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片石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7189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4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朴初片石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赵朴初片石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赵朴初片石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赵朴初片石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赵朴初片石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赵朴初片石集- 1 - 65赵朴初片石集目 录 前 言天净沙五首(曲) 柬埔寨杂咏 闻斯大林遗体被焚感愤而作踏莎行 广州流花湖 蝶恋花 西江月 湛江湖光农场 西江月 湛江青年运河 满庭芳 木麻黄赞 海南琼山访苏公祠五公祠庆东原 海南访兴隆归侨农场 虞美人 鹦哥海盐田 西江月 访海南红光农场百花令 与民主促进会同人游园 观朝鲜艺术团演出 万年欢 一九六二年国庆颂 如梦令 蒋匪帮“反攻大陆”公共汽车女售票员画赞菊花新 清平乐 迎一九六三年 访梅园新村金缕曲 人民中国日文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梦扬州 访鉴真故居 清平乐 天下乐(曲) 国庆献词 鬼三台(曲) 主仆地下相逢曲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曲) 击落 U

2、2 飞机百字令临江仙 从化温泉 不是路(套曲) 题漫画美国商船出洋记采桑子赵朴初片石集- 2 - 65应转曲二首 雨中游西湖某公三哭 (曲) 如梦令五首 漫题漫画特种废品回收站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越南庆捷胡兰子 刘胡兰之歌 鹧鸪天 百字令 依样葫芦 克里姆林宫留魂曲 春 早 湖 山 读雷锋日记采桑子三首江城子 读王杰日记 水调歌头 喜闻毛主席畅游长江 感遇河满子 东山 大江遍地花 喜霁 蝶恋花 杨花 满江红(平韵体) 读报载英雄四排事迹感赋 遍地花 喜越南南方军民新春大捷 观杂技二首 满江红(平韵体) 门合赞 索居 友人赠玫瑰花临江仙贺新郎 得双辽来书谈风戏作临江仙 风云鹦鹉曲 贺新星 为我国第

3、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 青山远 答友人晓行口占雷 音 毛主席声明 闻苏加诺逝世回波乐 苏联工人的新衣 赵朴初片石集- 3 - 65谢杨东莼同志赠笔墨砚反听曲 反听曲之二百字令 题叶圣陶翁诗集 陈毅同志挽诗如意令 铁人王进喜赞相见欢 周总理欢迎田中首相宴会上作 临江仙 春节喜越南停战协定签订贺越南人民陈昊苏自广州托友人空航之便, 以含笑花一束寄赠 贺大西良庆长老白寿长久友爱之钟赞河原崎长十郎先生自广州 来 书 奉 答 清平乐陈伯达罪行材料阅后口占与日本书法代表团举行书法交流会,即席题八 声 甘 州 咏梅 春感 (集杜句) 西游演了是封神 读李贺诗 集李贺句咏李贺读韩非子读庄子盗跖篇读 史 杂 诗秦始

4、皇 李斯张良汉 武 帝刘 盆 子李 固黄 琼曹操 傅弈柳宗元王安石读骆宾王集 拟寒山古 欢 新 义 观汉唐壁画 临本,将于今秋赍往日本展出,赋此寄赠日本友人人月圆 乐新春(自度曲)赵朴初片石集- 4 - 65题绿杨图赠井上靖先生大西真兴上人携示 大西良庆长老近作诗 稿 次 韵 奉 和题吴作人画鹰题吴作人画牦牛题画梅 西南行杂诗喜春来 新年话旧小令八首寄日本友人 凯歌还(自度曲) 读毛主席词二首敬作周总理挽诗木 兰 花 令 芳心 朱委员长挽诗地震 次友人韵 冰轮引(自度曲)鲁砚酬陈从舟工程师绘赠墨竹 毛主席挽诗 题日夜想念毛主席图永难忘(自度曲)七律 闻中共中央一九七六年十月七日两项重要决定喜赋

5、 反听曲之三毛主席写给诗刊的信发表 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献 词 毛主席诞辰八十三周年献词金缕曲 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 周总理画像题词木兰花 周总理指挥我们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图题词题画松纪事 陈毅同志逝世五周年献词故 宫 惊 梦(套曲) 江青取经许光达大将哀词次韵和叶副主席重游延安诗 洪湖曲 吊贺龙同志 毛主席选集第五卷 出版发行喜赋河南纪行 北溟鱼 盘砚歌赠胡愈之翁为寿 赵朴初片石集- 5 - 65千秋岁一九七七年五月赋呈叶副主席得胜令(曲)欢呼华主席、叶副主席为硬骨头六连题词陈毅诗词选集出版志感风入松 参加中央军委为许光达同志举行的骨灰安放仪式志感 朱委员长书“万水千山” 字 幅 题 词 童第周

