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 ,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他 1955 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 1981 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 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
2、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 ,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 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 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
3、作出高洁的诗歌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了 “悬崖边的树” “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这一孤绝的形象首先进入读者的头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正橡老诗人艾青所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 “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艾青谈诗 ) ,而只有具备了正直的人格与很高的艺术修养,诗人才能有高尚而鲜明的想象这棵“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老人,受尽了各种冤屈和磨砺,而且“似乎即将跃进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飞翔”一个腾飞的形象,不是心中满怀憧憬与希翼
4、,对前途忠贞而信任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到的这就像著名诗评家赵国泰所言的涉及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形象”的问题这种“道德”要求诗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 许多优秀的诗人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道德形象知著于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刘的“骆驼”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则是这样一个悬崖边的树一样倔强的“老水手”正像赵国泰老师在一篇短文中对曾老的评价一样, “人生之阶,曾以巨齿啃噬过他的缪斯心迹,但他道义在胸,鼓棹于川,直面社会人生,以目尽天涯的襟抱,以带有自身体温的声音,呼唤煌煌高岸的理想”曾老引“树”为道德形象,这就意味着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
5、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让后来者有“前车之鉴” ,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诗人傲岸风骨的力量之所在 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中, “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它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在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人们能从具象的诗句中看出使人警醒,启人睿智的思想读这首诗,使我们有一种深切的认识,那便是在诗与思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可以通过诗的形象性来发掘出隐于其中的哲思那种把诗情与理性看成绝对的对立物的观点,只能导致诗歌内容的表层化和思想的浅薄逆境中的飞翔曾卓的诗悬崖边的树赏析(作者:徐贤友)曾卓,原名曾庆冠,19
6、22 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诗人 14 岁开始写作,16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 岁正式发表作品 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 ,出版过诗垦地丛刊 1947 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 1958 年卷入胡风案,1979 年平反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2002 年 10 日在武汉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 看完悬崖边的树 ,我们的脑海中会定格着一幅画:空旷的平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
7、翔!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然而这道奇特的风景异常清晰 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近乎凄凉的氛围,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棵树显得那样地孤独而又无助,它似乎被喧嚣的世界所遗弃,只能默默“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树,它坚强的性格使它似乎没有就此消沉,尽管流逝的岁月在它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它的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它让我们感悟得更深、想得更多的确现代生活的节奏日渐加快,人们在忙碌中似乎少了一份关怀在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
8、时,总觉得被世人遗忘在孤独的角落里,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感叹的世事的艰难然而我们绝不应就此沉沦,是强者,就应该身处逆境不示弱,拼搏再拼搏,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尽管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诗中体会出来的,作者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象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综观全诗,作者似乎并没有大悲大喜,写景抒情都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但是读起来十分清新自然,似乎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谛 如果你的生活正处于悬崖之上,你该如何面对生活?那就做这棵树吧:在逆境中飞翔!三、艺
9、术方式 1、象征的艺术手法 曾卓悬崖边的树和牛汉半棵树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艺术手法。 “一棵人格化的树,浓缩了诗人全部的情感和意志,甚至可以被看作诗人理想化人格的一个象征。 ”2“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边上”是诗人或者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写照,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躯体的疼痛还夹杂着精神上的炼狱。诗人化身树用静静等待的方式消解困苦,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是生命自由的象征,诗人渴望这样一场救赎并再次拥抱生命。 “它孤独的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这是诗人坚定信仰不同流合污的誓言。同样如此,牛汉的半棵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诗人以树自况,在荒凉的精神国度坚守家园,可是没有避开社会的大风暴,只能弯
