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413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3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变态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变态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变态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变态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变 态 心 理 学绪 论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变态心理无论从人类生命发展历程的纵向观察,还是从心理现象展开的横断面考察,都不存在心理上始终处于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状态的人。同样,在心理活动的所有方面完全变态的人也不存在。绪 论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是一种互相交叉、互相移行、互相转化和不断演变的动态的过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只能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连续体。如果把这一连续体的一端假设为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端假设为最严重的变态,中间则是一个渐变的序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在这条轴线上的一定范围内不停地移动着,直至死亡。心理的正常及

2、其偏移状态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变态心理有许多不同的描述,如异常心理、变态行为、行为障碍、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等。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各种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总称;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当前在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对异常心理的研究和处理出现了采用障碍而非疾病的另一种倾向。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又译为精神障碍,它是对各种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近几十年来,有关异常心理的命名和分类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流趋势是尽量避

3、免使用疾病概念,而采用障碍(disorder)概念。主张这样做的理由有:首先,心理障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仅限于对事实和现象的辨认和界定,主要强调的是病感,而不是有无组织器官结构的改变,这有利于对各种行为异常进行现象学描述;其次,心理障碍一般不涉及理论性假设,它可以只考虑表现,而不考虑异常行为的本质、原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等,这有利于不同学派的接受和认同;第三,心理障碍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也不具有狭隘的生物学含义,而是一个心理社会学概念,使用这一术语有利于非医学家,如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共同对其进行研究。二、变态心理的主要特征(一)变态心理是统计学的偏

4、移2统计学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呈正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于中间状态,变态是少见的行为,即统计学的偏移。按此观点,极端的内向或外向、极度的兴奋或抑郁都不正常。心理测验多以此标准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或心理特征。统计学标准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二)变态心理是社会规范的偏离变态行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是显而易见的,精神病患者急性期的攻击行为等,他们的行为往往与社会标准相抵触,因此可以用此标准来衡量。但此标准的缺陷不是太宽就是太窄。文化的多样性显著地影响着社会规范标准。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或爱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三)变态心理是个人痛苦的体验一个人对自己心理或行为痛苦的主观体

5、验是衡量变态心理的重要特征。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行为等,是人们经常感到的异常心理,也往往是患者求治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其他人群,均能意识到有明显内心痛苦体验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常。这是我们在判断心理和行为的正常和异常时使用最多的主观体验标准。(四)变态心理是行为功能障碍变态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异常行为导致个人生活领域的功能低下(disability)或功能障碍(dysfunction) ,包括个人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生活能力和人际能力等。这里讲的功能低下,是指那些不能执行或完成按常理应该可以完成的某些功能,或者是患者本来已经具有的功能,在非生理变化情况下的明显削弱或丧失。(五)对

6、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目前没有哪一种标准可以作为判断所有异常心理的金标准。这说明心理障碍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健康专业永远无法对疾病或失调给出让人满意的定义,当我们试图对千差万别的心理障碍予以判定的时候,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三、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研究对象曾经分别有:研究个别心理过程的障碍;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研究心理障碍的基本理论、形成原因和机制;研究心理因素在致病和防治中的作用等。(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7、,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形式和分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心理障碍的防治实践。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3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三)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变态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精神病学的共同基础,它对于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有重要意义。1.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根据 WHO 的统计,心理障碍占全球疾病的 10.5%(中低收入国家)和 23.5%(高收入国家) 。2.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3.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

8、新视角绪 论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古代:超自然与自然主义(一)超自然和鬼神学(二)体质发生论Hippocrates 认为脑是意识、智力和情绪的器官,因此异常心理与行为是大脑病变所致。当然,Hippocrates 的体液生理学未能经得起后来的科学检验。人类行为受身体结构或物质的影响,以及异常行为是某种身体失调或病变的假设,成为当时医学的主流思想。二、中世纪:残害时期从公元 476 年野蛮人部落洗劫罗马作为中世纪的开始直至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 1000 年。这在变态心理学历史上被称为残害时期。三、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科学至上与人道主义(一)收容所的发展在 15 世纪至 16 世

