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24660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几十万年以前在祖国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人们活动的踪迹,那时还是在旧石器时代。经过了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们留下来的遗迹也就更加繁多了。旧石器时代人们的文化遗存,发现较早而且著名的,当数到中国猿人,河套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和用具。它们分别发现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无定河上源红柳河(也就是色拉乌苏河)的旁边。在鄂尔多斯及其附近的地区除过发现河套人的遗物外,还有很多地方也有遗物的发现。它们主要分布在无定河流域的横山、米脂、绥德及榆林的油坊头、鱼河堡,距离无定河稍远的地方还有神木永兴堡,吴堡宋家川以及府谷县和准格尔旗。由这里往东,黄河东岸的河曲、离石及保德诸县都

2、曾有所发现。河套以西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三圣宫、宁夏的中卫县和银川附近的沟水寨、万巴拉寺、灵武的水洞沟以及甘肃的庆阳和酒泉也都有若干的遗存。甚至远在长江的三峡沿岸都有所发现。根据遗物的推测,可能都是古代的人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沙拉乌苏河畔的大沟湾村及嘀哨沟湾村近年还继续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见内蒙古文物工作组 几年来的内蒙古文物工作 (刊 文物参考资钭 1957年第 4 期) 见裴文中 中国史前时代的研究 、 史前时期的西北 及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刊 1955 年 科学通报 一月号 )。水洞沟遗址近年还有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发现 (见 1957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 。旧石器

3、时代人们的骨胳化石和文化遗存在近年还不断有所发现。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了所谓资阳人,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了所谓丁村人。在山西境内除丁村以外还有不少的发现,如和丁村同在汾水流域的文水曹家崖、交城范家庄、旧曲沃里村西沟,以及朔县后圪塔、宁武县、平定枣烟、榆社东圪塔、阳城固隆、垣曲担石山、左云冯家版,都有丰富的遗物。另外汉水上源的梁山、吉林榆树的周家油坊、辽宁的建平、淮水下游泗洪县的下草湾,还有南方广西的柳江、来宾的麒麟山、广东曲江的马壩,也样发现过旧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遗址和遗物。当然这种发现还远没有止境。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新的遗址是会不断发现的。仅就这些发现的遗址已经可以知道:从几十 见贾兰坡 山西

4、襄汾县丁村人类化石及旧石器发掘报吿 (刊 1955 年 科学通报 1 月号) ;顾铁符 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发现旧石器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料 第八期) ;贾兰坡 山西曲沃里村西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刊 1959 年 考古 第一期) ;贾兰坡、王择义 山西交城旧石器文化的发现 ( 刊 1957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郭勇 山西十年来考古与文物工作的概祝 (刊 1959 年 考占 第二期) 。贾兰坡、王择义两位同志指出,交城的打制石器分布在西冶河和瓦窑河之间,分布面很广,南由卢子峁北行经范家庄、西岭、高家圪台、木槽村、细曲、桢头圯、马岭,一直到野则嘴,往南北二十公里、方西十公里的范围内

5、,共发现了四十五个地点。另外在偏交村和文水的上贤村 ,西峪口也有发现 .郭勇同志指出,旧石器时代遗址目前在山西十六个县内均有发现,已列入重点保护的有十个县的一百余处遗址。 见贾兰坡 察哈尔左云县冯家窑附近石器遗址 (刊 1951 年 科学通讯 第二卷第五期 )。左云现属山西。 见 1956 年 11 月 人尺日报 见沈文 辽宁省博物馆十年来的考古工作简介 (刊 1959 年 考古 第三期 ) 见吴汝康、贾兰坡 下草湾的人类股骨化石 ( 刊 1955 年 古生物学报 第三卷第一期 )。 见 1959 年 旅行家 第四期。 见裴文中 广西洞穴考古杂记之一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抖 第四期

6、)。 见广东省文化局 广东发现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人类头骨 (刊 1959 年 文物 第一期) 。万年以前起,祖国的土地上不仅已有人类的活动,而且他们分布的范围还是相当广远的。近若干年来帝国主义所谓的学者一直狂妄地鼓吹人种西来的学说,一些资产阶级数典忘祖的人们也跟着学舌。他们的狂呓随着这些具体的遗址遗物的发现已经完全破产。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直到目前发现的还不算很多,已经知道的有内蒙古治区的札赉诺尔,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还有广西桂林和武鸣的苞桥、芭勋、腾翔等地,在陕西朝邑、大荔附近的沙苑地区也有不少遗物的发现。发现的地区虽然说不上很多,但是他们却同样分布在祖国的北边和南边,使人们可以想象到这些地区

