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53027 上传时间:2018-09-2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中国书法家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目:从尚古意到尚天趣:明清篆刻理论的审美超越,作者:(南京)邱世鸿 徐千涵,内容摘要:因为时代多变、学术转型等诸多原因,明清篆刻流派众多,发展线路多样,审美多元。而其印学思想却始终贯穿着一种思路:从崇尚汉法古意到崇尚天然韵趣的追求永不停歇,这一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从印内求印到印外求印,从通会到合道,从求士气到求天趣。清人较明人更趋理性和辩证。虽然反复交替,但复归自然、走向创造、走向创新的精神始终不变,在艺术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至今焕发着古朴的光芒。,关 键 词:汉法、古意、天趣、创造,通过观察和考查篆刻理论的种种观念,我们能深刻体验到中国篆刻艺术精神在不断超越中突破樊藩篱,张扬生命活力,

2、走向自我完善之新境。黄惇先生在1990年就在书中写道:古代印论也许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中国印论美学也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得篆刻界自己来解决。本文集中针对明、清之间美学嬗变的特点进行研究,横向比较与纵向深入,从而揭示出中国篆刻美学演变的规律。,本文集中针对明、清之间美学嬗变的特点进行研究,横向比较与纵向深入,从而揭示出中国篆刻美学演变的规律。一、 明清寻找立足之本的超越:从“印内求印”到“印外求印”二、明、清印论理性精神的广泛运用:从“会通”到“合道”三、 明、清篆刻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求“士气”到求“天趣”,一、 明清寻找立足之本的超越:从“印内

3、求印”到“印外求印”,明代中期篆刻中兴,人视“文彭”为广大教化主。盖文字久疏多缪,世俗浅薄,难窥古雅。而文、何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响者云从。然任何大家崛起,都顺应了时势。而时过境迁,后继不力,终归末流穷路。每次否定与肯定,都在历史的寻觅中获得了广阔的视野,开拓更新的领域。(一) 寻找创变之源,从“古法”领会“古意”(二)从斑驳处悟得原始印章之精神,所谓“印从书出”(三)是从刀法的变化了解到笔意的表达,所谓“笔意表现论”,明代以下关于“古意”的概念,也多用来意会在古印中看到的质朴趣味,又或以古朴、苍古等形容印章中朴拙的风格。所以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则、规矩等方面。明人欲变宋、元之习,必然得托古改制,

4、善取者又能兼顾古今。即如所谓“文何正灯”并不仅仅以汉印为圭臬,而在广采博收。文、何之“不薄今人爱古人“之精神文彭三桥派、吴门书派“古意”即“古印的精神”何震雪渔派,(一) 寻找创变之源,从“古法”领会“古意”,(二)从斑驳处悟得原始印章之精神,所谓“印从书出”。,苏宣“始于摹拟,终于变化”“泗水派” 汪关直追汉印的原始效果,出以温文尔雅之态“娄东派”吴昌硕、黄牧甫古意表现为古拙、古厚、古味、古质、古雅、古朴等方面,并不是只在形质上求破烂。学习古人之“精神心画”,在于“心法”,不只在“剥蚀”之外形。,(三)是从刀法的变化了解到笔意的表达,所谓“笔意表现论”,篆刻家认识到“刀”为“铁笔”,与书法的

5、关系非常明确。篆书与篆刻密不可分。选择石章的意义,就在于它较玛瑙、金属、木材等更易于表现书写的意味,也就是笔意的表达。甘旸印正附说就认识到石料的意义朱简“笔意表现论”“修能派”用刀笔之多少来品评篆刻的优劣。他分为六个等级。周亮工“能运己意而复妙得古人意”,更加肯定“己意”重要于“古意”。魏锡曾提出“印从书出论”,赵之谦印款所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二、明、清印论理性精神的广泛运用:从“会通”到“合道”,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末期,也是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宋代理学的理性精神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明代王阳明“心学”与清代的“朴学”在思维上打开格局,解放着人们的思想,在篆刻艺术领域也同样受到影响,在印论中

6、显示为走向辩证思维,以“会通”为特色,以“合道”为目的,达到了一种中和之境界。(一)“苟能会通,道均一贯”,所谓“印外求印”是也(二)辨别古今之异同,参以“己意”以合“道”(三)克服时代“习气”,追求“技进乎道”境界(四)学书养气、体悟自然而神化之,以变通合道,(一)“苟能会通,道均一贯”,所谓“印外求印”是也,赵之谦曾说多观汉印,还要触类旁通,多方妙悟“印中旨趣”。 “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胡澍博学会通而道一以贯之,(二)辨别古今之异同,参以“己意”以合“道”,李流芳在菌阁藏印中提出了关乎艺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印文不专以摹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张惠言汲取“古

