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品加工论文加工中心论文供应链视角下内蒙古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合作关系演变进程研究摘要:乳业是长链条产业,涉及了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等)的纵向延伸,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以内蒙古为例,就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供应链合作关系演变进程与绩效展开讨论,试图找出中国乳业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乳业;供应链;演变;绩效分析 Abstract: Dairy industry is a long chain of industry. It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2、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Coope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So taking example of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analyzed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between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to arrive at general law of da
3、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dairy; supply chain; evolu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0 引言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相互信任、开放、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特定的企业关系。相对于某个企业来说,它既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乳业是长链条产业,涉
4、及了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等)的纵向延伸,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能否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本研究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中国乳业发展实践,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就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供应链合作关系演变进程与绩效展开讨论,试图找出中国乳业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1 供应链视角下内蒙古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合作关系的演变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奶牛带的农牧区,土地辽阔,牧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牛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解放后,在牧区政府的产业政策影响下,结合牧区的资源优势,内蒙古乳业由小农自给
5、自足的生产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产业。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计划经济体制下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垂直一体化关系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内蒙古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养殖场。1958 年基本完成了牧业合作化,1959 年 1 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和定居放牧的推行,牧区原来的单一的畜牧业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为以牧业为主、工农林全面发展的经济体系。乳品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牧区设立流动收奶站并进行乳品加工。乳品供应链上游以国营牧场为主,兼有牧民分散饲养,生产队统一挤奶。乳品供应链
6、下游由国营商店和消费者构成。这一时期牧区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模型如图1。 如图 1 所示,计划经济体制下,原奶收购价格(P1)和乳品的销售价格(P2)受国家严格控制。 1.2 改革开放之初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纵向约束关系 进入 80 年代,随着农村牧区改革的深化,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为乳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牧区的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模型如图 2。 如图 2 所示,这一时期,国家对液态奶以外的乳品实施价格开放政策。原奶收购价格(P1)仍由国家制定,而销售价格(P2)则完全放开,由市场定价。1979年以后,国家对牧民个体养殖奶牛不再限制,牛奶产量迅速增加。为方便企业收
7、奶也为方便牧民售奶,作为核心企业的乳品加工企业在奶源集中地区设立了奶站,乳品(主要是奶粉)销售竞争激烈,销售部门成为乳品加工企业的独立部门。 1.3 市场经济环境下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纵向一体化关系 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牛奶的高温灭菌技术(UHT 奶)和超市的出现,西部牧区的乳品销售到沿海地区“西奶东运”,这不仅有效缓解了沿海地区奶源不足问题,满足了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推动西部牧区乳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利用西部牧区的丰富奶源,生产超高温灭菌奶,部分核心企业纷纷在牧区建厂,如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在内蒙古、陕西等地区以控股当地小乳品企业的方式间接增加了原奶的供给。作为核心企业的乳品加工
8、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保证乳品质量而采取了在供应链上游的牧区建立养殖小区,实现农户原奶供应的相对集中与规模生产,并与当地村镇共同组建综合奶站,一方面收购原奶,另一方面向农户提供饲料供给、繁殖育种和疫病防治的有偿服务以保证原奶的质量。这种“农户+养殖小区+综合奶站+乳品加工企业+乳品销售企业”的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目前仍然是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这一奶牛带牧区乳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供应链合作关系模型如图 3。 2 奶业产业化进程中内蒙古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供应链合作关系绩效分析 解放后,内蒙古乳品产业在牧区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下,在龙头企业引导下,供应链各环节从分散、小规模,走向规范化和
9、产业化;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完全垂直一体化到多元化的过程。本文从供应链效率、供应链主体地位、契约稳定性等方面对三个阶段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供应链合作关系展开分析。 2.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 19491978 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内蒙古乳品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产业规模小、设备装备差、投入不足、供给短缺。虽然乳品加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乳制品产量逐年增加,但是奶牛养殖业基础薄弱,总产量很少,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乳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这一阶段,中国乳品产业只局限于城郊和牧区,乳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率不高,供应链上游的“原奶供应”环节是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受国家统一调控,