10、腰前行。可是他等待着时代的春天使绿叶复苏。半棵树是诗人坚毅刚强的象征,外表残破而内心却保持一份完满。他们都坚信社会的风暴终将会过去,即使“雷电” 再来劈它,它注定会选择宁折不弯。他们就选择这样的一种手法托物言志,来表达心中的愤懑,也传达希望和不与龌龊之流狼狈为奸的坚定决心。 2、悲剧美与崇高美 文革一开始诗人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奇异的政治之风就将坚直挺拔的人才大树推倒在社会的边缘。他们个人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都熔铸历史,造就了悲剧美。 悬崖边的树充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给人以鼓舞、力量与启迪。这是诗歌精神的最高升华,将悲的力量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具有崇高的美学意味。 半棵树更极其鲜明地体现了悲剧与崇高
11、的完美结合。博克所指出的:“痛苦的感觉则是由某些方面比我们高的力量引起的,因此,崇高感则“以痛感为基础。 ”3牛汉诗中的崇高美,是他在文革期间特殊经历的展现和愤怒、痛恨情绪的传达。在那天昏地暗、黑白不分几近绝望的时期,诗人着意表现这半棵树在艰难中求生存的状态,也就透露了对苦涩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以此来宣扬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汇合成这首诗歌的浩然之气和崇高之美。由此看来,悬崖边的树与半棵树在悲剧美与崇高美相结合的方面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无论他们在展示对象是文革痛苦经历上,还是在传达内心希望与高贵人格力量上都有着不谋而合的意味。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上展示了树的坚韧和残破性,在精神两
12、面性上选择了奋进压倒痛苦的范式,显露诗人痛苦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不公的待遇遇黑暗时却升华了希望的力量。而它们艺术展示上也有着共通性,象征手法和悲剧与崇高相结合。【主题意蕴】这首诗通过一棵生长在悬崖边上的树的描绘,暗示出了一种不屈于压力的坚强性格,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时的“沉重的激情”【赏析】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 ,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他 1955 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 1981 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
13、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 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 ,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
14、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 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 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作出高洁的诗歌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了 “悬崖边的树” “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这一孤绝的形象首先进入读者的头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正橡老诗人艾青所言“
15、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 “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艾青谈诗 ) ,而只有具备了正直的人格与很高的艺术修养,诗人才能有高尚而鲜明的想象这棵“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老人,受尽了各种冤屈和磨砺,而且“似乎即将跃进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飞翔”一个腾飞的形象,不是心中满怀憧憬与希翼,对前途忠贞而信任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到的这就像著名诗评家赵国泰所言的涉及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形象”的问题这种“道德”要求诗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 许多优秀的诗人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道德形象知著于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刘的“骆驼”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则是这样一个悬崖边的树一样倔强的
16、“老水手”正像赵国泰老师在一篇短文中对曾老的评价一样, “人生之阶,曾以巨齿啃噬过他的缪斯心迹,但他道义在胸,鼓棹于川,直面社会人生,以目尽天涯的襟抱,以带有自身体温的声音,呼唤煌煌高岸的理想”曾老引“树”为道德形象,这就意味着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让后来者有“前车之鉴” ,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诗人傲岸风骨的力量之所在 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中, “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它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在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人们能从具象的诗句中
17、看出使人警醒,启人睿智的思想读这首诗,使我们有一种深切的认识,那便是在诗与思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可以通过诗的形象性来发掘出隐于其中的哲思那种把诗情与理性看成绝对的对立物的观点,只能导致诗歌内容的表层化和思想的浅薄树体现的是一种战士形象。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树是不能自由移动的,只有动物和人才能自由移动,因此很明显这里是借树喻人。“它倾听远处深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森林,小溪,这些对于树是美好的事物,却在远处和深谷中。说明了环境的恶劣,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写出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独自战斗着,像一棵树倔强地立在那里,即使再艰苦,再寂寞,也不愿退缩。“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树是立在悬崖处的,悬崖这个意象是象征着恶劣的环境的,悬崖后是万丈深渊,前是广阔平原,诗人自己在这里给出了两种选择,要么跌进深谷,要么展翅飞翔,诗人在这里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很明显的他选择了后者,为了他的信念,他只能选择后者,就像是诗中所说“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