9、纪随着麻风病的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关心精神病患者。麻风病院被改成限制和照顾精神病患者的收容所,许多收容所既接受精神病患者,也容纳乞丐。(二)Pinel 的改革将精神病也看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精神病患者以人的待遇,给他们自由、阳光和新鲜空气,解开了一些精神病患者的锁链。(三)道德疗法该疗法的主要做法是护理员与患者紧密接触,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鼓励他们参加有目的的活动;住院医生引导他们尽可能正常生活,并且在限制行为障碍方面增强自我责任感。(四)大脑与心理障碍1.颅相学4颅相学(phrenology )把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定位与大脑,认为脑由许多独立的器官组成,每个器官控制一个独立的先天性

10、心理能力,脑器官的发育影响颅的发育。它确立了脑是心理器官的思想,将异常心理予以定位,促进了人们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探索。2.梅毒与麻痹性痴呆19 世纪后期,几位临床医生经多年的追踪观察,发现了梅毒与心理障碍的联系。对那些曾患过梅毒但尚无精神异常着的尸体解剖,常发现他们的大脑损伤与麻痹性痴呆患者是类似的。1905 年 Schaudinn FR 发现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的病原体终于被揭示出来。 一种感染对脑的某种损害以及与某种心理病理学的联系被确立了。(五)心理发生论1.催眠术与心理2.宣泄疗法Breuer 发现,如果在催眠状态下 Anna O 能够回忆与症状有关的沉淀事件,并且原来的情绪能表达

11、,减轻和治愈症状的持续时间更长。这种再度体验已经遗忘了的过去的经历所导致的情绪灾难并且释放情绪紧张的方法,称之为精神宣泄。最闻名的宣泄疗法,也称之为谈话疗法 1895 年,他的同事 Freud 出版了癔症之研究 ,这是一部在变态心理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四、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建立(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Emil Kraepelin 与实验变态心理学Kraepelin 把心理学实验方法运用于异常行为的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奠定了现代变态心理学基础。(三)Freud 与心理病理学Freud 与他的前人及大多数同时代人只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的外在因素不同,他重视患者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探讨

12、经历与日后异常心理的关系。这种把变态心理学从静止的描述改变为探究内在动力的精神分析,成为心理病理学的重要内容。(四)预防运动与社区心理卫生运动绪 论 变态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一、普通心理学 对于变态心理学来说,普通心理学是其基础。因为正常是相对于异常而言的,不懂得什么是常态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病态。二、医学心理学5变态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内容和任务存在着互相交叉和补充。医学心理学涉及很多变态心理学内容,因为疾病不仅包括躯体疾病,也包括心理疾病。三、临床心理学按照美国对临床心理学家科学家 开业者的培养模式(1949) ,其主要培训标准是: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在大学医院接受训练;首先要成为心

13、理学家(psychologist),然后再成为临床医师( clinician);必须通过临床实习(clinical intership );必须具有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技能;训练的目标是取得哲学博士(Ph.d)学位。变态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四、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是精神病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精神病学的某些发展对变态心理学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进一步重叠、包与和合作的趋势。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又称躯体因素,是指包括遗传、体质、结构、生理、生化、感染、年龄和性别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找到结构上或有形的病理

14、变化。任何心理现象虽然都是观念的东西,但必然有其物质基础,与物质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遗传Kallmann(1938)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发现其亲属中血缘关系从远到近精神病患病率有由少到多的趋势。在 20 世纪 30 年代对双生子的同病率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0%80%,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仅为 20%40%。有人进行了 寄养子研究,结果发现寄养子的患病率仍然比正常人高的多。最近 40 余年来,有关基因与行为障碍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二、脑结构Pavlov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系统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病理学学说,即经典条件反射

15、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现象是条件反射。三、躯体疾病(一)脑器质性病变(二)感染性疾病(三)非感染性疾病四、神经生化6(一)中枢神经传递1.乙酰胆碱2.去甲肾上腺素3.多巴胺4.儿茶酚胺5.5-羟色胺6.谷氨酸与 -氨基丁酸(二)神经内分泌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3.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五、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海洛因、吗啡、苯丙胺、酒精等) ,某些药物(利血平、异烟肼和阿托品等) ,工业毒物,农药,一氧化碳和有毒食物等。六、性别与年龄 心理因素一、个性特点许多临床资料表明,极端内向、敏感、孤僻、多疑、偏执、

