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村民民主意识探析在我国,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其基本方面而言,是人民对国家的管理,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物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管理社会事务和文化事业的组织形式,是基层直接民主的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最直接,最典型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
2、名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将着重谈一下农村群众自治。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之一。是农村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在总结城市居民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村民委员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变革所带来的必然产物。1983 年,全国普遍开展了由生产大队改建村委会的活动,绝大多数地方以原来公社为基础组建了乡政府,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试行) 并于 1988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第一部专门法律。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这无疑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飞跃。而在这部法律通过十年之际,我国农村的自治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情况显然是不容乐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问题:1、 村民委员会组织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主要原因是乡政府对村委会工作干涉过多。村委会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不是上下级关系,基层政府仅仅应当扮演一个指导,帮助支持的角色。2、 村民委员会没有定期换届,不少乡镇采用建立工作组的方式进行过渡,淡化了村民自治。3、 村民的法治观念淡薄,参与自治
4、的热情不高。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4、 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成熟,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其实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不外乎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加大对自治的宣传力度等等大而空的口号,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认为目前我国在农村制度形式是一种比较现代的制度。然而,在其他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压力下选择了“现代化之路”的一切不发达国家内,引入一项“现代制度”只是一个开端,而要培育起使该“现代制度”有效运行的“社会心理文化” ,是一项远为艰难的任务。所以与其我们现在加紧研究更为先进、合理的制度,并急于把它引入农村,不如求本溯源,探究一下造成这种
5、情况的根本原因,进而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就以上几个问题,从根本上看我认为是一个问题村民的民主意识淡薄。以上四个问题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都是因为村民民主意识淡薄而不积极主张自己的自治权利,至于第三个问题更直接说明了民主意识淡薄,第四个问题同样是因为民主意识淡薄而自己不重视这些程序规则的制定。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村民的民主意识如此淡薄呢?这要从我国的历史传统说起。在我国乡村各村落内农户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土地。村落内部的阶层划分其实就是“家庭劳动力与家庭耕地的比例”的划分:需租入耕地以适应家庭劳动力所需的,是为佃农;家庭劳力和耕地比例适中,是为中农,
6、或自耕农;家庭劳力在农忙时不足,须雇佣短工的,是为富农;靠出租土地即可生活,无须参加耕作的,是为地主。倘若没有商业资本与官僚资本侵入农村,那么农户之间的竞争将导致村落内部形成一个阶层性流动的社会。俗话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指的正是这一现象。在这种村落内部,无法形成“共同体意识” ,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管理村落共同事物的村落组织。这不仅在于各个家庭之间存在竞争,更在于家庭这种组织能够较好的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因而需要各农户协作解决的村落共同事物既少,且不经常,没有必要来建立一个经常性的村落组织来解决这些公共事物。在村落内,各农户力求自给自足,对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家庭需要,通常是依靠血缘关
7、系网络内的“礼尚往来”方式来解决的。 “礼尚往来”其实是一种劳务与物资的交换方式。 “礼”或“人情”在村落内既是一种礼节与情感,又是一种可计量的物品与劳务。这种交换方式一经成为村民的习惯行为,也就促使公共事务意识不可能从村落内部产生出来。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先生指责农村为“一盘散沙” ,不相信革命可以依靠农民来完成。另外,我国的近代民主改革才进行了一百多年,而且还是不彻底的一百多年。在此之前,我国广大人民一直都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给人民思维的空间很狭小,人民只需要服从命令就好了。而人民也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他们将自己最大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凌驾于其上的皇权,希望从上面撒下“阳光和雨露
8、”,而从未想过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来获得自己所想的。在辛亥革命后,这种情况在城市有所好转,但在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这种改变来的确是太缓慢了。那么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就认为无非是加大法律文化知识的普及,政府加强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思想。就这些方式而言,通过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几年的努力,的确产生了一定效果。但要这种方式完全产生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西方也是通过几百年的资产阶级的不断抗争和革命,才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那么是否意味着在这个过程完成以前,我们就一直这样耐心等待呢?其实我认为在现阶段我们还是有很多可做之事,通过做这些事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过渡时期的尴尴局面,还可以加速这
9、一过程。在翻看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一书时,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乡镇公民宣誓制度。这是 1929 年 12 月 20 日国民政府公布的,限于当时的局势,估计这一规则实施的情况并不太好,但我认为这一法规很有借鉴意义。它首先通过乡镇自治实行法确定了参加宣誓人员的资格“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乡镇区域内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二年以上,年满二十周岁,经宣誓登记后为乡镇公民” 。然后,第三条又规定了宣誓形式:一、定期宣誓 由乡公所或镇公所,于每年开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两个月前,调查资格,召集举行。二、临时宣誓 由人民随时向乡公所请求调查资格,召集举行。第四条:宣誓典礼在乡公所或镇公所举行,以乡长或镇长
10、为主席。乡公所未成立时,前项宣誓典礼在乡公所筹备处或镇公所筹备处举行,其主席由区公所指定筹备委员任之。第五条:誓词应为两联式,先由人民赴乡公所或镇公所报道,于备查及誓词两联,亲自签名;乡公所或镇公所即掣给誓词一联,使于定期宣誓时,缴还誓词,以凭宣誓。第六条:宣誓由区公所派员监督,仪式如左一、全体肃立;二、唱党歌;三、向国旗党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四、主席恭读总理遗嘱;五、主席领读誓词,人民均举右手自行唱名,循声朗读;六、主席训词;七、监誓人训词八、礼成。第七条:人民举行宣誓后,乡公所或镇公所应置公民名册,登记为乡镇公民。乡公所或镇公所未成立时,前项登记由区公所办理。上述规定看上去似乎就是走了
11、一个过场,并没有赋予人民什么实际的权利,好像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其实不然,就以上的规定看,如果能不折不扣的完成全部仪式,那么整个宣誓典礼将会十分庄严肃穆,其实我们要的也就是这个效果。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县级以下的人民代表的普选,而在实际情况中,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而不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我们也可以举行一个类似于乡镇公民宣誓的典礼,那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人会不自觉的被感染,从而产生一种作为公民的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她)行使自己权利的一种渴望。正如贺卫方教授提倡法官穿法袍一样来增强法官的威严一样,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增强民主权利在人民心中的庄严性和神圣性,促使人
12、们去慎重对待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达到增强民主意识的目的。也许有人会说,你前面已经说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不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让他们自己行使权利,那岂不是乱套了吗?所以,我们仍然应该再继续“指导”他们工作。但是要注意我所说的并不是农民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意识去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走路,但我们最终还是学会了走路,如果说因为害怕摔跤而不学走路,那么我们就永远学不会走路。民主也是这样,与其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大笔钱,不如教给他挣钱的手段。如果我们是想真正的“替民作主” ,不如让他们拥有自我做主的精神。通过在全村范围内行使他们的民主权利,解决村内公共事务,培养他们的民主能力和意识,然后逐级向上扩大。从而推动整个民主进程,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参考文献:1、 宪法十论P226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2.黄河边的中国P76-77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3、 黄河边的中国P74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4、 黄河边的中国P74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5、 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 中华书局 2004 年 9 月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