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24851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7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经论述过战国以迄西汉初期的经济情况。他把全国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地区,而且指出各地区物产的差别。他说:“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薑、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这段话说得详细明确,具体道出了各地的特色。不过太史公在这里没有条列各地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分布。这大概是由于这些东西太一般了,而且各地也都是相仿佛的,用不着再逐一列举,区分其间差异的地方。可是农业却仍然有一定的地区性,它是受着若干自然条

2、件的影响,各地人们的操作习俗也多有所不同,而农业产品的种类多寡和产量丰歉,也都关乎一地经济的盛衰。这是关心当时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的人们所不宜忽视的情况。司马迁在这里虽没有具体涉及各地的农业,但他所区分的四个区域,却已恰当地显出了当时全国各地经济的特征,也符合于自然环境的因素。当然农业的发展也应该包括在它的里面。这就对于论述当时的农业有了很大的方便。这里就根据他的论断来阐述秦汉时代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它对于当时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一 泾渭平原和成都平原司马迁所说的山西和山东,当然和现在的山西和山东不同。他是以现在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山脉分界的。这是战国秦汉时代人们通常的说法。崤山之上为

3、函谷关所在地,函谷关为当时东西两地区之间的要塞,所以人们有的也就称为关西和关东,它们的意义完全是一样的。也有人说是它们应以华山来区分的,这自然是后来的解释,早就有人指出它的错误处,当然也和司马迁的意思是不相同的。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论述各地的详细经济情况时,以关中,巴、蜀,和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相提并论。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就在关中的西北,距关中很近,风俗习惯都是相仿佛的。人们早就把它当作山西的一部分。巴、蜀和关中之间虽有秦岭和巴山的阻隔,在战国时代就已列入秦国的版图,人们也就把它们列入山西的范围之内。话虽如此,在货殖列传中显然是把它们分成三个不同的地区,关中和巴、蜀各自为一个地区,天水、陇

4、西、北地、上郡又是一个地区,也就是说在山西这个大区域之中再分成三个较小的地区。其中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四郡显然是一个畜牧地区,或者是一个半农半牧地区,到后面再说。在山西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来说,只有关中和巴、蜀。 见 史记 一三 太史公自序 正义 。 见 日知录 三十 河东山西条 。 西汉天水郡治平襄,见阎若璩 潜丘札记 ,东汉改天水郡为汉阳郡 ,治冀。平襄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冀县在今甘肃甘谷县南。西汉陇西郡治所未详,东汉治狄道,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南。西汉北地郡治所未详,东汉治富平。富平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西汉上郡治膚施,见 水经 河水注 。东汉同,膚施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见 汉书 六十九 赵

5、充国辛庆忌传 。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及 后汉书 四十八 吴汉传 。关中位于泾渭两水的中下游,西起陇山东麓,东至黄河岸上,一片黄土平原地带。黄土是质量较好的土壤,虽然泾水下游以东,渭水下游以北,还杂有若干舄卤的土地,好在战国末年,由于郑国渠的开凿,经过灌溉的洗涤,大部分已经成为肥沃的农田。这些都已在春秋战国时代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一文说过,这里不必赘述。所以同样是关中的地区,秦汉时代是要比以前好一些。秦汉时代关中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应该比以前有所改进。秦汉以前,铁制的农器虽已日渐增多,然以各地产铁的多寡不同,也难得都是一律的。西汉中叶曾于全国各地设置铁官四十九处。铁官的设置或主铁器

6、的制作,或主铁器的售卖。铁官附近的地区在使用铁器方面自然能够获得相当的便利。关中于汉时为三辅。三辅之中共置铁官四处,显然多于其它地区。这对于关中农业的发展自然会有所帮助。有人也许要说,铁官的设置始于武帝时,不能以此推论到秦时和汉朝初年。铁官既司铁器的制作或售卖,它所设置的地方应该是早就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当不是汉朝政府一纸公文凭空创立所能实现的。关中南面隔着秦岭和巴山为巴、蜀地方。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巴、蜀亦沃野,地饶巵、薑、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 ”司马迁在这里没有提到巴、蜀的农业,其实当地粮食的产量也是十分富饶的。战国末年,巴、蜀的粮食就

