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性学习心得高三(13)张文颖 进入高中以来,开设了一门新的科目研究课。研究,顾名思议即为对你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期间自然要对你的这些进行记录,观点进行总结。那么也就需要写论文。当然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自己对这方面感触也颇深。1)开放性实施主体开放(校内师生,校外人员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
2、文、报告、方案、展品) 。2)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下面让我来谈谈对于研究性课程的感触:首先,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
3、不足之处。研究性学习必须包含对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了。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的模型时,都非常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动手能力,我虽然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但是,也接近于这一程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基础。我们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
4、,学会了利用互联网运用信息技术查找、收集资料,学会了课题的探究过程及相关方法。明白了小组组员之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课题研究的辛苦,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观察、调查、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过程,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研究,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了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和能力,形成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习惯。最后,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我的创新意识。以前的我,总是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从来不会多想几个为什么,现在我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当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曾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原来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指定计划时探究的时间与完成报告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另外限于我们认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研究报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