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No. C1999020 1999-5科技进步与中国区域不均衡增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项目 (执笔 姜照华) 1999 年 5 月一、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测算方法(一)国内外学者关于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能将科技进步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Cobb-Douglass Function)其中 Q 是产出(或销售额),而 A 则是以科技进步因素为主的综合要素生产率,K 是投入的资本,L是投入的劳动力, 和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并且 +=1可以从上述公式方便地
2、推导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两边对时间 t 求导,则有科技进步贡献率这里,Z 是资本增长率,W 是劳动力增长率,Y 是经济增长率,这是三个可以通过实际测算和统计而得到的量,问题在于 和 ,而 Cobb-Douglass 模型规定 +=1。回顾用生产函数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 60 多年来的历史,可以发现,每 10 年内都有较重要的进展,40 年代丁伯根把时间趋势并列于资本与劳动投入,构造出新古典理论的最早的公式之一;50 年代,索洛发现了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剩余法”;60 年代,丹尼森在西蒙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核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历史统计资料,通过对美国等国经济增长因素
3、的分析,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法;70 年代,乔根森等应用超越对数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80 年代,罗默等又提出了科技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和大的发展,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和初稿完成后得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海闻、陈平、胡大源、宋国青、周其仁、卢锋、姚洋、马晓萍等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表谢忱。LKQYWZs12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应,“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研究也成为有关部门和很多学者所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被翻译介绍过来,并在 80 年代形成了热潮。在这股热潮中,虽然没
4、有形成引起广泛影响的有特色的理论或模型,但对生产函数法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形成了许多修正方案,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函数模型。有一些学者还试图将生产函数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如南开大学贾风和、天津农业区划所的李树德同志。也有一些人开始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研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问题,如厦门大学的石景云教授等。现在国内外已有数十种生产函数,实际上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存在着难以计数的生产函数。我国数量经济学家袁嘉新也指出“几十年来经济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在各种假设条件下提出了很多适用于技术经济分析的生产函数形式,它们的假设条件不同,应用范围也有很大差别,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很难确定一
5、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法的主要困难是参数问题。正如宋家第、汤兵勇指出的,“目前估计 、 的方法(如分配法、比例法、经验法及回归分析法等)都有一定的经济或数学方面的假设,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通用”而且各有优缺点,不同方法又可能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并一般都静态地假定 和 是常数有时就出现 (t)为负值的现象,无法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解释这样,最终的结果可信度较低,且不稳定” 1。我国较早引进和研究生产函数法的史清琪 2、秦宝庭、陈警指出,“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 和 的估计)上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估计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分配比例法、回归分析法、经验确定法。上述三大类方法各具有优缺
6、点,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分配比例法需要很强的经济学假设并不一定适合于我国。回归分析法事先假定技术进步速度为常数。经验确定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一种比较实用的估计参数的方法” 。(二)关于新测算模型的研究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科技进步、不变资本、劳动力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机制出发,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并从模型中“自然地”导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计算公式,而这一公式不包含类似 、 这样的主观参数。有许多因素决定经济增长,但这些因素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其中处于第一层次上的是科技进步、不变资本和劳动力,它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7、第二层次上的因素是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社会、企业制度、经济体制等;第三层次上的因素则是政治局势、金融动态、文化背景、自然条件、国际形势等。在同一层次上,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在不同层次上,上一层次的各因素受下一个层次上的各因素的决定、影响。在图 1 中,“”代表经济体制,“+”代表企业制度,Q 代表经济系统的产出,C 代表生产资料转移到 Q 中的不变资本,S 代表科技创造的价值,H 代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1 宋家第、汤兵勇,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的一种新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2 92 史清琪等,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技术进步模型,软科学研究方法,1988 年出版市场需求Q C S H =
8、 + +3现在对几个概念加以定义:定义 1 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叫做不变资本。这就是说,不变资本不是生产资料,它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金钱”,是“货币量”,而这些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定义 2 按某种不变标准计算的劳动者人数叫做劳动力。这里所谓“某种不变标准”,例如“每天工作小时,每周 5 天工作制”,主要是一种时间标准。定义 3 总产值减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后所得余额叫做附加值。如果用 Q 表示总产值,C 表示不变资本,那么附加值就可以表示为(Q-C)。定义 4 劳动生产率(即附加值除以劳动力)的提高叫做科技进步。如果用 L 表示劳
