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吴宏超摘 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教育腐败,并着重分析教育腐败产生的原因。文章分析认为,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和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腐败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现实原因;教育腐败的查处概率和私人成本过低是个体选择腐败的重要因素;公共权力运行失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是导致教育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教育腐败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教育腐败;经济人;公共权力教育腐败问题不仅仅是少数人不道德和恶意违规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有着深刻经济根源的客观存在。因此,治理教育腐败仅简单地诉诸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是难以奏效的。教育腐败作为腐败者的一种行为选择,是个人根据利害关系计算的结
2、果,其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以研究教育腐败,经济学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工具。一、教育腐败的界定(一)教育腐败提法的由来“教育腐败”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的一种提法,这种提法的出现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广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感同身受教育部门各种不合理、不公正的行为,怨声较大;二是媒体对教育部门的贪污公款、考试舞弊、乱收费等现象的大量曝光。人们逐渐看到教育部门再也不是一片净土, “教育腐败”已经成为社会强烈关注的热点。当前社会舆论中广泛传播的教育腐败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考试舞弊。包括统一高考、成人高考、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以及学校课程考试的舞弊等。2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主要
3、指各种“后门生” 、 “关系生” 、 “条子生” 、 “缴费生” ,凭借社会关系、权力和金钱,逾越规则获得紧缺的教育资源。3学校乱收费。各级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4学校中少数领导干部和职工贪污、受贿的经济犯罪行为。5办学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公正行为,如招生、考试中的“潜规则”等。6变相买卖文凭。如有的学校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研修班,一些官员几乎不需要怎么上学就可以获得研究生同等学历的文凭。不过媒体和广大群众所指的“教育腐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非理论化的概念,泛指教育界和办学过程中种种不健康的、异化的或变异的状态。1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教育腐败不能等同于作为人们感受的“教育腐败” 。学术研究对象要求概念
4、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因此有必要对教育腐败严格界定。(二)何谓教育腐败经济学认为腐败是经济人不合制度规则利用公众赋予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活动。鉴于本文规定的考察范围和性质,因此对腐败的分析将是纯经济学意义的,即在分析中对参与腐败活动的人一概视为追求自身获得更大利益的经济人,对其行为的分析将不涉及任何价值或道德判断。我们固然不能把教育界的违法和非规范行为都视为腐败,但也不能认为教育界就没有腐败问题。确定某种行为是否是腐败行为要以是否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来断定。教育腐败就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掌握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违反制度规则谋取私利的行为。教育腐败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的公
5、职人员,教育腐败的手段是滥用公职权力。教育腐败的实质也是以权谋私,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滥用公共权力就是公职人员违反国家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授权的范围、限度和程序等而行使公职权力,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里的私利涉及金钱、商品、服务等物质利益、职务晋升等地位利益以及享受教育机会、获取教育资源等特权利益。而且, “私利”是相对于公共利益而言的,不仅指个别腐败分子所获得利益,也包括群体利益,为了获取群体利益有可能出现“集体腐败” 。二、教育腐败的成因教育腐败的成因十分复杂。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拉大和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部门的管理者,社会风气对学校的
6、侵蚀显而易见。本文从教育供求矛盾的宏观背景出发,采取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来解析发生教育腐败的内在根源,并对教育腐败的客体公共权力进行考察。(一)社会背景:教育供求矛盾尖锐教育腐败的产生与教育供求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教育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我国将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所掌握的知识对其就业和未来收益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希望通过受教育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愿望,人们对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机会的需求日益膨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权学交易严重,寻租行为猖獗,教育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当前
7、教育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直接结果是择校矛盾突出、乱收费屡禁不止,并带来教育腐败甚至引发了教育违纪、违规事件。例如,针对中小学择校行为,每年教育行政部门都会颁布择校的最高收费标准,但实际上人们愿意付出高额代价来换取优质的教育机会。因此,优质教育机会的分配环节往往是教育腐败的高发领域。据报道,在 2002 年广州一个择校生收费可高达 18 万元,其他一些城市的“名校”收费水平也正在“奋力追赶” 。据统计,2002 年北京市近 800 所中学就有 200多所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收择校费超过 10 亿元。2(二)现实原因:薄弱学校教育投入不足当前许多学校乱收费现象屡
8、禁不止,与教育投入不足有很大的关联。不少学校招收自费生、高价生,就是想通过多收取学费来缓解自身的经费不足问题。如果不通过向学生变相收费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财政困难,学校则难以维持运转。因此,不仅高质量学校凭借自身的教育优势可以乱收费,许多薄弱学校也存在乱收费现象。公共财政投入水平过低的直接后果是给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困难。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课程标准能够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 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 595,教室和办公室有危房的占 223,购买办公用品经费不足的占 325,样本初中的情况比小学更为严重。正是在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而办学
9、条件又亟须改善的困境下,一些承担义务教育职能的公立学校才敢铤而走险违规收费。3(三)成本收益分析:教育腐败成本过低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公职人员也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他们的各种行为基本上可以视为理性的,基于成本收益分析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人决策的依据只是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的比较。一些行为尽管可能危害社会利益,只要其私人收益足以超过私人成本,就总会有人哪怕冒风险也愿意去做,腐败行为就是在这种逻辑下做出的一种选择。4我们同样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式来分析教育腐败。首先,分析教育腐败的诱因。腐败诱因决定于查处概率和腐败收益,前者与诱因成负相关,后者与诱因成正相关。一般而言,拥有的权力越大、查处
10、的概率越低,腐败收益或腐败诱因就越强烈。据保守估计,中国的“腐败黑数”至少为 80,即每 5 个涉足腐败的公务员中,只有 1 个人受到惩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腐败黑数达到了 95以上。5由于教育供求矛盾突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比较珍惜优质和高层次的教育机会,在学校中被迫交纳不合理的教育费用甚至面对教师的公然索贿时都不得不采取忍让的做法,因为这种稀缺的教育机会是学生和家长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才享受到的。学生和家长一般不愿意直接得罪某位教师或者批评学校的不合理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腐败的查处概率相对而言是很低的,这无疑促使了教育腐败的产生。其次,分析教育腐败的私人成本。在腐败诱因
