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26781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第六单元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必修 I 政治文明历程复习纲要 (特长班专用)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考点扫描】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 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文化大革命” 了解“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 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一

2、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简述“ 一国两制 ”的理 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

3、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基本线索&知识网络】本单元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知识网络】如下: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考点概要】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1)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4、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规定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3)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 开国大典的举行。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5、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考点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2)意义: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

6、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确立:195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3)历史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确立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曲折发展: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其趋于停顿;“文革”期间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7、制度(1)初步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开始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度。(2)正式确立:1954 年宪法。(3)1949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1954 年一届人大后,该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4)曲折发展: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

8、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遭到破坏: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 。进一步完善:1982 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5)作用: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形成监督,有利于党的廉政建设。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确立:历史依据:国内各民族长期大杂居、小聚居。法律依据:1949 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2)主要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9、,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 权 。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实施概况:先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 年)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00 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进入新发展阶段。(4)意义:它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和谐全面的发展。【小结 1】中国民主政治的基

10、本特点(1)广泛的人民民主。(2)不断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考点 3:“文化大革命”1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现修正主义,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危险,需要发动文革。江青和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2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政治上:长期动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 业:被严重摧残, 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弃,国民素质下降。 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严重的后果。总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11、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3 “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1)表现:制造大量冤假错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2)危害: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无法正常进行。(3)教训:只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考点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2)政治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会议主要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 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

12、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 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 大决策;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 强了民主法制建 设, 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2)改革政治体制: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重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视民族工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完备法律体系

13、: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加紧全面立法:颁布 1982 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1989 年和 1999年先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确立意义:

1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调动人民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使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的地位: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 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 年) 。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到 2003 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15、。意义: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其民主权益,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小结 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 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基本形成(19541957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结束,但仍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956 年中国共产党

16、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 1954 年宪法中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严重破坏(1957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民主党派人士遭受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巩固练习】1新中国的诞生,开创

17、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在: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取得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A B C D2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姓 名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 澜高 岗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上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A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B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C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3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

18、时为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D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 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5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

19、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 共同纲领 B 钦定宪法大纲C 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A “人民主权”思想 B “三权分立”理论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向社会主义过渡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主集中制8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

20、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9下图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对表中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A B C D10 1954 年召开了第 2 届政协会议。从这届政协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事情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D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11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的方针,是为了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2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 B C D13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向小康、王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三位的最有可能是A王建国 B向小康 C李文革 D周跃进14 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

22、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 ,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15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的会议是A九届全国人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项目时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1965 年 2400 万元 5 亿元1995 年 535 亿元 233 亿元 817元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16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

23、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考点 5:“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1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1)目的: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2)形成过程:萌芽/雏形: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奠基:1979 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81 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提出:20 世纪 80 年

24、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确立:1982 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内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具体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1)条件:物质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根本条件)理论条件:“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2)主要经过:香港回归:经过多次磋商、谈判,1984 年 12 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

25、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 12 月 20 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历史意义对中国: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提上日程: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2)停

26、火:1979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3)交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4)会谈: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 1992 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5)提出主张:1995 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

27、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强调立场: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05 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以遏制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目前,两岸正常交流成为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7)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及对策:阻扰台湾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针对阻碍统一的因素) 。【巩固练习】1 (2009上海历史)

28、“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邓小平在 1984 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3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正式提出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包括实行“一国两制

29、”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表现A BC D420 世纪 90 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实现“三通”C “九二共识” D两岸实现停火5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 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A B C D考点 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线索】1现代中国的外交可概括为:(1)新

30、中国初期新姿态(背景、外交政策、主要活动及其影响)(2)20 世 纪 70 年代新局面(背景、表 现)(3)新时期以来新调整、新成就(背景、政策、主要活动)2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考点概要】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资本主义体系被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许多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美 苏走向对 抗。 国内:新中国建立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面临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军事威胁外交封锁,巩固国防,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31、不承认国民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4)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19491956)1949 年中苏建交,1950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中 苏两国的团结)。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a 首次提出:1953 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

32、时;b 进一步阐释:1954 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c最 终定型: 1955 年亚非会议。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 年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达成万隆十项原则。同:亚非国家都曾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刚赢得民族独立,都面临着和平与发展问题。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33、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际会议,标志着国际上新兴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历史意义:a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 ) 。2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10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美国霸权地位衰落。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概况:1

34、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2)中美关系的改善打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进程:1971 年,美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 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根本原因:符合两国的

35、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从美国方面看: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意义: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增强;日本要求取得政治经济竞争有利地位。进程:1972 年,日本

36、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趋势加强,和平与 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2)外交政策的调 整: 调整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调整:对战 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变化,明确提出和平与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 题。 明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国 际政治经济

37、新秩序。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加强睦邻 友好(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 团结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3)主要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主要史实: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柬埔寨问题) ;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国际安全,做负责任大国;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2000 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

38、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主要史实: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1993 年,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在上海举办 了高级别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倡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与欧盟各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法建立了面向 21 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 年亚欧会议期间,中国与欧盟 领导

39、人就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发展:1996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2001 年,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首脑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 2001 年的上海峰会上,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3 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模式: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意义:有利于维护中亚和平;对推动建

40、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巩固练习】1右面邮票是1950 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它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 B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1955 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 “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3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4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

41、交关系已 50 多年。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非洲人民给予中国宝贵而坚定的支持。非洲人民对中国最有力的支持是A在中国独立之初,最早承认中国B亚非会议上和中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C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和中国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5下列哪些外交政策或活动符合当前中国创造“和谐世界”的主张:不结盟政策 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边倒”政策 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 C D61988 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 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现在,中国维和部队还在参加苏丹达尔富尔等地区的维和行动,这表

42、明中国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B注意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C增强了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D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7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倡科学发展观,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 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 B C D8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 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

43、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9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对这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最权威的信息 最丰富的资源 最快捷的更新 最优质的服务 最真诚的交流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C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1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 12 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 “另起炉灶” 、 “分道扬镳” 、 “播种友谊”B “扬眉吐气” 、 “跨洋握手” 、 “冰释雪融”C “另起炉灶” 、 “跨洋握手” 、 “扬眉吐气”D “斗智斗勇” 、 “再次较量” 、 “峰回路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