7、意”须多方领会其神髓,而目的在于“变化合道”苏宣在苏氏印略自序中,就明确说明“所以业是技以游于道”。周亮工印人传“变动不拘”即是“道”黄庭坚、朱熹的、魏了翁在文艺评论中多言“不烦绳削而自合”夏一驹在古印考略中明确写道:“虽系错落纵横,妙在不离规矩”。,(三)克服时代“习气”,追求“技进乎道”境界,吴应箕书筵弟篆刻后提出“故虽技也,而理寓焉”的主张,以期与古贤并美,提出了善技进道精理之思路范崧“盖技者也,而进于道矣”。陈鸿寿跋丁敬“赵贤、端人”两面印云:“浑厚淳古,直诣汉人。叟之技,进乎道矣。”,(四)学书养气、体悟自然而神化之,以变通合道,一是以学养达通会:妙合天德,开掘心性复见本真:金石气、

8、书卷气为其表现。叶尓宽摹印传灯列“六要”之第一要为“有书卷气”即“士气”。刘熙载书概中论“士气”要“清而厚”。邓石如朱文印所刻“意与古会”二是感物自然,以阔胸襟,妙悟篆刻之道,而能达到“合道”之目的。吴暻在序宝砚斋印谱时认为“君子之垂乎不朽者,顾其道何如耳!”吴昌硕刻印诗云“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三、 明、清篆刻美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求“士气”到求“天趣”,印章因为文人的参与而成为独立艺术,文人亦赖印章之写意精神而开拓新域。方寸世界,气象万千。芥子可纳须弥。奠定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并驾齐驱的基础,是美学思想的升华。这一时期的最大转变,是禅宗自身的质变,对美术的影响是从宋元时期生活方式

9、和情绪体验型逐渐向明清之美学态度型转变.王阳明心学顺应时代之需要,开启了明代个性解放的思潮,陈献章的“吾心自吾”、李贽的“童心说”等推波助澜,给文艺界也带来了思想大解放。明清士人包括名士、隐士、和狂士,心态的外现性表现在行乐纵欲、怡情自足和求禅问道方面;而其内在性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对情感价值的体悟和力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在任气、简傲和狂诞之后又投入到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中展现个性。(一) 高古与自然:妙合天机,强调个性与天性的合一。(二) 兴致与性情:葆养天全,感物通灵,性真达天。(三) 变化与出新:开掘天性,创造新奇。此为艺术的最终目标。(四) 逸品与神理:自然天成为高,批评标准以此为

10、最。,(一) 高古与自然:妙合天机,强调个性与天性的合一。,杨士修在印母。古中认为“古”有古貌、古意、古体。秦大士认为汉印高在“自然浑古”,与宋元之“精整”、“巧密”不同。魏锡曾“气韵生动”即天趣流露之自然也。徐渭、王骥德、冯梦龙、李渔等都提倡通俗文化,又同时追求意趣无穷。秦爨公在印指中将“自然”、“天趣”解释为“生趣”,(二) 兴致与性情:葆养天全,感物通灵,性真达天。,张载、朱熹的“心统性情”王阳明心学盛行时,“心即理”竟陵派钟惺和谭元春在诗归序提出“精神者,不能不同也;然其变无穷也”等主张,强调自得于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周应愿印说强调了“佳性”、“佳篆”、“佳刻”的递进关系杨士修印母

11、将“情神”、“兴致”、“胆力”并举徐坚在印戋说中叙述了怎样达到“兴到”的状态“发乎性情,由乎自然”黄牧甫在阳湖许镛印款叹服赵之谦印之“天趣自流”,即为一例。,(三) 变化与出新:开掘天性,创造新奇。此为艺术的最终目标。,苏宣“始于摹拟,终于变化”陆淘印略小序中就明确指出“艺与道一也”的主张。周应愿印说变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突出了“变”的书学思想。周亮工评价黄经(济叔)之印提出了“变而愈正”,“动而不拘”秦爨公印指中强调和欣赏朱简的“奇气”和“变化”,(四) 逸品与神理:自然天成为高,批评标准以此为最。,周应愿印说程远印指分为“神、妙、能“三品”清袁三俊论篆刻十三略列“写意”一格明代甘旸在印正附说论印品时强调了“意到不须形完”清印论家吴先声清孙光祖在古今印制中将赵子昂、文国博等的作品评为神品、逸品,所持标准为“形神俱肖”和“静穆、浑融、闲逸”。,明清篆刻家们以篆刻为能事,认识到篆刻艺术的独特价值,技道双进,以印体道,强调立品定格,在方寸世界中树立起自我的高大形象,足以映照千秋也。,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