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2691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绪 论一、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划界1.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物或人工物的存在、演化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以获取确定性、规律性知识的学科群。2.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世界时所持的观点(科技观)及其合理性和所运用的方法(科技方法论)及其有效性,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效应(科技社会学)及其价值的哲学反思。二、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渊源及发展现状1.学科渊源: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直接渊源于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 。2.发展现状:在我国,这门课程就是直接在学习和研究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全国性学术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

2、辩证法研究;最早颁布的的学科分类存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高校课程定名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欧美,科学技术哲学则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名义下存在。这些学科虽无多少公认的一致内容,但它们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补充。我们不对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作严格的区分,在同样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1)形成的时代背景:19 世纪的科学发现是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现实土壤。星云假说:太阳系有时间上的历史。均变假说:地貌有时间上的历史。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按照当量关系相互转化,在量上是守恒的。合成尿素实验:无机物

3、与有机物、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细胞学说: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2)要点:这些发现都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恩格斯提出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统一说明这些发现。根据运动的承担者、表现和规律的不同,恩格斯设想了 4 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这对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首先,恩格斯认为运动形式有高级和低级、简单和复杂之分。其次,恩格斯认为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渗透的: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

4、运动形式,但不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它们之间存在“上向分支”和“下向分支”演化关系。(3)评价:提供了一种观察自然的哲学观点。启示: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演化发展,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国成集合体” 。不足:一些表述过时;没有涉及经典电磁场论,过分强调运动形式与物质承担者相对应以及运动形式排列的线性展开等内容。22.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方法论(1)形成的时代背景:19 世纪科学研究方法是恩格斯的科学方法论的事实基础。恩格斯关于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

5、种方法论提升。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初,用以组织科学活动的是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实验和观察中获得数据,经过数学处理,找到经验材料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而构造为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对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运动是有效的,而对于研究演化过程和起源关系往往力不从心。19 世纪以来,假说这种思维方法被许多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着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假说与实验的关系成了科学方法论中一个重大问题。恩格斯的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2)要点:假说是经验向理性过渡的思维形式。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

6、,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假说相互排斥和迅速更替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和劳动可以为之提供关于必然性的充分说明。(3)评价:启发:这一方法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不足:其现成形式还谈不上系统和完整,有待进一步深化。3.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社会学(1)要点: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突出强调: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2)评价:恩格斯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这为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开了先河。四、20 世纪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

7、术哲学1. 20 世纪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1)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出现,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两个方向上延伸开来:一是进入原子尺度以下的微观世界二是进入星系尺度以上的宇观世界。系统理论引起的变革:远离平衡条件下自组织行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的研究,使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第三个方向上延伸开来:从简单事物进入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2)技术革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环境技术(3)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即向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必然促使它们的新

8、形态的出现。2. 20 世纪的自然哲学(1)西方古代自然哲学:科学与哲学尚未分化,自然哲学中既包括自然本质、自然本源、自然图景等形而上设定,也包括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经验性知识,但往往用形而上设定来直接解释和校正来自经验的知识。它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结论充满着武断和臆造。(2)自然科学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自然哲学的终结:随着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实证研究方法日益成熟,古代自然哲学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并不意味着对自然界的形而上思考成为多余。其原因在于:1.科学的前沿问题探索往往需要某种哲学新年作为前提3假定。2.科学的进步又会强化、淡化甚至改变一些哲学信念。 当这些改变被普遍认同时,就会形成

9、同一方向上的科学共同体,就有利于科学的交流和合作;当这些改变不被普遍认同时,前提假定的分歧将会造成科学共同体的分裂,就有碍于科学交流和合作。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正是在哲学和科学的这种反馈式的交互作用中既双方受益又都获得了独立存在的理由 。(3)20 世纪的自然哲学的特点:从研究内容上看,20 世纪的自然哲学提供的不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从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提出科学思想方面的问题,进而又用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校正这种思考。虽然也有思辨方法的运用,但只是思维中的一种变通。从研究群体上看,形成了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自然哲学问题上的平等对话。总