9、动力,那么劳动生产率就是(Q-C)/L,而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科技进步就是(Q-C)/L 的提高。定义 5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增量与产值的比叫做产品的科技进步含量。在明确了上述概念后,就可以讨论经济增长问题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应当区别对待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者在生产力形成和投入产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史清琪等指出,我们进行增长因素的分析,应该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如果用字母 V 表示可变资本,C 表示不变资本,表示包含在产品中的剩余劳动,再假定全部不变资本都进入价值形成过程,并且要考察的是绝对剩余价值,那么,一定量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
10、值就等于 C+V+X。不变资本 C 可能增长了。因为原料量从而原料价值增长了,同时机器的价值也增长了。但是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不变资本 C 的价值是不变的,它只是再现在产品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一这部分资本 C(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资料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改变而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任何量上的变化,不发生增殖。而人力资源才是价值增值的源泉,劳动者是附加值、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而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科技劳动)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作用,一是付出体力,二是促进科技进步。这样,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不变资本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
11、科技进步,而它们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不同的。这样 Q = C + S + H (1)其中 Q 为商品的价值,C 为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S 为科技所创造的价值,H 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在连续的情况下,劳动者GDP 科技生产资料(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社会政治局势、金融动态、文化背景、自然条件、国际形势图 1 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层次上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Q C = S H (2)即即在式(3)的右边,第一项表示由于劳动生产率(Q-C)/L 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第二项表示由于劳动力的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因而dtLdttHS)(dtLCQdttdS(3)dtLCQdtSH(4)(5)YW
12、ZLdQCdQLCd )1(11 YZ,1122HSCQ121)()(121212 LCQLCQ21212)(LCQS122)(QLCsYWYZ)(1(9)(8)(7)(6)dLCtSS2)(因而 )12121212HS即s这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的测算公式为:在式(6)中,分别为前期物耗率、现期的物耗增长率、现期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在离散的情下,对于相继两个时期 ,则有21,t在上式中,L 表示劳动力,因而 表示由于劳动生产率(Q-C)/L 的提高而带212)(来的附加值的增长, 表示由于劳动力 L 的增加而带来的附加值的增长,因1L而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就是这样,
13、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 在上式中, 分别为两个时期的物耗率:1 121212,LQYCZ5(三)测算实例将前述诸公式用于某国、某地区、某部门或某企业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Y 应是以可比价格计算的,而 L 亦应以某种不变标准计算(如以“职工人数”计算)。下面以微软公司为例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根据 MACusumano 等提供的资料,我们推断微软公司近些年来的销售收入构成是:营销(包括广告费用)开支占 30%,物耗率大约为 10%左右,工资占 10%左右,研究开发投入占 13%左右,一般管理费用为 2%,而税前净利约为其销售额的 35%左右。这样,微软公司 1988 年的物耗率为
14、10%左右,经济增长率为 71%,而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 30%,不变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 10%。表 1 是美国制造业 19811985 年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情况。在这 5 年间,其物耗率平均为 59%,劳动力平均每年减少 0.86%,物耗的年均增长率为 2.85%,而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3.1%,这样,在平均的意义上,由测算公式(9)可知,其间美国科技进步在制造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为 60%,资本的贡献率为 53%。经济增长率物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物耗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资本增长贡献率3.1 2.85 -0.86 59 60 -13 53关于印度 1989-199
15、1 年工业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见表 2。年 份 1989 1990 1991经济增长率 12 5物耗率 82.3 82.1 82.2劳动力增长率 0.98 0.85科技进步贡献率 19 13不变资本增长贡献率 80 84劳动力增长贡献率 1 3关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测算结果见表 3,对其物耗率作了修正。%6071.23)(10)(12 YWS表 1 美国制造业 19811985 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表 2 19891991 年印度工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表 3 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3 1995)劳动力增长率为 23.7%,即 ,Y71%,w23.7%,根据测算公式
16、(6),微软公司%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6年 份 经 济增长率物耗率劳动力增长率科技进步贡 献 率劳动力贡献率资本增长贡 献 率1953 30.3 65.3 17 20.5 18.5 611954 16.3 66.2 17.1 -8.1 36.4 71.71955 5.6 66.5 9.6 -29.8 57.9 71.91956 28.1 66.9 31.2 -4.1 37.2 66.91957 11.5 63.5 -2.8 74.2 -8.1 33.21958 54.8 63 146.2 -60.4 97.4 631959 36.1 64.5 -9.9 41.3 -10 68.719