16、自我中心、追求完美、心胸狭窄、嫉妒等与异常心理的形成、预后和防治有明显的关系。在个性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良的遗传因素、教养方式、环境干扰、负性刺激和挫折等,都有可能使人的个性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受到阻挠或扭曲。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完善和被扭曲,进而引起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促使感知觉发生扭曲,思维发生混乱,形成心理障碍的人格基础。二、认知方式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三、应对水平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恰当评估所面临的事件的性质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并能合理选择应对方式,适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等措施,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17、根据应对的指向性,应对可以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前者直接指向应激源,降低应激源发生的可能性或改变应激源的强度,常用的方法包括事先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两种;后者又称作减轻法,是指改变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而不影响应激源。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可视为个体应对策略之一。前述应对活动是为了缓冲应激对个体自身的影响和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是意识性的心理和行为策略;而心理防御机制则是潜意识7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心理防御的不当使用或过度使用会造成心理扭曲,导

18、致心理障碍。四、运用资源能力社会支持可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三类。主观支持指个人自我感觉获得别人支持的程度,客观支持即个人实际上与他人联系的数量情况,利用度是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时能够利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程度;社会支持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还可分为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和实质支持。社会支持对于缓解或消除个体的异常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当某人遭遇应激或不幸时,如能得到家庭、亲友、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可以有效地降低或缓解心理紧张的程度,平稳地渡过困难,摆脱困境。缺乏或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面对同样强度的应激刺激,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都较为显著。 社会因

19、素影响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是十分常见的。因为人不仅具有动物所共有的一般性生物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包括各种社会生活事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等级、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生活事件 日常困扰 工作应激 环境应激 文化应激 社会剥夺 病因的相互作用一、病因的分类(一)致病因素:是指导致发病所必需的因素。(二)素质因素:是指疾病潜在的易感性。(三)促发因素:是指紧接起病前作用于个体,促使疾病发生的事件,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或社会的。躯体因素如颅脑损伤、感染、化学物质等;心理因素如亲人亡故、婚恋挫折、考

20、试失败等;社会因素如战争、迷信活动、种族歧视等。(四)条件因素:是指本身并无致病作用但致病因素发挥作用提供必要条件的因素。(五)附加因素:是指疾病发生之后附加于个体,导致疾病加剧或使病程持续下去的因素。二、病因的相互作用(一)单因论和多因论单因论认为一种心理疾病是某一特定的致病因素引起,多因论认为心理疾病是由两种以上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二)条件论和决定论条件论者提出心理疾病不是由单一病因所造成的,而是一组发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论即因果决定论。决定论承认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强调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中,必须分清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只有其中主要条件才是事物变化的病因,主要因素才能决定事

21、物发展变化的结果。(三)内因论和外因论内因性和外因性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四)远因论与近因论远因是指发生在若干年以前,特别是童年期的有害因素;近因是指紧接起病前的有害因素。(五)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三、综合研究第一种是素质 应激模型。遗传基因的条件称为素质,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罹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第二种是基因环境互补模型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生物学模型一、生物学模型心理障碍的生物学理论心理障碍的生物学模型可划分为 3 种理论:结构理论:心理障碍是由大脑结构异常所致生化理论:心理障碍是神经递质或激素的不平衡,或者受体的机能异常所致遗传理论:心理障碍是基因异常所致二、原因生物模型理

22、论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是由异常的生物学过程引起,总是与大脑结构、遗传、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有关。大量研究表明生物学因素与心理障碍有关。例如,遗传缺陷能提高分裂症易罹患性,抑郁性可能由于脑内化学平衡失调引起,焦虑障碍可能是自主神经系统缺陷引起的过度唤醒,痴呆可能是因为脑的结构损伤等。每一种心理疾患都可以被看成是某些生物学过程障碍所致,生物模型假设心理障碍的原因都可以从躯体方面找到答案。三、治疗按照生物学模型的观点,心理障碍是由躯体因素引起,心理异常是一种疾病,就需要象躯体疾病一样对待,需要通过住院、服药等特定的医学成果和技术进行治疗。20 世纪 30 年代问世的电休克治疗(EST)开始了医学治疗