7、已经运往关中,补助那里的不足。秦国还曾经打算利用巴、蜀的粮食,作为东向伐楚的重要军糈。 见 汉书)二十八 地理志 。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说 ,京兆的郑,左冯翊的夏阳和右扶风的雍、漆皆有铁官。郑为今陕西华县,雍为今陕西凤翔县,夏阳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漆在今陕西邠县。 见 战国策 秦策 一。 见 战国策 楚策 一。通常提到这一地区,总是巴、蜀连称。好像它们的富庶是相仿佛的。其实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巴郡以现在重庆为中心,有今四川东部诸地。蜀郡则以现在成都为中心,有今四川西部各处。巴郡也是一样产五谷,却不如蜀中的富庶。这不仅是巴郡没有成都附近的平原沃野,而且当时巴郡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还是相当广大的

8、。现在四川东北部直到西汉末年置县还是很少。东汉时见于史籍的板楯蛮也就是以那里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巴郡的东南各处大约也略相仿佛。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是相当落后的,不能和附近的汉族相比拟。秦汉政府对于他们的课税是很轻的,甚至无所担负。靠这些地区向外运输粮食,那是不可能的。当然蜀郡的西北及西南也不乏这样情形,究竟成都平原的幅员还是比较广大的,那里不愧是当时一个粮食的仓库。成都平原于秦为蜀郡,西汉析置了广汉和犍为诸郡。成都平原应该兼有这三郡地。蜀郡的临邛是有名的冶铁场所。汉朝政府在那里设有铁官。同时犍为郡的武阳县和南安县也均设有铁官,这三个铁官所在地不专属于-个郡,却都在成都平原。这应该比较

9、三辅的条件还好,因为像临邛产铁的规模,关中是没有的。可以想见,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是不会下于泾渭流域的。汉书地理志备载各地的户口。成都平原的蜀郡计有一百二十四万余口,为西南各郡中的最多者。巴郡只有七十万余口,略超过蜀郡的半数,其它各郡连它的半数都还不到。人口的多少是和所在的地区的大小有关的。本来蜀郡的幅员在西南各郡也不 见 华阳国志 一 巴志 。 广汉郡的治所, 水经 江水注 作乘乡,又作沈乡。距雒县不远。 华阳国志 作绳乡,其字不同,音却相似,当是一地。雒县在今四川广汉县北。 续汉书 郡国志 、东汉治雒县。犍为郡治僰道,后徙武阳,见 元和郡县图志 。僰道,今四川宜宾市。武阳 ,今四川彭山县东。

10、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南安,今四川夹江县西北。算是最大的。粗略估计,大致是和广汉郡稍大一些或者是相仿佛的。广汉郡的人口却只有蜀郡的一半。成都为蜀郡治所,交通便利,形成一方的经济都会,人口稠密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土地确实是肥沃的。关中和蜀不同。它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粮食的供应却不免时常成为问题。从秦统一六国的前后起,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发生,而且越往后来越趋于严重。秦朝的咸阳和汉朝的长安都在这一地区。咸阳或者长安究竟不是普通的城市,人口较其他地方为众多,这样的困难终久是难于避免的。还在战国末年,关中的粮食供应已经仰给于巴、蜀。秦既统一六国,问题也就益形显著。秦朝一再向