17、60 11.2 65.5 9.4 -3.9 29.7 74.21961 -38.2 67.5 -19.7 -20 -17.8 -62.21962 -16.6 67 -20 9 -39 -701963 8.5 66 -3.4 59 -13.2 54.21964 19.6 63.7 4 41.1 6.9 521965 26.4 64 8.6 23.1 11.8 65.11966 20.9 62.7 7.2 31 12.4 56.61967 -103.8 63.5 1.9 -46.1 3.8 -57.71968 -5 65 2 -81.1 14.6 -33.51969 34.3 64.7 13 10
18、.9 13.3 63.81970 32.6 62.7 18 23.9 19.5 56.61971 14.7 63.1 14 8.2 26 65.81972 6.9 63.3 8 -9 42.8 66.21973 9.5 65 5.7 -5 22 831974 0.6 65 2.3 -99 134 651975 15.5 66 9.9 5 22 731976 2.4 66 5 -37 71 661977 14.6 66.1 54 22.8 12.5 64.71978 13.5 64.9 4.8 32 12 561979 8.8 65.2 4.2 14.6 16.8 68.61980 9.3 65
19、 5 16.3 18.7 651981 4.3 66 4.6 -26.7 37.4 89.31982 7.8 66.5 2.7 15.3 11.8 72.91983 11.2 66.9 1.8 24.1 5.4 70.51984 16.3 67 2.7 28.6 3.8 67.61985 21.4 67.4 4 26.4 4.3 69.31986 11.7 68.1 4.1 14.6 11.4 741987 17.7 69 3.3 20 6 741988 20.8 79.3 3.1 18.8 4.6 76.61989 8.5 71.7 1.1 8 3.8 88.21990 7.8 72.4 2
20、.4 10.6 9 81.41991 14.5 72.7 2.7 20.3 5 74.71992 27.5 73.3 1 23.5 1 75.51993 28 74.5 0.08 21.2 0 78.91994 24.2 74 1.3 27 1 721995 20.3 75.3 2.5 15.7 3 81.319531965 15.7 23.1 61.219661975 -16 31 8519761980 10 26 6419811985 13.5 12.5 7419861990 14.4 7 78.619911995 21.5 2 76.5二、中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 19811995 年科
21、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测算根据前述研究结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测算公式为: YWS)1(12ywyas )12()((10)127 由上式可以推导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a 为这样,根据公式(9)可以测算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而根据公式(10)则可以测算出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测算中所用数据皆来自于李强、许宪春等编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及邵宗明等编著的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年版)两书。经济增长速度 y 由“总产出指数”算出,劳动力增长率w 由“从业人员数”算出
22、。而对于物耗率 ,由于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而使物耗率上升过快。为此,本文对各省市自治区各年物耗率进行了适当修正,修正后的物耗率一般比统计值低 3%左右。总产出增长率物耗率 物耗率变 化劳动力增长率不变资本贡 献 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 献北京 11.92 61 -0.8 2.9 57.5 33.5 4天津 10.12 65 0.4 0.92 60 30 3上海 8.38 60 0.8 1.19 70 24 2江苏 15.5 59 0.6 2.95 64 28 4.3浙江 17.8 55 0.6 4.6 59 29 5.1黑龙江 7.58 54 0.8 3.58 65 14 1.1吉林 11
23、 63 0.2 5.39 65 17 1.9辽宁 10.14 62 0 4.18 62 22 2.2内蒙古 14.04 56 -0.8 4.17 50 37 5.2安徽 14.87 50 0 3.87 50 37 5.6福建 14.62 51 0.2 3.65 52 36 5.4江西 8.88 55 -0.4 3.16 51 33 2.9山东 12.62 55 -0.4 2.69 52 38 4.8河南 12.72 53 0.4 3.74 57 30 3.8湖北 13.16 57 -0.2 2.41 55 37 4.9湖南 9.64 52 0 2.6 52 35 3.4广西 8.84 52 -
24、0.6 3.37 45 37 3.3四川 13.76 51 0.2 2.8 52 38 5.2贵州 12.06 52 0 3.77 52 33 4云南 11.23 49 0 3.56 49 35 3.9陕西 11.2 56 -0.8 3.49 50 36 4甘肃 8.75 56 0.6 6.31 64 4 0.4青海 7.03 51 -2 3 22 57 4宁夏 11.8 56 0.8 0.34 73 26 3.1新疆 12.09 51 -0.4 2.27 50 41 5河北 10.77 55 -0.4 3.2 52 34 3.7山西 13.53 58 -0.2 2.85 56 35 4.7表
25、 4 19811985 年中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差异(%)表 5 19861990 年中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差异(%)在上式中, 是不变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 则是劳动力在经济增12y w)1(长中的贡献。8总产出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物耗率 物耗率变 化不变资本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北京 10.4 2.34 62 0.6 68 23 2.4天津 10.51 2.92 64 -0.4 60 30 3.1上海 6.42 0.31 66 2.4 90 8 0.5江苏 14.35 1.81 65 1.2 75 22 3.2浙江 12.8 1.95
26、 61 1.6 74 20 2.6黑龙江 7.63 2.15 59 1 75 14 1.1吉林 8.92 4.68 63 -0.2 61 20 1.8辽宁 9.91 1.41 63 0.8 71 24 2.4内蒙古 0.04 1.54 56 -0.2 54 39 3.1安徽 8.43 3.01 56 1 68 20 1.7福建 14.56 10 56 1.2 63 27 4.1江西 9.07 2.77 57 0.6 62 25 4.5山东 14.02 2.57 61 1.6 72 21 2.9河南 11.32 3.03 58 1 67 24 2.7湖北 8.57 2.06 60 0.6 67
27、23 2湖南 8.55 2.97 53 0.6 60 24 2.1广西 6.84 2.87 53 0.4 59 21 1.4四川 10.37 2.79 55 1.4 69 19 2贵州 8.29 4.35 52 0.8 62 13 1.1云南 10.59 2.83 48 -0.6 43 43 4.6陕西 10.12 2.77 59 0.8 66 23 2.3甘肃 11.24 3.63 58 0.6 64 23 2.6青海 6.11 2.4 52 2 86 5 0.3宁夏 8.06 3.58 58 0 58 23 1.8新疆 11.22 1.77 52 0.8 60 32 3.6河北 10.66
28、 2.95 5.8 0.8 65 23 2.5表 6 19911995 年中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差异(%)9总产出增长率物耗率 物耗率变化劳动力增长率不变资本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北京 19.33 63 0 1.19 63 35 6.8天津 17.11 71 0 0.16 71 29 4.5上海 17.11 64 0.3 0.18 66 34 5.8江苏 26.9 70 1.4 0.45 71 28 7.5浙江 24.36 69 1.4 0.52 71 28 6.8黑龙江 8.79 59 -0.4 1.48 54 39 3.4吉林 12.01 65 0.6 1.
