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樟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1教育研究方法第一讲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 1.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内涵 方法一词,在我国存在已久。古代把量度方形的方法称之为方法,把量度圆形的方法称之为圆法,后合称方法。在西方,希腊的方法是从沿着、道路演化而来的,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活动运动,后来逐步演化称为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 所谓方法就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准则。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科学方法的任务是使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最优化,是指人们在 学习、工作
2、和生活时的一种严密的、合理的、有目的的、有条理的思维和活动的过程。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信息和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目标。 2.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 (1)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 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结果是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和理论。它既是 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 ,又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首先,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
3、般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是:第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第二,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第三,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作判断。 第四,强调方法的科学性。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第五,创造性。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
4、所突破,这是研究的最重要特性。 此外,教育研究方法,还有它自身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性: 第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第二,研究的周期较长; 第三,针对性、实践性强; 第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 1.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一,教育研究能够用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这是教育研究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正是由于实践中有问题存在,才激起了人们的研究;正是由于有了有关 的研究,许多实践中的问题才得以解决。教育的应用性研究的这种意义就十分明确,同样,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也在于解决实践问题。今天的教师因为教育研究而对 教
5、育问题拥有了许多科学、理性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的实践多了许多科学性,少了一些盲目性。 第二,教育研究有助于教育知识的拓展。由于教育研究的不断进行,一方面人们解决了大量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教育研究的知识也得以不断地增加。在增长教育知识方面,教育活动研究具有发现新知识的意义,而教育观念研究和教育学科研究则具有总结和积累知识的意义。 第三,教育研究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研究既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第四,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6、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教育研究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 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教育科学理论的产生,经过这样的基本过程:首先提出理论构想,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研究,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类比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研究,才可能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 (3)教育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通过教育研究,教
7、师的知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发展并趋向合理;使理论工作者及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识力,认识教育 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不失时机的抓住前沿课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总结自己和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以丰富、充实和发展教育科学。 2.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 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构建教育理论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了方法人们就无从进行教育研究。 拓展部分:一方面教育研究方法要服务于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但是一旦方向与目的确定以后,方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就可以本着正确的方向达到研究目的,起 到辨别知识真伪,扩充知识数量与范围
8、,获得新的发现,启发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如果研究方法不当,就会使研究工作劳而无功,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从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来看,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是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过程。 (1)直观观察时期 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考察教育的立足点是,即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9、上则以伦理道德为主; 第二,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 第三,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第四,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樟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2第一,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第二,教育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 第三,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反对
10、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 第二,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 第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辩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第四,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第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 第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心理学及心理研究
11、方法的进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4)现代科学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一,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方法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自然和社会研究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在原有学科的邻近领域产生了新的学科生长点,这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系统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同时促进了综合思维方式的发展; 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
12、学范畴的许多根本 性变化,同时也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 产生了科研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方法论研究。 第二,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深刻变化,给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当代科学走着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道路,在方法论方面产生了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要求,需要处理好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问题; 教育科学的分化,特别是边缘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促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日益复
13、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就提出了教育科学方法论体系重新构建的要求,涉及方法论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教育研究现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群众性。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理论研究队伍少而精,应用研究队伍是中坚,群众性科研队伍宽而厚。队伍的总体构成和绝大多数课题的人员构成都突出反映着专、兼、群相结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和第一线校长教师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教育部历任主要领导一直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组长,部领导和各业务司局领导还承担了从六五规划到九五
14、规划的相当数量的重点课题。一些地方以政府名义召开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 第三,研究方法上倾向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 可以说,我国的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研究体系“中国特色的教育科研体系” ,但在研究方法上,其中有不少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缺乏自身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薄弱。并且我们的教育研究与世界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别。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 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
15、、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 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
16、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 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 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 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 3.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走向教育政策研究” 、 “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 4.教育主体间性 学者们在对教育主体
17、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 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 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 1.具体研究领域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
18、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 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 统整与知识樟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3统整;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三是探讨了“学科 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 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教育课程
19、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 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 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 2.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 未有的关注。具体包括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到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探讨教育平等和公平问题, 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提出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
20、3.“教育产业化” 、 “教育市场化”研究 在观念层面,指出教育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 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 WTO 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 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在体制层面,关 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刘亚
21、荣,第 8 期) 。在高等教育的 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 4.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转型 三、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1.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对真假问题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反对过去乃至现在依然存在于教育研究领域中“假问题”的出现。二是问题研究已 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范式。如教育创新问题、教育与交往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理论建 设或教育实践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真问题” 。三是研究主体问题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体现为政策意识的增强。研究者力求通过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解决教育实
22、践中的 问题。 2.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育研究也遵循了这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论证更加全面、有力。 3.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 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文献法、历史法、测验法等类似方法常被人们所采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发展。实验法与调查法、用个案法进行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采用。 综观世界教育科学研究,正在显现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融合、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注
23、重实证分析和应用成效、积极影响决策等态势。因此,当前我们特别需要 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为教育科学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为我国教育科学提供营养,扩大视野。我们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 目标的实现途径,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剖析阻碍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 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新特点,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力
24、争在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缩 小不同区域、群体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2)我国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思辩分析,忽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不重视典型实验;而在思辩分析中,又往往把教育问题套入某种既定的公式,或者以一定结论为前提,通过推论得 出结论;或者从某种固有的经典模式理论出发,到实际中找例证。其结果,由于为深入地研究教育实践,缺乏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使教育理论显得十分贫 乏。 第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采取直线式、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教育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有不少经验教训,其中,一个问题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以唯物辩
25、证法作指导,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纠正某一种片面时又出现另一种片面。 第三,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勇于开拓,积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极其丰富生动的实 验,这是我们发展教育科学的重要基础。可是由于不善于把实践问题提炼成科学研究问题进而转化为理论课题,导致研究成果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阶段。 第四,对外国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批判不够。由于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当代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潮,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因循守旧,拒绝接受,一概排斥,或者不加分析,全盘照搬,奉为经典。第五,教育研究的方法,其中有不