10、供应链各环节契约稳定,风险小。 (1)供应链效率。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乳品供应链是基于行政命令的完全垂直一体化,由于是计划经济,经济杠杆很难起作用,无法做到经济互利。供应链上的各环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其中供应商是生产队和国有农牧场,制造商是轻工业和商业部门所属乳品加工厂,运销者是轻工和商业部门所属的商店,割裂的供应链各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产权残缺导致劳动监督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国有农牧场和集体奶牛场缺乏效率和投资冲动,整个乳品产业链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 (2)供应链主体地位。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政策指导下,奶牛养殖很受重视,供应链上游的“原奶供应”是供应链中的“龙头”
11、,加工、销售、市场均为原奶生产服务。 (3)契约稳定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乳品供应链上的两个重要环节农户和企业是“国营农场+国营乳品加工企业”的完全一体化合作关系。在国家统购包销的政策下,供应链上游的原奶供应者无需“四处奔波”寻找最佳买主;乳制品加工企业、销售部门之间是执行指令性价格的调拨关系,不存在交易的不确定因素,合作稳定。由政府部门统一承担搜寻市场信息费用并制订计划性价格,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但不足之处在于,乳品行业整体运行决定于政府部门的决策,供应链主体的灵活性差。 2.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 1978 年以来,奶牛业开始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允许
12、私人养奶牛,开始了内蒙古乳业的辉煌年代。这个阶段乳品产业最突出的特征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素投入全方位扩张和产出总量高速增长。国家对乳业的扶持加强,实行饲料补贴,以奶换料,市场需求增加。乳业基本上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由短缺到充足,由单调到繁荣。这一时期,供应链各投资主体活跃,“乳制品加工”环节成为产业链的“龙头”,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契约不稳定。 (1)供应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政府对乳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供应链各投资主体活跃,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但整体上内蒙古乳业是由众多的小加工企业和众多的小奶牛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处于割裂状
13、态。乳品加工企业 90%是日处理鲜奶能力在 100 吨以下的小厂,设备陈旧,管理粗放。这些小厂家无力建立稳固有效的从原料奶生产、加工到市场消费的有机供应链,处于孤立的供应链环节。而个体农户规模小,地区比较分散,无力抗拒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初期,因缺乏有效约束和协调机制,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造成乳业资源不合理配置和巨大浪费。 (2)供应链主体地位。随着部分大中城市牛奶供应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奶源充足了,各地乳品的加工活跃,加工环节成为乳业主导,在很大范围内,乳品加工环节成为乳业的“龙头”。 (3)契约稳定性。市场经济初期,供应链的主要形式是“小农户+小企业+大市场”
14、,双方的契约很不稳定,利益冲突严重。在奶源紧张时期,奶农会采取转卖给出价更高的买主或在原奶中兑水等机会主义行为;而奶源供过于求时,公司又可能采取压级压价等手段,损害农民利益。由于原料奶收购、加工和运销的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定价权,生产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和保证。 3 市场经济深化时期(1993) 从 1993 年起,以奶粉出现滞销积压和奶牛存栏头数首次出现负增长为表征,内蒙古乳业进入了买方市场。整体来看,1993 年至今这一阶段,乳品市场空前繁荣,市场竞争全方位展开,无论生产企业还是加工运销企业都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形成多元化的供应链。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的饱和,以及超市等
15、终端零售的崛起,乳业由地区垄断走向全面开放。乳业集团的兼并、重组促进了供应链由调整走向整合,市场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供应链效率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原奶生产者和乳品加工者之间的利益连接呈现多元化。 (1)供应链效率。90 年代新形势下,乳品产业竞争激烈,乳品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努力控制“供应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或控制上游供应商乃至奶源基地,或控制下游经销商乃至终端消费者,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合。这种以经济资产为纽带,控股资金、品牌、技术从而实现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联合起来的一体化形式,其根本点在于经济利益互惠互利,呈现出生命力,既带动了上游原奶生产,也拉动了下游乳品消费,提高了
16、供应链整体效率。同时,部分大型乳业集团为了掌握西部牧区奶源和各地区的消费市场,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西部牧区和其他各地区建立加工企业,促进了东部沿海、中部农区和西部牧区三个区域的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契约稳定性。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农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以契约为利益连接机制的“公司+农户”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增加了原奶生产和乳制品加工之间的稳定性,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契约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个体奶农与公司之间。这种契约的约束性最差,契约的稳定性也最差,双方均有违约的动机。这是因为,当个体奶农违约时,公司考虑到高昂的诉讼
17、成本,一般会放弃诉诸法律。此外,由于个体奶农偏向于短期、眼前的收益,资产专用性投资少,缺乏长期的经营计划和收益预期,受市场行情波动所导致的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非常明显,因而一般信誉较差。 第二种,奶牛养殖场与公司之间。这种契约的约束性较强,稳定性也较强。首先,规模养牛场一般拥有一定的资产,公司不仅可以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而且可以在其违约的情况下诉诸法律。其次,规模奶牛场通常具有一定的资产,具有较长期的生产计划,信誉机制较强。 第三种,奶牛场事业部和乳品加工事业部。原奶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之间是契约的内部转移,这种契约关系实现了外部交易内部化,较低了交易成本,契约的稳定性最强。 4 结束语 本研究
18、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对乳品加工企业与供应链上游成员和下游成员的合作关系的演变进程与绩效分析展开讨论,得出作为核心企业的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和经销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过渡逐步走向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各活动主体进行理性选择并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朱娟,杨伟民,胡定寰. 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中国畜牧杂志,2007(12):43-46. 2 刘秀玲. 乳业供应链物流管理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20. 3 何玉成,李重光. 中国原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之间纵向组织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2003(6):6-8. 4 陈洁,鲍惠金,陈粤. 我国液态奶营销渠道多元整合模式研究光明乳业渠道多元整合模式实证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04(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