11、关中迁徙人口,粮食需要自然更为迫切。仅始皇帝二十六年一次徙天下富豪于咸阳的就有十二万户。而参与兴修阿房宫及骊山之下的始皇陵者又皆不下七十万人。这一百四五十万作徒大都来自全国各地,与徙民并没有什么差异。此外它又驱逐匈奴,经营河南地,迁徙各处有罪的人前往居住。当时有多少人前往不可得知。然秦朝在河南地建立了三四十个新县,都要安置一定的人口,其数目也不会过少。这样既要供给咸阳,又要供给新开的边地,当然需要大量的粮食。好在秦已经统一天下,这些需要是可以依靠山东各地的漕运来解决的。秦王朝从东方运输了多少粮食,其数目已经无从知悉。然留存于黄河岸上的敖仓的还有相当巨大的数目,后来楚汉战争时,汉高祖曾经凭借这些

12、积粟,解决了军前一时缺饷的恐慌。楚汉战争期间,关中的粮食还曾运往关东,以佐汉军的食用。但这不能解释为关中农业有所发展,因为这只是应付军事的需要,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了这一个阶段,关中仍然是要仰给于 见 史记 九十七 郦食其传 。 见 史记 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山东的。从诸侯亡秦,经过楚汉战争,各地都显出分外的萧条,关中也是一个兵争的地区,当然不能例外。汉惠帝时两次修筑长安城,先后都发动长安附近六百里内的男女参与修城工事,每次都是十四万余人。所谓六百里以内,大概是三辅各地都受到波及。虽然如此,还不及秦时阿房宫或者始皇陵的工事役人的五分之一,如除去妇女,其比例数当为更小,可见当时关中人口是十分稀

13、少的。人口减少,粮食的需要也跟着减少。可是农业同样会受到影响。在这样人口减少的情形下,每年还要由山东运粮数十万石,也不能算是很小的数目。后来由于汉朝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一再的实都和徙民于诸陵县,増加了关中人口的数目;也由于王室宫庭的奢侈浪费,更由于不断经营西北边地,关中平原所产的粮食益发感到不足,由山东西运的漕粮随着迅速增加。就在武帝初年已达到每年一百万余石,后来曾经激增到每年六百万石,一般大致维持在四百万石上下。但是困难的问题也随之俱来。山东农业地区广大,加以汉朝官吏的无餍剥削,几百万石粮食是可以由关东运来的。问题的所在乃是漕运道路的艰难。砥柱的湍急,渭水的多沙,都使漕舟受到阻碍。汉朝政府因

14、此开凿了和渭水并行的漕渠,还开凿了秦岭山上的褒斜道,费功确是不小,漕运的困难并没有获得解决。汉朝政府为了解决关中的粮食问题是曾经用过许多心思的。漕运道路的困难使他们首先在山西各地打主意。这时汉朝政府并没有多设法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见于记载的仅有汉文帝末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县(今四川旧新繁县)田地一千七百顷 见 汉书 二 惠帝纪 。 见 汉书 二十四 食货志 。 见 史记 二十九 河渠书 。 见 汉书 二十四 食货志 。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一事。汉朝政府对那里漠视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秦岭巴山的道路过于艰险,运粮仍然感到困难的缘故。汉朝政府也曾经注意到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的粮食

15、。弘农郡正在函谷关下,河东和上党、太原诸郡是在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南部,论交通道路自是较由关东转漕为方便,然除现在山西西南部的河东郡外,其它几郡产粮殆无足称者。汉朝政府这种办法虽可取效于一时,实难得作长期的打算。汉朝政府如果要由山西地区来解决关中粮食的需要,发展关中当地的农业应该是重要的办法。汉朝的人们为了发展关中的农业确也采取过若干措施。从以后的历史看来,关中足一个良好的种麦地区,直至现在依然如此。但至少在汉朝初年,关中的人们并不重视这一重要农作物的种植。到了西汉中叶才有更多的推广。关中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品种的选择自是要图,水利的兴修却更为迫切。关中的黄土地带必须经常灌溉才能希望更多的收获。自郑