7、的中间可能还有很多的遗址将会继续被发现。在这样悠久的时代中,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继续生存下去的?实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固然,像中国猿人那样,他们已经知道制造石器,并且能够使用火。不过他们为了找寻和采集食物,还是到处游荡。游荡的范围当不至于十分过远。就以中国猿人而论,他们显然长时期占据着周口店的山洞,作为防御野兽的袭击和保护自己生命的处所。后来山顶洞人的住地虽已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仍然没有脱离洞穴的规模。就是麒麟山和马壩遗址的发现,也一样和洞穴有关。中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地方也还是在洞穴里面,广西桂林武鸣的发掘就是实际的例证。当然这 见安志敏 关于我国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遗址 ( 刊 1956

8、年 考古通讯 第二期。 见安志敏等 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 ( 刊 1957 年 考古学报 第三期。 见吴汝康、周明镇 中国古人类学和古脊椎动物学的新发现 (刊 1956 年 科学通报 9 月号) 。 见广东文化局 广东发现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人类头骨 ( 1959 年 文物 第一期。 同注 ,种洞穴的发现并不能解释为那时的人们已经到了定居的生涯。虽然如此,当时的文化已经不断有所进展,确是事实。即以山顶洞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衣着,并且还使用了装饰品。据说他们曾以海蚶之壳,磨成大孔,用作饰物。在他们的装饰品中还有厚蚌壳。甚至在人死之后,在掩埋尸骨时,并以红色的赤铁矿覆盖于尸骨的近旁

9、。这些东西据说都不产于山顶洞的附近,其中远的或者要在数百里以外。当时不可能有交换行为,他们怎样获得这种介壳和矿物,已不能确知。即令出之于掠夺或其它间接的方式,都可以说明他们活动的范围已远较中国猿人的时代为广大,而不再区限于狭小的区域了。中国猿人选择周口店附近为他们居住的地方,显示出他们已经在设法利用自然。周口店附近有小河,有原野。不论怎样说,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周口店山洞附近的小河正是他们饮水的来源。山下的原野本是野兽出没的地方,中国猿人大可以在这里使用他们原始的粗糙的石器,尽其力之所能,设法猎获像马、牛、鹿、犀牛等较易捕得的野兽,作为他们的食物。后来山顶洞人的居地虽较中国猿人为髙峻,但仍

10、然依赖山下的小河作为他们饮水的来源,因而在饮水之时,似至少非经过半公里的山坡不可。山顶洞人生存的时代已较后于中国猿人四十多万年,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也较中国猿人为高明,他们不仅利用小河的水流以供饮用,他们甚而还知道在小河附近的池沼捕捉鱼类,以供食用。他们捕捉鱼类的方法和工具虽已无由考察,他们所遗留下来的鱼骨饰品,实足以证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种依赖水流的条件乃是远古的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周口店如此,其它地方也应该是一样的。发现河套人化石的 见裴文中 中国史前时代的研究 处所,也是距离河水不远的地方,附近还有较大的湖泊。就是水洞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同样有一条小河在它的附近。顾乡屯的遗址还是在

11、一条称为温泉河的岸上,而札赉诺尔的遗址却已在呼伦池的近旁。如果以汾水流域的丁村和里村的遗址来说,情形就更为明显。里村还处于汾水支流釜水的河谷旁边(图版 l.a.),而丁村却是位于汾水的边沿上。就他们的环境来说,丁村人所遇到的情况和中国猿人还大体相似。古代的人们选择这些地方作为居住的处所,并不是毫无用意的。应该指出,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人们的住址虽然有遗迹可寻,但当时的人们还过着到处游荡的生活,并没有定居下来。古代的人们从到处游荡的生活到定居的阶段是一个很大的进展。这自然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到处游荡是为了找寻和采集食物的方便,如果能够生产食物和储备食物,定居就可能有了条件,接着又驯

12、养动物使它们变成家畜,从而发展畜牧业,进一步更有了原始的农业,人们就逐渐会定居下来。当然,人们定居生活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普遍起来。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就数量来说,是远远超于已知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遗址的,因为每个省区都已有所发现。从北边说起,黑龙江的上游内蒙古的北部就是当时人们的一个居住地区。札赉诺尔本是中石器时代人们居住过的地区,到 见周明镇 从脊椎动物化石上可能看到的中国化石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刊1955 科学通报 1 月号) 。 见安志敏 关于我国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遗址 (刊 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二期 )。 见顾铁苻 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发现旧石器 (刊 19