10、之,20 世纪的自然哲学已不是科学之外、科学之上的哲学,而是依赖于科学又超越于科学并与科学结为同盟的哲学。3. 20 世纪的科学哲学(1)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特点和一般方法的见解。(2)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才出现。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自然哲学侧重于对科学知识及其体系的哲学反思;科学哲学侧重于对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科学哲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初,科学的活动结构较为简明:研究对象:可观察的物质实体;研究手段:较为简单,对对象的干预可以通过补偿还原原则加以剥离;思维手段:较为简洁,对对象的描述或解释可

11、以通过语义分析达到无歧义的一致,甚至有某种程度的通约性。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科学的活动结构趋于复杂化,其远离经验的性质越来越明显:研究对象:不具有直接可观察性的微观客体和宇观客体,其经验一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义转换才能获得;研究手段:对对象的干预并不总是可以剥离的,特别是量子客体,其观测结果是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共生现象,属于总体效应;思维手段:科学中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形式化。正是这种远离经验的科学活动结构,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认识论问题,从而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3)不同流派的科学哲学所关注的共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问题科学理论的解释评价问题科

12、学理论的进步标志问题科学理论的社会承认问题4. 20 世纪的技术哲学(1)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技术哲学概念最早于 1887 年出现在卡普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但在 20 世纪上半叶,技术哲学的研究却进展缓慢。直至 20 世纪中期以后,技术哲学才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课题。(2)技术哲学存在的理由: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如何看待技术的本质及其社4会作用就成为一类时代性哲学课题。与新技术的巨大社会效应相关,社会对技术的评价和控制越来越有必要。如何对技术进行伦理控制成为一类时代性哲学课题。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科学理论自觉运用于技术开发的结果。技术的知识含量剧增,技术的知

13、识本质也日趋明显。与技术活动有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同样成为一类时代性哲学课题。五、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1.对科学技术进行统一的哲学研究的可能性(1)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难以严格划界内容上相互交错、渗透方法上相互借用:都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确定下来。(2)20 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体化趋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相互贯通:现代科学研究如果没有体现现代技术知识的技术手段的支持,难以有所作为;现代技术研究如果不以先行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基础,也难以成功。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相互结合:现代的研究活动兼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特点,很难划界。科学组织和技术组织相互渗透:各类实验室和研究所既提供理

14、论性结果,也提供技术性结果;既承担理论课题,也承担应用技术课题。2.研究范围(1)自然观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本体论:关于世界的本质、本原、存在的根据等问题的见解。古代本体论的研究方式:纯粹的直观、思辨,其结论带有明显的任意性和臆想性。近代本体论的研究方式: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哲学抽象。科学所研究的现象和过程被记载为“科学事实” ;这些事实中共有的规定被定义为“科学概念” ;概念之间的确定关系被确认为“科学定律” ;定律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被构造成“科学理论” ;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被抽象为“科学思想” ;思想中包含的对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理解,由于其普遍意义被称为“自

15、然观” 。这种抽象自然会包含逻辑跳跃和思维变通,因而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它所依托的科学基础的失效;然而,要改变这种观念却需要新的科学基础。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的特点:一、在内容上,着重于用什么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和演化;二、在方法上,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三、拓宽了自然观的研究范围,把对技术知识的本体论抽象也包括在内。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从内容上看,科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天然物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知识,技术知识则是关于人工物如何被制造、如何被使用的知识;从方法上看,科学知识多以陈述性方式表现出来,技术知识除陈述性方式外,还常常采用程序性方式表现出来。对科学知

16、识和技术知识进行统一的本体论抽象的理由:首先,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人工物与天然物并无原则性差别,它们按照同样的自然规律存在和演化;其次,二者往往相互贯通。科学知识的获得不能不借助一定的技术条件,因而内在地包含着技术知识;技术知识的获得也不能不借助科学知识的引导,因而内在地包含科学知识;当今地球上,主要由科学知识表征的天然物与主要由技术知识表征的人工物已复合为一个整体,其中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已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5(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科学活动主要指科学发现,其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提供理论性成果;技术活动主要

17、是指技术发明,其目的是运用自然规律创造出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人工物品,既提供关于人工物品的知识,又提供将这些知识物化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创新兼有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通向生产应用的基本环节,它既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延伸,又包含有经济活动的成分。科学技术活动是认知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中内含着知与不知、正确与谬误的矛盾,也存在着如何获取知识、评价知识、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问题,因而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是认知活动。 科学技术活动包含着非认知因素:科学发现不完全是由知与不知、真与假的矛盾来调节,还需引入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看待科学理论的更替;技术发明中技术目标的设定不能不考虑用户