16、国渠兴修以后,效果显然可见。郑国渠为关中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多至四万余顷。其利至溥。然自整个关中地区观察,这一巨大工程也不过占有一隅之地而已。关中属于平原地区,泾渭诸水流贯其地,可以发挥的作用正复不少,当时的人们确也并没有让它们平白地流去。最先致力的是渭水下游的漕渠,这条上承由长安西南昆明池引出的昆明渠的水道,一直与渭水并行,东流入于黄河。它灌溉了万顷的土地,使山东的漕粮因之有所减少。就在渭水中游也还导引了成国、灵轵、蒙茏诸渠,由郿县蜿蜒而达于渭城,也就是由现在的郿县通到咸阳。它是为现在的渭惠渠开通了先路。就在西汉的中叶,郑国渠已经逐渐失效,人们先后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继续发挥泾水灌溉的作

17、 见 华阳国志 三 蜀志 。 见 汉书 二十四 食货志 。 见 汉书 二十四 食货志 。用。现在的泾惠渠还约略承继了白渠的遗迹。当时的人们更利用了洛水的下游,开凿了龙首渠。现在的洛惠渠大体就是遵循龙首渠的故道。当时人们所利用的水流还不仅这一些,渭水中游支流湋水所引的湋渠就是一条。长安附近,泾渭及其支流盘旋围绕,兴修水利更有良好的条件。当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经说过:“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如何经营?司马相如没有作过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的体例限制下,也不可能详细作出说明。不过这种成就在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渭水注中还可仿佛看到。关中的人们

18、自来有这样的传说,说是“八水绕长安” 。这句传说恰正描述出长安附近宛然是一个水乡,这个水乡的形成,汉朝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也由于水利灌溉的普遍,使治理黄河的人们多了一重顾虑。他们指出:黄河水浊,一石水中含有六斗泥沙。这样多的泥沙是要靠河水的冲刷挟带,才可以避免随处淤积。黄河上游各处的人们引用水流灌溉,减少了黄河中的水量,致使泥沙沉淀,容易造成决口的危险。黄河上游各处固然不乏灌溉的地方,但关中平原究竟是灌溉最发达的所在,这些人们的顾虑正说明了关中平原兴修水利经营农业的成就。当然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办法,却不是唯一的办法。西汉中叶人们在关中兴修了水利,同时也改进了耕作方法,更采用了一些新的

19、农业生产工具,都对于当地农业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在这方面的建树,赵过和稍后的氾胜之是应该称道的人物。赵过创造了耦犁,推广牛耕。在某些缺乏牛耕的地方,他提倡了人力挽犁。他又创制了耧车,对于播种工作有很多的方便。然而 见 史记 二十九 河渠书 及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 见 史记 一一七 司马相如传 。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赵过最有意义的贡献要算代田法的创立。这是一种用力少而收获多的耕作技术。代田法的内容为研习汉朝历史的人们所熟知,这里不打算为此而多费篇幅,这里所欲指出的是代田法推行的地区。赵过最初试行这种新的耕作技术是从王室的若干离宫左近开始的,由此而推行于三辅公田。也就是说在关中平

20、原开始推行的。后来又推行于边郡及居延城。居延城乃在河西酒泉以北,自然也是一座边城。据说后来边城和河东、弘农、三辅以及太常所辖的农人们都感到便利。就其收获量来说,在当时确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因为它每亩至少比缦田多收一斛或两斛,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赵过之后,氾胜之的成就更为突出。氾胜之所创始的区种方法也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技术。每亩的收获量较代田法更多。代田法由长安附近开始推行,受益的除关中而外,还有西北各郡及边城。区种法也首在长安附近开始试行,不过受到它的影响的地区好像不十分广大。大概因为技术要求比较高些,所需要的人力也比较众多,一些条件不足的地方一时还难于采用。不过应该注意,关中实行代田法后好像并

