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1350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死育并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简论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由“五育并举”到“四育并提”吴洪成,樊凯 1(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五育并举” 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初年“四育并提”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制定,体现了推翻帝制后教育观念由臣民向公民的现代转变,而其形成过程,更是当时教育思想 纷争讨论的一个侧影。探讨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嬗变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认识,而且 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 鉴。关键词:民国初年;蔡元培;教育宗旨;五育并举;四育并提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 年

2、1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重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却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让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新政权的成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转变的历史现实。在此关键时期,教育宗旨的制定尤为重要,它关系国家办教育的全局,而清末所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显然有悖于时代潮流,急需在探讨、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厘订。一、教育宗旨的提出“五育并举”1912 年 1 月 3

3、日,孙中山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9 日又改清末学部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荣膺这一职务,完全是因为他的极高威望, “因为他不但是老资格的革命家,还是出身翰林、留学德国、学贯中西的学者,曾任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的总理,是办学成绩斐然的著名教育家” 1371。蔡元培以其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聪明才智,上任之始就阐发了对民国新教育宗旨的看法。他于 1912 年 2 月,分别在民立报和教育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同年 4 月又改题为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在东方杂志上刊载。文章首次使用“教育方针”的术语,分析研究了封建专制时代的传统教育与资产阶级共和时代新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专制时代(兼立

4、宪而含专制性质者有之) ,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逸政治之教育” 29。他批评清1作者简介:吴洪成(1963),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樊 凯(1980),男,山东泰安人,河北大学教育史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为中国教育史。2末教育宗旨的“忠君” 与“ 尊孔” ,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216,进而提出了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在对其内涵作详尽说明的基础上,最后做了断言:“五者,皆

5、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214。为进一步阐述教育方针的教育学意义,力图使民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蔡元培于 1912 年 6 月发表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 ,提出教育应当养成健全人格为目标,即“普通教育务顺应形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364。蔡元培“五育并举” 教育思想的提出,既有时代背景的要求,也有他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同时汲取了西方哲学和教育学等先进理论成果的因素。(一)时代背景的要求中国至 1840 年以来,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国家灭亡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中国的前途、命运及出路,成了中国知识分子

6、面对和思考的首要问题。蔡元培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落后挨打,实现国家富强,应主要从文化层面、从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入手,以教育救国的途径来实现。于是,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旨在促进人的身心自由和谐发展,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从而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蔡元培自幼饱读诗词文章,国学基础深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先秦诸家学说中,蔡元培受儒、墨两家的影响较大,认为它们的学说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时学说,循历史之流委而组织之者,惟儒、墨两家” 4518。他认为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同于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类似于平等;“己欲

7、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博爱的内涵。他欣赏孔子及其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称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他推崇墨家的科学精神,认为“墨子,科学家也,实利家也。其所言名数质力诸理,多合乎近世科学” 4506。除儒、墨两家外,明清以后的戴震、黄宗羲、俞理初三人的自由思想;近代龚自珍的开风气、强烈关怀国家兴亡的民族主义精神;严复译介的新学进化论思想;谭嗣同宣传西学以及献身维新的无畏勇气,这些都深深的影响感染的蔡元培,消融在他救国的热忱和新道德理想中,其“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三)对西方先进理论的汲取。蔡元培曾经三次到西方发达国家求学和游历,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

8、、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面对丰富多彩的西方先进理论,他努力汲取,注重消化、摒弃,为我所用。例如,他服膺康德关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界标准,高度评价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美学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的思想,在“五育并举”中提到美感教育的普遍性和超越性,是与康德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此外,德国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叔本华思想;俄国的民粹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欧洲的进化论思想;美国的实利主义思想;西方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等等,都为其“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二、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关于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我们主要根据他于 1

9、912 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来理解。(一)军国民教育3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就是使全体国民接受一种军事教育、体育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求达到全民皆兵、抵御外侮和保家卫国的目的。该教育思想上承我国古代西周“六艺”教育中的“射” 、 “御”以及古希腊斯巴达崇尚的军事教育,到了近代则源于德国,并于 20 世纪初随着日本教育的导入而在我国兴盛。蔡元培受过长期而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倍感两千多年来传统士人只知道读书、应付考试,而缺乏体育锻炼、体质羸弱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培养的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弱书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且以身体与灵魂为二物” 5101。他认为“健全的精神

