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12317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 2004-03-22 (2003 年 5 月 28 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 143 号)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第 32 条、第62 条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各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环保、风景名胜、绿化、交通、防洪、文物保护、信息网络等,还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第四条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 3 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2、小于 3万平方米的,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第五条 根据本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居住建筑朝向以南偏西 15 度至南偏东 15度为宜。第六条 本市中心城区(即江岸、江汉、桥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区)建筑密度划分为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和密度三区(详见后附武汉市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分区示意图及其说明),并按此进行建筑规划控制;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其他地区建筑按密度三区进行规划控制。第七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建设单位应按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八条 建筑工程必须按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

3、、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第九条 建筑工程的实地定位放线和验线,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坐标、控制高程和红线图测放。第十条 建筑工程竣工后 3 个月内,建设单位应持竣工测量图纸和相关资料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规划验收合格文件。未取得规划验收合格文件的,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明等有关文件。 第二章 建筑间距第十一条 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 (含 24 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 0.9 倍,密度二区

4、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 1.0 倍,密度三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 1.1 倍,其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东西湖、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等区的建制镇规划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 1.2 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 10 米,密度二区内不少于 12 米,密度三区内不少于 14 米;3 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 12 米以下的不少于 6 米,建筑高度在 12 米以上的不少于 8 米。(二)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 (不含 24 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 24 米以下部分间距按前项第 1 目计算,24 米以上

5、部分在密度一、二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 0.3 倍进行递加计算,在密度三区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 0.4 倍进行递加计算,不足 26 米时,按 26 米计算;其最大间距,在密度一区内可以不超过 40 米,在密度二、三区内可以不超过 45 米;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纵墙面在南面时,不少于 20 米,其余情况下不少于 18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 14 米,密度二、三区内不少于 15 米;4、点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少于 15 米;重叠面小于 12 米时,间距不少于 18 米;重叠面大于 12 米时,按本项第1 目计

6、算。(三)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一) 项第 1 目计算;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款第(二 )项第 1 目计算;2、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 20 米;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 18 米;与其东西两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 14 米;3、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

7、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 18 米;与其南、东、西侧的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14 米; 4、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少于 14 米。在密度一、二区内临城市主、次干道,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条件及城市空间景观要求布置的建筑与周边现有的永久性建筑之间间距按前款执行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少于应退间距的 5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第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间距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 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第十三条 居住建筑与

8、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 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第十四条 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计算:(一) 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轴线间距计算;(二) 建筑纵墙面外挑阳台、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三) 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计算; (四) 建筑山墙若开有卧室窗,则按建筑纵墙计算建筑间距。建筑间距按前款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

9、确定。第十五条 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应不少于标准间距的 0.7 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角度超过 60 度的,则按建筑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规定计算建筑间距。第十六条 建筑后退规划用地范围线按下列规定进行:(一) 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规划用地范围线起计算后退距离,后退距离不少于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一半;(二) 在现有永久性建筑南北两侧新建居住建筑,且永久性建筑未按前项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居住建筑的后退距离应在自身应退规划用地范围线间距基础上再行后退,其

10、中:新建居住建筑在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 80%;新建居住建筑在南侧时,间距不少于本规定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间距的 9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新建学校的教学用房、医院的医疗用房和其他特殊工程项目以及与其相邻的新建筑物(含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 ,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本规定第十一条要求外,还应在各自应退距离基础上加大 10%。第十七条 沿城市规划道路新建建筑物,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建筑物建设规模、使用性质等情况确定,但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11、一)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的居住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 3 米;(二)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底层带商业用房的建筑物及小型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 5 米;(三) 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后退规划道路红线不少于 15 米;在密度一、二区内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少后退距离,但不得少于应退距离的 80%;(四) 工业厂房、仓库、居住区管理用房等,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五) 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挡土墙,

12、必须后退规划道路红线 0.5 米,其形式应美观、通透;不临城市规划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规划用地范围线。在城市规划道路两侧修建建筑物,其台阶、坡道、基础、地下室、施工维护桩、雨棚等,均不得超出规划道路红线。本条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从建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第十八条 新建建筑物退让公路、铁路、供电高压走廊、危险品库、排水走廊等,按相关规定执行。在城市现状公共通道边新建建筑物,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邻各方关系确定建筑间距。第三章 建筑规划设计要求第十九条 建设用地面积 3 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大

13、型公共建筑等项目的设计,应进行多方案优化比较,建设单位在报建时,应提交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设计单位做出的设计方案。第二十条 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 总平面布局合理,内外交通顺畅,保证足够的绿化和开敞空间,充分考虑竖向、市政、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库) 等因素的要求;(二) 建筑立面造型、色彩及外墙建筑装饰材料、防雨遮阳和其他外墙设施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建筑物上的冷却塔、水箱、电梯间以及空调等设施应与建筑物整体景观相协调;(三) 建设用地内主体建筑的附属建筑,如变( 配)电房、信息管线交换间、泵房、空压机房、锅炉房、烟囱、烧火廊、污水处理池、煤气调压装置等不得临城市主、次干道布置。第二十一条