21、没有减轻当地对于山东漕运的需要。不仅代田法如此,就是区种法实行后,情形也没有特殊的改变。前面说过,武帝时每年由山东运来的漕粮最高额曾达到六百万石,一般说来总是保持四百万石的数目。就是这样巨额的数字才使人们注意到应该设法促进关中农业的发展,由当地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在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后,尤其是在推行代田法以后,关中所需的漕粮仍然是每年高到四百万石。区种法推行之后,也没有看到减低的迹象。这样的现象似乎可以作如下的解释:武帝未年虽然曾经痛悔对外用兵的失策,并且因此而颁布过有名的轮台诏书,但武帝以后,西、北两方面的军事行动实际 见 汉书 二十四 食货志 。 见同上。并未完全停止,供给边地的军糈还是一

22、宗重要的任务。汉朝中叶以后,王室宫廷的腐化浪费一直是有增无已,也要消耗许多粮食。可是实际的问题还不是这些。既然关中农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效果,这些效果都到哪里去了?应该指出,当时关中土地兼并的剧烈使农田的收益都归入若干大小地主的掌握,所以关中粮食生产虽有所增加,而漕运仍然无从减少。秦汉时代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一般都是不会放松的,关中地区因为是都城所在地,所以特别显得剧烈。还在秦国未统一六国时,王翦就曾凭借着他的地位在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广置田宅。汉朝初年,政权初告稳定,作为相国的萧何也一样在那里强买民间的田宅。由于这些达官贵人的带头,向这方面寻求发展的大有人在。不要说汉朝政府王公官吏的占有土

23、地,就是从秦和汉初以来不断迁到长安及其附近的豪富巨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关中土地本来肥沃,价格也高,但像长安附近每亩地价高到一金,就为全国各地所未有。这安知不是地主阶级豪夺强买因而抬高起来的?像窦婴田蚡两个皇室亲属尚因争夺土地而引起仇恨,更不要说一般的地主了。又像成帝时的张禹,买田之多竟达四百顷,皆泾渭流域可以灌溉的土地,极为膏腴。关中地区虽广,但像这样兼并的结果,土地极端集中,即令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获得显著的效果,实际皆为地主阶级所攫取,与人民无与。他们又往往享有特权,可以免除租税。正因为如此,关中产粮虽有增加,汉朝政府仍然必须仰赖关东的漕粮,不能减少。宣帝时耿寿昌提出的解决漕运的办法,曾

24、主张籴三辅及其他有关 见 史记 七十三 王翦传 。 见 史记 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 见 汉书 六十五 东方朔传 。 见 史记 七 魏其武安侯传 。 见 汉书 八十一 张禹传 。诸郡的余谷以减去运输漕粮的漕卒。这样办法得到了实行,而且获得了成功。这正说明在关中的地主们的手中存有不少的粮食,他们是要在政府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才会拿出来解决当前的困难的。虽然西汉政府仍旧仰赖山东各地的漕粮来解决政府的困难,显而易见,关中地区从事农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潜力的。发展当地的农业首先要解决灌溉的问题,其次要改进经营农业的技术。这些问题都是可能解决的,而且也获得解决。当然最需要解决的应该是土地问题,西汉政府对于

25、这个问题是谈不到解决的。因此,关中农业的发展虽有潜在的能力,而这种潜力却是无由充分发挥出来的。这种潜力既无由充分发挥,缺粮的困难就难于克服。东汉初年,关中的人们曾经想用种种的方法保存长安的国都地位,但是现实的问题使他们的优美的言辞到底不能打动东汉统治者的心思。的确,两汉之间,长安和关中的破坏是最为惨重的。王莽的破灭和更始的颠复,在动荡的过程中,死者数十万人,致令“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后来局面粗事稳定,马援率兵进驻关中,竟然屯田到上林苑中,这说明了当地萧条的程度。长安既失去都城的位置,像秦与西汉时期那样不断迁徙人口的事情是少有了。西汉末年,关中的人口曾经达到二百四十三万。经过两汉之间的乱离,