10、,必宿在健全的身体” 6600。到了近代,由于受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为更有效地应对“强邻交逼”的社会“变局” ,传统教育必须改革。蔡元培认为“然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武力,难以恢复” 29。 “强邻交逼”具体是指什么,蔡元培没有明说,但根据史实推断,我国北有沙俄,东有日本。两国在近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后来居上,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最大。特别是日本在甲午海战后对中国步步紧逼,使得蔡元培在晚年对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行念念不忘, “夫台湾割弃,为日本辱我之开端。四十年来,雪耻无从,含垢弥甚”7241。在中国,只有实行军国民教育,才能有效防卫外敌入

11、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收复失去的权利。从近代中国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动来看,自湘、淮领袖曾国藩、李鸿章凭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晚清政坛崛起以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方封疆大吏、巡抚总督纷纷仿效欧洲列强,训练“新军” ,以军事作为资本割据一方,造成近代中国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乱局。 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目的是防止军阀武力专政、社会战乱、共和政体遭到破坏, “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29。也就是说,只有实施军国民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及社会民众的军事技能,掌握现代“军事知识”

12、 ,使其具有强健的体魄与顽强的毅力,才能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 ,进而“平均其势力” 。需要指出的是,军国民教育与清末教育宗旨中“尚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军国民主义教育是对“尚武”的继承和发展。1906 年,清政府颁布的教育宗旨对“尚武”做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内容有二:一是“东西各国,全国皆兵” ,以报国为荣;二是寓军国民主义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使“儿童熟见而习闻之” ,以扫除我国民“饷糈之心厚而忠义之气薄,性命之虑重而国家之念轻”的积弊 8222。蔡元培认为“尚武,即军国民主义也” 216。但二者又有巨大的区别:“尚武”专在对外,而军国民教育兼顾内外,对外是强兵捍卫主

13、权,对内是防止“军人特别阶级” 。更为重要的是军国民教育兼具军事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特点,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须的教育,由此可称,军国民教育是近代学校教育的思想基础。(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是指“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校的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有裨于职业技能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它是与军国民教育并举的, “所谓强兵富国之主义也”210。蔡元培认为此种学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于欧陆” 210。在中国教育实况中,实利主义教育也十分急需迫切,即“实利主义之教育,固

14、亦当务之急者也” 210。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当时纷争四起的世界舞台上,竞争4的实力主要是依赖财力。虽然竞争需要武力,但武力的强弱还是需要财力的滋养与保障。就国计民生的发展而言,蔡元培认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的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颇多,国家也十分贫穷。所以,当务之急应实行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是对清末教育宗旨中“尚实”的继承和发展,但蔡元培能联系当时的实际,汲取西方新兴的教育理论,把教育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实利主义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振兴民族经济,凸显了教育与近代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赋予教育鲜明的现代性价值取向。(三)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法国大革命

15、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就是公民道德的要旨。为了更好的说明公民道德的内涵,蔡元培引用了许多儒家名言以充实其内容,以传统道德教育来佐证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而以其作为公民道德的新内容。关于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因,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兵力强大了,如果出现私斗,侵略他国,怎么办?第二,国家如果富强起来,出现有知识的欺负愚笨的,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情形,进而导致贫富差距悬殊,资本家与劳动者血战的惨剧,怎么办?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进行第三种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对晚清教育宗旨中的“尚公”有一定的继承性,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

16、的差别。第一,目的不一样。前者是致力于民主共和国的建设,后者服务于清王朝封建等级制要求。第二,内容广狭度不一样。前者包括自由、平等、博爱,后者内容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封建道德伦理的灌输与实践。有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些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了?蔡元培认为,这远远不够,教育有两大类别:一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二是超逸政治之教育。无论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还是公民道德教育,都没有超越政治的范围,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现世世俗的幸福。教育不仅要有世俗的政治追求,还要具有超越的“眼光” , “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 212。就是说,教育在