18、的需要,技术成果的开发不能不考虑由此可能引起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问题;技术创新中利害分析与真假分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认知以及认知与非认知相互影响视角上所形成的对科学技术活动的总体理解,在国内被称为 “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3)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专业化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性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六、课程体系介绍1.科学技术总论(1)科学技术的本质(2)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3)研究领域2.自然观(1)系统联系和不可逆

19、演化(2)解释天然物和人工物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问题3.科学技术方法论(1)科学发现(2)技术发明(3)技术创新4.科学技术观5.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有机整体第一章 科学与技术一、科学1.对科学的诠释 : “科学 ”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印度的梵语中,是指 “特殊的智慧 ”;在古拉丁语中,则泛指 “知识 ”和 “学问 ”; 19 世纪末,日本人把 “science”译成 “科学 ”,意为 “分科之学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国外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诸多新学说被引进中国,科学活动论对我国学者影响令人注目。它把 “活动 ”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它为核心展开对科学的多方位、多层

20、次的描述与届时,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同。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是反映这种认识的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可以从科学的对象、知识形态和社会建制等方面去认识科学。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关于科学的性质的一些共识:6第一、科学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第二、科学是产生科学的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2.科学知识( 1)知识:从词源上看,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人们以各种方式认识自然和社会所获得的认识成果,包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 ,如:神话的解释、宗教的解释、艺术

21、的解释、哲学(自然哲学)的解释、科学的解释等; 狭义:特指科学知识,即人们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以事实为对象和内容,主要采用推理的方式说明现象的知识,如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的解释;非科学知识:以信念为对象和内容,主要采用隐喻、比附等方式说明对象的知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神话的解释、宗教的解释、艺术的解释、哲学(自然哲学)的解释。(3)实证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有实证性知识和非实证性知识之分。实证知识:一般不包括价值判断,只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对象的行为、预测对象的趋势;它回答“是什么”

22、、 “为什么”的问题。非实证知识:包含规范性知识,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什么样的对象符合这些标准,以及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应当是什么” 、 “应当如何做”的问题。一般来讲,自然科学提供的是实证知识,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包含较多的是规范性知识。技术科学随包含着价值问题,但本质上依然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第一、真理性。 两方面:一是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二是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尽管它可能被证伪。第二、合理性。 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逻辑体系是严密的,具有一种与

23、天意、神启、臆测相对立的理性。第三、进步性。 描述同一事实的理论,后面的要比先前的更细致、更详尽;描述同一事实的理论,后面的要比先前的更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描述同一事实的理论,后面的可以完全包容先前的,且后面的要比先前的更具有解释力。第四、共享性。 无国界、无阶级性,可以被各国人民、各阶级的人所发现、继承和利用。(4)科学知识体系及其演化科学知识体系及其特点:比较成熟的学科,都是由事实、概念、定律、理论所构成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理论与经验相联结,从而具有可检验性;二是理论知识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带有一定程度的演义性质。演化序列:准科学: 不成熟的科学。特点:一、概念的不确定

24、性。二、思想内涵浅。前科学: 标志:经验性定律和表象性理论的出现。特征:诸学蜂起,百家争鸣 能承受批评,也能提出反驳的理由;谁也不能取代谁,公认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常规科学: 有某种确定的科学规范的知识 存在形态:稳定的、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构成了科学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研究范式。特点:高度积累性活动,主要任务是增加已有理论规范的新案例。后科学: 体系性极强的科学发展阶段。基本任务:把常规科学中发现的规律更加数学7化、理论化。存在形态:完善的知识体系。特点:完全排除任何根本意义上的创新活动。因此,也就是孕育科学革命的阶段。3.科学活动(1)含义:是一种生产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的活动。(2

