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思想史(提纲).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11568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与思想史(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易学与思想史(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易学与思想史(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易学与思想史(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易学与思想史(提纲)以清代中期易学为例汪学群如果从思想史角度看清代中期易学,传统易学的不同流派、学说、观点都得到了回归,如宋易学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存在,汉易学在沉寂一千多年以后得到复兴,调和两者的汉宋兼采易学的出现,又有构建易学的新尝试,凡此打破了此前把这一时期易学单一化(归结为汉易)的格局,使这一时期的易学呈现出博大、多元化的色彩,从学术角度而言,说这一时期的易学集传统易学之大成一点也不为过。一、宋易学的遗绪清代中期的宋易学对汉易学持批评态度,它们继承宋易义理学宗旨,推尊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易学,服膺伊川易传和周易本义 ,尤其关注易理,阐释周易中的微言大义。重视易理、易道。魏荔彤在说明

2、己作大易通解中的“易通”时写道:“易通者,求通乎易理也。 ”1作此书旨在求“通乎易理” 。求通易理又离不开心,而是要以心来求理,于此他进一步论道:“易之理原在天地,天地之理原在吾心及万事万物之中,以吾心之理,通乎天地事物之理,得其至一者,则易之为理与吾心必有相通之故矣。 ”2这是从易理与心理皆通于天地之理角度论述求通心理的重要性。他把自己的易学著作命名为“易通” ,也即大易通解 ,在于标明以心通晓易理的治易特色。王心敬根据孔子“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 ,以及程颐“易,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之教,提出“学易寡过,变易从道” 3的主张。 “教人以寡过” 、 “示人以变易” ,就是易理、易道,此理此

3、道并非主观臆想,而是观察天地之变得来的。任启运以“洗心”来命名其书,指出:“盖圣人之作易原以洗心。 ”4“洗心藏密”源于系辞上传第十章,原文是“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意思是说荡除万物之心,洗涤人的私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用。此一语道破他宗易理、易道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圣人作易的用心。揭示了周易的本质及功能。王心敬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治易推崇易传 ,提出的读易三条:“首揭十翼为易注之祖,学者只以孔子之言为宗,自当融会通贯旨哉。言乎可以证后世穿凿谬妄之失,固已得读易要领矣。至第二条所谓易为易简之学、寡过之书,则尤片言扼要,消后世无穷象数占候养生家附会依托之谬,即此二条。 易大之旨与读易 、用

4、易之道举该于是。 ”5第一条强调十翼是解经不祧之祖,并把它当成读易的要领,表现对易传的推崇, 易传讲易理、易道。第二条是学易寡过,反映了对周易本质的理解。第三条是用易 。前二条偏于“易大之旨与读易 ”,包括以十翼为宗和学易寡过。学易不是术数游戏,而在于实用,因此第三条用易是学易的归宿,这里突显了周易的实际功能。1 大易通解卷首, 大易通解原序 四库全书本。2 大易通解卷首, 大易通解原序 。3 丰川易说卷首, 丰川易说原序 。4 周易洗心卷五, 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四库全书本。5 丰川全集卷十八, 答默庵汪公论易说质疑书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清代中期的宋易学运用理学范畴阐释思想,发挥周易的

5、微言大义。阐释太极学说。王心敬把“中正仁义”确定为“人之极也。 ”1“立人极”就是要确立人应该成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其内涵是“中正仁义” ,而这又要通过“主静无欲”的方式来达到。 周易述义认为太极即理, “太极者理之极致也。 ”2以太极说明理的极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是形容理的,因此可说理是本体,由理衍生出气,此气为阴阳,天地万物由此而生。任启运认为太极“不可似而可见, ”3作为本体概念,太极“不可似” ,也就是说太极没有相似之物而与之相对照。魏荔彤认为太极作为“从未有天地前推原天地所自生” 4的这样一个概念,其本身已经作为说明天地本体的范畴而存在了,因此不必要再加上一个“无极” ,并与太极相