17、追求世俗幸福的同时,还要借此达到自由的境界,这就需要进行世界观教育。(四)世界观教育关于世界观教育,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就是哲学的课程,意在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 9508。可见,其实质是一种哲学教育、思想自由的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与心灵的提升,是要借助中外的哲学思想来取代封建专制的儒家教条。蔡元培根据康德哲学也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 ,认为现象世界是政治家所从事的对象,其目的是谋求现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追求现实功利, “人我之差别,幸福之营求”是其主要特点。实体世界以完善人格、精神境界升华为目的, “泯营求而忘人我”是其主要特点

18、。其支配力量是个人自由意识。 “军国民、实利两主义,所以补自卫自存之力不足。道德教育,则所以使之互相卫互相存,皆多以泯营求而忘人我者也。由是而进以提撕实体观念之教育” 214。至于如何建立实体观念,蔡元培认为,消极方面就是要对现象世界既不厌弃也不偏执;积极方面,就是对自由的实体世界,怀抱向慕之心,进而求得领悟之道, “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为鹄” 213,这就是世界观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因偏重于个体内在精神、信念和独立价值5意识的养成,所以不免带有空泛、虚幻甚至神秘之嫌。但其主张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的教育原则,打破了几千年思想专制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积极作

19、用。有了以上四种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了?蔡元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还需要一种能连接现实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五)美感教育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元培认为美感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由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津梁”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期间,就重视对美学的研讨,他在自写年谱手稿中就有如下记载:“我在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 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10457。回国后,他在进行美育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大力倡导美育实践。如民国初年,他在任教育总长制定学制时,就有意识地提高中小学美育的地位。在北

20、大任校长时,他亲自开设美术课,组织有关美育的社团,并亲自任造型美术研究会的会长。在蔡元培看来,美育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公民完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了完全人格的养成,理想社会才有可能产生。蔡元培认为美育的教育功能有两点:第一,美感教育是连接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津梁” , “虽然,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与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曰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213。正是由于美的存在,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才得到了连接,使二者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第二,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让人能够

21、摆脱一切现象世界的情感缠绕,陶冶人的心灵。在他看来,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喜怒哀乐、好恶是非的情感,并随着人的生死祸福和利害冲突的现象而变化。如果以上述现象为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就能够使人产生愉悦,而无私心杂念。比如采莲、煮豆进入诗歌则有雅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的景象成为图画,则可以把玩,这就是美感能够使人对于现象世界产生既不厌弃也不偏执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到达实体世界,不能不用美育。关于“五育”中各育的地位,蔡元培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然后他从政治、心理学及教育家研究方法等角度来说明“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

22、。 (吾国古代之道德教育,则间有兼涉世界观者,当分别论之。 )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逸政治之教育。 ”“以心理学各方面衡之,军国民主义毗于意志;实利主义毗于知识;德育兼意志情感二方面;美育毗于情感;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以教育家之方法衡之,军国民主义,世界观,美育,皆为形式主义;实利主义为实质主义;德育则二者兼之” 214-15。尽管有种种不同的分类视角,但五育之间作为整体性的紧密关系却始终没变。三、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本质探讨从以上对蔡元培“五育并举”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五育并举”的某些本质特征,评述如下:(一)中西文化糅合的产物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所孕育出的著名学

23、者,学贯中西,学识渊博,可谓糅合中西文化的典范。诚如李济博士所评述:“在我们国家里,精研国学的人很多,精研西洋科学的人也同样的不少,但要承东西道统,集中外精华,把中西学术融会6于一心的,这种人可就不那么容易找了,而元培先生正是融会中西学于一心的文化大师” 11405。所以, “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结果,但由于各自产生的背景与土壤不同,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西方文化重人性的自由精神、科学的探索精神,所以西方人对自由一直是崇敬珍惜的, “不自由,毋宁死” 。而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科技创造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更使其创造了巨大的物