26、人口大量减少,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恢复到五十二万口。前后相较,减少了五分之四。人口既已减少,自然不再需要漕粮的接济。然而当地的农业却更无从提起。东汉中叶以后,和羌人发生了连续不断的战争,关中实际成了战场或者接近战场,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二 山东平原盛产粮食的地区山东自是指崤山山脉以东各地而言的。按照战国时代人们的习惯,所谓山东诸侯应包括秦国以外的六国。也就是说,北边的燕赵和南边的楚国都包括在内。楚国在长江流域,它的南疆直达到沅湘两水的上游。燕国都城是在现在的北京,它的辖地也越过了辽河。赵国的版图更达到了阴山南麓。如果以这样局面来解释山东,山东的范围当然是十分广大的。实际的

27、运用却和这样解释不尽相同。汉武帝时曾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等郡。会稽在长江下游以南。以会稽和关东对举,显然会稽不在关东的范围之内。 货殖列传所分的四个地区,山西、山东以外,还有江南和碣石、龙门以北。江南另自为一地区,和会稽不列于关东范围之中,是同一用意的。碣石、龙门以北另划为一个地区,也就是说北边诸郡也不应该和齐鲁等处相提并论。就是这样说来,山东的幅员还是广大的,它不是山西的关中和成都平原所可比拟的。就山东的农业地区说,显然和山西有所不同。山东的农业地区广大,所生产的粮食为数甚多,正常的年景中,不仅满足了山东本地的需要,而且还大量运往关西,供应国都咸阳或者长安的需要,也往往运

28、输到西北边地,作为防边军士的饷粮。山东地区平原旷野,一望无垠,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适于农业的经营的。地区广大,自然条件不一定都完全相同。土地的肥瘠固然可以决定农作物收获的丰歉,而各种物产的差异,交通的通塞,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会使人们舍弃农业而从事其它业务。因此,从山东一般适于农业的经营条件中求其生产较为富庶的地区还是有必要的。 见 汉书 六 武帝纪 。两汉西河郡治平定县,见 后汉书 顺帝纪 李 注 。东汉治离石县。平定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西南。离石县在今山西离山县。从秦统一六国起,山东粮食即已不断溯黄河西上,运往关中或其邻近各地。由秦时漕运的规模与范围当可推知这些富庶的粮食产地

29、的所在。这里有可以注意的一点:泰始皇北却匈奴之后,经营北河,遣兵远戍,徙民实边。其粮秣的供给是远取于东海之滨的黄、腄和琅邪。黄为今山东旧黄县,腄在今山东旧福山县,琅邪则在今山东诸城县。都是濒于东海。秦朝向这样远的地方征发粮食,固然可以说是取民无度,对海滨的地方也不轻易放过。但东海之滨也实在是富庶的地区。就以琅邪来说,它就曾经作为越王勾践的都城。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再出游,曾三次到过东海之滨,其中两次登过腄县附近的之罘,三次都到了琅邪。在他第一次经过琅邪的时候,就对那里发生了很大的爱好,一连住了三个月。还由别的地方向那里迁徙了三万户的居民。这一些事情都说明东海之滨,尤其是琅邪的富庶。以琅邪

30、为富庶的地方和产粮之区应该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偏见。汉朝初年,还有人提到齐国琅邪和即墨的富饶。汉朝的即墨在现在的山东平度县境。它在琅邪之北,黄、腄二县之南,当然也是东海之滨的地方了。这些地方在战国时代都隶属于齐西。齐国在当时是以“膏壤千里”出名的。也就是说它的富庶不限于沿海一带。西汉初年,原来齐国的旧壤还是作为诸侯王的封国的。韩信曾受封为齐王。据汉朝初年人们的意见,齐国的富庶是可以和关中等量齐观的。关中是秦国的故土,既是等量齐观,齐国也就可以称为东秦了。这个意见虽是笼统的说法,大致却也离事实不远。汉朝关中称为三 见 史记 六十四 主父偃传 。 见 史记 六 秦始皇帝本纪 。 见 史记 八 高组本纪