6、教授属题 吴作人画金鱼图四海欢 十届三中全会新闻公报发布之夕喜作 访大寨 游卦山五台杂咏 调寄忆江南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庆 东 原 引参观大同云冈公社知识青年创业队题 万 松 图 赠扬之和钱世明见赠之作题画二首 一牡丹蝴蝶画卷 周荣鑫同志哀词毛主席逝世周年献词 万年笔 如梦令 苏联“新宪法临江仙二首 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 前 言 一九六一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出版一本题为滴水集的诗 词曲选集,当时我因事将有远行 ,未能仔细选择,便匆匆交卷。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朋友们劝我把这一段时间内的作品搜集 一下。由于我写的东西,多半是随手抄在零笺片纸上,未录存稿本,所以散失很多。感谢朋 友们热心帮助,有的从旧日报

7、刊上代为找出抄录,有的把我以前抄给他们看的再抄写给我, 其中有隔了二十五、六年之久早已遗忘了的东西,虽非惬意之作,却有旧雨重逢之喜。最近 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敦促我进行搜集,打算再印行一个集子。朋友们和出版社同志们对我的关 怀和鼓励,使我在深受感动下不得不挤出时赵朴初片石集- 6 - 65间来从事这一工作,同时把原来的集子也加以一 些增补和甄汰,赶成现在这本集子,仍然不免为匆匆交卷的东西。诗歌不是我的本行。最初只是由爱好而尝试写作,随后又由学古而渐想到创新,希望能在我 国新诗歌的创建中起一点“探路人”、“摸索者”的作用,如是而已。在探索的道路上,我 遇到过问题,碰过壁,有时也曾陷入过苦闷与彷徨,最

8、后还是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这篇光辉著作中得到启发、指示和鼓舞,才算多少认出了一些努力的方向。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 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 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意思吧。同时,又生当世界形势与国家形势 都发生着空前巨变之际,新事物、新问题纷至沓来。外界刺激之强烈,个人感受之深刻与内 心思绪之复杂,不仅是前人所未道,并且还是前人所未知。许多心情,许多概念甚至很难从 传统辞汇中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于是在诗歌中内容与形式之间就出现了圆凿方枘,互不相 入

9、的情况。清朝末年已经有人注意及此,想作一点革新的尝试,可是矛盾实在太大,纵然削 足,终难适履。“五四”以后,有人又提出了语体新诗主张,打算索性抛弃旧形式,从根本 上彻底改革我国诗歌。不少人曾为此从各方面付出过可贵的劳动。可是,诗与文究竟不同, 诗歌与口语差别更大。要做到既是全新的,又是大家熟习的;既是现代的,又是适合民族口 味的;既是通俗易懂的,又是经过琢磨锻炼的;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之在“五四”后的 新文学中,诗歌的成就,较之其他领域,如散文、小说、戏剧等等,总觉得差着一筹。我由 于个人爱好,对于所谓新旧这两种诗体都曾作过若干尝试,而结果则都不大理想。新事物、 新情感、新思想,是否可以入诗

10、?如果可以,应当如何写? 旧形式是否还可以用?如果可用, 应当如何用?这些都是常在脑筋里盘旋的问题。后来反复体会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的精神,才拨开了头脑里的疑雾,打通了心上的茅塞,才能鼓起继续探索的勇气, 并增加了较大的信心。毛主席在这篇光辉著作中首先指出,一切文艺都应以人民大众(具体说就是工农兵) 为服务对 象,人民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这是根本。对于文艺工作上许多具体问题,如思想 性与艺术性,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造,动机与效果,歌颂什么与暴露什么,等赵朴初片石集- 7 - 65等,毛主席 都作了明确、精湛的原则性的指示。我细心体会毛主席讲话的精神,再以主席的光辉诗 篇为范

11、例,就自己学习所得到的理解,继续向前摸索、探求,想做到或接近做到主席向我们 提出的两点标准:第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二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求提高,在提高的指导 下求普及,也就是必须使群众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又不应当使群众长久停留在目前的接受 水平。这只是我的主观设想,是否能做和如何去做,则还要留待在实践中去考查。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我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讲话中的教导;知识分子出 身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改造。在这方面我做得还是很不够的,但也 应当承认长时期以来在历次伟大革命运动中受到的教育和自己思想感情所起的变化。特别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突飞猛进,广大人

12、民的意气风发,时时都鼓舞着我,鞭策 着我。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不断在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激情,愈来愈觉得非 倾吐出来不可。要倾吐出来,就必然要接触到诗歌语言的形式问题,而这一问题则是颇不简 单的。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尽量从人民大众的口中,从中国的、外国的诗歌遗产中设法汲 取可借鉴或参考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与周围群众都想表达的爱与憎的情感。实践的结果 ,使我还是逐渐倾向于多采用我国诗歌的传统形式,即五、七言的“诗”,长短句的“词” ,和元明以后盛行过一时的“南北曲”。我觉得这不完全是出于个人偏好,更不是出于厚古 薄今或倒退保守,而是从实践效果中初步得出的一个假设性的结论。这个暂时的结

