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建构理论第 1 页 共 3 页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综述梁进 20085735摘 要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尽管情绪活动的产生基础于一个或多个行为生物系统之上,但是情绪的功能性意义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获得的;情绪存在于社会所创设、人们所扮演的角色之中;情绪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本质只有在社会水平上加以分析才能得以完全充分的理解。关键词 情绪 社会建构理论 尽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由来已久,但是作为心理学研究特别是情绪研究中的一独特的理论观点,其形成相对较晚。直到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随着两本重要的学术著作(R.Harre 的情绪的社会建构与K.Gergen 和 K.Da
2、vis 的人的社会建构 )的出版,这一理论才基本形成。1 情绪的本质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对情绪本质的阐述主要是从情绪的多元性或“症候群”的角度展开的。当今情绪的神经心理学家用临床与实验研究等方法探求情绪和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的信息加工过程等问题,发现部分大脑结构(主要是杏仁核、下丘脑、额叶和基底神经节)与情绪加工特点和性质有以下关系:杏仁核可能是情绪的觉察和评价系统,下丘脑主要调节情绪的自主成分,额叶和基底神经节控制情绪的反应。2 情绪发生的实质社会建构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对环境的情绪反应依赖于特定的认知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可以将个人与环境联系起来,而且可以促成
3、个人对环境的情绪反应的分化。同时,又对此加以发展,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社会学习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某一特定社会的文化传为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系统所决定的。因此,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情绪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在社会化于某一特定社会文化体系的同时,也形成了现实世界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体系决定着个体对自身与各种环境刺激之间关系的评价,进而决定个体的情绪生活。而且,他们进一步强调,由于评价本身带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色彩并涉及人与环境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由评价所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社会伦理意义,是个体价值观念和道德立场的表达。3 情绪发展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情绪发展是一种自
4、组织的发展。情绪发展意味着情绪复杂度的增加,意味着情绪组织性的增加情绪各成分之间越来越协调,机体和环境越来越协调。不论是在实时交互中,还是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情绪的各种动态过程、各种成分不断组织融合,形成一个自洽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总是独立于当时的特定情境的。因此任何发展都不会导致什么稳定的结构模式,也就不必遵循特定的时间进程情绪的各个过程、各种成分都可以自行地、不同步地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自组织为特定的情绪模式。4 情绪的功能社会建构理论第 2 页 共 3 页关于情绪在种族的进化和个体生存中的功能,现代情绪心理学已有众多论述,但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认为情绪的功能不仅是在以往的生存进化中的获
5、得,而且主要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他们更多地关注情绪“现在”所具有的功能,特别是情绪参与和部分形成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方式,以及致力于维持这一文化和秩序的方式。就前者而言,情绪体验的内容和目标是与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相关联的,以害怕为例,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害怕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如对艾滋病、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肥胖等,这些害怕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内容和道德价值取向,并且有着近期的起因。对后者来说,情绪体验的内容和目标具有维护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工具性作用。5 情绪反应与策略行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情绪反应常常被描述为主体无法控制的激情式的被动活动,如爱得发狂、气得