29、68 71 23 2.8辽宁 15.89 68 1.2 1.34 75 22 3.5内蒙古 11.32 58 0.6 2.17 63 29 3.3安徽 19.5 64 1.6 2.69 72 23 4.6福建 26.43 61 1.2 3.06 66 29 7.7江西 19.57 60 0.8 2.95 65 29 5.8山东 22.07 66 1.2 1.51 71 27 6河南 17.5 63 1 1.99 69 25 4.4湖北 15.71 65 1.6 0.81 75 23 3.6湖南 14.52 58 1.2 1.08 64 31 4.5广西 19.1 56 0.8 2.47 61
30、33 6.3广东 30 65 1.2 2.7 69 28 8.4海南 23 60 1.4 1.9 66 31 7.1四川 17.11 67 1.2 1.42 70 27 4.6贵州 9.68 54 0.2 1.87 57 34 3.3云南 14.77 53 1.4 2.25 63 30 4.4陕西 11.65 62 1 2.09 69 24 2.8甘肃 11.33 64 1.6 2.8 78 13 1.5青海 8.84 56 0.6 3.2 63 21 1.9宁夏 10.77 62 1.4 2.69 76 25 2.7新疆 12.4 60 2 1.81 76 18 2.2河北 18.9 62
31、1.2 1.93 69 27 5.1山西 12.74 66 1.6 1.78 79 16 2表 7 19811995 年中国科技进步与区域不平衡增长(平均每年%)10总产出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物耗率物耗率变化科技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资本贡献率科技贡献北京 13.8 2 64 0 31 5 64 4.3天津 13.5 1.8 71 0.67 20 4 76 2.7上海 10.5 0.6 64 0.8 27 2 71 3广东 21 2.5 59 1.2 30 5 65 6.3山东 16.2 2.3 63 0.8 27 5 68 4.4江苏 18.8 1.7 67 1.13 24 3 73 4.5浙江
32、18.2 2.3 63 1.2 25 5 70 4.6福建 18.4 3.2 58 0.87 30 7 63 5.5江西 12.4 3 60 0.33 27 10 63 3.3山西 11 2.8 64 0.53 22 9 69 2.4内蒙古 11.1 2.6 60 0.13 32 9 59 3.6辽宁 14.8 2.3 66 0.67 24 5 71 3.6黑龙江 8 2.4 55 0.47 25 14 61 3.6吉林 10.6 3.9 65 0.2 18 13 69 2安徽 14.2 3.2 60 0.87 25 9 66 3.6河南 14.3 2.9 59 0.8 27 8 65 3.9
33、河北 13.4 2.7 61 0.53 27 8 65 3.6湖南 10.9 2.5 57 0.6 27 10 63 2.9湖北 14.2 1.8 63 0.67 27 5 68 3.3广西 11.5 2.9 57 0.2 30 11 59 3.5海南 23.4 1.9 60 1.4 31 3 66 7.3四川 13.7 2.3 58 1 28 7 65 3.8贵州 10 3.3 53 0.37 28 16 56 2.8云南 12.2 2.9 54 0.47 31 11 58 3.8陕西 11 2.8 62 0.27 26 10 64 2.9甘肃 10.4 4.2 61 0.93 14 16 70 1.5宁夏 10.2 2.2 59 0.73 25 9 66 2.6青海 7.3 2.9 58 0.2 22 17 61 1.6新疆 11.9 1.9 57 0.8 29 7 6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