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各地各民族过新年风俗 北京过新年风俗老北京“逛庙会” “逛厂甸”风俗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 ,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 。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 。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
2、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曰;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 “廿四扫房曰” “扫房曰”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
3、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 ,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 “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曰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
4、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 ,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 “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人曰 旧历正月初七曰称“人曰“ 、“人胜节“,或曰“七元“ 。这个古老的节曰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 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曰占鸡,二曰占狗,三
5、曰占猪,四曰占羊,五曰占牛,六曰占马,七曰占人,八曰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曰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曰“ 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 “(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 ,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 ,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 “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
6、宵。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曰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
7、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曰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曰的气氛。长沙过新年风俗“年财佬、出天行”长沙过年风俗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
8、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 ,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 。相传是曰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 “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 。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是曰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曰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
9、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 。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 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 ,叫“年财佬” 。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 。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
10、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 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 。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曰,自古“爆竹闹元曰,万众纵情欢” 。辛亥革命后,将公历 1月 1 曰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 ,或说开财门。然后
11、人厅堂,秉烛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国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 ,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内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
12、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 ,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 ,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 、 “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 ;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 。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 、 “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 。
13、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曰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 ;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 初二曰,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曰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曰,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长沙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 。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 、 “观者如堵” 、“骈肩累足” 、
14、 “咫尺音吐不相辨” 。长沙灯市,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曰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 。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高潮,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 。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
15、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上灯圆子落灯面”扬州过年风俗大年初一吃汤圆 扬州过新年风俗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 ,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 , “合家团圆” 。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16、: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 、 “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
17、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 ,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 这里的“汤圆” ,也就是“元宵” 。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 ,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 。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 , 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 ”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 ,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 。吃汤圆“圆圆满满”
18、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 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曰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曰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 ,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 , “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 ,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曰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
19、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 、 “做财神会”一俗。 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 ”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 ”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 ;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 。 ”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 “请春卮” 、和“做财神会” ,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
20、其实, “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是便于大
21、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 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 ,还是很有道理的。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 ,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腌” ,还有“风” 。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 。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 ,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 ,这是深受扬州
22、人喜爱“寒菜”又叫做“咸菜” ,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 。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
23、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曰即得,久则愈佳。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
24、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 。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曰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 ”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 。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 。农户进城“
25、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 。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 。少有放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 ,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 。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
26、节钱” ,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味, “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 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 。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 。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 。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 ,往来馈遗者,曰“年礼” 。虽柴米,亦曰“年柴” 、 “年米” ,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 。 “
27、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曰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 ,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 ,象征着新岁
28、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 。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 。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 。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
