。人品高,没有庸俗的得失之虑,才能有得心之作。刘熙载云:“乃知点墨落

13、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舞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后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所以,只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笔下方能“幻出奇诡”。若是不能排除“营营世念”,不能“澡雪”精神,则决不能创造出高妙之作,而只能与一般的油漆工、匠人、泥瓦工争拙巧了。 显然,仅仅是主观努力而练成的技巧,是表达不了作者的人品的,其书品是不能确定的。如明代宰相严嵩,其人品行属于奸权,但他的书法颇为不错,这是因为他在书法技巧方面下过苦功而已,何况他还是一位进士出身,但后世人们不列严嵩为书家,仍为人品所累。 所以,笔者认为“人品”与“

14、书品”的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至于“人品”的标准,应该有时代的内涵与现代道德观相吻合。至于“书如其人”,只能是书家思想的形成和个性的流露,而不是“人品”的再现,只有知名度是“书品”与“人品”的综合体现,但“书品”和“人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里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往往,反而知名度本身又会造成“人品”与“书品”变异的弊端,为此,可以说,一些所谓的“名人”效应、冒牌书家往往是历来书法界一副沉重的枷锁。 笔者一向认为,学习书法先要建立自己的人品,多看书学习,多强化字外功夫,多加强自身修养的冶炼,再把字练好了,书品就自然提高了。因为,书法家的立足点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他的思想、修养和情感的再

15、现,而人品则是书法家自身修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人品”和“书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我以为,书法必须要走出权力、走出名利、走出官场,要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近百姓。毕竟,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大众所以必须要原原本本回归到生活,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大众,而不是高高在上,高谈阔论,高不可攀,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包括一切艺术)如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等都是人类智慧、劳动所创造的结晶,属于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书品与人品乃艺术鉴赏论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将书品给人品的总的审美感与对人品的总评价紧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是中国书法艺术鉴赏论的一个优秀传统,也是从“大量艺术实践中得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深知“人品”与“书品”的重要性,但也一贯反对以“人品”和“书品”为幌子,贬低别人、攻击他人、提高自己的人和行为,尤其是现在这个把名利和权贵视为唯一主流的社会里,书法界若能真正纠正急功近利,门户之见、地域偏见、小圈子主义、文人相轻、冒牌书家等一系列怪现象,那才是“人品”与“书品”最真正的完美结合。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