26、少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缺乏自身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薄弱, (三)教育研究方法演进的主要趋势 1.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教育哲学观构成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对教育事实做出解释分析 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如,教育的生物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方法;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对教 育的符号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对教育的文化学解释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等。 2.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方法
27、的多样性,特别是与别的科学领域相比较,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 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早在 19 世纪末,在近代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下,教育研究不仅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也引进了自然科 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有心理学方法,从而在 20 世纪初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雏形。当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大量新学科 的形成,随之而产生的新方法将再次冲击教育研究。如社会生物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现象学樟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4方法、解释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等。 3.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1)教育实验
28、作为人类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能超过狭隘的教育经验的局限,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干预,获 得较为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概括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因此,要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2)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所谓“形式化”是指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所构建的符号公式来表达科学理论的内容,进行科学 研究。形式符号系统是人对自身实践操作活动的高度概括的反映,不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由于使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相对分化和隔离,从而为思维的创造活动提 供了理想条件。教育
29、研究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化、形式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加强对教育过程随机性定量描述,而且可以简化思维 过程,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所要研究的教育对象。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一)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的方法分类 设计阶段的方法: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献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 实施阶段的方法:形成事实的方法、形成理论的方法; 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撰写报告的方法、成果评定的方法。 (二)以问题性质为标准的分类 理论方法: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主要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
30、、综合、概括等方法; 实证方法: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统计、数学等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 实验研究方法: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真实验、准实验等;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设计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三)其他分类 1.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教育价值研究研究的是教事物的意义性、功用性,教育事实研究的是事物的实然性。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他们
31、各自不同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的,基础研究是不一定要有当前的实际用处,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验证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决实际的当下的问题。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划分的。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指任何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个人的主观偏见,不能歪曲或虚构事实 (二)创新型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要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等有所突破,这是研究的重要原则。 (三)理论联
32、系实际原则 教育研究不仅要接受有关理论的指导,增强研究的科学性,而且要和实际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可行性。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水平,不仅要做质的分析,而且要把抽象概括的理论观念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进行量的描述以加强可操作性。那种认为教育研究最多只 能是模糊数学的研究,完全排斥数学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或者迷信量化,都是片面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五)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要遵循伦理道德的要求,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某些不良影响等。 六、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 (一)选题与设计阶段 1.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必须达到三个标准,即必须有价值,有新异,有
33、可行性。 2.查阅文献 一般来讲,查阅文献要遵循准、全、高、快的要求。 3.提出假设 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需要正式提出假设: 通常定量研究、验证性研究、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 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研究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 4.制定方案 (二)实施阶段 1.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2.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成新理论;
34、 (三)总结与评价阶段 1.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2.鉴定和评价成果 第二讲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一)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这就是当前社会变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类别 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的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规格的指标体系、基本要求与地区差异研究;农科教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它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
35、中产生的问题 这类研究课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理论发展与构建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客观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 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扬弃,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为例,围绕课程与教 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可以形成一系列研究题目。在教学论方面,例如: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研究;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变化研究; (三)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困惑和矛盾。教育实践的综合性,含有极其丰富樟
36、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5的研究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形成及矫正;从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 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讲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关于中小学优等生与后进生学习过程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中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策略。 (四)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包括世界教育科学发展变化潮流及趋势的分析,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具有对某学派理论的系统研究,也有对西方课程理论、社会学理论、论理学理论
37、等不同观点及研究方法的评价分析,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教育实验研究。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同时,选定的题目还应该有价值,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相关其它 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较高的外部价值。衡量选定的题目有无意义及意义大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
38、一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 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问题时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 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二)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研究课题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 选定的研究课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 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强的
39、时代感和针对性;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深入研究的依据。应该看到,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 践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科学性强的研究课题指导思想及研究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分、合理。 (三)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的成 败,那种大而空、笼统含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只有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不宜把 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提倡“实” 、 “小” 、 “新 ”。 (四)问
40、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行性。 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课题。 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提出过 晚,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失去了研究的价值。这里,有一个胆识问题,善
41、于抓住新课题,又要注意时机。缺乏胆识,抓不住时机,也就出不了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选择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为了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有典型代表意 义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择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研究对象,即取样,一般应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明确规定总体;第二,取样的随机性;第三,取样的代表性;第四,合理的样本容量。 (二)确定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在教育研究的多种类型的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 。哪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对实现研究目的最有效,就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
42、。 同时,教育研究的每类方法,又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相互替代。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中,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的互相结合,配合使用。 另外,还要考虑被试的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三)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在进行研究设计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研究工作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研究的构思阶段基本结 束。其基本内容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 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
43、计取向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选题的价值 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是应用价值。应用价值即实践价值,指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 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课题研究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应提出新思想、新观点。 第二是理论价值。理论价值即学术效益,指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是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二)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即要把握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44、。包括前人和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进而说明该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研究将在那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即说明进行该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内容是科学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的问题,调查或实验研究的问题等。 (四)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手段及成果形式等是切实可行的,是与所研究课题相适应的。 (五)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 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 第三讲 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的含义及其在教育研
45、究中的作用 (一)教育文献的含义 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樟村笛人整理 凯程辅导班讲义 6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 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内容包括:该课题 前
46、人或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在此问题争 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题,才能发现前人 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
47、,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 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资料,从而避免做前人已解决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就是对
48、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和内容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 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读物。 2.报刊:各类报纸和期刊 3.教育档案: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规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集、资料汇编、名录、表谱、地方志、墓志、碑刻等。 4.专家询问: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