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戊戌变法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体系纵(中国史):就中国近代史体系来讲,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体现。戊戌变法又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从屈辱史的角度看,19 世纪末,列强侵华以政治瓜分、资本输出为主。从抗争史的角度看,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后代表近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探索史的角度看,在旧式农民运动、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方案。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取代改良成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横(世界史):中国史是世界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全球
2、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加剧,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意识。推动了当地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一部分,代表着亚非被压迫民族斗争水平的提高。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条件、时间和影响;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梁活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失败及原因;光绪帝在维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分析 19 世纪末中国国情,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能否承担这项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都要做出选择,这
3、是检验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标准;通过对康、梁活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既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从中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通过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教训,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 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维新派把抵抗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知识分子承担了传统意义上“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既是新知识的传播
4、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康梁是他们的优秀代表。3 教学重点内容:戊戌变法背景(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康梁维新思想)变法内容及评价变法失败的教训确立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典型运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不可或缺的部分。康梁思想是中国人的探索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与过去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相比,有了质的区别,也比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更加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康梁的思想也是理解戊戌变法性质的关键。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5、。历史的发展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吸收和总结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何要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为何要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如何突出: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严密的分析指导学生的思维。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4 教学难点内容:康梁为何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确立原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为何在康梁著作中还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色彩?他们到底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还是儒学的传播者?如何突破:理论运用,“一定思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他
6、们没能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完全背离传统,将一事无成。其次,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决定了他肯定要以孔子、儒学为依托和挡箭牌。5 教材结构本节内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相当紧凑。6 课改精神虽然现行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有一定距离。但为了迎接课改,必须在教材中体现 新的课改理念和精神。在本节教学中,运用史学范式的理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现代化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一次现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整体史范式讲,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从文明史范式讲,戊戌变
7、法有利于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化。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由特殊的地位。二、说教法学法1 教学对象分析学情是准备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知识贮备,而且信息来源面广,思想活跃,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不足是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感悟敏锐但往往失之偏颇好走极端。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对事件对人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2 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相反相成,教法是学法的展开,学法是教法的引申。因此,两者不可分割。 兴趣法。问题兴趣归纳结论应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材料法。理
8、论是枯燥的,事例是鲜活的。针对某一理论或难点,通过引用大量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用历史典故深入浅出的讲明深奥的道理。 理论引导法。历史课要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教学中理论是灵魂,事件是血肉。事件间的逻辑联系通过理论来体现。 范式法。每个历史事件都由背景、经过、影响构成,让学生运用这个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三、说教学程序1 导入新课(1 分钟)用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示意图导入。2 讲授新课(34 分钟)背景(14 分钟):时代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矛盾尖锐。经济条件: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
9、义初步发展。阶级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时间、条件、代表、特征、性质、局限。康梁维新思想。代表作、特点、原因。概况(10 分钟) 序幕:1895 年 公车上书。“思潮运动” 准备:组织上强学会(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建立)、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舆论上兴办学堂、创办报刊(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意义) 高潮:百日维新。 A 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B 开始:1898 年 6 月 11 日定国是诏C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D 评价(进步、不足) 失败:戊戌政变(原因、经
10、过)评价(10 分钟)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意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爱国救亡运动,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失败原因:从客观上讲,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强大、中国顽固势力反对)。从主观上来讲(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爱国教育培养:通过渲染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急局面。启发学生理解当时救亡图存的紧迫性。整体式范式培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培养: 指
11、导学生阅读 58 至 59 页, 要求学生找出此部分讲了几层含义(提问),然后强调 3 个关键词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归纳) ,得出结论,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活动,变法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是一次近代化的活动,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愿望的体现,为变法做了理论准备(分析)。请两位学生分别回答,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的联系体现了什么原理?人们称康有为是“跪着造反”,指出了他思想中的什么特点?(探究)变法概况的讲授主要使用材料法,用鲜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提问)1895 年中国被迫签定了什么不平等条约?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什么反响?(展示公车上书材料)。(提问) 变法浪潮是怎样激荡全国的?(展示办学堂报刊的材料)。(提问)维新派的活动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维新派是如何与他们作斗争的?(展示论战的材料)。此处强调两点,第一让学生明白自古改革的不易,与今天的改革开放相联系,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第二比较两派主张,认识到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步。加深学生对现代化范式的 3 复习及布置作业(5 分钟)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思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与资料,完成史学小论文-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为何一成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