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自然的文字听课小感张 青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孔老师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紧扣“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 字“方针,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让科普小品文充满语文味。一、巧用枫叶导入新课。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时孔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习情境.一张红红的枫叶图让学生情不自禁想起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及本学期
2、学的一首小诗秋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一片枫叶就是大自然写给我们的文字。教师恰到好处的揭题更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有哪些?它们会包含着哪些信息?我们怎样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大自然?这样为下文认识大自然并深入学习和探索大自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老师“讲”转变为学生“学” 。这堂课,采用了两次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次是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解课文脉络。还有一次是整体感知课文:大自然有哪些文字,你从中读懂
3、了什么?“合作学习“带给课堂组织结构的革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兵突破”向“团队合作”转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谐发展。这堂课,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孔老师在教学中从课文中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入手,延伸到课外,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年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鸡飞狗跳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踊跃展示的舞台和提升的空间。最后通过朗读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而且感悟到大自然内在的意蕴。有点小小建议:1、课堂中读的较少,形式也较为单一。如果以读导悟,是不是更好些?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如果课堂上多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相信这节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读的过程中多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内化问题、思考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2、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多为学生架设“桥梁”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难点,获得新知。其中,教师自身的范例便是很好的桥梁,教师示范往往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