11、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包括收入的损失和惩罚损失两个方面。在腐败者当前收入既定的时候,查处后的收入与腐败私人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如果腐败者受到查处后被解除职务,不得不重新就业,现职位薪金全部成为薪金损失。反过来说,如果重新就业的薪金很高,则腐败就没有收入损失。如果不考虑额外惩罚,且个人在其他职位的最高收入也是固定的,那么提高掌权者的收入就会抬高腐败私人成本。当然,加重惩罚的力度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在现实中一些教育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教师工资拖欠得越多,教育腐败者的私人成本就越低,更容易诱发腐败行为。在教师的正当收入偏低,学校经费不足以维持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利用教育的垄断地位乱收费就
12、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四)腐败机会:公共权力运行失范腐败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掌权者有能自由支配资源的权力,公共权力的对象即国家控制的稀缺资源。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其供求,公共权力介入教育资源的配置具有必然性。教育公职人员的公共权力来源于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授权,由于与公共权力相关的信息在民众、政府与教育部门之间分布的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世界中,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双方都只具有有限理性和有限计算能力,双方都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在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运行中,谁对公共权力运作拥有的信息多,谁就在这种隐含的委托代理契约及其执行中拥有潜在的优势。这就存在着权力的所有者与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
13、分离。只要二者处于分离状态,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时,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商品化等行为就会发生。孟德斯鸠指出,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6目前的教育腐败现象大多是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或发挥不出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导致出现权力失控。教育腐败本质上也是权力腐败,而之所以会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造成的。由于一些制度本身在设计上有一定的缺陷,其操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没有操作程序方面的严格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为掌权者以权谋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
14、国的教育监督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行政体系内部常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自己监督自己,无法实现对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及其职员的监察与约束,也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原本就不足,这有限的投入又成了不少教育主管部门或权势部门眼中的“唐僧肉” 。三、教育腐败的治理教育腐败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从教育腐败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育腐败的产生与教育供求矛盾、教育投入不足、腐败成本过低以及权力运行失范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要治理教育腐败必须扩大教育供给,缓解教育供求矛盾;提高教育腐败的经济成本,减少腐败的诱因;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减少教育腐败机会。(一)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缓解教育
15、供求矛盾1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教育供给的扩大需要不断追加资金投入作保证。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是毫无疑义的。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体地位正在逐渐削弱。目前不仅教育经费缺口巨大,而且教育经费配置极不合理,相当多的教育资源被用于高校和高质量的中小学。因此要扩大教育供给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2均衡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及所有薄弱学校教育的面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16、,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政府。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制定出统一的合格标准,让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在办学评估上,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等这样的要求,主要评估办学水平的高低、示范作用的发挥。在政策取向上,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不使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素质高的教师流向重点学校。(二)提高教育腐败的经济成本造成腐败者做出腐败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是腐败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和力度都太小。因此,增加打击腐败的力度是反腐败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切实提高其廉洁的收益,使其不但“不必腐败” ,而且“不敢腐败” 。由于教育腐败活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使腐败者不必承担太大的风险就
17、能得到腐败的收益。而且教育管理部门本身同样存在着腐败现象,这就使得掌握权力的人,因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很难不腐败。要提高查处概率必须提高社会组织的监督力量。新闻媒体一直都是有力的监督工具,事实上很多教育腐败案件正是由于新闻界的首先曝光,然后才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得到严惩的。因此,应集合社会多方力量对教育部门进行监督。(三)增加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教育供求矛盾尖锐激发腐败主体产生强烈的腐败动机,但有了腐败动机并不等于就有腐败行为,因为腐败主体知道还有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的约束,他们伸不伸手,取决于约束程度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联合国各类机构庞杂,经费开支浩繁,官员中有无贪污现象?曾在联合
18、国长期供职的官员说:“联合国的官员都不是圣人,面对巨额钞票,要说一点欲望都没有,那恐怕不是实情,但是要想拿,又无法下手。 ”7这一“无法下手” ,就是腐败机会少,很难有漏洞可钻,所以大大提高了腐败行为的难度,并使腐败行为的预期收益远远小于预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公职人员只要理性尚存,就不会轻易去冒险。目前对教育部门的监督主要是同级监督或同体监督,这种监督形式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改革和完善。由于有关同级监督的立法和制度明显滞后于形势,再加上同级监督的成本过于昂贵(如打击报复现象等 ),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人们主动监督同级的勇气和信心,因而监督机构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当监督者的利害关系与被监督
19、者纠缠在一起时,例如学校乱收费对于全体教师而言是有利的,从学校内部来说很难对这种腐败行为进行监督;而本属于教育监督的重要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同样存在着向学校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等腐败现象,就很难指望会有铁面无私的监督。由于教育制度安排的缺陷,使学生家长们无法在学校中获得平等的地位,更谈不上监督校长的权力了。因此,在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异体监督”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尝试建立体现“异体监督”原则的反腐败机构。建立独立的社会监督组织,是制约教育腐败的重要措施。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程方生 参考文献1杨东平试论教育腐败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2)2薛凯触目惊心的教育腐败J 半月谈 2003,(19)3武勤关于现阶段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的分析J 山东教育 ,2004,(7)4邹薇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 5胡鞍钢,过勇公务员腐败成本一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154.7李红科学制约公共权力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J 湖南社会科学, 2003,(3)