6、并列,这是多此一举。发挥气论。 周易述义以气化分析了自然界的变化,所谓“言往来有自然之理” , 5气的变化并非主观,而是自然而然的。魏荔彤提出“气化”这一范畴,依他的意思,是“将天地气化道理既象之于卦爻,又各系之以辞” 6,由此产生易 。他不仅以气化说明周易的形成,同时也解释天地的生成,所谓“天地之生生不尽者气也。 ”7又运用“阴阳均平” 8之说来分析宇宙的发展问题,得出“万物无不随气化为变化日新” 9的结论。与此相关,在道器关系上,宋易学肯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反对抽象地谈论道,趋向于务实的诠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与人、性与天道的合一。王心敬治易的逻辑是本天道推明人道,因为在他看来, 易即是“

7、造化明人事之书” , 10援天入人是易应有之义,由此提出“借天道明人道” 11的观点。任启运治易提出“盈天地间皆易”的思想。王又朴提出以“明天道,察民故”为特色的天人相协调思想。任启运以“易简”阐发人性修养之理,以为“学易之要,易简二字尽之” 12。 周易述义明确提出周易为“复性之学” 13。魏荔彤以气化讨论心性问题,提出“气化见心” 14,主张修养工夫从心性开始,所达到的目的是“合天道” 、 “尽人道” 。政治领域。任启运借释卦德引出政治问题,他认为读易应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有一种忧患意识,提出了“欲免于忧患莫如修德” 15的主张。王又朴知晓“欲解外患必先解内忧,而解内忧则非反身修德不能” 1

8、6之理,倡导治事先应修德,德业兼顾, “畅于四支,发于事业” 17。 周易述义则详细论述了“君臣一德,协于大中” 18的“治泰之道” 。魏荔1 丰川全集卷二十四, 太极图说会意解 。2 御纂周易述义卷八,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四库全书本。3 清芬楼遗藁卷一, 太极似何物对 。4 大易通解附录, 太极说 。5 御纂周易述义卷九, 系辞下传第五章。6 大易通解卷十三, 系辞上传第四章。7 大易通解卷十三, 系辞上传第五章。8 大易通解卷首, 易经总论 。9 大易通解卷十三, 系辞上传第五章。10 丰川易说卷一, 乾 。11 丰川易说卷一, 乾 。12 周易洗心卷五, 系辞上传第一章。13 御纂周易

9、述义卷一, 坤 。14 大易通解卷五, 复 。15 周易洗心卷六, 系辞下传第七章。16 易翼述信卷七, 解 。17 易翼述信卷二, 坤 。18 御纂周易述义卷一, 泰 。彤说:“文德者固是,言内治不言外章,亦是言文化不言武略也。 ”1 修德是德政的基础,修身推及家国,乃至于天下。凡此皆体现中国传统政治重德治的特点。二、汉易学的复兴汉代易学在沉寂一千多年后得以复兴,这归功于清代中期的汉易学,它们批评宋代易学,以推崇和解说汉代易学为己任,以汉代易学为正统,一时间成为学术的主流。汉易也不乏思想。就思想而言,汉易学也重视易理的研究,与宋易学相比偏重不同,体现更加务实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易学治周

10、易重在理,汉易学则重在礼,与理相比,礼更实在,使道德落到实处。 惠栋指出:“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 ”2 礼是“节文” ,表现为外在,但并非无所根据,而是“因人之情,缘义之理” ,因此说“礼者,谓有理也” ,以理论礼,既可避免理的空洞无物,同时也使礼有了根本。 张惠言治易把易学与礼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凌廷堪治礼主张以礼代理,张惠言治易亦主张以礼代理,唱为同调之鸣。惠栋 在广泛征引先秦及汉代文献的基础上,证明中和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看出他论中和已不局限于宋易未发已发之说,或把中和仅仅限制在心性领域,而是推展到自然、社会,包括人伦、政事诸方面,这从一个侧

11、面也反映了他要复兴古学的用心。 如果说明堂是祭祀等活动的场所,那么禘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惠栋讨论了周易与禘和明堂的关系,自谓:“愚因学易而得明堂之法,因明堂而知禘之说,于是刺六经为禘说 ,使后之学者知所考焉。 ”3这也是其务实解易的表现。 朱骏声释易注重引史证易 ,发挥人事,说明汉易也是有思想的。三、汉宋兼采的易学清代中期易学除了恪守宋易与汉易规模以外,另有一些易学家汉宋兼采,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主要有胡煦、陈法、连斗山、潘思榘等人,另有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易类序也兼顾象数与义理,以汉易释易诸体例和理学诸范畴相结合阐释易理。 汉宋兼采的易学也不乏思想火花。在天人关系上,胡煦发挥周易关于人可以参