25、)基本目标解释存在:对对象和过程做出合乎规律的说明。科学解释:前提 解释项与被解释项必须是逻辑相关的,要有必然联系;其陈述必须是可以接受实践检验的,其解释项所包含的必须是可检验的科学定律以及可观察的现实条件。非科学解释: 神话解释、宗教解释、艺术解释、哲学解释等。预言未来:提出将会出现的可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科学预言: 以被确证为真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规律和相应的初始条件为基础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观存在却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现象的预见;另一类是对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必然要发生的现象的预见。经验预测: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3)基本原则:无论解释存在还是预言未来,都要求其前提和结论为“真

26、” ,由此决定了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求真原则。科学活动本身就是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活动。真理:古希腊真知,即绝对正确的终极知识;现代科学客观性知识,即能够描述、解释、说明自然界本来面目并能够语言自然界发展趋势的知识。求真原则表明了一种总的取向:科学活动成果的“真”: 科学理论要合于客观性。科学活动过程的“真”: 主体摒弃各种主观偏见;指导科学活动的应是符合客观性的理论而不是未经事实确证的主观猜测;科学活动中运用的思维方法要遵循 “逻辑真 ”的要求。求真:追求认识结果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在科学活动中理论(包括概念、定律)与经验(包括现实、实验结果)相一致。(4)基本矛盾: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实验与理论的矛

27、盾运动推动着科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实验与理论的矛盾是实践和理论的矛盾在科学中的表现形式基本矛盾的产生: 在前科学时期,人们关于自然界的认识,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一种经验认识。科学实验方法的创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活动发展成为纯粹为了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专门研究活动。科学实验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相对自我封闭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实验与理论的矛盾,导致科学问题的产生,从而推动着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又能促进实验的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是检验理论成立与否的标准,理论又能够指导实验。4.科学组织:(1)科学共同体科学劳动与生产劳动的关系相

28、同之处: 都是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活动,具有人与对象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一般劳动的特点。不同之处: 在性质上,科学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生产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在任务上,科学劳动是面向未知领域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劳动是根据社会需要重复制造某种产品;在产品形式上,科学劳动的成果是精神性产品,尽管其载体表现为8物质形式,生产劳动的成果则是物质性产品。科学劳动职业化过程19 世纪以前,科学劳动基本上是科学家个人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个体性甚至业余性。具体表现:科学的发展在客观上是社会生产的需要,而在主观上则依靠科学家个人的才智、兴趣、爱好、责任感、义务感以及个人不懈的努力

29、;科学家之间缺乏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学术交流、协作;学术组织结构松散,影响和作用很有限。19 世纪以后,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分化与综合的趋势,科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出现了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过渡。 具体表现:科学发现和应用不再是科学家个人或小范围群体可能完成的;科学活动从自由研究进入实验室规模,进而发展为国家规模乃至国际规模。这种现状要求科学劳动向职业化、社会化、建制化发展。当代科学劳动的特点:任何科学活动都无法离开某个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外部存在形态及本质外部存在形态:群体性或集体性。本质:科学工作者按统一范式组成的集体。范式:是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其中

30、包含着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因素: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范例、基本操作规范和科学心理特征。科学共同体的出现,标志着科学认识活动的成熟。(2)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目标:追求真理,促进知识的增长。精神气质:是带有情感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被科学家内化为自己的科学良心。具体体现:普遍主义:是指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性,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与观察和原先已经证实的知识一致的。公有主义:科学发现是社会的共同财产。利他主义: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是求索真理、造福人类。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主义:对一切事实借助

31、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进行理性主义的分析。5.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1)科学划界理论的历史钩沉在西方科学哲学界,科学的划界理论大致经历了逻辑主义的一元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科学划界的消解论和重建划界的多元标准四个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关于科学划界的讨论:殷正坤和邱仁宗提出科学划界二标准可检验性和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陈健提出“模糊划界模型” ;张之沧提出实践划界原则;陈其容和曹志平提出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等。(2)伪科学存在的理由及意义理由:从认识论上看,人类面临着很大的未知的“必然王国” ,科学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就给为科学、迷信留下了存在和活动的空间。意义:促使科学不断