31、 。 见同上。辅,指的是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辅的属县合起来共有五十七个,汉初齐国就有七十余县。论起轮廓来是相仿佛的。人们以膏壤千里形容齐国,也用过同样的语句形容秦国,东秦和西秦原是差不多的。正因为齐国是个富庶的地方,汉朝初年韩信受封为齐王,就经常遭受汉高祖的疑忌。不久之后,终于设法改封韩信为楚王,而另以齐地封给他自己儿子刘肥。齐国是在现在的山东省,但并非整个的山东省。齐国仅是在泰山以北,泰山以南则是鲁国的地方。鲁国和齐国一样,在汉朝也是作为诸侯王的封国,不过鲁国的地方要比齐国小一点。鲁国地面虽小,当地的出产却不弱于齐国。沂水、泗水流域同样是一个宜于五谷、桑、麻、六畜的富庶地区。据说鲁国地

32、小人众。地土不宽而能使较多的人口生活下去,可见当地的富庶了。这种情况应该是战国以来的旧规模。春秋战国时代鲁国的版图兼有今山东的东南部,而富庶的地区只是在沂、泗水流域,看来现在沂蒙山区是不包括在这样的范围以内的。由鲁国往西,是现在的山东西南部,它和现在的河南东北部在汉朝初年同是属于梁国。梁国也相当的富庶,据说是天下的膏腴地。正如西汉初年韩信封于齐国一样,彭越也受封为梁王。齐梁二国成为韩信和彭越的封地是出于他们二人向汉高祖提出的要求。这当然不是汉高祖心甘情愿的,也造成了汉朝政府和他们之间的嫌隙。后来这个梁国就成为景帝母弟刘武的封国。刘武于景帝最为亲近,所以能够获得这个富庶的封地。梁国的土地北至泰山

33、,已经到了和齐鲁相毗连的地方。西边到达了高阳。高阳是一个小地方,汉初属于陈留郡圉县。圉县在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则 见 史记 一二九 货殖列传 。 见 史记 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西汉陈留郡治长垣县,见 元和郡县图志 。东汉治陈留县。长垣县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陈留县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高阳应该靠近狼汤渠了。其实当梁国初成立的时候,陈留一郡都是在梁国管辖的范围之中。汉朝陈留郡的西境达到现在河南开封市和旧陈留县之西,直到阳原县以东。楚汉战争之际闻名一时的游说之士郦食其正是陈留的高阳人,他对乡上的情况知之甚稔,据他向汉高祖介绍,那里不仅是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而且还贮藏了很多的粮食。这些话是不错的。那

34、里既是盛产粮食的地区,一定是会贮藏很多的粮食的。如果往上推溯,汉朝初年的梁国大致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外故土,而战国时代的魏国黄河以南的地方农业就是相当发达的。当时这一富庶的农业地区并不是截然到此为止。太行山的东南和黄河以西的地方也应该包括在内。这个地区于汉朝为魏郡和河内郡,魏郡是漳水和洹水流经的地方,河内郡则是淇水和沁水流经的地方。不必追溯到很远的古代,就以战国时代来说,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县(在今河北临漳县)附近的事情一直脍炙人口。而西门豹所开凿的十二渠旧迹,直至汉代还依然发挥它的效力,汉时当地修筑驰道,想把渠水合并一下,也受到了人们的反对而没有进行。河内郡的富庶在西汉时仿佛不大有人涉及,可是