24、质与精神财富。中国文化主张宇宙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也即和谐。其中更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天下为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为将来,为群体,为精神的满足。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正是这两种文化糅合的产物: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兼容外来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吸收西方文化自由、科学精神,形成了“五育并举”教育思想,这种超越了“中体西用” 、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路,使教育宗旨走上了中西文化自由和谐的糅合的道路。(二) “社会急务”与“思想自由”的和谐统一蔡元培把教育分为隶属政治之教育和超逸政治之教育。其中隶属政治之教育主要是满足

25、社会的政治需要和人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偏重“社会急务” ,而超逸政治之教育则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具体来说,军国民教育主要是应对传统教育中“文弱”的弊端,把体育与国家强兵联系在一起;实利主义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重义轻利的习气,突出使国家富强的意义;公民道德教育颠覆了封建伦理纲常占主导的宗法传统,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三者同隶属于政治,主要突出社会急务的要求。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是要在传统文化全面崩溃的基础上重塑一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即思想自由和精神文化的系统建设,以免教育在单纯的物质追求中迷失方向。 “社会急务”与“思想自由”在此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三) “五育并举”的思想核心在

26、于完全人格之养成在“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中,蔡元培没有专门谈及独立人格的培养问题,但他谈到了实体世界中的世界观教育问题,触及到思想的自由和谐问题。如果传统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修齐治平”的君子,清末的五项教育宗旨的目的在于借助西学之工具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根基,那么, “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之本质目的则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于学生个体完全人格之养成。1919 年 2 月,蔡元培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群性、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 12548。在他看来,培养学生完全人格便是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也是促进个性和群性协调发展以及身心平衡发

27、展的教育。简言之,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是在世界观陶冶之下的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四)美好的教育理想在“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中,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同属超逸政治之教育,是理想教育追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免带有理想色彩,因而自提出之日就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教育界、文化界人士纷纷撰文与蔡氏商榷、质疑,引起了一场关于教育宗旨价值取向问题的大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 “当以实利主义为方针之主,以军国民主义教育为方针之从”13。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庄俞(18761938) ,他撰文论教育方针 ,认为方针与主义不同,教育方针当视国

28、家大势而定。根据当时的国情,认为实利主义固可以7使国家富强,但不足以抵御外侮,不足以制止军阀混战,因此,教育方针除实利主义外,还必须提倡尚武精神和进行军事训练,才能克服传统“文弱”的教育弊端,达到强体御侮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宗旨只要实利主义教育即可,国家富强了,其它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陆费逵(18861941) ,他发文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 ,以此来反对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宗旨,认为教育合乎世界潮流,先解决目前贫困问题,发展经济,有了实利主义教育,自然就可以增进国力,培养高尚人格。而蔡氏的“五育并举”看似面面俱到,但实际上, “兼采多数方针,实不啻无方针

29、” ,且认为蔡氏“并非兼采五端,而实以世界观及美感二者,为教育方针” 14118。如果按照此方针实施教育,国家就会继续贫困落后。所以,教育宗旨以“成人”为要义自食其力,不可不采实利主义方针,而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可养成文学家,可为文科大学宗旨,不当为普通教育所倚重;实利主义精神就是养成普通人们“勤俭节约”的作风,自理自营,而后方可为军国民,为公民;进而方可研究哲学,讲求美丽和尊严。 14120以上可以看出,庄、陆二人的观点,论述了实利主义的重要性,都赞成实利主义教育作为教育宗旨,但同时也都认为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不是当时国民教育或普通教育所急需的。上述讨论意见,分别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民国教育的

30、性质,突出民国教育的重点,对制定民国新的教育宗旨不失为很好的建言,具有集思广益的积极意义。对于超逸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有两点需要辨明:第一,从理论上来说,教育有其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应着眼于长远的未来,而非急功近利。理想产生于现实,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人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理想,并以此作为动力而努力奋斗,这正是人的可贵所在。而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民族、国家的利益,要求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即便一时不能实现,也会为人类的思想和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超逸政治之教育正是这种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因为人的教育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十年树木,百