12、赞、化育、裁成、辅相之旨, “位天地育万物” , “裁成其道,辅相其宜” ,此为天地大道。陈法治易重点在于讲人事,但也涉及天,主张“易言人事本于天道,故推本天道以明之,所以明天人之一理也。 ”4天人合一是天人相协调的统一。连斗山也主张天人合一,其落脚点在于一个“诚”字, “天与圣人不外一诚” 5有此一诚,天地自然界的变化显现出规律性,亦正是有此一诚,人类社会才和谐有序发展。在心性方面上,陈法从性与天道合一角度提出“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6,此天地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体现了一种善心或仁,作为天的分有,人也具有此心,因此与天心一致。潘思榘强调“内外兼修,身心交养” 7的作用。胡煦治易重于修身,表现为

13、“物格、知致、意诚、心正”一以贯之。在伦理政治上,陈1 大易通解卷三, 小畜 。2 周易述卷二十四, 易微言下 “理”条,巴蜀书社 1993 年版。3 禘说叙首 , 皇清经解续编本。4 易笺卷一, 乾 。5 周易辨画卷十一, 观 。6 易笺卷二, 复 。7 周易浅释卷二, 复 。法肯定人事, “惟尽人事以维持之” 1,也就是要知“盈虚消息,天运之循环,治乱安危,人事之补救” 2之理。连斗山注重君臣关系,说:“尔非吾臣,乃吾之友也;吾非尔君,乃尔之朋也。 ”3 他还把易与诗做比较,揭示出周易 “教人曰无咎”与诗经 “无邪” 4 相表里。潘思榘提出“同而能异” 、 “和而不流” 5 的思想。胡煦治

14、易为的是“家齐、国治、天下平” ,阐发修齐治平之理。 四、构建易学的新尝试构建易学的新尝试指在学术上超越汉宋易学,试图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易学。晏斯盛、程廷祚、焦循是这方面的代表。这部分易学不多,但它确实代表清代中期自己的易学,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就思想性来说,在性与天道上,晏斯盛提出“尽人以合乎天” 6的思想。程廷祚强调 “性则尽之,心则正之,情则平之,意必固我则绝之。 ”7性要尽,心要正,情要平,意要绝,做到这四点,才能完善自我修养。焦循说:“唯此旁通情而已矣。 ”8他以情之旁通打通人、物,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由此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构建独特的心性论和道德论。在政治上,晏斯盛发挥周

15、易制作“辞危,忧世之意” 9的宗旨,告诫当权者,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有礼然后泰,泰然后安。 ”10程廷祚认为“则能制事而得其宜。 ”11强调学易在于用易 ,通经致用,经世济民。从思想上看,清代中期易学,由于处于复兴古学时期,受传统学术樊篱的制约,学术集大成有余而思想创新不够,这种创新不够尤其表现在思想上总体建树不多,大都重复以前的思想。尽管思想创新不够,但也不应该加以忽略,其一,清代中期易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士大夫们的思想追求,起着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其二,从历史角度来说,历史不能缺环。同样易学史也不应缺环,清代中期易学是传统易学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完成了自己时代的使命,与此同时,汉易在这个时期得到复兴,补上了汉代易学这一薄弱的一环,使一部古代易学史的内容更加完整丰富了。 (本稿只供演讲用)1 易笺卷一, 泰 。2 易笺卷四, 丰 。3 周易辨画卷二十一, 蹇 。4 周易辨画卷三十七, 系辞下传下第十一章。5 周易浅释卷三, 睽 。6 易翼说卷三, 说卦传 。7 易通易学精义 “性命”条。8 易通释卷五, 性情才 。9 易翼说卷二, 系辞下传 。10 易翼说卷四, 序卦传 。11 易通周易正解卷六, 系辞第二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