35、在东汉初年,光武帝经营河北,就以河内为根据地。这不仅因为当地南带黄河,形势险要,而且也是因为当地户口殷实。这个富庶的地方对光武帝所率领的军队起了给足军粮的作用。这样情形应该不是在两汉之际才开始有的。还应该特别提到在济水由黄河分水处的敖仓。它是在现在郑州市的西北和荥阳县的东北。现在的人们早已不大提到这个地方,但在秦汉时代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码头。济水是由黄河分出 见 史记 九十七 郦食其传 。 见 史记 一二六 滑稽列传 。 见 后汉书 四十六 寇侚传 。来的一条河流,而鸿沟诸渠也是和济水一块由黄河分出来的。鸿沟系统中包括了汳水和获水、睢水、涣水、涡水和狼汤渠,它们的流域相当广大。敖仓既是总绾着这

36、几条水道的分流的地方,它的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从秦时起由东方各处运来的粮食就是先聚集在这里,再由黄河上运。楚汉战争时,郦食其认为楚军不能控制敖仓是致败的一个原因,他建议汉高祖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其实敖仓不仅是一个转运码头和聚集漕粮的地方,它离陈留不远,它的附近也就是产粮的地区。从上面的叙述,大体可以勾出秦汉时代山东盛产粮食地区的轮廓。具体地说,这一富庶的产粮地区是西起太行山的东南,越黄河而东,由济水和鸿沟分黄河之处起至于东海之滨。北边达到现在山东省的北部,西南至于鸿沟系统中的汳水、睢水以及狼汤渠流经的区域。如果以这个地区和山西比较起来,山西泾渭流域的平原自然显得狭小了。这种具体的情况当可说明

37、秦汉政府所需要的漕粮为什么要从山东向西运输的缘故。除此以外,山东也不是再没有可以称道的产粮地区,洛阳附近伊洛两水的下游还是比较肥沃的。不过这里的幅员是狭小一点,不仅不能和敖仓以下广莫无垠的平原相比拟,而且也还难和泾渭流域的平原相提并论。至于山东的其它地区虽然都可以经营农业,但自然条件究竟比较差一点,再加上若干人为的原因,显然是不如上述的产粮地区的。上述的富庶地区以北为太行以东的平原地区,那里对于农业经营并不是十分有利的。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代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一文中已经约略的提到。太行山东是战国时代赵和中山的旧地,那里的地薄人众,再往北去,燕国的故土仅以鱼、盐、枣、栗之饶为人们所称道,看

38、起来农业是不会十分发达的。 史记 九十七 郦食其传 。 见 史记 一二九 货殖列传 。这样的情况不能完全诿之于自然条件,人为的习俗也并非没有关系。即如渤海湾头的勃海郡,它是太行山东平原一个大郡,农业的经营就不是很好的,直至西汉中叶后,当地的人们还是好末技而不喜田作。龚遂为太守,有意扭转这种风气,他曾经鼓励人们务农桑、种蔬菜,养鸡彘。推行的结果,据说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这样措施虽可取效于一时,似未长期保留下去。东汉末年,袁绍反对董卓,自勃海郡起兵,就是缺乏粮饷,直到夺得韩馥的冀州,才得到发展,冀州自是比较富实一些,韩馥作州牧时,所积的粮食可以支持十年。按说勃海郡就是冀州的属郡,相差不应如此

39、悬殊。这里面可能有这样的原因:当时冀州辖有九个郡国,是一个大州,幅员广大,积蓄也就较为充实。再说现在的河南北部漳水以南当时也属冀州管辖,那里比较富庶,后来袁绍以漳水以南的邺为根据地,也就是这样的道理。上面已经指出,在黄河以南,敖仓东南正是富庶的产粮地区,再往西去,伊洛两水流域也还不差。敖仓西南,伊洛流域以南为颍水和汝水的上游,那里的农业就显得差一点。战国时代,那里是韩国的国土,土地一般比较硗瘠。韩国都城为阳翟,在现在河南禹县。禹县及其附近秦汉时代为颍川郡。汉朝颍川郡人口最为稠密,全郡二十个县共四十三万余户,二百二十一万余口。平均每县有二万余户,十万余口。其中有两个县尤其特别:阳翟县有四万余户,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