13、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八期 )。 见贾兰坡 山西襄汾县丁村人类化石及旧石器发掘报告 (刊 1955 科学通讯 1 月号) 。 同注 新石器时代人们仍然留居在它的附近,稍远一点的满洲里和海拉尔也有当时人们居住的遗迹。当时人们不仅居住在最北的地方,而且还曾越海居住到海南岛和台湾、澎湖,他们的足迹也曾往来于天山的南北和罗布泊的沿岸。就是远在西南的云南和贵州也一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物的发现。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如前所说,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14、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即令现在在一些遗址的近旁已无水源,然由遗址中的遗物看来,当地是曾经有过河流的, 内蒙古文物工作组 几年来内蒙古文物工作 一文 (刊 197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四期 ),记载这一地区的遗址计有札赉诺尔两处,海拉尔一处,呼伦池东北二处 ,,另外布满洲里也有发现。 见容观夐 海南岛黎族区发现的新石器 (刊 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二期) ;曾广亿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发现古代文化遗物 (刊 1958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一期) 。 台湾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台北,台中,彰化,台南的十三甲、乌头山、斗六 ,高雄,恒春的垦丁寮,花莲和台东的大马邻

15、。 裴文中 史前时期之西北 记载新疆天山以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计有三道岭子、七角并等十一处;天山以北有柴窝堡一处。刘启益 一九五四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与遗物 (刊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四期) ,载伊宁阿克吐班玛札尔附近也曾发现过石器和化石。近年在新疆发现彩陶的地方还有哈密的焉不拉村、哈拉墩和巴里坤的石人子乡,见李遇春 新疆发现的彩陶 (刊1959 年 考古 第三期 )。 孙太初 两年来云南古遗址及墓葬的发现与清理 ( 刊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六期) ,载云南昆明官渡等遗址四处;刘启益 广西云南所见古文化遗址 (刊 1958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三期) ,载大理马龙等遗址六

16、处。另外在维西哥灯村也有发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 贵州毕节专区发现新石器三处 ( 刊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三期) ,载大定、水城、织金等县已经发现了石器等遗物。另外,在盘县也有遗址的发现。不过由于自然的变迁,昔日的河流早已干枯和绝流了。人们正好根据这种变迁的痕迹来推测出古代一些地方的面貌。这种情形也述见之于现在一些沙漠地区。按照一般常理来说,沙漠地区缺少水源,是不适于人们居住生活的。可是在那些地区里也曾发现过远古时代人们的遗址和遗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前面曾经提到陕西大荔及朝邑沙苑中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那里是一个沙丘地带。沙丘的成因现在还不十分明了,也许是由于附近的渭水洛水改道淤积的

17、结果。不过就文字记载来看,沙苑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这虽不能说沙苑的出现就在南北朝时代,至少也不会过早,可能在中石器时代这里还没有沙漠,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在附近居住下去。现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西部和南部也都发现过石器时代的遗址。现在那里虽然是一片黄沙,但在古代却不一定如此。不必说得很早,就在汉朝和唐朝,那里还是建立过若干的郡县。现在那里诚然是黄沙覆盖,但若干遗址的发现却仍然是在河边或湖畔,正说明沙漠的堆积还没有到阻塞河流和填满湖泊的程度。内蒙古的西南部在以前也曾发现过三百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它们的发现情况还不十分明了,据说是分布在戈壁地带。一般是在沙丘或台地之上。那里的河流缺少,好像是难得一概

18、而 见安志敏 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 (刊 1954 年 考古学报 第八册 )。 见余汉章 渭洛三角地带沙苑的沙丘地形 (刊 1957 年 地理学资钭 第一期) 。 见 太平寰宇记 二十八引 水经注 。 见 汉书 地理志 及 旧唐书 地理志 、 新唐书 地理志 。 见内蒙古文物工作组 几年来的内蒙古文物工作 (刊 1957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四期。 见安志敏 中国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八期) 。 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 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 同注 。论。那的沙漠是什么时期形成的,已经是不易考察的问题。它的形成的过程也许是由草原,半草原经半荒漠逐渐转

