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近代史.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33908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国近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中国近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中国近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中国近代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中国近代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两次鸦片战争第一节 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 (1)直接目的: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危害: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林则徐禁烟 (1)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2)评价: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举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仅仅是借口、导火线,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3

2、鸦片战争的性质 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马克思曾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鸦片贸易史 ) 。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 (1) “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2)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事实原因: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 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 (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

4、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1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 (2)赔款 2100 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支付战争赔款,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使得英法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

5、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2)社会经济: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社会政治:导致清政局的开始变化。 (4)阶级关系: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有远见的中国人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教训 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

6、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因为: 清朝封建统治由于日益腐朽,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认识: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之一;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战争结局与战争指挥有直接关系。 教训: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国际:19 世纪 50 年

7、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1856 年 3 月,英法与俄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使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2)国内: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

8、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

9、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 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它们修约的要求; 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是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是继续。 扩大: 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只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开通商口岸增多。第一次开 5 处,第二次增开 11 处。 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

10、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 阶段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剧变的原因: 19 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出现的历史条件 (1)第二次

11、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政见分歧,洋务派出现。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汉族官僚集团形成,成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 (3)总理衙门的建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4)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点 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上,二者完全一致,并且联合在一起反对维新变法运动。 3洋务运动的阶段性及主要内容 前后共两阶段:第一阶段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第二阶段从 19 世纪 70 年代至 90年代。 主要内

12、容:以“自强” 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 求富” 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及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原因共有四个方面: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顽固派的破坏;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 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

13、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 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运用“两点论”正确加以认识。洋务运动增强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实力,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但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倾向性看,洋务派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

14、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

15、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 ,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 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

16、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4洋务运动性质的分析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这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搞的一次改革运动。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 “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法,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

17、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5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 (1)从目的来看 二者都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洋务派侧重于对国内人民的镇压。 二者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林、魏学习西方的目的是要抵抗侵略(即制夷) ,并在民族自卫战争中付诸实践。洋务派之中虽也不乏抵抗侵略的爱国志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夷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2)从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 鸦片战争中的抵杭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基本内容也极为相似。但林则徐、魏源等由于受

18、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则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国掀起了长达 30 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出发点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

19、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经济上:洋务运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明治维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封建领主所有制有所动摇。 政治上:洋务运动是部分官僚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明治维新在内外危机中,德川幕府统治危机严重;中下级武士中革新力量联合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进行武装倒幕。 目的:洋务运动以西方科技为手段,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明治维新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着手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洋务运动缺乏

20、变革的经济条件,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必然失败。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 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 条件: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主观条件: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发展特点:民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形成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产生: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雇佣中国人作劳

21、动力。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在外商企业中诞生了。 (2)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有机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自己的特点:身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最强;与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2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 (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

22、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明朝中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商品经济已经有相当发展,之所以没有在近代继续发展而形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原因在于:首先,由于自

23、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广大地区长期顽固存在,中国缺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市场。其次,地主阶级集中资金后,资金不是流向工业或手工业,而是流向土地,缺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第三,中国虽然有发展经济所必须的技术、劳动力,但是缺乏资本、市场,更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宽松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争夺和本国人民的购买力低,民族工业发展依然缺乏市场,机器和技术是从外国引进的,资金是封建时代官僚、地主、商人的,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并且带有浓厚的妥协性。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

24、发展起来,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制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19 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列强的支持默许或纵容,成为日本实施侵华计划的条件。 (2)中国:19 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3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

25、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l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统治者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贪欲,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竭力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并制定“征韩侵华”的大

26、陆政策,这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

27、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2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的影响 19 世纪晚期,中国和朝鲜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重要地区,而英、俄两国争夺远东霸权斗争尤为激烈。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机会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后,更加垂涎朝鲜,并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地区,夺取更多在华侵略权益。因此,沙俄一面警惕日本在上述地区的扩张,一面又极力拉拢日本,与英国在远东争霸。当时,英国仍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殖民者,在中国享有最多的既有权益,为防止它在远东的侵略优势被打破,英国也支持日本以抵制沙俄的扩张。美、德两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强烈要求在远东找寻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但都无力在远东争霸,故都支持日本同沙

28、俄抗衡。法国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来夺取新的权益,也极力支持日本侵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默许、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

29、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第六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l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 (1)19 世纪 70 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2对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变化的认识 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

30、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1895 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3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形式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原因: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

31、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 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许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资本输出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也起

32、了进一步瓦解作用。 4关于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益对国外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突出特征。资本输出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它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为主”的意思是指第一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居第一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和贫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门户开放政策(1899 年) (1)背景:19 世纪末

33、,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制定新的对华政策。 (2)内容: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机会均等” 费用。 (3)特点:“利益均沾” 。 (4)影响: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骤。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一致,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使美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 “门

34、户开放”政策的影响首先,美国“门户开放” 政策是在未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提出的,表明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尊严。其次,从内容上看,帝国主义同中国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外国的既得利益都是侵略利益,美国既然不加干涉,其实质也就是默认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现实;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维持中国的低关税率,把中国视为列强的产品销售市场;第三,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商业利益,把中国变为完整的、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门户开放”后,中国成为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2) “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别前提不同:“ 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

35、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的。 性质不同: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 结果不同: “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七节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

36、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条件: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 (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条件: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