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经典阅读(孔孟思想)(一)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1、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
2、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
3、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2、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主要方面 不 同 观 点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2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
4、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人格培养孔子:克己复礼。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君臣关系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5、,“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仁义理智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对待学问 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
6、者为人”。 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德修养(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欲仁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善学知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统一)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多闻、多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
7、克己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内省思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力行近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磨炼成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论语子罕)(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2、人皆可以为
8、尧舜。(孟子告子下)存心保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寡欲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反求诸己:4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尽心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动心忍性:天
9、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以义求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 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10、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梁惠王下)【注】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紧邻商的小国。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大王事獯(xOn)鬻(yO):大王,亦作“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直父。獯鬻,又称“猃(xi cjn)狁(yOn)”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1)下面各项是 X,-tB段内容的理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大勇的问题。B在这里,孟子延续了内政要“仁”的看法,并延伸到外
11、交问题上。C “大哉言矣!” 齐宣王毫不客气地批评孟子的话大而不当,不切实际。D孟子所说的“天” ,可以理解为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发展趋势,是有参考价值的。(2)孟子又说:“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下)这就是所谓 “大勇”。试谈谈“大勇”与“ 小勇”的区别。答: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12、者,未之有也。 ” (梁惠王下)5【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核心还是“与民同乐”的问题,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B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这一句两个“非”的意思不同。前一个是“错误”的意思,后一个是动词, “以为非,非难”的意思。 -C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不仅说到乐,而且说到忧,更完整地显示了孟子的民本思想。D “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孟子“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孟子这里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观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正是从中生发出来而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简要谈谈两句话之间的异同
13、。答: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曰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梁惠王下)【注】乔木:高大的树木。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亡:去
14、位,去职。(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曰不知其亡也。 ”孟子这样批评齐宣王,可见齐宣王确实算不上是善识人才、善用人才的君王。B识别任用人才要靠“国人皆曰”方可,在理论上可以,在实践上无法操作。这种缺陷是孟子的学说不被统治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C选贤任能,乃国家大事,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孟子认为要慎之又慎。D.孟子的这番论述,层层推进,正反对照,严密而有气势,展现了孟子雄辩的特点。(2)应当如何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结合下面一段话,简要谈谈孟子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
15、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 (梁惠王下)答: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下)【注】齐人伐燕:前 315年,燕国内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武王是也:指武王灭纣。运:转。 (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6、( )A齐宣王出兵燕国,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救燕国百姓。 6B孟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齐宣王两种选择,其实孟子也不知道该不该取燕国。 C孟子的回答谨慎地表达了反对齐宣王去占领燕国。 D孟子的回答谨慎地表达了支持齐宣王去占领燕国。(2)结合选段及下面的句子,通过孟子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简要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孟子)对曰:“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梁惠王下)答:9阅
17、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 (梁惠王下)【注】效:献,致。(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文公并没有明确的外交策略,所以才感到左右为难。B.孟子的意见还是很明确的,不过是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策略。C.“无已”的意思是“如果您一定要我说” 。D.“效死而民弗去” ,这是在假设百姓愿意为君王效死命而不逃跑。(2)孟子说:“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梁惠王下)从孟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外交智慧?答:10阅
18、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公孙丑上)【注】慊:快,痛快。告子:名不详,可能
19、曾受教于墨予。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声芒然:疲倦的样子。耘:除草。(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人回家后说:“今曰病矣!予助苗长矣!”这说明他认识到他的行为是错误的。B 孟子告诉人们,万事都有规律,学习知识如此,修养身心也是如此,违背规律是行不通的。C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需要的就是浩然之气。D所谓“浩然之气”是属于人文精神范畴的内容。(2)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大
20、丈夫”有哪些特点。答:71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 (公孙丑上)【注】假:假借。待:等待,引申为依靠。赡:充足。 七十子:指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一说七十二人,一说七十七人。(1)下面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思想一脉相承,讲的都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B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辩证地认为, “霸道”与“仁”的结合,能缔造出大国。C在孟子看来,汤、文、武都是实行王道的,所以不一定是大国也能臣服天下。D不足百字的一段话,孟子用了对比、举例、引言等多种方法,很有说服力。(2)孟子曾对齐宣王说:“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又说:“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梁惠王上)从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持什么看法?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