19、变而成的。石器时代当地是否是草原或半草原,不可确知,即令和后世相同,古代的人们也不是不可以在那里居住的。因为沙漠之中偶尔也有井泉或水草处,以前若干王朝在那些地区进行军事行劲,就是依靠当地的井泉来解决行军缺水的困难的。古代从事狩猎的人们在这样干旱地区里居住,是不会放过仅有的井泉或水草地方的。至于像内蒙古东部西喇木伦河上游林西附近的遗址的情况,是较易明了的。那里的一些遗址虽然也发现在沙丘里面,但所发现的是石犁、石磨盘等遗物。这些遗物显然是从事农业的人们使用过的,如果遗址附近在古代已经成为沙丘,那么当时的人们如何能在沙谟上进行种植呢?古代人们居住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虽未必真的留恋于沙漠的地区,却

20、会经选择到丘陵和山地。前面已经提到山顶洞人的居地远比中国猿人为髙亢。后来到新石器时代也不是没有居住在山区甚至在山顶的人们。浙东福建等地重峦叠嶂的地区里一些新石器遗址就是分布在山谷开朗依傍河流的山坪或者竟是在小山头上。江苏溧阳的社渚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地区,那里山岗起伏,绵延不断,可是却有几处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像福建光泽、武平两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过靠近河流旁边和平地 见陈傅康 内蒙中西部风砂地区植物群对风成堆积地形形成过程的作用 (刊1958 年 地理学资料 第二期 。 见 汉书 张骞传 。 见汪宇平 西喇木伦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刊 1955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 见党

21、华 二年来浙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遗物 (刊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八期) 。 见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五期 文物工作指导 江苏溧阳社渚确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条。的高阜而外,有的就是分布在山地,像光泽的九里峰新石器时代遗址甚至高出地面约二百公尺。有的遗址距离河流还不算很远,山脚下的曲弯流水,并没有减少对当时人们有利的条件。但是有的遗址距离附近河流竟远达五六百公尺,仿佛使古代人们的生活感到很大的不便。不过应该注意,河流的侵蚀情形不同,河谷的深浅宽窄也会有时而异,倒也不能都以今例古。有些地方湖泊水田的变化也会促使这样差异的形成。就北方来说,像太行山上昔阳县的一些山村,农民们就

22、经常在山顶及山腰的洞内及附近地方拾到古代的石器和陶片。而河南洛阳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西营庄和风凰台就在邙山之上,而凤凰台更在邙山的顶部,不过也不必为古代的人们顾虑,担心他们无法获得水源。因为像西营庄和凤凰台都是现代的村落,西营庄的遗址是在村民的院内发现的,风凰台的遗址是在这个村落砦门附近发现的。这些现代村落的居民不闻在生活上有用水的困难,远在古代这个问题当已获得解决。从那时起人们选择了这些地方作为居住的地区,直到现代还没有改变,正说明当时人们选择的条件是适当的。至于像山西壶关县海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好像有些特别。不但附近没有河流,即较远的地方也找不到河流。而河北承德市平顶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却位

23、于极高的山顶上,四面是陡峭的断 见林钊 福建省四年来发现的文物简介 (刊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钭 第十一期 )。 见曾凡 福州浮村遗址的发现 (刊 1958 年 考古学报 第二期) 。 见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福建光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凋査 (刊 1957 年 考古学报 第一期) 。 见林惠祥 福建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 刊 1954 年 考古学报 第八册 )。 见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斜 第七期 文物工作报导 山西昔阳县发现古代石器 条。 见 1955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考古简讯 洛阳邙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条。 见 1957 年 文物参考资抖 第六期 文物工作报导 壶关海头村发

24、现古代文化遗址 条。崖。如果由现在的情形看来,人们在这些地方长期生存下去,不仅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古代的人们竟然在这些地方居住了相当时期。由古今的差异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改变的一点消息。根据海头村遗址发现的报导,在当地的地层中不断发现鱼骨。山地而发现鱼骨,正说明当地在古代曾经是有过水流而且是可以生产鱼类的。平顶山的遗址由于材料有限无由获知更多的情况,古代人们既然以此地作为居住的地区,当不是盲目的选择这种根本没有水流的地方,以自陷于绝地。现在平顶山的情况可能已不是古代本来的面貌,而是地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不过这种改变的过程在现在已经不大明了了。地理环境的改变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不仅海头村平顶山