31、年树人” ,教育的理想设计当然要超越当时社会的急功近利而要着眼于未来。第二,从实践上来说,超逸政治之教育因当时缺乏必要的历史条件没能实现,也不能单纯地说它是谬论、不识时务。因为,有限的历史实践不足以证明一个理想的正误,对理想的判断也不能简单的以实践的成败来断定,更不用说“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期间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再说,一个理想是否先进,主要应看其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反映事物本质。 “五育并举”内容符合逻辑要求,论之有据,而其本质也正是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身心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虽然“五育并举”的历史境遇表明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32、落差,但它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其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所以,我们说“五育并举”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四、教育宗旨的正式确立“四育并提”1912 年 7 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蔡元培在会上系统地阐明了制定民国教育宗旨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及与君主时代教育宗旨的根本区别。会议期间,关于教育宗旨的提案,经过讨论、公决,2 月 19 日议长组织与会代表投票公决,删除了“五育并举”提案中的世界观教育。教育部最终于 1912 年9 月 2 日根据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决议,公布了民国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就是民国初年“四育8并提”的教育宗旨。相比

33、于“五育并举” ,在“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符合“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涵,但总体上与“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相比,还是发生了一些的变化。第一,删除了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对世界观教育非常重视的,但世界观教育最终没有被讨论通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和推翻了清政府,但忠君尊孔的封建思想残余对人们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倒塌而消亡。思想自由也受到了封建复古思想的阻挡,暂时占居了上风。二是世界观教育是一种哲学教育,蔡元培对其解释比较晦涩、难懂,在实践中实行起来也非常困难。除了前述庄俞、陆费逵等具有实业家思想因素的教育家提出的商榷、疑

34、义之外,在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宗旨提案时,有人认为世界观就是世界观念,也有人认为世界观就是宗教哲学,这些都是削弱乃至动摇世界观教育作为教育宗旨内容的因素。第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中坚地位。 “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把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而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只是对它的辅佐,而美育的作用更是要为道德服务。其在思想内涵上,与“五育并举”培养完全之人格、重视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美育的功能被改变。在“五育并举”观中,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由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津梁” ,起到了沟通隶属政治之教育与超逸政治之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中,虽

35、然也提到了美育,但是由于删除了世界观教育,它不再是世界观教育的途径,不再是连接实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津梁” ,不再是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手段,而变为仅仅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以至于在后来的具体实践中,美育被认为只是在中小学校开设一些音乐、美术课程, “至美育一层,加入中、小学校、师范学校教则内,俾知注意”15303。尽管有上述变化及争鸣探讨,但 “四育并提” 最终以教育法制的方式得以推广实施,使其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共和政体下的教育宗旨,从而为民国教育确立了总的指导法则,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座里程牌。辛亥革命后教育宗旨的嬗变反映了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关于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新兴的

36、民主共和国培养共和国公民的要求。由“五育并举”到“四育并提”的嬗变过程,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合理继承,以便更好的促进当代现实教育的发展。注释:1董宝良. 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2 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蔡元培. 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 A/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2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蔡元培. 中国

37、伦理学史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1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5蔡元培. 在浙江旅津公学演说词 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3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蔡元培. 运动会的需要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4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蔡元培. 嘤鸣集序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7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学部奏请宣示教育旨折A/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9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8

38、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0蔡元培.自写年谱 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17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济. 融会中西学术的大师 A/ 陈平原,郑勇. 追忆蔡元培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12蔡元培. 教育之对待的发展A/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 3 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庄俞.论教育方针 J.教育杂志:第 4 卷第 1 号,1912(1).14 陆费奎.民国教育当取实利主义A/吕达.陆费逵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0.15我一:临时教育会议日记A/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

39、史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6沈灌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7汤广全.自由与和谐 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巴蜀书社,2009.18王列盈.论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与教育追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guideline in the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From five educational proposes to four educational types

40、Wu Hong-cheng Fan Kai(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0, China)Abstract: The “five educational typ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i Yuan-pe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ur educational typ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41、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10guidelin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from subjects to citizens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archy,and its forming process was a silhouette of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We explore

42、the changes on education guidelin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can better comprehe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a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about our contemporary education.Key word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i Yuan-pei;educational guideline; five educational proposes;four educational types作者简介:吴洪成(1963) ,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樊凯(1980) ,男,山东泰安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