13、论,很可 能是错误的,不过,为了向大家请教,下面把我对这种传统诗式的看法,和我采用它们的原 因,略加剖析,供大家研究。诗歌与散文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诗歌要求有节奏,有韵律(不是韵脚),这是只有适当地 运用每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即语音、语调等等)才能取得的。语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 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以随时代的迁流而变化,但绝不能硬性割断或任意强加。过去各 种诗体,大致都起于民间,其音调之和谐总是先由人民大众于无意中取得,经过一定时间不 自觉的沿用,著为定式,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格律”。格律可以突破,可以推翻,但推翻之 后又必须有新的格律取而代之,而此新格律的形式,仍然要根据语言的特证,

14、仍然要经过酝 酿孕育的阶段,并且谁也没有把握何时可以诞生,更不用说长大成年了。而同时,人民又是 随时都迫切需要诗歌的,“精神食粮”是一个颇为形象化的“隐比”。在全新的、比赵朴初片石集- 8 - 65较成熟 了的、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真正喜爱欣赏的诗歌形式产出之前,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有这 样一个设想:可否还是酌采人民原已熟习的传统的诗体,即诗、词、曲的形式,先解决群众 的需要问题,并借此提高一般群众对诗歌语言的接受水平,同时,通过实践,检查在古典诗 歌中究竟有哪些是还可以继承或可以借鉴的东西,为创造将来新诗格局寻找途径。尽管“新 酒旧瓶”之讥,在所难免,但主观愿望还是想依主席“古为今用”的方针,

15、做一点“推陈出 新”的工作。这是个人的基本想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五、七言这一体载的历史特别长,持续绵延近二千年,有盛有衰,但从 未中断,直到今天仍然活在一些作者的笔下和广大群众口头,从古典文学中后起的词曲里, 从发自民间的山歌、俗曲、鼓词、唱本里,都可以看出五、七言的成分隐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一事实,我觉得不应忽视。简单地用“民族惰性”或“习惯势力”把它一笔撇开,匆匆 否 定,不是科学态度,也无助于新诗的创立。有人提出,这与汉语演进中两字成辞、两音一顿 这个特点颇有内在关联,这个理论似乎不无道理,值得仔细研究。“词”与“诗”的分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与“五、七言诗”比对,其间逐渐演化递嬗的

16、 迹象,还是看得出来的。词的优点是短长句交错使用,节奏上增加了新的变化,在音调上引 进了新的谐和。其缺点是篇幅固定,不容增减;句型固定,似宽实严(所以称之为“填词”) 。因之,除小令之外,对于一般群众似乎反而不象五、七言诗那么熟习、易懂、易学。尽管 如此,“词”毕竟突破了五、七言整齐单调的框框,易于取得圆转流利的效果。并且牌调数 量极大(总数上千,常用的上百),捡择的余地很宽。譬如做编织组绣的工作,既然有着这么 多经过精心设计的现成图案,我觉得,在没有足够多、足够美的代替方式以前,又何妨有选 择地使用一下呢?最后,我想着重谈一下古典文学中所谓“曲”的问题。“曲”和“词”一样来自民歌,后来 与音

17、乐和舞蹈相结合,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主流,占据我国舞台最少达七、八百年之久,从 十九世纪起,它才逐渐退出舞台,因而也就脱离音乐舞蹈,和“词”一样成为仅供案头欣赏 (最多是朗诵)的一种文学品种了(所谓“昆曲”,起于晚明,已不能代表“曲”的全部面目) 。作为诗歌品种,“曲”有不少优点。第一,它兴起较晚,脱离赵朴初片石集- 9 - 65群众的时间也不太长,因而比 较接近现代人的情感与语言,具有较大的吸收力,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内汲取各种新的辞汇 乃 至表达方法,而不至过于扌干格。其次,由于它是 应用于舞台的,须要如实地刻画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情世态,逼真地摹拟各种人物的神气、口 吻,因之可以更自由地使用一切

18、足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各种表现手法与作风,而不受正统教条 的束缚。例如,所谓的尖新、刻露、俚俗、泼辣等等,在“诗”与“词”里是被视为瑕疵, 引为禁忌的,在“曲”中则不仅容许,反而认为“出色当行”。这确是一不小的解放。第三 ,“曲”不仅在句型上突破了“诗”的整齐单调(仅指典型的五、七言),并且突破了“词” 的字数限制(自由使用衬字);甚至在调型上也相当灵活,突破了“词调”的句数限制,许多 曲调的句数可以顺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作者长说短说、多说少说,随意所向。第 四,“曲”,除了供演出使用的剧本外,另有专供阅读的“散曲”。“散曲”有一调独立的 “小令”和数调组合的“套数”。“小令”可以是单章,