23、技术治疗心理障碍的真正运用。1951 年,氯丙嗪作为第一个有效的抗精神药物在法国研究成功,近 50 余年来各种新型的抗精神药物更是层出不穷,使许多原来难以解决的心理障碍的疗效得到显9著提高。确实,如果一种特定的生物化学物质不足所致的失调是问题的基础,使用适当剂量的化学药物以纠正其失调是合理的;作为一种生物学缺陷的心理障碍,应通过生物学干预纠正这一缺陷。与此同时,心理障碍的外科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各种治疗仪器等也在不断涌现。四、评价近百年来,生物学模型为各种心理异常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科学的证据,为探索心理障碍的确切原因、诊断和防治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可以预见,立足于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展示了美

24、好的未来。但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解释,如果仅仅遵循生物学的思维模式是不够的。在细菌学理论出现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一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疾病。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心理动力学模型一、理论(一)心理结构理论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且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心理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又称为力比多(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着所谓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如果本我不能被满足就产生紧张,本我也会尽其可能地排除紧张。由于本我处于潜意识之中,因而不能被个人所觉察。2.自我从出生 6 个月后开始发展,大

25、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于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她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因此,自我可以说是心理执行部门,它设法在外部环境许可情况下满足本我的欲求。3.超我类似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超我产生于儿童气,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超我的特点是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并进行自我惩罚,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 of ide

26、al)行事。Freud 认为心理是由上述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形成是企图满足潜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间长期冲突的结果。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病态行为。(二)性心理学说Freud 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五个不同的精神性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不同的身体部位对性兴奋最敏感,因此大多数能为本我提供力比多(libido)即性本能的满足。1.口欲期 约从出生到 1 岁102.肛欲期 约在 13 岁。3.性器期 约在 35、6 岁4.潜伏期 约在 612 岁潜伏期是一个相对平静的

27、时期。但性本能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转向于今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学习、唱歌、体育、艺术、游戏等活动。它是通过升华机制实现的。此期若遇到不良的诱惑,就会产生各种形式的性变态。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5.生殖期 从 1220 岁此期儿童的防御措施有几种,如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禁欲主义、企图挡住可能引起快感的一切活动,用体育活动使身体筋疲力尽,向抽象的高智力活动转移等。(三)焦虑理论心理动力学模型认为对自我造成威胁的根源是外部环境、本我与超我 3 个方面,根据焦虑的来源把焦虑分为 3 中形式: 现实焦虑即感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危险以及害怕这种危险。神经质焦虑是自我不能控制本我本能产生的害怕,是一种恐惧的、非现

28、实的、且不能与外部的威胁连接的感觉。道德焦虑,指自我受到超我惩罚威胁时产生的害怕。道德焦虑指引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与社会标准,因此最后的发展使超我产生社会焦虑。大多数焦虑密闭于潜意识中,通过防御机制的运用来处理。(四)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克服本我和自我冲突时产生的焦虑,保持心理平衡和保护自我的方法。按照 Freud(1894)和观点和 Anna Freud 的说明,自我产生的焦虑可以有几种减轻的方法。基于现实的客观焦虑常常能通过去除或回避外部世界的危险来解决,或者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处理;对于神经质焦虑是通过无意识的、歪曲现实的防御机制解决。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心理异常和人格缺陷。例如,极度的投射机制可能导致偏执狂,而压抑与转移结合可达到非常严重与广泛的程度,从而引起分裂症。二、原因在个体的发展经历中如果遇到阻碍,会在本能欲望和对惩罚的恐惧之间产生冲突。这种欲望和恐惧虽然发生在儿童期的某一阶段,但由于固着而被带入了青少年和成人时期。个体采用防御机制来对抗这种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如果冲突很严重,防御机制就容易引起神经症或精神病。三、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顿悟治疗,它试图去除早年的压抑并帮助患者面对儿童时期的冲突,从而获得顿悟并且按照成人的现实方法予以解决。四、评价Freud 创立的理论源于心理疾病的临床实践,它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