6、发疯、怕得发抖、伤心得痛哭等,好像情绪是控制个体的外来力量。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者对此非常反感,他们认为,情绪反应不是碰巧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无法控制的活动,而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有着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目标的行为;尽管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冲突情境中,我们的情绪反应会表现出激情式的冲动,而且会表现出某些不得体的举动,但是我们这么做依然有某种个人和社会的原因,或为了控制对方,或为了拒绝承担行为的责任等。6 情绪的建构6.1. 情绪模式的多元化“情绪的社会建构”是有关个体体验的社会建构理论的一个方面,这一理论产生于社会哲学的后启蒙运动中面临危机的实证主义传统。米德(Mead,M.1934)认为
7、,个体体验和行为不是优先于由个体所组成的社会团体,而是由后者所构成:“个体的行为只有依据他作为其中一员的整个团体的行为才能被理解,因为他的个体行为包含于更大的社会行为之中,这一社会行为超越了他并涉及到这个团体中的其他成员” 。米德的理论促进了对于社会框架和个体行为与经验的形成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研究。6.2情绪由社会所建构社会实践的开展揭示出,许多情绪只是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互动者的相互交流之中。情绪词语的使用方式紧密奠基于情境、社会背景以及与情绪的表现、理解和解释有关的道德要求之中。对情绪而言,实际存在着的是命令、选择和解释,它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片段的处理行为。我们只能做我们的话语资源和社会实践的全部
8、内容允许我们或能够让我们做的事情。6.3. 情绪的建构过程6.3.1 理论前提首先,社会建构论需要一种把情绪界定为以认知为基础的思想理论。当代的一些哲学理论认为情绪具有认知性,因为它们取决于判断和信念,这些理论把情绪视为以认知为基础并包含着态度成分。其次,社会建构论也需要一种把情绪界定为以情境为基础的思想理论。社会建构论者把情绪视为对文化情境做出的适当反应,这一论断揭示了情绪和事件的外部状态之间的联系。6.3.2 情绪建构以态度为中介社会建构理论第 3 页 共 3 页社会建构论认为,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情绪是一种习得的反应。这就要求情绪的构成成分是能够被当事人所习得的。社会建构论进而提出了关键性
9、的主张:情绪既不能被归结为感觉和知觉现象,也不和创门拥有相同的本体论地位。这是因为,尽管知觉机能可以被习得,但我们有理由认为知觉和感觉主要不是由训练获得的机能,而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一现象优先存在于任何社会建构性结构的获得。因此,如果情绪是依随于感觉的一种知觉,那么情绪是社会文化的习得现象这一观点就会出现问题。总之,社会建构论想要揭示的是,情绪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社会文化因素不仅决定了情绪性态度和创门在语言和行为上的表达,也由于决定了情绪感受进而决定了情绪的经验。例如,儿童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似乎取决于对适宜的表达剧目的掌握。思想剧目不仅需要对适宜情境的概念化,也需要对不能做出适当反应的道德结果
10、的认知。而且,把情绪解释为指涉一种对象或情境类型,使得社会建构论者可以解释这一情境在什么程度上反映了信念、价值和特定文化的期望,以及这一情境被用来作为具有社会赞许性的情绪性态度的习得背景的方式。社会建构论者也可以把当事人日后对于情境的解释阐述为激发了特定的情绪,因为这一解释包含了能反映当事人所属团体的信念和价值的态度,而情绪便是由这些态度构成的。7 简要评价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是人文、社会学科内声势浩大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它的目的不仅在于探寻情绪的社会特性,而且在于探究情绪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中的形成与表现方式,特别是情绪参与和形成某一社会文化及其特定道德秩序的方式,以及致力于维持这一
11、文化和秩序的方式。而这正是以往情绪研究尚显薄弱的领域,也是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的价值所在。当然,由于偏重社会特性而不是生物特性在情绪建构中的作用,强调习得因素而不是遗传因素在情绪发展中的影响,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带有明显的“激进”色彩,因而其在侧重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探究情绪的本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理解上的局限,以致其某些观点或见解失之轻率甚至偏颇。例如,其在尚未触及现行情绪理论的立论根据及缺乏必要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仅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质疑情绪存在基本成分、否认存在基本情绪以及轻视生物特性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难以让人信服。不过,考虑到情绪研究的整体现况尚未完全摆脱“盲人摸象”的阶段。我们就不必苛求它在某些理论观点上的激进或片面,而应该更多地从它对我们的启发上考虑以往情绪研究中重视不足或尚未重视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介绍它的初衷。参考文献1 刘国雄,张丽锦.关于情绪以及情绪发展的理论述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2-2152 乔建中. 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5415443 龚田波.情绪发展理论新进展初探情绪的神经心理学与社会建构理论. 专题与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