19、也可以是联章,“套数”可长可短 ,可多可少,可以异调组合,也可以同调叠用(以“前腔”或“幺篇”表示)。作者可以随自 己的方便,或作速写式的即兴小品,或作畅所欲言的宏篇巨制,伸缩幅度很宽,可以适应各 种题材、各种时地的需要。另一方面,“曲”也有其特殊的限制,那就是所谓“曲律”,有一些“律”甚至严过诗与词 。首先,南曲与北曲(这是乐理上两个截然不同系统)的牌子,不能混用,混用了就如京韵大 鼓中插入一段苏州评弹。同一南曲或北曲中的不同“宫调”(相当于现时乐谱中的 ABC等 调)的牌子不能混用,混用了就如二簧中夹几句西皮(有所谓 “借宫”,但非行家不办)。假 如要求更高、更细一点的话,麻烦就更多了。例

20、如在关键地方字音的升降急徐(即平仄) 必须 与唱腔的高低转折相适应,于是同一平声还要分“阴”与“阳”,同一仄声还要分“上”与 “去”(北曲无入声),如此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一切问题都由“配乐”而起,为了便于歌 唱,提出这些要求,未尝不无理由。如果只是把“曲”作为一种诗体,不再演唱,即不再“ 配乐”,则“合律”问题也就自然消失(即使演唱,那也将是按词谱调,成为作曲家的工作 去了)。只须照顾到一般平仄,使读来顺口,听来入耳,似乎就可以通得过了。根据上述各 个优点,我认为,“曲”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还是颇有可为的。对于创立我国的 新诗歌,还是可以起帮助作用的。我对传统的曲律完全外行,对写“曲

21、”发生兴趣也是很晚的事。赵朴初片石集- 10 - 65记得一九五九年在一次出国 途中,偶然带着一本元人散曲选集太平乐府,供飞机 上的浏览。在西伯利亚的上空,随手写了几首小令,描写当时的景物与心情,这是我写曲的 开始。在这次旅行中纪游之作,写的都是散曲。回国后不久,先后碰到七一节和十周年国 庆,我也都用“曲”来庆祝党和国家的大典。当时我手边所有的“曲”的样本仅仅是一本 太平乐府和一本元人小令集,里面绝无这类庄严的内容(最近听友人说,明清人曲子 里有庆祝大典的作品,但我尚未见过),因此,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点近乎冒失的尝试。但 结果证明“曲”这种诗体也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在此之后,为了反对侵略古巴

22、、越南等 地的帝国主义,为了反对向我武装挑衅的外国反动派,为了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 我曾多次试用“曲”作为愤怒声讨的工具,结果证明它比较能够胜任。在传统各种诗体中, “曲”是最能容纳那种嬉笑怒骂、痛快淋漓、泼辣尖锐的风格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受到了许多同志的鼓励,愧感之余,觉得应该倍加努力,不负大家的 属望,所以继续摸索下去,渐渐又产生如下一种想法:既然不再是为“配乐”而写曲,既然 撇开了种种为“合乐”而制定的传统曲律,那么又何必一定非沿用传统“曲牌”不可呢?于 是我尝试着自定调式、自定调名,姑且名之曰“自度曲”。“自度”一词也来自古人,不过 古人的“自度”,指的是自己制腔,自己作词

23、,而我则仅作词,不制腔,原因是,自己并非 音乐家,只是一名为新诗歌探索道路的工作者而已。至于这种无“律”之曲,非“曲”之曲 ,是否也可以就叫做一种体诗呢?自己没有任何把握,只好留待人民和时间来作鉴定了。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一个问题。“曲”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常被贬为不登大雅的“小道”,甚至 被斥为伤风败俗的“淫词”。官修正史始终不肯给予一点地位。这固然是旧时代卫道之士们 的偏见,但也必须承认,过去的曲作者也有应负之责。从元明留存下来汗牛充栋的曲作品中 , 消极、颓废、污秽、荒唐的东西盈篇累牍,剔不胜剔,数量大大超过诗与词。他们自己不尊 重自己,又哪能得人尊重?这是由于曲的兴盛时期大部分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趋向腐朽阶段 ,是社会败坏了“曲”,而不能说是“曲”败坏了社会。连正统五、七言诗也未完全幸免, 更何况本来就是流行“市井”的“曲”?我们今天谈继承遗产,必须严格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曲”,尤其应当如此。为了对青年负责,此点必须郑重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