32、发展。(3)伪科学的特征主观性: 不可检验性。伪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由主观体验支撑起来的信念:极端蔑视现象的客观性地位;无法科学地说明它所覆盖的现象;无法做出可供检验的预见。特设性: 解释力的贫乏性 往往是直观地、抽象和空洞的;特别热衷异常现象。9孤立性: 同科学背景的不相容性 使用一套不同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系统,因此,针对现象的不同伪科学之间也是难以沟通的。神秘性: 超自然属性 伪科学实体具有超验性;伪科学思维具有非理性;伪科学表述形式具有非逻辑性。反规范性: 故意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4)伪科学与科学中的失误:科学中的失误不仅允许,而且难免,它是走向科学真理的一种试探;而伪科学则是背离科

33、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的倒行逆施。二、技术技术:广义:既包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也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狭义:仅指前者。1.现代技术:是一种知识(以及体现这种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一种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以及开发应用)体系,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2.技术知识(1)技术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技术的存在形态也不同。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形态。 萌芽状态的技术(原始技术):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通过采集、渔猎、制陶、动植物养殖以及简单生产工具制作创造的一些经验性的技能。这种技术是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直

34、接统一的。 工匠技术: 以手工工具和经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与知识发现的分离性。这一特征导致了技术中知识含量较少、知识发现和技术发展失衡两种结果。二是技术与生产过程的直接统一性。这一特征使得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缓慢的连续性的特点。 近现代技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引起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其一,科学技术一体化: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科学往往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革命都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材料。其二,技术职业化: 近代机器设备的出现,使生产过程中技能和技艺的作用相对减弱,技术中科学知识的含量提高,技术研究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2)技术系统:

35、从技术形态的历史变迁来看,技术可以看作是由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物质手段和规则方法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技术的操作形态:是主观(个人主体)的技术,包括技能、手艺、职能、经验、方法的总和。 它存在于实施技术操作的主体之中,又作用和指导技术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两类:观念技术 不必与操作主体之外的机器、工具发生联系;物化技术 必须同操作主体之外的机器、工具等存在物发生联系。其二,技术的实物形态:是客观的技术存在物,包括工具、机器、生产线、原料的总和。其三,技术的知识形态:是现代技术的基本组成要素,是现代科学技术区别于早期经验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3)技

36、术的知识本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现代技术的主要标志。现代技术可以以知识的形式传递并集成,它是有组织的、社会性的技术。 现代技术的知识本质的体现:一是现代技术均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在多门科学知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现代技术的根本性变革,越来越要求以科学知识的增长为先导,以科10学理论为依据。二是现代技术的实物形态和操作形态只有凝结了相应的的技术原理知识之后,才能成为技术系统的有机部分。三是技术的实施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知识的本质在于求真,而技术的本质在于求用。 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区别第一,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目的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任务回大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知识

37、:目的满足主体需要;任务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第二,知识形态不同。科学知识: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技术知识:表现为从单一到多样,即把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第三,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知识:真理性评价。符合实际的东西是真的。技术知识:价值性评价。哪一种方法或设计更有效就是更好的。第四,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技术知识:关系着现实的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第五,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陈述性知识。技

38、术知识:程序性知识。3.技术研究活动(1)基本目标:创造人工物既是人为之物,又是为人之物。 创造人工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 业已存在的天然物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着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性: 人有认识和应用自然规律的能力,也有借助人工物来延伸体力和智力的能力。认识和利用规律,造就了设计人工物的可能;延伸体力和治理,造就了重组天然物的可能;以此为基础,才会使用人工物使需要得以满足。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的区别:科学把存在着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它们做出解释,进行预测;而技术则把存在着的需求作为目的,寻找不存在的东西来满足这种需求。 实现技术研究目标的三个阶段:制定计划,酝酿“蓝图” ;使用工具

39、运作阶段;在生产或生活中消费这些人工物,即物的使用。(2)基本原则:以求用为原则,达到对于“善”的追求。技术活动以求用为原则追求“善”是由其两重性决定的。技术活动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可用优、劣、精、粗等技术指标衡量;社会属性可用善恶标准来衡量。技术活动在求用的同时,必然涉及功利性、科学性、经济性、伦理性等与善有关的因素,因此,技术活动在实现其求用的宗旨时,必须以求善为目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求用于求善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古代, “善”只与功利性有关。在近代,“善”与科学性、经济性有关。本世纪以来, “善”与功利、科学、经济、伦理是全方位相关的。(3)基本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