25、一些地方为然,就是丁村人在汾河下游生活的时代,汾河的河谷也比现在为宽阔,因为造成当地含化石的砂砾层上面的十公尺左右阶地的红色土和黄色土层在那时还未堆积。汾河支流釜水,现在看起来不过是宽约二公尺的小河,可是却有六七十公尺的河谷,河谷两旁又是矗立着数十公尺高的河岸,可见它原来是一条较大的河流。前面所说的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里村就在这条河流的旁边。古代的人们所以喜欢居住于河流的近旁也并不仅是为了饮水的方便。河谷中林木畅茂,禽兽繁多,可以进行狩猎,对于他们的生活有很多便利的地方。尤其是河谷中的土壤多是冲积层土壌,肥沃疏松,当古代的人们已经知道经营农业之后,他们可以利用原始的农具在这些肥沃疏松的土壤上从

26、事耕作,就是粗放的种植也可 见郑绍宗 解放以来热河省考古的新发现 (刊 1955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 见周明镇 从脊推动物化石上可能看到的中国化石人类的生活自然环境 (刊1955 年 科学通报 1 月号) 。 见顾铁符 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发现旧石器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8 期) 。以有所收获。就这一点说来,古代的人们选择河谷附近为他们居住的处所,正是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又一例证。这种情形在古代显然是相当普遍的,这里也不妨举出几个例子作为说明。青海贵徳附近的黄河河谷,西宁和乐都附近的湟水河谷,以及甘肃临洮附近的洮河河谷都是古代人们喜居的地方。山东龙山镇的遗址就是靠近武原河,而

27、日照两城镇的遗址也是沿着两乡河,这些河流的流量虽不是十分巨大,但两岸的土地都是相当肥沃,正是人们最适合的住所。西安城西南丰水东西两岸原来周代丰镐两京的附近,近年就先后发现了开瑞庄等二十几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正说明了丰水疏域肥沃的土壤不是到周代才为人们所注意的。同样的情形在西汉水流域也可以看得相当清楚。西汉水上源的皤水和漾水沿岸已经有了比较平坦的黄土台地,但发育最为良好的要数到皤漾二水合流后进入汉阳川的一段河谷,所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在汉阳川区域中远比皤、漾二水沿岸为稠密。但是当西汉水流入徽成县和康县境内以后,沿岸大部地区多为高大石山,河谷狭窄,黄土极为少见,所以古代文化遗址在这一地区就没

28、有发现。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土地利用是有一番斟酌的。当然古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不会不注意到交通的问题,尤其是当有了交换关系以后,人们是更会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的。廿肃洮河流域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发现过玉片和玉瑗,说者谓这些器物当是来自新疆和阗。这种说法姑不论其确 见安特生 甘肃考古记 。 见尹达 中国新石器时代 。 见苏秉琦、吴汝祚 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 ( 刊 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二期) 。 见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西汉水流域考古调查简报 ( 刊 1959 年 考古通讯 第二期) 。 见安特生 甘肃考古记 。否,这些东西的发现至少显示出当地人们和外地交往的一点消息,因为洮

29、河流域就以后历史来观察也并非产玉的地区。实际上当时人们居住于河流的近旁,应当和交通问题有关。一苇之航原比翻山越岭为容易,就是不便于通行舟楫的河流,循河谷上下的来往,途径也是较为平坦的。古代的人们不仅注意到要在河流旁边选择住地,而且还特意选择到两河交会的地方,正是这样的意思。河南南召县庙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县莲花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就都具有这样的形势。庙坡村遗址是在黄鸭河和白河合流之处,而莲花台也正在大夏河和黄河交会的地方。至于山西东南潞安境内浊漳河流域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多在河流弯曲处或者两水交会的三角地带。而山东即墨北阁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处于当地的南北二河之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河南陕县

30、灵宝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是在三门峡水库地区附近,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发现的遗址很多。陕县的遗址分布在苍龙涧、涧河、子路沟等水的两岸及黄河南岸。灵宝的遗址分布在弘农洞和好阳河的两岸。就这些水流来说,是符合于古代人们选择居住地区的要求的。但是应该指出,这一地区的黄河南岸正是一条东西交通的要道,古代人们居住在这里,当不仅是留恋像苍龙涧弘农涧几条小的水流,而 见 1955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三期 文物工作报导 河南南召县史庄乡发现古代遗址 条。 见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十期 文物工作报导 甘肃省临夏永靖文物普查情况 条。 见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七期 文物工作报导 山西文物普查

