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选择题选择题是考高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考高,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为有效地提考高生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本文试结合高试考卷中的部分选择题,介绍九种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迪。 1.鱼目混珠法 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项,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判别能力。 【例 1】 (2006 年全国文综,15 题)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过通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2、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中国是联合国章宪的签字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府政是中国的唯一合法府政 A B C D 【解析】此题在设计上把“联合国家”与“联合国”混为一谈,实际上联合国家宣言是 1942 年初在华盛顿签署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无关。排除,案答D 正确。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2. 添枝加叶法 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 2】 (2006 年
3、北京卷,20 题)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解析】A 错在“彻底铲除” ,C 本身是错误,D 错在修饰词“最大” ,民族成分单一是优势而不是最大优势,最大优势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正确案答是 B。 【启示】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 、“彻底” 、 “一定” 、 “都” 、 “最”等字词一定要慎重
4、推敲。 3. 答非所问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有意识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 3】 (2006 年广东单科,8 题)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 1867 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 4-8 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解析】A、C、D 若不看题干,都可能是正确的,但从题干来看,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所以不选 A、D;从题目信息中无法得出 C案答。因此案答
5、是 B。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那些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选项。对那些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4以偏概全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选项,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 4】 (2006 年全国文综,23 题)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 “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
6、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解析】A、B、C 项都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正确 案答应是 D。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选项舍去。 5偷梁换柱法 试题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偷换命题、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例 5】 (1995 年全国卷,21 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 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解析】此题是一多
7、项选择题,其 D 项“ 掌握统治权力”即偷换“起主导作用”的概念。所以正确案答是 AB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6. 正逆颠倒法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 导致一些考生失误。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不属于“不符合 ”“不正确“ 错误的“与无关“ 等词,往往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 【例 6】 (2006 年北京卷,23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 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
8、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解析】西亚虽然改善农业环境但最终没有实现粮食自给,正确案答是 A。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7因果倒置法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 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例 7】 (2006 年广东单科,18 题)16 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格价革命 D文艺复兴 【解析】注意时
9、间限制,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 项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C 是 A 的影响而不是原因,这里实际上就是因果倒置的一种设计。D 项属于思想范畴,与新航路开辟有一定的关系,但与题干不存在主要关系。正确案答是 A。 【启示】解这类题,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 8舍本求末法 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 8】 (2006 年广东单科,22 题)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
10、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府政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解析】巴黎和会是大国操纵的产物,是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行动,所以小国即使有利益相关的事情,也轮不到它们讲话,所以只能游玩了,像中国提出了权主问题,英美法等国却不加理睬。B、C、D 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是对此问题的一种推测与假设,实际上此题是用重要词语“多数国家”来透视少数国家的操纵。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
11、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9.变换叙述法 这一做法是在题干或备选项部分,将材料原有叙述变换成新面孔,或设计出高于教材的结论,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应变能力。此法在近年考高中比例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例 9】 (2006 年天津卷,17 题)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图 8 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 B. C. D. 【解析】题干中第一类发明的描述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即机器发明是建立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题干中对第二类发明描述反映的是第二次革命的特点,即机器的发明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正确案答是 C。 【启示】目前历史选择题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案答的很少,考题往往把传统考点进行新情景、新材料、新视角的重新定位“包装” ,变成了新的题目,所以在解答此类选择题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