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矿井热害标准为调查井下高温和确定是否形成矿井热害以及对其进行治理等目的,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矿井具体条件、技术、经济状况及发展水平,对矿井热害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中国各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有关矿井热害的标准。1980 年煤炭工业部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第 107 条规定:“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 26;机电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 30。 ”1978 年颁发的煤炭资源勘探地温测量若干规定中规定:原始岩温高于 31的地区为一级热害区;原始岩温高于 27的地区为二级热害区。1984 年核工业部颁布的铀矿安全规程第 329 条中规定:“采掘工作面的温度不得超过 28;机电硐室的温度不得超过 30。
2、 ”1981 年冶金工业部制定的冶金矿山安全规程第 204 条中规定:“采掘工作面的空气干球温度,不得超过 27.0,热水型矿井和高硫矿井的空气湿球温度,不得超过 27.5。 ”上述各项规定中还指出:如井下空气温度超过标准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温及其他必要的防护措施。世界各国也都对矿井热害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二、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通常为(13)百米,火山活动区较高。 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每深 1
3、00 米或 1 千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热梯度;在地热异常区,也常用每深 10 米或1 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热梯度。地壳的近似平均地热梯度是每千米 25,大于这个数字就叫做地热梯度异常。近地表处的地热梯度则因地而异,其大小与所在地区的大地热流量成正比,与热流所经岩体的热导率成反比。因此,地热梯度的区域性变化可能来源于热流量的变化,也可能来源于近地表岩体的热导率的变化。而在整个地球内部,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地热梯度的方向一般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称正梯度。如果温度向下即随深度的增加反而降低时,称负梯度。热田钻孔穿透热储层后,常出现负梯度。 地温梯度异常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构造的特征,同时对研究矿产(金,石油等)的形成与分布也有重要作用。2 地热梯度的倒数称地热增温陡度(geothermal degree),或称地热增温级(geothermal degree),其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温度相差 1时两个等温面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