31、组在潞安北部浊漳河流域及其附近山区调査古遗址 条。 见刘教願 山东五莲即墨县两处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 (刊 1958 年 考古通讯 第四期 )。 见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 黄河三门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 (刊 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安志敏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八期 )。是有意利用这条作为东西交通要道的黄河河谷。由陕县灵宝往西就进入黄河支流渭水流域,在渭水流域里这种情形更显得淸晰。由渭源到天水,和由宝鸡到渭水入河处,都有很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当然古代人们选择这些地方作为他们的住所自有各种原因,但是如果把这些遗址联合起来观察,显然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

32、是以渭水河谷作为东西交通的要道,而这条交通要道和灵宝陕县以东的黄河河谷正好连在一起。话虽如此,但是古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的地方时,却是多在小河的旁边。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的沿岸虽也有若干遗址发现,如甘肃的兰州,江苏的南京和丹徒,也都曾经发现过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就整个情况说来,究竟不如它们支流附近的为多。前面曾经提到西安西南周代丰镐故都附近的情况,当地能够有如许的遗址,分明与丰水有关。那一带还应该是丰水中游的地方,而丰水入渭处的附近反未闻有遗址的发现。汾水中游虽发现了很多遗址,若论起密集的程度,则它的支流清水附近反似乎较为稠 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河南省调查队 河南陕县灵宝考古调查记 (刊19

33、54 年 科学通报 七月号) 。 见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査简报 ( 刊 1958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及 甘肃渭河上游渭源陇西武山三县考古调査 ( 刊1958 年年 考古通讯 第七期) 。 见石兴邦 陕西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文中所附 陕西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 (刊 1957 年 人文杂志 第二期) 。 见夏鼐、吴良才 兰州附近的史前遗存 (刊 1951 年 考古学报 第五册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兰州附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刊 1957 年 考古学报 第一期) 甘肃省第一批古迹保护单位名单 。 见佟柱臣 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分布与分期

34、 (刊 1957 年 考古学报 第二期 );尹焕章 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査报告 ( 刊1959 年 考古学报 第一期 )。 见茅贞 丹徒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刊 1955 年 考占通讯 第四期) ;茅贞 丹徒又发现古遗址二处 (刊 1956 年 考古通讯 第一期 );南京博物院 江苏丹徒葛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探掘记 (刊 1957 年 考古通讯 第五期) 。密。这种情形一般说来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较为普遍。就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同样有类似的地方。即以淮水流域来说,也有相像的情况。淮水中游霍丘、寿县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有相当的数目的,它们的位置正是多濒于湖泊的周围和小河的沿岸。达种情

35、况是可以理解的。河流诚然对于人们有利,但当洪水暴发的时候,怀山襄陵,也会使水旁的人们痛苦不堪。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力还未能有很多控制办法的时候,这样选择居住的地方也是善于利用地理环境的一种方式。为了预防洪水的冲淹,古代的人们对于居住的地方还作了更精细的选择。这种情形在黄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得比较明显。黄土地带河流的侵蚀比较著,河流两旁形成了若干台地。台地的层次不一,渭水上游的台地最多处达到五层,黄河中游在潼关以下,两旁的台地也有三四层之多。最下层的台地形成时期较迟且距离水位也较近,所以古代的人们一般居住在稍高的台地上,如天水三阳川的吴家庄和张家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陕县上芦村 (图

36、二)和庙底沟等新石器图一 渭河流域天水三阳川附近台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自裴文中史前时代之西北 及佟柱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常识) 见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晋南五县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初步调查报告 ( 刊 1956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九期 )。 见尹达 中国新石器时代 。 见箫滌非 安徽地区四年来发现的考古资料 (刊 1954 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四期 )。 见裴文中 史前时期之西北 。 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査队 河南陕县灵宝考古调査记 (刊1954 年 科学通报 七月号 )。图二 陕县上芦村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村后各层梯田上即遗址所在(采自河南陕县灵宝考古考查记时代遗址都是显明的例证。在黄土地带中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一般说起来比较多一些,以台地作为居住地区正是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个特色。其实也不仅仰韶文化遗址如此,别的类型遗址也都相仿佛。就是在黄土地区以外各地仍然是差不多的。龙山文化遗址除过在沿海地区有的分布在贝丘一类的小阜附近外,一般也多是位于河谷台地之上或山脚的附近。至于南方江淮下游一些新石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