14、 建筑设计方案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应提交下列设计文件:(一) 总平面设计图。图纸比例为 1500,必要时可采用 11000 的图纸。图上应标明现状地形、地物、指北针、规划用地范围线、规划道路线,拟建的建筑物位置、尺寸、层数,拟建的建筑物与规划用地范围线和相邻现状建筑物的关系,按制图规范要求表示的建筑物基底线、外挑线、屋顶俯视线,室内外标高,室外场地布置(含交通组织、停车泊位、绿地、建筑小品、排水坡向、化粪池、垃圾收集等),有关技术经济指标;(二) 建筑单体设计图。图纸比例为 1100 至 1300 。图纸内容包括各层平面、主要立面、剖面图;(三)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书以及必要的效果图、

15、模型、实景三维动画等。第二十二条 建筑设计施工图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时应提交下列设计文件:(一) 总平面设计施工图。图纸比例为 1500,图上应标明用地范围及尺寸,指北针,现状地形和地物,拟建建筑物、道路及其名称,建筑物定位及其与场地四邻相互关系尺寸,拟建建筑物的层数、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竖向设计等;(二) 建筑设计施工图。图纸比例为 1100 或按照制图规范规定的比例,图纸包括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并附有外墙建筑装饰材料、色调设计以及重要部位的装饰装修设计;(三) 全套建筑设计说明资料。第二十三条 建筑物开口应符合下列要求:(一) 四层以上居住建筑不得设置内天井。(二) 居住建

16、筑开口天井应符合下列要求:1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下的,如开口天井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 2.4 米;用于厅、卧室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 3.6 米。开口天井的深度(含外挑部分) 应不大于开口宽度的 1.5 倍。2 建筑高度 24 米以上的,如开口天井仅用于厨、厕、梯间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 3 米;用于厅、卧室通风、采光的,开口宽度不少于 4.2 米。开口天井的深度(含外挑部分)应不大于开口宽度的 2.0 倍。 开口天井内不得设置挑阳台、梯平台等影响采光、通风的设施。(三)U 型、 型居住建筑,开口宽度应不小于其深度。第四章 附 则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用有

17、关术语的含义:(一)“重叠面”,是指在点式建筑间距的计算中,点式建筑之间在南北方向上重叠部分在东西方向垂直平面上形成的投影面。(二)“建筑间距”,是指建筑物外墙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本规定中的建筑间距,特指在综合日照、通风、视线、空间和环境等因素后,所规定的建筑物之间按外墙轴线计算的最小水平距离。(三)“外墙轴线”,是指建筑外围的墙中或柱中轴线,用点划线表示。(四)“规划用地范围线”,是指相邻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权属分界线。(五)“定位放线、验线”,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划定的红线图,对建筑物的主轴控制点进行实地测放,并在建筑物施工至正负零时进行检核,以对建筑物的位置、基底形状及尺寸进行规划

18、管理。第二十五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个人修建私有住宅的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 2003 年 6 月 28 日起施行。武汉市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分区示意图(点击放大显示)附件:武汉市主城区建筑密度分区示意图建筑密度区,指在主城区范围内,分别将汉口、汉阳和武昌地区按城市建筑密度的大小、不同的历史形成时期,以及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质量等级等因素,划分为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和密度三区(详见附图)。密度一区:汉口:解放大道- 三阳路- 沿江大道-沿河大道-硚口路;汉阳:京广铁路线- 拦江路-

19、翠微横街-汉阳大道-汉阳火车站站前路(路名暂定);武昌:临江大道- 前进路- 沙湖街-中山路-紫阳路- 首义南路-津水路-解放街-紫阳路;密度二区:汉口:由密度一区向外至沿河大道-古田一路- 解放大道-建设大道- 青年路-发展大道-黄浦路-建设大道- 二七路-解放大道-黄浦路- 沿江大道;汉阳:由密度一区向外至汉阳拦江堤-二环线- 铁路线(拦江堤路东)-汉阳大道- 二桥路-龙舟路- 月湖大道 -汉南路-洗马长街;武昌:(1)武昌区片:由密度一区向外至临江大道-秦园路-武青三干道-中山北路-中北路-中南路-武珞路 -中山侧道 -临江大道;(2)青山区片:临江大道-建十路- 和平大道-工业四路-武青三干道-水东路(二环线)。密度三区:密度一区、密度二区以外的城市其他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