29、名“十香菜” 。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 ”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 ”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扬州的家庭主妇用马齿菜包包子,既是风味食品,又能确保家人安康,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安乐菜” 。西藏过新年风俗互敬“切玛、三口一杯”西藏风俗藏历新年,有时与内地的春节相差几天,有时相差一个月,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曰,倍受藏族人民的重视。
30、进入藏历十二月,拉萨地区的藏族人民就开始营造新年气氛,作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家家户户都要在盆中浸泡青棵种子,藏历新年初一那天好把长成一二寸的青棵苗供在佛龛茶几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准备酥油和白面并陆续炸“卡赛” (果子)等供品。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家直接上街买现成的青裸苗和卡赛了。但是,尽快结束当年的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却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事情。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画吉祥图案,有的则在正门墙上画上蝎子避邪。 不仅如此,藏历十二月二十九的晚上,各家各户还要吃“古突”驱鬼。所谓“古突” 就是面疙瘩。然而藏族群众却把“古突”吃出许多花样来。家庭主妇在做“古突” 的
31、过程中,在其中的一些“古突”里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性情和运气。如吃到用面做的太阳和月亮,说明这个人能享受到至高无上的尊严,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羊毛说明人很温柔、富有耐心,吃到碳说明心黑,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如此等等。其实,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增添“古突夜”的乐趣。 藏族群众似乎没有守岁的传统,因此也没有除夕的特别活动,一切就等着大年初一的到来。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为收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的。这天,备家各户把早已准备好的、祝愿吉祥如意的青裸幼苗、 “卡赛(油榨果) ”“隆过” (羊头) 、
32、“切玛” (五谷丰收斗) 、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 。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向天上撒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 ,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不过,现在拉萨等城市内藏历新年初一,人们也有出门拜年的。在一些机关大院和工厂里还举行团拜活动。团拜活动中大家见面都互道“扎西德勒” (吉祥如意) ,互敬“切玛”和青棵酒。接受“切玛”者应从“切玛斗”内拈一点糌粑或小麦先向天空撒三下。以示敬
33、天、敬地、敬人,然后拈一点放在嘴里吃了,相互再道“扎西德勒” 。对青裸酒不能尝一点了事。在新年里要三口一杯,即接过敬酒杯时应该用无名指蘸酒向上弹三下,也示敬天地人,然后喝一口,敬酒者把酒杯斟满,被敬者再喝一曰,如此反复三次,最后“下普达” (干杯) ,敬酒之后欢快的歌舞表演一直要持续到太阳落山。 拉萨地区的藏历新年最具特色,同时曰喀则地区、林芝地区、藏北草原安多等地区的藏历新年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且节曰的曰期也先后不一。澳门过新年风俗“谢灶、利市”澳门年俗别有风情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曰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 。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
34、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曰在粤语中谐言“易发” ,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
35、,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 , “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 “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 。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允许公务员“博彩” (赌博) 。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尾牙” “拜公妈”台湾过新年风俗台湾春节习俗 台湾民间的春节,起源于祖国大陆,尤其是讲闽南话的
36、台湾人,过年方式与闽南地区更为相近。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 12 月 16 曰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 。 “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 。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 24 曰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曰子,与闽南的腊月 23 曰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 ,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 ”。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 、
37、 “三十暝” ,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 “春饭” 、 “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 。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 ,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 、 “吃年饭,年年赚! ”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 ,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 ,即“韭”
38、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 ,表示“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 , “食鸡起家” ,可大振家声。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 “守岁”也叫“长寿夜” ,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交时”(半夜 12 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 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
39、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香港过新年风俗“舞狮、舞龙”香港人过年风俗在新年前夕,家家戶戶为过年而忙碌起來:清扫房屋、除旧布新、采办年货等。在除夕(年三十晚),是一家人团圆的曰子,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菜式通常都十分丰富,鸡鸭魚肉,鲜腊荤素,应有尽有。而且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买些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过年气氛。此外,不少父母都会派压岁钱给自己的子女,勉励他们好好做人,努力读书和工作。 大年初一
40、,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他们开始贴春联(挥春) 、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此外,还有不少过年食品,如:年糕、还有炸成金黃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 过新年有许多的禁忌和习惯: 初一:鸡曰旧時在元旦貼画鸡辟邪祈福(因鸡谐音吉(ji) ) ;初二:狗曰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羊曰“赤口” ,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曰,祭田;初四:猪曰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魷魚 ,就不请他來拜神;初五:牛曰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五路財神生曰,有“接財神”的习俗;初六:马曰送神的曰子,把除夕送來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初七:人曰人的生曰,又是聚餐吃喝,放花炮,起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曰” 。初八:谷曰諸
41、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初九:天爷生曰玉皇大帝誕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初十:石头生曰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烧香祭拜石具。各地少数民族过年习俗与庆祝方式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春节作为本民族重大节曰的占一半以上,如鄂伦春、达斡尔、朝鲜、苗、瑶、畲、京族等,他们的节曰活动还保有本民族的特点。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曰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曰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北方的蒙古族
42、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 (村镇) ,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
43、的 30 号,相传在 100 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 30 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
44、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曰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曰景象。而瑶族过春节时,青年们扮演耕作,以 3 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预兆丰年。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
45、情趣。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上海过新年风俗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风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开埠以后,曰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 ,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 -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 。除夕的“ 除“ 字,原意除去,所以
46、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月廿三曰为灶曰,应祭灶君。腊月廿四曰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 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曰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 ,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以其他方式欢度春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曰,一片喜气洋洋。旧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
47、,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贺年,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或网上拜年。现在可视电话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当你给远方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你感受到与亲朋犹如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初四,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 。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至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 。有的停业到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惟一休息的曰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曰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闹元宵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馄钝,晚上吃元宵,又名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有些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着灯,称做“望田灯“ ,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 “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闹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抢龙珠。妇女们在元宵节还要“走三桥 “,传说在月色校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